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构建的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广大教师经过新课程的通识性培训,已经基本解决了关于新课程认识层面的问题,但把认识转化为教学行为,还需要真正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
多数教师反映,虽然对新课程能说出很多观点,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仍然感到困惑或不知所措。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真正走进新课程,走进新课堂需要实践的学习和实践的体验,并通过新课程的实践,反过来深化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并在实践中检查认识的正确性。
一、健全组织,强化管理。
课题实验涉及多个层面,要使这项工作扎实开展,真正落到实处,发挥效能,体现价值,就必须建立健全实验专班,全面规划部署,明确目标,强化管理。
课题实验初期,学校成立了以赵鼎铭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副校长陈振双为副组长,各分管主任参加的课题实验领导小组,成立了以沈琼花、彭小丽等骨干教师为主的课题实验小组,还聘请了市教科室主任何炜、教研员吴俊安等组成了课题实验指导小组,为我校课题实验提供理论支持。并结合我校实际,研究制定了《实验教师责任目标》、《实验教师奖励制度》、《实验成果申报评审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育科学研究条例》等规章制度。以具体负责人为中心,将课题组分为三级管理。第一级为学校负责人,负责督促检查实验工作;第二级为实验具体负责人——教科室主任,负责实验工作的安排和实施;第三级为课题组组长,负责将实验方案、要求传达给实验小组成员,并带领成员落实实验工作,同时将实验进展及实验情况及时上报给上一级负责人。这样使教研工作层落实,不断推进,做到有部署,有监督,有检查,有落实,责任到人,管理到位。形成了有特色、有特点的管理体系。
二、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课题实验,必须首先在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狠下功夫,实验才能取得实效。
为了确保我校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尽快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以校情出发,精心组织了不同形式的理论培训。一是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新课程教学设计》、《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讨》及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书籍。二是派出去。派部分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回校后办讲座、谈体会、上示范课,这样既让外出学习的教师将所学内化,同时也让外面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做法及时传播全校,使全校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提高。2008年9月到现在,有三十九人次外出学习。三是请进来。一方面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作报告,另一方面购买教学光盘,让教师观摩学习。四是自主式学习。让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自修——反思”。
三、开展活动,深入研究。
实践必须有理论作指导,理论也必须在实践中去验证、去完善。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发现的问题,也必须到实践活动中去解决。这样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去提升感悟行动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1、一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和先行课活动。
每周六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先提出教学设想,其余教师讨论、补充、修改。下一周由中心发言人上先行课,然后说课、评课,调整后其余教师再上课,再反思。形成了“设计——实施——反思——再设计——再实施”的研讨模式。
2、一学期一次的优质课(说课)评比活动。
活动分立标、评比两个环节。首先由在上一学期优质课评比中获第一名的两位教师(高低段各一名)自选内容,上立标课,供研讨。然后开始评比活动,教师抽签决定上课(说课)内容、上课班级,上完课后,先由各评委对每节课进行点评、打分,然后由教导处对活动进行总结、发奖。这样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比较清楚的认识,知已知彼后,才有努力的方向,才能不断进步。
3、一学期一次教研成果评比。
教师在认真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反思并结合实践中的体会、做法写出教学论文、案例、教学设计,将此进行评比,极大促进和激励了教师进行教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一学期一次课题研究成果答辩会。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每月除了定期召开实验教师工作会议,对前段工作进行小结,及时反馈发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商讨解决办法外,每学期还举行一次课题研究成果答辩会,邀请市教科室专家对实验教师撰写的实验报告、总结、案例及论文进行评审,以促使实验达到预期效果。
5、承担(参加)各级教学研讨活动。
活动能够锻炼人,每项活动对参与者都是一次极好的锻炼机会和全新的挑战。课改以来,对课堂关注越来越多,这是课改进程的真实反映,这就要求每次有公开教学活动的教师有更高的理论和素质。他们在欣然接受任务后,精心准备,到研讨氛围极浓的会场去锻炼自己。一年来,我校承担了市新课程理论培训会,《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模式》课题实验成果推广会及《小班化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课题实验研讨会,送课下乡活动,参加省优质课竞赛,省电教“五优”评比,大市优质课及说课评比,参与讲课、说课的教师有二十多人次。
四、初显成效,增强信心。
随着课题实验的深入开展,实验效果初见端倪。
1、教师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正在形成了一支科研型教师队伍。
积极践行理念,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留心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便是需要研究的内容,通过个人思考和集体攻关,在无数次的“设计——实施——反思——调整——再设计——再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对课改有了进一步认识,更彻底地转变和更新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如二年级《生日》一课,为了让学生准确知道自己生日所在的季节,在课的开始设计了认识季节及包含的月份这一环节(便于学生判断自己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三位教师分别是这样设计的:
甲:猜谜(图文结合):燕子飞来喳喳喳,万物复苏枝发芽。
桃花梨花争香开,东风吹开万户花。
(其余三季节略)
乙:儿歌:三、四、五月春天来,燕子衔泥柳条摆。
六、七、八月夏天到,青蛙唱歌花花开。
九、十、十一秋天来,农民丰收乐开怀。
十二、一、二冬天到,树儿树儿戴雪帽。
丙:布置课前调查。
经过对教案的实施,大家发现:
甲 | 乙 | 丙 | |
优点 | 趣味性强 | 便于记忆 趣味性强 | 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
不足 | 不便于掌握每个季节的月份 | 没有为学生提供自主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 | 对月份的掌握不牢 |
教师学会在实践中学习,感悟了行动研究的方法,提高了科研能力。
一年来,在各级教学评比中,先后有十多人次获奖,其中周华元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获省优质课一等奖,彭靖老师的说课《东南西北》在孝感市获一等奖,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案例、教学设计,有三十多篇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获奖)。
2、课堂正充满着活力。如今走进课堂,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师生愉快而真诚合作的场面,学生的笑脸表现出对学习的喜爱,教师的眉宇间透露出对学生爱学好学的欣慰。
有一位教师教学体积概念时,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后,提问:“乌鸦开始为什么没有喝到水,后来又为什么喝到水了?”在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后,生1道:“石头有体积,也就是固体有体积。”生2道:“老师,我知道水有体积,也就是液体也有体积,杯子装满水后,就不能再向里面倒水了。”生3道:“老师,空气有没有体积?”这个问题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课堂上更加热闹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生4:“空气有体积,向气球内吹气,气球就鼓起来了,气球里面就被吹的气体占据了空间。”精彩的发言赢得了师生的一片欢呼和掌声。课后这位教师兴奋不已地说:“没想到学生思维会这么活跃,能从物体的三态去研究物体的体积,真是没想到。”
另一位教师为了让一年级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她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设计了让学生体验一分钟长短及其价值这一环节,跳绳、做计算题、写字、数数拍球,人人参与,气氛异常活跃,时间一到,学生纷纷口述自己获取的数量,并表达了小朋友对一分钟这个时间单位的认识。可见这种体验式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把德育(珍惜时间)渗透得水到渠成,让人信服。
一年的实验过去了,我们有思考,有收获,也有短暂的迷茫和困惑,但更多的是不懈进取的坚实步伐。虽然有过面红耳赤的争论,但更多的是配合默契同舟共济的努力,更多地拥有探索创新的惬意与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