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性和性; 针对性和随机性; 连续性和一贯性
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环境熏陶法; 兴趣诱导法; 暗示提醒法;活动探索法; 榜样示范法
3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素质:身体素质; 文化素质; 道德素质; 心理素质; 教育素质
4建立积极亲自关系的要素:父母本身的特质 ; 孩子的特质 ; 支持系统
5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指导渠道:家庭教育讲座; 家长会 ;辨析评论会; 家庭访问; 父母沙龙; 家长园地 ;家园小报; 开放日活动; 电话访谈 ;网络互动; 家长联系册 ; 家长执教活动
6四种教养方式:型教养方式; 权威型教养方式; 放任型教养方式; 无卷入型教养方式
7.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 理智性原则; 指导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
8学前儿童创造力的特点:自发性; 模仿性; 灵活性; 发展性; 差异性; 物价性
9学前教育机构中家庭教育的指导原则:方向性原则; 尊重家长原则; 互动性原则; 分层分类型原则; 整体性原则
10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微观系统 中间系统 外部系统 宏观系统 时间系统
1家庭:家庭是由具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领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广义的定义: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
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狭义的定义: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
4环境熏陶法: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有意识地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
5兴趣诱导法: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通过各种机会了解孩子的特点,发现孩子的需要,捕捉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使孩子的个性得到生活活泼的发展的一种方法
6暗示提醒法: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用间接而含蓄的方式对孩子的心理施加影响,从言语上去提示孩子,从感情上去感染孩子,从行为上去引导孩子的一种方法、
7学前儿童创造力的概念: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不同于成人,它是一种异想天开、别出心裁、求异思维的能力,是创造欲望和创造意识、创造素质、创造行为的有机统一体
8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得一种组合方式 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感的改变而改变,它反映了亲自交往的实质
9家庭教育指导的含义:由家庭以外的社会组织和机构组织,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
10个案法:个案法是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单独的人或事进行深入而又细致的研究的一种方法 首先要确立专门的研究对象 其次要收集对象的各种材料 再次要攥写专门的研究报告
1(简)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家庭充分利用家长优势和社区资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施以多种影响,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增加体质,激发认知兴趣,提高认知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审美能力,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2(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任务:(1)健康教育的任务:创设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前儿童坚持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注重孩子的心理的健康发展;培养孩子生活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2)认知教育的任务: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动手、动口、动脑习惯,促进孩子智力、能力的发展(3)品行教育的任务: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塑造孩子文明的行为,陶冶孩子积极的情感,提高孩子社会交往的能力,形成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4)审美教育的任务:引导孩子的感受美,启发孩子的表现美,鼓励孩子创造美,塑造孩子美的心灵
3(填/简、论)学前儿童创造力的特点:1、模仿性:创造与模仿是一对孪生姐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自发性:学前儿童的创造活动大多是自发进行的,没有特定的目标,计划性、针对性不强。3、灵活性:学前儿童不喜欢完全依样画葫芦,机械的照搬照抄,而乐于探索,接受新事物,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问题。4、发展性:儿童的创造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大而逐步增强的。5、差异性:学前儿童的创造力是有差异的,不同性别的儿童创造力不同;不同个体创造力也不同。6、无价性: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一般不像成人那样,能直接转化为发明创造,为世界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4(简、论)学前儿童家庭创造教育的价值:1、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创造能力:家长注意从小萌发孩子、训练孩子的创新素质,提高孩子的创造水平,强化孩子的创造欲望,能够促进孩子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2、有利于造就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家长应注意通过事宜的教育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培养孩子的创造素质,促进孩子创造性的发展,使孩子成为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人。3、有益于我国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国际接轨:家长应尽早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交给孩子创造的方法,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技巧,既因为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是整个学前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有利于我国的家庭教育与世界接轨。
5(简)学前儿童家庭创造教育的任务:(1)激发儿童创造的兴趣和好奇心(2)鼓励儿童创造性想象与实践(3)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4)塑造儿童创造的个性(5)培养孩子创造的品德(6)提高儿童的抗挫折能力
6(简、论)提升学前儿童情商的价值:
(1)学前期是培养孩子情商的黄金时期:儿童情商的成长具有阶段性,具有自己特定的时间表。应在学前期对儿童打闹情感部分的发育予以关注和刺激,而且学前期儿童通常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强烈的成就欲望和自信心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重视孩子的情商教育,儿童发展会更为理想。比如不舍得让孩子面对挑战就是不良的例子。
(2)情商是儿童人格教育的必要成分:成人应该帮助儿童了解人类的多样性,相似性及依存性,使儿童在认识他人之前学会认识自己,这样才能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反应,应在学前期培养孩子的情感同化态度,能对孩子完整人格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教育孩子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
(3)情商对儿童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情商对儿童成长发展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要大于智商。有爱心,责任心,能力较强的儿童进入小学后,更快适应小学生活,表现更佳。高情商比高智商更易成功,情商高低关系到人生的成功失败,应该重视提高幼儿的情商,为其成功铺设一条成功之路。
7(简)陶冶儿童的道德情感:(1)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讲究礼节、尊敬长辈、关心父母的道德情感(2)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诚实、正直、善良、友爱的道德情感(3)家长还要让孩子体验恐惧、担心、失落、羞耻、内疚等负面影响
8(简)学前教育机构中家庭教育指导的意义:(1)有利于与世界幼教接轨(2)有利于发挥幼儿教育的整体功能(3)有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4)有利于幼儿的成长发展
9(简、论)学前教育机构中家庭教育的指导原则:方向性原则(国家方正)、尊重家长原则(家长作为主体作用)、互动性原则(双向的反馈,家长来执教)、分层分类性原则(对不同种类型家长进行不同家长的指导)、整体性原则(在指导时,全方面指导)
10(简、论)50-90年代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得发展特点:(1)普遍性和稳定性: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指导的一些形式,比如,家庭访问、来园接待、家长会、家园联系册、个别咨询等,被各个时期的托幼园所普遍采用。(2)灵活性和变化性:家庭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虽然有许多共性,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表现出了个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3)多样性和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指导的形式也日益增多,派生出了各种形式,增加到14种以上。(4)科学性和规范性:许多托儿所幼儿园都在尝试通过研究,寻求符合本园需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以提高指导的质量。
11(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1)选定题目:实用性 可行性 适当性 独特性 创新性(2)查阅文献(前人结果, 可得出问题)(3)提示假设(进行判断)(4)制定计划(名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的预期成果等)(5)收集资料(文字,数据,图片,图画,音像声像都要设法获取)(6)分析结果(对所收集的有关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全部资料进行汇总,分门别类制表画图,统计数据量化处理,得出研究结果)(7)写报告
根据知识点,结合材料分析
★四种教养方式(案例/论述)
维度与类型 | 控制 | ||
控制/命令 | 无控制/无命令 | ||
接纳/无反应 | 温情的/反应的 | 权威型父母 | 放任型父母 |
冷淡的/漠然的 | 型父母 | 无卷入型父母 |
(2)权威型教养方式:具有控制性但又比较灵活 会对孩子提出许多合理的要求,并且会谨慎地说明要求孩子遵守的原因,保证孩子能够遵从指导
(3)放任型教养方式:接纳并放任 较少要求,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冲动,不能密切监控孩子的行动,很少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坚决的控制
(4)无卷入型教养方式:最不成功的方式 冷漠且过度自由的方式,父母不关心孩子和他们未来的发展
1.★(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和托幼机构的区别:(举例至少5个以上)
托幼机构 | 家庭 | ||
相同点 | 教育目的及目标 | 根据学前教育法规、社会需要和儿童特点,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入小学作好准备 | 使为国教子与为家教子、为子教子相统一,把孩子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 |
教育任务及内容 | 对儿童进行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几方面的教育 | 对孩子进行健康、认知、品行、审美等方面的教育 | |
不同点 | 教育性质及功能 | 专门场所,保育、教育儿童是唯一功能 | 综合场所,除了有教养孩子的功能以外,还有休闲娱乐等功能 |
教育环境及设备 | 有保育、教育儿童的各种专门设施和设备,做到教育化、艺术化、儿童化 | 有一些教养孩子的设备和器械,并不一定做到儿童化 | |
教育者及教育对象 | 教师受过职前培训,负责教育全班30、40个儿童,有纵向辈分及横向平辈关系 | 家长在做父母前并不一定都受过培训,一般负责教养一个孩子,主要是纵向辈分关系 | |
教育途径及形式 | 园所内外的各种活动,以集体教育为主、小组教育和个别教育为辅 | 家庭内外部生活,以个别教育为主 | |
教育管理及评价 | 组织性、计划性强,依法办事,多向多层评价 | 灵活性、随意性很大,家长主宰,单向单一评价 | |
(1)科学性原则: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用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养育观对儿童施加影响,使孩子能够朝着社会所期望的目标成长
(2)理智性原则:家长既要关心热爱孩子,又要严格要求孩子,做到情感与理智相结合,理性施爱,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3)指导性原则:家长要承认孩子的主动地位,尊重孩子的人格,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孩子更好地发展
(4)渐进性原则:家长要循序渐进地对孩子施加影响,由浅入深,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最终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5)适度性原则:家长对孩子要该奖则奖,该罚则罚,奖罚并用,奖罚分明,奖罚适度,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抑制孩子的不良行为
(6)一致性原则:家长应把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加以协调,使教育内容与要求、手段与方法等能前后一致,左右贯通,保证孩子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
亲子活动方案: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活动的方案(P179-193):(1)活动名称(2)活动主持者(3)活动对象(4)活动时间(5)活动地点(6)活动目标(7)活动准备(8)具体步骤与过程(9)评价(主题,准备,流程安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