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人:罗培 审题人:七年级生物组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飞机、机器人、海带、电脑都是我们熟悉的物体,其中属于生物的是( )
A飞机 B机器人 C海带 D电脑
2.狮子捕食斑马,其生理意义在于( )
班级 姓名
A获取营养 B强者欺凌弱者 C游戏 D将它驱除出领地
3.完成下列活动不需要使用调查方法( )
A.全国性人中普查
B.中学生对网络游戏的看法
C.某一保健品的市场销售预测
D.人物外貌的描写
4.下列能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出反应的是( )
A.动物以植物为食
B.含差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会合拢
C.鲸呼气时会产生雾状水雾
D.西瓜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5.下列叙述中,能说明病毒属于生物的是( )
A.具有细胞结构 B.能使动物和植物致病
C.能够繁殖后代 D.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
6.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必须借助仪器用眼观察
B、可利用照相机帮助我们观察
C、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
D、可利用录音机等工具观察
7、果树能产生种子,种子可以萌发并长成新的植物体,这说明(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C、生物多由细胞构成 D、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8.珊瑚虫大多群居生活,在其体内生活的还有藻类植物,藻类珊瑚虫排出的废物生活,同时给珊瑚虫提供氧气。珊瑚虫一般生活在浅水区,与什么有关?( )
A.呼吸 B.取食 C.生长 D.繁殖
9、在调查社区的生物种类时,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正确的做法是( )
A、记录数量最多的生物 B、记录最珍贵的生物
C、记录自己最喜欢的生物 D、记录看到的全部生物
1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A.光 B.水 C.湿度 D.温度
11、金鱼按其形态结构特点,应归为( )
A、植物 B、动物 C、其它生物 D、宠物
12.地球上的人口不能无地增加,否则会影响人类的生活,这主要是因为生物的生存需要
A.一定的空间 B.适宜的温度 C.空气 D.阳光
13.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最好是( )
A.一只 B.两只 C.三只 D.十只
14.在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与温度变化相适应的是( )
A.鱼类的季节性洄游 B.仙人掌叶变成针刺状
C.蛾类的夜间活动 D.养在小瓶中的鱼都浮向水面
15.大气圈的空气主要含有( )等气体 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氮气④氢气⑤一氧化碳
A、①②③ B、①⑤④ C、②③④ D、⑤④
16.连续阴雨时,生活在土壤中的蚯蚓会爬出洞穴,此现象与生物哪一因素有关?( )
A、呼吸 B、营养
C排出体内废物 D、生长和繁殖
17.叶片宽大的植物不适于生活在干燥的沙漠,沙漠边缘种植的防护林,树木叶片大都细小,这是为了( )
A、减少风的阻力 B、便于吸收二氧化碳
C、有助于光合作用 D、减少水分散失
18.下列不能说明生物对环境适应性的是( )
A.沙漠中生活的骆驼,蹄子宽大
B.鱼生活在水中,用鳍游泳
C.在干旱环境中生活的植物,根特别发达
D.蚊子飞行时翅的振动发出声音
19.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养鸡场中的人与鸡 B.麦田中的小麦与杂草
C.草原上的儿狼与鹿 D.花园中的蝴蝶与蛾
20.早春播种后用地膜覆盖,种子可较早萌发。这说明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因素是( )
A.充足的水分 B.充足的空气
C.适宜的温度 D.黑暗的环境
2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想利用桑蚕研究蚕的发育过程,最好的研究方法为(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模拟法
22.在一块高粱地里直接影响高梁生长的生物因素有( )
A.水、空气、阳光、土壤
B.蚜虫、杂草、鼠、蝗虫、鸟
C.鸟、鼠、蛇、杂草
D.杂草、兔子、蚯蚓、阳光、空气、水等
23.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存场所是( )
A.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全部
B.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上部、岩石圈的全部
C.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上部、岩石圈的表面
D.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24.兔子的眼睛长在头的两边,猫的眼睛长在头的前方,这体现了( )
A.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B.生物的生存发展不断适应环境
C.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存环境相适应
D.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
地点 | 潮虫只数 |
水泥路上 | 0 |
水槽边的石头下 | 24 |
种花的湿花盆底下 | 18 |
干草地中 | 2 |
A阳光充足 B阴暗潮湿 C空气新鲜 D高温干燥
26.长期生活在干旱环境中,植物的形态等方面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性特征。下列叙述与干旱环境的植物不符合的是( )
A.具有发达的根系 B.叶为针刺状
C.具有厚的角质层 D.叶宽大而扁平
27.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么,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8.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因素影响的是( )
A.小麦、玉米等植物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
B.作物在水、肥充足的土壤中生长良好
C.苹果、梨不宜在热带种植,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
D.有些动物在繁殖期间,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而进行斗争
29.一大群蚂蚁在搬一粒小麦,体现了生物之间有( )
A.捕食关系 B.合作关系
C.竞争关系 D.分工关系
30.下面是小刚在调查昆嵛山生物种类时的具体做法,其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范围内偶尔飞过的昆虫可以不记录
B.险峻的峭壁生物种类多,就选这样的调查路线
C.选择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D.发现珍稀物种应及时采摘、捕捉制成标本
第Ⅱ卷
班级 姓名
请把第Ⅰ卷的答案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
题号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1.阅读并分析下列资料:
①一粒桃核能发育成一棵很大的桃树。一只蝌蚪能发育成一只青蛙
②小麦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
③你在一些音像资料上看到的猎豹发现角马后迅速追击,角马发现猎豹后快速逃跑。
上述三段文字分别说明了生物的哪些特征?
(1) ;(2) ;
(3)
2.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___ __ _ _,制订合理的____________,有时候调查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需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做为________ ,整个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要进行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有时要用__________方法进行统计.
3.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份关于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报告,由于被水浸渍,一些地方字迹已经看不清楚(题目中画横线出),请你将它补充完整,并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实验内容: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问题:
假设: 。
设计方案:
1).材料用具:20只鼠妇,湿润的土壤,纸盒一个,纸板、玻璃板各一块。
2).实验装置: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 和 两种环境。
3).方法步骤:
①将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放入数量______ 的鼠妇,静置2分钟(min)。
②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实施计划:按照上述实验方案做实验。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认真
4).实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
环境 | 2min | 3min | 4min | 5min | 6min | 7min | 8min | 9min | 10min | 11min |
明亮 | 3 | 2 | 2 | 2 | 2 | 3 | 2 | 2 | 1 | 2 |
黑暗 | 17 | 18 | 18 | 18 | 18 | 17 | 18 | 18 | 19 | 18 |
(1)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_________
(2)实验结束后,你怎么处理鼠妇呢?____________
4、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有有机质的土壤中,能从土壤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营养,这说明生物能 ;蚯蚓的活动过程又使得土壤空隙增多,土壤肥力提高,这说明生物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