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需要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国号、器物名、朝代名、度量衡、典章制度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做翻译。
如: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题)
译成:大概说的是姓李的高级将领吧?(“将军”不用翻译。)
2.以今释古。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如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感情色彩的变化、名称说法的改变等等。因此,要根据语境确定词义,切不可以今释古。
①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好”属于词义扩大,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
②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译成:只是坐下来看了一会罗敷。(“坐”是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因为、犯法”之意,又可表“坐下来”之意,而现在只用于“坐下来”的意思。译句中的“坐下来”应改为“因为”。)
③余幼好此奇服兮。(《涉江》)
译成: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穿奇怪的衣服。(“奇”是词义转移,古代指“美好、漂亮”的意思,现在一般指“奇怪、奇特”。译句中的“奇怪”应改为“漂亮”。)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短浅。现在是贬义词,指品质恶劣。译句应改为古义。)
3.该译的词语没有译出来。例如: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2002年上海题)
译成:然而也对他不用我的话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诧异。(译句没有把“用”译出来,应当译成“采纳”,也没有把“言”译出来,应当译成“意见”才算正确。)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2002年北京题)
译成: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贫穷潦倒,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把“穷”译成“贫穷”不当,“穷”在古代一般解释为“困窘”。)
又如:登待接属僚,略用布衣之礼。(2002年春季全国题)
译成:孔子登对待下属,少用贫民的礼节。(句中“略”应译成“简便、简略”,而不是“少”。)
再如: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2002年全国题)
译成:裴矩终于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遂”应译为“竟然”,不能译成“终于”。)
5.没有译出通假字。
如:知者创物,能者述焉。(2002年春季上海题)
译成:知道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译句没有把“知”通“智”译出来。)
6.该删除的词语没有删。例如: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2002年上海题)
译成:王烈派人寻找,就是那个原先偷牛的人啊。(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翻译时应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7.省略成分没有译出。古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必要译出来,但有的省略成分须翻译出来句意才显得完整。
如: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2002年全国题)
译成: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的,都为他竭尽哀悼。(句中“到”后承前省略了“李广”,译句没有译出来。“为”后省略了“之”,可译为“他”语句才显得清晰完整。)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随意增添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
例如:卒以为将。(1999年上海题)
译成:终于朝廷任命纪律严明的孙子为将军。(译句中“纪律严明的”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除,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9.遗漏了个别内容。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译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2002年上海题)
译成:大概将要死于此,虽然知道他的贤能,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传扬呢?(译句把“之”的意思漏掉了,翻译出来应该是“他的事迹”,意思才更为完整。)
10.修辞手法没有翻译出来。如: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译成:蛮横的官吏来到我们村子里,在东西方吵闹,在南北方骚扰。(原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格,“东西”“南北”可译为“到处”的意思。另外,还应特别注意比喻、借代等。)
11.倒装句没有调整过来。倒装句在翻译时,一般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题)
译成:大概是李将军的称谓吧?(由于没有弄明白这是个宾语前置句,导致了“谓”的错译。)
再如: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2003年春季安徽题)
译成:吴良想登记农民以前当过兵的,老百姓十分恐慌。(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吴良想对以前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应对策略
从今年高考开始,在文言文阅读这一块中,新增加了直接翻译题,这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的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用选择的形式来判断文言句子翻译的正误,难度上升了,很多考生为此觉得难以下手。要做好这一类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瑰"换成了"珍贵","观"换成了"景象"。
3、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率妻子儿女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4、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5、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6、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不译。
7、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张良曰:"谨诺。"(《赤壁之战》)
句中的"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
8、调序法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
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又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可译成"您关心别人困难的品行表现在哪里呢?"
9、变通法
主要用在直译后很别扭,或根本就无法直译之处。
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一句,直译为"连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读起来不顺,听起来别扭,如果变通一下,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为已有"意思就明白多了。
10、点义法
古人在文中好用典故,翻译时不必将典故照抄出来,只需点明典故在此的含义即可。
例如:谭嗣同对梁启超说:"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析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这句话中提到了程婴等四个人,翻译时无法把他们的故事也放进去,但如果全部删去则又影响文意,这时翻译出该典故在这里的含义--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就可以了。
11、凝缩法
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同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
例: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这是互文同义,可译为:"精通五经六艺。"
12、扩充浓缩法
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有些句子言繁而意单,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它。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
翻译时要将其扩充,使意思明豁,可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又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
高考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解析
高考文言文翻译不再采用客观题的形式,改为直接用文字翻译的主观题,从学生的备考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失误。
1.不需要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
号、国号、器物名、朝代名、度量衡、典章制度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做翻译。如: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题)
译成:大概说的是姓李的高级将领吧?(“将军”不用翻译。)
2.以今释古。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如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感情色彩的变化、名称说法的改变等等。因此,要根据语境确定词义,切不可以今释古。
①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好”属于词义扩大,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
②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译成:只是坐下来看了一会罗敷。(“坐”是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因为、犯法”之意,又可表“坐下来”之意,而现在只用于“坐下来”的意思。译句中的“坐下来”应改为“因为”。)
③余幼好此奇服兮。(《涉江》)
译成: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穿奇怪的衣服。(“奇”是词义转移,古代指“美好、漂亮”的意思,现在一般指“奇怪、奇特”。译句中的“奇怪”应改为“漂亮”。)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短浅。现在是贬义词,指品质恶劣。译句应改为古义。)
3.该译的词语没有译出来。例如: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2002年上海题)
译成:然而也对他不用我的话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诧异。(译句没有把“用”译出来,应当译成“采纳”,也没有把“言”译出来,应当译成“意见”才算正确。)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2002年北京题)
译成: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贫穷潦倒,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把“穷”译成“贫穷”不当,“穷”在古代一般解释为“困窘”。)
又如:登待接属僚,略用布衣之礼。(2002年春季全国题)
译成:孔子登对待下属,少用贫民的礼节。(句中“略”应译成“简便、简略”,而不是“少”。)
再如: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2002年全国题)
译成:裴矩终于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遂”应译为“竟然”,不能译成“终于”。)
5.没有译出通假字。如:知者创物,能者述焉。(2002年春季上海题)
译成:知道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译句没有把“知”通“智”译出来。)
6.该删除的词语没有删。例如: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2002年上海题)
译成:王烈派人寻找,就是那个原先偷牛的人啊。(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翻译时应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7.省略成分没有译出。古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必要译出来,但有的省略成分须翻译出来句意才显得完整。如: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2002年全国题)
译成: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的,都为他竭尽哀悼。(句中“到”后承前省略了“李广”,译句没有译出来。“为”后省略了“之”,可译为“他”语句才显得清晰完整。)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随意增添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卒以为将。(1999年上海题)
译成:终于朝廷任命纪律严明的孙子为将军。(译句中“纪律严明的”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除,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9.遗漏了个别内容。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译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2002年上海题)
译成:大概将要死于此,虽然知道他的贤能,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传扬呢?(译句把“之”的意思漏掉了,翻译出来应该是“他的事迹”,意思才更为完整。)
10.修辞手法没有翻译出来。如: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译成:蛮横的官吏来到我们村子里,在东西方吵闹,在南北方骚扰。(原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格,“东西”“南北”可译为“到处”的意思。另外,还应特别注意比喻、借代等。)
11.倒装句没有调整过来。倒装句在翻译时,一般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题)
译成:大概是李将军的称谓吧?(由于没有弄明白这是个宾语前置句,导致了“谓”的错译。)
再如: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2003年春季安徽题)
译成:吴良想登记农民以前当过兵的,老百姓十分恐慌。(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吴良想对以前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
翻译步骤:
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在前和在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其说的方向和范围。
2.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翻译原则:
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从这几方面去做。
1.字字要落实,不可能遗漏。
2.代词要置换,不可有含糊。
3.活用应译清,不可无对应。
4.句式要细辨,不可无交代。
二、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 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三、对于词的基本意义(不是特定语境的)只要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组合方法疏通即可。
三、对于词的特定含义,要对照语境落实关键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一定要明白对实词是作合情合理的引申,所以推敲要反复仔细考虑语境。要注意瞻前顾后,联系前后文作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三、要重视语意的合理搭配和对应关系。它能帮助我们理解某些难以确定的词的含义。
四、表述要连贯完整,省略成分要补充。
文言文翻译歌决: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1.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十镒,以为马食。”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2.庄宗好田猎。猎于中牟,践民田。①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斥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②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耶?奈何纵民稼穑,以供赋税?③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④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倡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五代史
伶官传》)
3.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向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
陈宠经常批评这种现象,(他自己)独自努力专心于工作事务,多次向司徒鲍昱陈说当前社会上应解决的问题。)
4.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辈的头目罢了,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5.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地名)封人(官名,春秋时掌典守封疆)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如果)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韩非子》)
1.“管仲束缚”,是意念被动句,管仲被捆缚着。“自鲁之齐”“之”,往。从鲁国到齐国去。“道而饥渴”,名词“道”,活用动词,走在路上。意谓管仲走在路上又饥又渴。
2.“绮乌封人跪而食之”。“而”表修饰连词。“食(sì)之”,使之食,给他吃。这句意思是,绮乌封人跪着给他饭吃。
3.“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即“适幸及(于)齐不死而用(于)齐”。这句意思是,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不死而被齐国重用。“将何以报我”,就是“将以何报我”,你将要拿什么报答我。
4.“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文中3个“之”,助词,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师说》:“句读·之之不知,惑·之之不解。”),语句调整后即“我且用贤,使能,论劳”,意思是我将任用有道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