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生产总值能够反映本地区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对地区生产总值进行比较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能够反映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地区生产总值进行分析,能够明确的知道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二,地区生产总值能够反映出不同产业在发展中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有利于让了解各产业发展情况,以便能够采取措施促使产业结构的合理分配,促进各产业均衡发展。第三,对地区生产总值进行比较分析,能够发现地区发展之间存在的差距,借鉴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使得本地区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本报告选择北京、上海、扬州三个地区进行比较分析。
二、指标体系建立及指标数据
地区生产总值对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直接展示。对不同地区的生产总值进行比较分析,需要通过建立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具体分析指标如下表所示:
表1
目标 | 中间层 | 具体评价指标 |
地区生产总值指标A | 地区生产总值总量指标(A1) | 地区生产总值(A11);第一产业总值(A12);第二产业总值(A13);工业总值(A14);建筑业总值(A15);第三产业总值(A16) |
地区生产总值水平指标(A2)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A21) | |
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指标(A3) | 地区生产总值指数(A31);第一产业指数(A32);第二产业指数(A33);第三产业指数(A34) | |
地区生产总值构成指标(A4) | 第一产业比例(A41);第二产业比例(A42);工业比例(A43);建筑业比例(A44);第三产业比例(A45) |
(一)、地区生产总值总量指标分析
此项分析主要通过对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以及各个产业的总值进行分析,在这些分析指标当中,最具代表性当属地区生产总值此项指标,此项指标的总量数额是整个地区经济总量最具大代表性的体现,通过对地区生产总值进行图标分析更可以清晰观察出各个地区的发展程度与发展差距等情况。因此在此大项分析中,只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了图表分析。
(1)、指标A11,如下表所示
表2
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地区
年份 | 北京 | 上海 | 扬州 |
2001 | 3708.00 | 5210.12 | 500.31 |
2002 | 4315.00 | 5741.03 | 544.28 |
2003 | 5007.20 | 6694.23 | 631.77 |
2004 | 6033.20 | 8072.83 | 760.33 |
2005 | 6969.50 | 9247.66 | 982.17 |
2006 | 8117.80 | 10572.24 | 1125.23 |
2007 | 9846.80 | 12494.01 | 1357.21 |
2008 | 11115.00 | 14069.87 | 15. |
2009 | 12153.00 | 15046.45 | 1856.39 |
2010 | 14113.60 | 17165.98 | 2229.49 |
图1
(2)、指标A12,如下表所示
表3
第一产业总值
单位:亿元
地区
年份 | 北京 | 上海 | 扬州 |
2001 | 80.80 | 78.00 | 66.83 |
2002 | 82.40 | 79.68 | 69.29 |
2003 | 84.10 | 81.02 | 73.32 |
2004 | 87.40 | 83.45 | 83.51 |
2005 | 88.70 | 90.26 | 94.77 |
2006 | 88.80 | 93.81 | 100.99 |
2007 | 101.30 | 101.84 | 111.48 |
2008 | 112.80 | 111.80 | 134.10 |
2009 | 118.30 | 113.82 | 144.88 |
2010 | 124.40 | 114.15 | 161.37 |
表4
第二产业总值
单位:亿元
地区
年份 | 北京 | 上海 | 扬州 |
2001 | 1142.40 | 2403.18 | 263.20 |
2002 | 1250.00 | 2622.45 | 286.04 |
2003 | 1487.20 | 3209.02 | 347.16 |
2004 | 1853.60 | 32.12 | 431.22 |
2005 | 2026.50 | 4381.20 | 543.56 |
2006 | 2191.40 | 4969.95 | 629.81 |
2007 | 2509.40 | 5571.06 | 7.92 |
2008 | 2626.40 | 6085.84 | 924.70 |
2009 | 2855.50 | 6001.78 | 1042.03 |
2010 | 3388.40 | 7218.32 | 1229.34 |
表5
工业总值
单位:亿元
地区
年份 | 北京 | 上海 | 扬州 |
2001 | 938.80 | 2166.74 | 233.20 |
2002 | 1021.20 | 2368.02 | 248.05 |
2003 | 1224.50 | 2941.24 | 301.38 |
2004 | 1554.70 | 3593.25 | 372.39 |
2005 | 1707.00 | 4036.85 | 469.91 |
2006 | 1821.80 | 4575.30 | 554.62 |
2007 | 2082.80 | 5154.42 | 682.03 |
2008 | 2131.70 | 5576.79 | 821.50 |
2009 | 2303.10 | 5408.75 | 913.61 |
2010 | 27.00 | 6536.21 | 1074.61 |
表6
建筑业总值
单位:亿元
地区
年份 | 北京 | 上海 | 扬州 |
2001 | 203.60 | 236.44 | 29.97 |
2002 | 228.80 | 254.43 | 37.99 |
2003 | 262.70 | 267.78 | 45.78 |
2004 | 298.90 | 298.87 | 58.83 |
2005 | 319.50 | 344.35 | 73.65 |
2006 | 369.60 | 394.65 | 75.19 |
2007 | 426.60 | 416. | 82.90 |
2008 | 494.70 | 509.05 | 103.20 |
2009 | 552.40 | 593.03 | 128.42 |
2010 | 624.40 | 682.11 | 154.73 |
表7
第三产业总值
单位:亿元
地区
年份 | 北京 | 上海 | 扬州 |
2001 | 2484.80 | 2728.94 | 170.28 |
2002 | 2982.60 | 3038.90 | 188.95 |
2003 | 3435.90 | 3404.19 | 211.29 |
2004 | 4092.20 | 4097.26 | 245.60 |
2005 | 4854.30 | 4776.20 | 343.84 |
2006 | 5837.60 | 5508.48 | 394.43 |
2007 | 7236.10 | 6821.11 | 480.81 |
2008 | 8375.80 | 7872.23 | 587.09 |
2009 | 9179.20 | 30.85 | 669.48 |
2010 | 10600.80 | 9833.51 | 838.78 |
(二)、地区生产总值水平指标分析
此项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这一项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因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对本地区经济平均发展水平最直接的体现,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价值,是采取措施对促进地区总体发展直接依据。通过表格和图示方法的结合分析,可以清晰的比较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表格数据和图示如下面所示:
指标A21,如下表所示:
表8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元
地区
年份 | 北京 | 上海 | 扬州 |
2001 | 26979 | 31799 | 11091 |
2002 | 30730 | 33958 | 12044 |
2003 | 34777 | 38486 | 13949 |
2004 | 40915 | 44839 | 16747 |
2005 | 45992 | 498 | 21719 |
2006 | 51722 | 54858 | 25102 |
2007 | 60096 | 62040 | 30435 |
2008 | 491 | 66932 | 36858 |
2009 | 66940 | 69165 | 41406 |
2010 | 73856 | 76074 | 49786 |
图2
(三)、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指标分析
此项分析主要通过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指数指标,还有通过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指数指标的分析来了解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此项分析中,都选择1978年为比较的基期,这样也方便统一比较。但这一项分析指标主要是对本地区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较。三个地区之间的比较意义不是很明显,相互之间也不能够具体比较,因为三个地区发展的基数,起步的基础不同,因此不在此做图示比较。
(1)指标A31,如下表所示:
表9
地区生产总值指数
以1978年为100 单位:%
地区
年份 | 北京 | 上海 | 扬州 |
2001 | 908.80 | 5210.12 | 1352.80 |
2002 | 1013.30 | 5741.03 | 1503.00 |
2003 | 1125.80 | 6694.23 | 1704.40 |
2004 | 1284.50 | 8072.83 | 1954.90 |
2005 | 1440.30 | 9247.66 | 2249.00 |
2006 | 1627.50 | 10572.24 | 2591.55 |
2007 | 1863.30 | 12494.01 | 2997.59 |
2008 | 2033.00 | 14069.87 | 3398.58 |
2009 | 2240.40 | 15046.45 | 3868.13 |
2010 | 2471.20 | 17165.98 | 4390.06 |
表10
第一产业指数
以1978年为100 单位:%
地区
年份 | 北京 | 上海 | 扬州 |
2001 | 2.80 | 78.00 | 235.70 |
2002 | 271.90 | 79.68 | 250.10 |
2003 | 268.90 | 81.02 | 255.30 |
2004 | 267.30 | 83.45 | 270.60 |
2005 | 262.20 | 90.26 | 286.84 |
2006 | 263.80 | 93.81 | 300.62 |
2007 | 269.60 | 101.84 | 315.68 |
2008 | 272.60 | 111.80 | 331.47 |
2009 | 285.20 | 113.82 | 348.47 |
2010 | 280.60 | 114.15 | 3.18 |
表11
第二产业指数
以1978年为100 单位:%
地区
年份 | 北京 | 上海 | 扬州 |
2001 | 705.20 | 2403.18 | 2506.10 |
2002 | 7.40 | 2622.45 | 2819.40 |
2003 | 856.10 | 3209.02 | 3298.70 |
2004 | 1001.60 | 32.12 | 3869.40 |
2005 | 1102.80 | 4381.20 | 4534.10 |
2006 | 1218.60 | 4969.95 | 5301.69 |
2007 | 1373.40 | 5571.06 | 6202.19 |
2008 | 1384.40 | 6085.84 | 7077.69 |
2009 | 1528.70 | 6001.78 | 8102.65 |
2010 | 1738.10 | 7218.32 | 9285.53 |
表12
第三产业指数
以1978年为100 单位:%
地区
年份 | 北京 | 上海 | 扬州 |
2001 | 1680.00 | 2728.94 | 1869.70 |
2002 | 1903.40 | 3038.90 | 2079.10 |
2003 | 2115.90 | 3404.19 | 2330.70 |
2004 | 2393.10 | 4097.26 | 25.30 |
2005 | 2714.90 | 4776.20 | 3023.86 |
2006 | 3102.00 | 5508.48 | 3490.17 |
2007 | 3580.00 | 6821.11 | 4056.45 |
2008 | 4027.60 | 7872.23 | 46.51 |
2009 | 4437.60 | 30.85 | 5342.99 |
2010 | 4850.30 | 9833.51 | 6083.57 |
(四)、地区生产总值构成指标分析
此项分析主要通过对构成地区生产总值的各个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一个地区生产总值的产业构成进行分析比较可以观察出这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还需要做出哪些调整,以促进地区经济健康合理的发展。在发达国家的地区,第三产业一般在地区生产总值当中占据比较大的比例,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最理想的情况就是第三产业是拉动地区生产总值的最大拉力,因此在此项分析中对第三产业在三个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所占比例作出了图示分析,以便更清楚的进行比较。其他几项指标仅作出表格数据的比较。
(1)、指标A41,如下表所示:
表13
第一产业比例
单位:%
地区
年份 | 北京 | 上海 | 扬州 |
2001 | 2.20 | 1.50 | 13.36 |
2002 | 1.90 | 1.40 | 12.73 |
2003 | 1.70 | 1.20 | 11.61 |
2004 | 1.40 | 1.00 | 10.98 |
2005 | 1.30 | 1.00 | 9.65 |
2006 | 1.10 | 0.90 | 8.98 |
2007 | 1.00 | 0.80 | 8.21 |
2008 | 1.00 | 0.80 | 8.15 |
2009 | 1.00 | 0.70 | 7.80 |
2010 | 0.90 | 0.70 | 7.24 |
表14
第二产业比例
单位:%
地区
年份 | 北京 | 上海 | 扬州 |
2001 | 30.80 | 46.10 | 52.61 |
2002 | 29.00 | 45.70 | 52.55 |
2003 | 29.70 | 47.90 | 54.95 |
2004 | 30.80 | 48.20 | 56.71 |
2005 | 29.10 | 47.40 | 55.34 |
2006 | 27.00 | 47.00 | 55.97 |
2007 | 25.50 | 44.60 | 56.36 |
2008 | 23.60 | 43.20 | 56.18 |
2009 | 23.50 | 39.90 | 56.13 |
2010 | 24.00 | 42.00 | 55.14 |
表15
工业比例
单位:%
地区
年份 | 北京 | 上海 | 扬州 |
2001 | 25.30 | 41.60 | 46.62 |
2002 | 23.70 | 41.30 | 45.57 |
2003 | 24.50 | 43.90 | 47.70 |
2004 | 25.80 | 44.50 | 48.98 |
2005 | 24.50 | 43.70 | 47.84 |
2006 | 22.40 | 43.30 | 49.29 |
2007 | 21.20 | 41.30 | 50.25 |
2008 | 19.20 | 39.60 | 49.91 |
2009 | 19.00 | 36.00 | 49.21 |
2010 | 19.60 | 38.00 | 48.20 |
表16
建筑业比例
单位:%
地区
年份 | 北京 | 上海 | 扬州 |
2001 | 5.50 | 4.50 | 5.99 |
2002 | 5.30 | 4.40 | 6.98 |
2003 | 5.20 | 4.00 | 7.25 |
2004 | 5.00 | 3.70 | 7.74 |
2005 | 4.60 | 3.70 | 7.50 |
2006 | 4.60 | 3.70 | 6.68 |
2007 | 4.30 | 3.30 | 6.11 |
2008 | 4.40 | 3.60 | 6.27 |
2009 | 4.50 | 3.90 | 6.92 |
2010 | 4.40 | 4.00 | 6.94 |
表17
第三产业比例
单位:%
地区
年份 | 北京 | 上海 | 扬州 |
2001 | 67.00 | 52.40 | 34.03 |
2002 | 69.10 | 52.90 | 34.72 |
2003 | 68.60 | 50.90 | 33.44 |
2004 | 67.80 | 50.80 | 32.30 |
2005 | 69.60 | 51.60 | 35.01 |
2006 | 71.90 | 52.10 | 35.05 |
2007 | 73.50 | 54.60 | 35.43 |
2008 | 75.40 | 56.00 | 35.67 |
2009 | 75.50 | 59.40 | 36.06 |
2010 | 75.10 | 57.30 | 37.62 |
图3
三、分析评价
(一)、总体状况分析
通过对以上的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和扬州三个地区在地区生产总值这一方面的具体情况,三个地区中,北京、上海两个地区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同时也是我国最发达的地方,其地区生产总值在各个方面的差异程度可以说是很小了,江苏省在全国诸多省份中可以说是已经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但江苏省内部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程度,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明显不同步,省内13个地级市之间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也比较大,而扬州的地区生产总值的水平却正好与江苏省的平均水平相差无几,通过将扬州的地区生产总值水平与北京、上海这两个地方相比,其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总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第一,发展趋势。北京、上海和扬州三个地区从发展趋势这一方面来看,三个地区从改革开放后,都处于长期的发展阶段,这也是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的主调,而且从数据和图示中可以看出,这个趋势也将长期的持续下去,但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地方由于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并且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发展,到现在发展速度已经放缓,发展趋势也趋于平缓。但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扬州地区的发展潜力却很大,发展速率也比较大。
第二,差异性。从上面的表格数据和图示中,可以看出扬州与北京、上海两个地方相比,无论是在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还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产业结构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扬州也有着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第三,波动性,从以上数据中,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两个地区的发展波动性不大,基本是以一个速率保持着平稳发展,2007年之后,发展速度放缓。而扬州的发展波动性却比较大,2006年之后,其发展速率增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体现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具体分析
以上只是总体对三个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进行分析,下面则通过地区生产总值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标和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比例指标,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图示数据进行具体分析。
(1)、地区生产总值指标
此项指标的总量数额是整个地区经济总量最具大代表性的体现,通过对地区生产总值进行图标分析更可以清晰观察出各个地区的发展程度与发展差距等情况。
图1
如上图所示,作为全国最发达的上海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一直都处在领先的情况下,通过此图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上海的经济总量非常大,并且增长的速度一直比较快。而首都北京的地区生产总值也比较领先,总值的数额也很大,增长速度与上海相比并没有慢多少,可能上海的经济基础比较好,所以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通过此图,我们可以看到扬州与这两个地方在生产总值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无论是总的数额,还是增长的速度,都相差甚远。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标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对本地区经济平均发展水平最直接的体现,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价值,是采取措施对促进地区总体发展直接依据。通过表格和图示方法的结合分析,可以清晰的比较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通过对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较分析,更可以看出地区发展之间存在的差距。
图2
通过此图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扬州与北京、上海两个地方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这一方面存在的差距之大,虽然开始发展时的基数确实也有一些差距,但后来发展过程中,差距一直存在,但从图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扬州地区在2007年以后的几年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速率却要比北京、上海两个地方快,说明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潜力。而北京和上海两个地方在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发展之后,其发展速度也在放缓。
(3)、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比例指标
第三产业是对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最直接的体现,因此图示比较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图3
通过对以上的表格数据的比较分析以及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北京与上海两个地方,第三产业在2001至2010年当中在地区生产总值中一直都占很大的比例,产业结构已经比较合理,尤其是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它的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当中所占的比例在过去的十年间都占到七成,它的产业结构可以说是非常的合理。而上海的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当中所占比例也一直都在一半以上,达到了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与之相比,代表江苏省平均水平的扬州地区,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当中所占的比例在过去的十年间一直都只是占三成左右,可见产业结构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这就需要和市场一起努力,以促进地区产业合理化发展,经济健康发展。
四、思考及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评价,总体而言,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需要综合地区的发展,现在地区之间发展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需要国家来进行协调地区的发展。第二,北京、上海这样的发达地区的发展高速期已经过去,发展速度也已经放缓,应采取何种措施保持平稳向前,经济发展不倒退。对于落后地区应采取措施加快地区合理、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国内的人民生活水平。第三,调整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现在国内很多地方仍然依靠第二产业来带动地方发展,这样就会导致高能耗、高污染。这就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以第三产业带动地方发展。这样才能事先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