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睿璇 信管一班
学号:3013209052
一、商业模式
滴滴打车商业模式:
系统会记录用户订单成功次数和爽单次数,方便司机判断用户诚信
快的打车商业模式:
二、事件回顾
随着近两年打车软件的兴起,打车一族的手机里都装载着各不相同的打车软件,从去年7、8月份开始经过几个月的市场整合,原先40多款软件的百花齐放变成现在的滴滴、快的双雄争霸,市场竞争也趋于白热化。2014年伊始,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及各自背后的投资方腾讯、阿里巴巴已围绕移动支付展开一场激烈角逐。
1月20日,腾讯投资的嘀嘀打车宣布追加2亿元预算请全国人民打车,很快就在第二天21日,快的打车宣布与阿里的支付宝钱包联手再投5亿元请客打车。
2月17日,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分别将打车补贴调至10元和11元。18日,嘀嘀打车又开始新一轮开始烧钱补贴,宣布从昨天凌晨起将每单补贴额度比快的打车又提高一块钱——使用嘀嘀打车并且微信支付每次能随机获得12到20元不等的高额补贴,每天3次。而声称“打车奖励金额永远会比同行高出一元钱”的快的打车也随即宣布:“原本定于18日开始的每单减免11元,现在作废并升级成从18日下午15点开始,用快的打车并用支付宝付款每单最少给乘客减免13元,每天2次。”对于快的的穷追不舍,滴滴在官方微博上发了一则漫画,嘲讽之余表达出休战的意味。
除了在补贴额度上一较高下外,双方还动用各自老爸的资源招揽用户。嘀嘀打车宣布开启“游戏补贴”模式,与腾讯游戏联手,对每周使用嘀嘀打车微信支付车费10次以上的用户赠送微信游戏“全民飞机大战”中的高端战机1架。快的方面则宣布可以赠送淘宝积分折扣。
3、盈利模式探讨
腾讯和阿里巴巴这种看似争相“烧钱”行为引发了人们对滴滴和快的如何盈利的思考。
如果单单理解为:现在是处于培养用户阶段,目的是像腾讯十年前培养QQ用户,两年前培养微信用户,有了用户量之后自然就赚钱了,这样的想法不是没道理,但是似乎太简单了。
因为这以往不同的是,以前培养用户都是靠自然增量靠正常的市场推广宣传不用砸很多钱的,而这次明显是在花钱培养用户、抢养用户,而且是巨资,这必定是要有巨大的利益回报才值得这样来做,那这巨大的利益回报在哪?是在打车软件上吗?打车软件真的能给巨头们赚回这么多钱吗?
显然不是如此。打车类应用软件并不是赚钱的工具,它仅仅是培养用户手机支付手段的一个工具,让用户习惯手机支付系统并最终信任离不开这个支付系统,就好像当初培养用户由现金支付转变为银行卡、信用卡支付一样的道理。当你习惯并信任了之后,为了使用方便,自然你的存款也就会流向所对应的新兴银行里,如余额宝。
让我们先看看银行业的利润到底有多大,看下面的新闻:
2013年7月16日,财富中文网发布2013年中国500强排行榜,中石化、中石油分别蝉联第一、第二名,中国建筑取代中国移动成为第三名。按利润统计,上榜公司中利润最高的前四家公司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利润2385.3亿元)、中国建设银行(利润1931.8亿元)、中国农业银行(利润1450.9亿元)、中国银行(利润1394.3亿元)。
我们再来看看互联网的巨头们的利润有多少?
2013年,腾讯的年净利润为151亿,阿里巴巴净利润为185亿,虽然在互联网业内是巨头了,但和工商银行年利润2385多亿这样的真正的巨无霸相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打车软件之争是假,暗中布局培养用户,做未来的网络银行才是真正的目标。打车软件之争,明面上是腾讯与阿里之争,暗地里却是他们合伙在炒作,培养用户习惯和市场,让用户把他们当冤大头去占便宜,而他们真正的目标不仅是占领你的手机支付渠道还要占领你的存款,最终从国有银行口中夺取利益。
软件开发公司可以通过广告、信息服务等其他渠道赚取收益,从而维持正常的经营。而滴滴和快的盈利的另一渠道还可以是获得大量融资。下面给出一组数据:
目前嘀嘀打车一共获得三轮融资共1亿1800万美元投资:2012年A轮,300万美金,金沙江创投;2013年5月B轮,1500万美元,腾讯;2013年12月份C轮,1亿美元,中信基金领投6000万美元、腾讯跟投3000万美元。快的打车目前公开的融资情况是:2013年4月A轮,800万美元,阿里巴巴投资;2013年11月,阿里跟进投资近亿美元。
正是有了大量投资公司的参与和支持,才能让滴滴和快的持续“烧钱”大战,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除非两大巨头对其移动支付业务增长达到满意程度,否则滴滴和快的的白热化竞争将一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