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摄取 嗫嚅 威慑 蹑手蹑脚 B.抬杠 贻误 殆尽 心旷神怡
C.抵抗 报纸 砥砺 舐犊之心 D.横亘 桓侯 恒心 颓垣断壁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B.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吗?看那海晏堂前的石饰,像一个近似于半园形的容器。
C.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不是消极的袖首旁观,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D.山米对这种鬼计了如指掌,是因为自己过去常用外祖父的这种方法捉弄老鼠。于是山米有些犹豫不决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吐温十三岁时,在《汉尼巴尔周报》上为一首押运诗写了注脚,因其内容言简意赅,措辞辛辣,从此人们对他刮目相看。
B.李石清在潘月亭的眼里,是个微不足道的走卒,所以,尽管他以欺压黄省三来效忠主子,但他仍然没逃过被无情解雇的厄运。
C.“5.12”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成千上万的人专程到再次开放的北川老县城遗址,祭奠遇难的亲人,那场景真令人触目伤怀。
D.妈妈是个典型的“体育盲”,为了让他看懂篮球比赛,作为超级球迷的儿子,一遍又一遍不胜其烦地给她耐心讲解比赛规则。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栏目,凭借主持人幽默、机智的表现,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粉丝们。
B.尽管有关部门多次强调不准禁止焚烧秸秆,以免造成空气污染,但仍有很多农户对此置之不理。
C.高老师这个人十分前卫,从不服老,如今他都是快60岁的人了,还赶潮流去学什么驾校。
D.随着通讯业的发展,使我国的手机用户不断增加,尽管如此,我们仍不提倡中小学生使用手机。
5.下面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曼·罗兰所作的《名人传》,又称为“巨人三传”。这三个“巨人”是指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
B.哈利·波特是J.K.罗琳笔下一个戴着黑边眼镜,额头长着闪电疤痕,身披魔法斗篷的小巫师。
C.《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剧中掌柜王利发安分守己又精明干练,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
D.余光中在《乡愁》中,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表达了思乡、怀亲以及爱国之情。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玮、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拨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禆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陟罚臧否 臧否:评论人物的好坏 B. 志虑忠纯 忠纯:忠诚纯正
C. 是以先帝简拨以遗陛下 简拨:简单提拔 D. 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策马疾驰。比喻奔走效力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A.必能使行阵和睦/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C.臣本布衣/泯然众人矣 D.先帝不以臣卑鄙/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8.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写蜀国丞相诸葛亮在第一次出师伐魏前,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两条建议: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B.从选文中我们看到,诸葛亮严于律己,身先士卒;智慧超凡,治军有方;感恩图报,精忠报国。
C.选文集议论、记叙和抒情三种表达方式于一体,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于摆事实、讲道理之中。
D.《出师表》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陆游在《书愤》中盛赞其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第Ⅱ卷(共126分)
三、(25分)
9.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在第二联中所写之景。
答: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思乡之情的。
答:
11.综合学习。(10分)
诗仙中学八年级五班为了弘扬李白文化,开展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李白其诗其人”进行主题探索学习。
【话李白】(1)如果你是语文课代表,请用简洁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你所了解的李白。
介绍:
【品李白】(2)小组学习中,你所在小组的任务是品读下面三首诗,解决相关问题,并在全班进行学习成果交流。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①这三首诗都有写“月”的句子,其中最能体现李白“诗仙”气质的是:“ ,
。”其理由是:
②李白诗中写“月”的还很多,我们小组还收集了一些,如:“ ,
。”“ , 。”
【评李白】(3)在小组学习交流结束后,老师要求同学们研读下面四句诗,并据此写一段对李白其人的评价文字。(不超过50字)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艳。(《古风十二》)
答:
12.仔细观察右边这幅广告画,从构图和寓意两方面写段说明文字。(80字以内)(4分)
答:
四、(10分)
13.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①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 ,
,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赵丽宏《周庄水韵》)
②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艾青《我爱着土地》)
③ ,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④大漠孤雁直, 。 (王维《使至塞上》)
⑤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⑦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 。 (诗经《蒹葭》)
⑧《论语》六则中,孔子论述学习要不知满足的句子是: 。
⑨杜甫在《望岳》中表现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 。
⑩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三国孙权自况,暗示有建功立业心志的句子是:
, , 。
五、(3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21题。
(一)(17分)
萌 芽
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邻家一个小男孩吃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
“可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呀,你这样种不出来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望,以至于院子里其他小孩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望里。
男孩的家长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这天,家里正好酱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门外,他父亲叫他买酱油,连叫了几声,没人应,出去一看,发现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父亲便说:“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叫你几声都听不见,你心到哪去了?买酱油去!”说着,便递钱给了孩子。
过了很久,男孩还没把酱油买回来,孩子的父亲慌了,忙走出去,一出门,就见孩子还蹲在门口的花盆前,手里捏着他给的钱。
孩子的父亲生气了,过去一把扯着孩子的手,呵斥道:“你怎么搞的?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
孩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葡萄核栽进去很久了,还没发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说:“我在想,这葡萄怎么不发芽?”
孩子的父亲听了,更气了,大声说:“以前就跟你说过,你这样做没用,你真是执迷不悟。”说着打了孩子一个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碎了。
孩子看着满地的泥土与碎片,哭了。
男孩毕竟还小,他在沉默了几天后,又恢复了以往的活泼,又开始和院里的小孩一起玩。
一星期后,也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时也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我想过去告诉她葡萄核长不出葡萄,但还没等我过去,男孩也看见了,男孩走了过去,跟女孩说:“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
“种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这样种不出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
“种葡萄非要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女孩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男孩说:“真的,你这样做没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种下去要每天浇水,你知道吗?”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子。
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我看见她把院子里的小孩都叫去看,也叫了男孩,但男孩没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围着花盆时,一个人躲在一边流泪了。
我看见男孩流泪,走过去,我说:“你怎么在这里流泪?”
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14.联系全文,说说男孩的古怪表现在哪些地方?(3分)
答:
15.小说两次写到小男孩的“哭”,简要分析这两次“哭”的不同内涵。(4分)
①孩子看着满地的泥土与碎片,哭了。
②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答:
16.小说刻画了两个性格迥异的父亲形象,请概括各自的特点,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答:
17.小说为什么取名为“萌芽”?(4分)
答:
(二)(14分)
苦读与乐读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有两种:一曰“苦”,二曰“乐”。苦读的代表是孙敬和苏秦,一个头悬梁,一个锥刺股。乐读的倡导者是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两种方法本互为补充,不过现代人多认同后者而不愿效法前者。
这种选择自有道理,这道理用一句最流行的名言来说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确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为有了兴趣,读时精力集中,心无杂念,所以感受深,记得牢,而且联想丰富,“心骛八极,神游万仞”的情况多半是在对所读之书有浓厚的兴趣时发生的。既沉醉其中,也就不以为苦,自然会多用时间,并且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然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一个人兴趣广泛还好说,如果兴趣狭窄,读来读去就是那么几种书,这样“偏食”的结果极有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呈畸形发展。欲除此病,当多吃“五谷杂粮”,即所读的书应驳杂些。对此,鲁迅早有论述:“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
既然要读自己“厌恶”的书,当然不免觉得“苦”,但是如果不放弃,“苦”上一阵子,自然会有所收获。朱光潜谈及有志于做学问的人时说:“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一旦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谈读书》)有了滋味也便有了兴趣的萌芽,再“啃”下去发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也未可知。可见兴趣并非凭空而来,也是可以培养的。这培养的途径就是“硬啃”,先“苦”上一阵子。
其实,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说,乐读固然好,苦读也没什么。“读书莫畏难”,他早早有心理准备的,而且只要不是冥顽透顶的人,他从“苦”中是一定可以读出快乐的。正如梁启超所说:“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
19.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读书既要“乐读”又要“苦读”?(4分)
答:
20.文章第二段画线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4分)
答:
21.结合你自己的经历,写一段证明:从“苦”中读书时一定可以读出快乐的。(3分)
答:
六、(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爱你的人,常常用你不喜欢的方式关心你。比如,躺在床上看书——“你还要不要眼睛?”;期末考试成绩大幅度下降——“写出深刻反思!”;邀好友上网——“网吧不是好地方,别去!”……你真不喜欢这些方式,可你能说这些不是爱吗?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题目自拟;(2)600字以上;(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区市县名、校名、人名。如出现请用××区市县、××校、×× 同学代替。
参
一、(15分)
1.D(A.shè niè shè niè B.tái yí dài yí C.dǐ zhǐ dǐ shì D.gèn huán héng yuán)
2.A(B.园—圆 C.首—手 D.鬼—诡)
3.D(麻烦、罗嗦而使人受不了。)
4.A(B.“不准禁止”否定不当 C.“学驾校”动宾搭配不当 D.前一分句缺主语)
5.C(王利发是小商人、小资产阶级的典型)
二、(9分)
6.C(简拔:选拔)
7.B(A.团结一心/和好相处,关系融洽;妻子儿女/妻 B.不平常/很 C.平民/布衣服;普通人/大家、很多人 D.低微鄙陋/言行卑劣不道德;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的事业献出生命)
8.B(选文没有表现诸葛亮的身先士卒、智慧超凡、治军有方)
三、(25分)
9.(6分)(1)(3分)亲近小人,疏远贤臣,(1分)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2分,句式1分,句义1分) (2)(3分)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1分)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1分)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21 年了。(1分)
10.(5分) (1)(2分)①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1分)②和顺风中,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1分) (2)(3分)首联以“客路”“行舟”点明了作者远离故乡,(1分)“春如旧年”则交代了此时是岁末,(1分)看到“归雁”北飞,自然勾起了身处异乡、年末尚不能同家人团聚的诗人的思乡之情。(1分)首尾两联呼应,使全诗笼罩着一层谈谈的思乡愁绪。
11.(10分)(1)(3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字、号全对给1分)(唐代)浪漫主义诗人(1分),一生创作大量诗歌,对后世影响极大,有“诗仙”美誉。(1分) (2)(5分)①句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分);理由: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把“明月”想象成能寄托“愁心”的载体(1分),使之具有了人的情感,具有了人的行为动作,明月成为李白的化身。这一句充分体现出了李白的“诗仙”气质。(句子选错则不得分) ②示例: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小时不识月,呼作白云盘。/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2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3)(2分)要点:自信、有远大抱负;有傲骨、不向权贵折腰。(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2.(4分)要点:①一条污染变黑的河流(1分);②两条淹没在污水里仅剩骨架的大小鱼,大鱼的嘴和眼睛露出水面(1分);③大鱼嘴里吐出一串又“河水?”字样的气泡(1分)。④用拟人的手法表明:治理河水污染,刻不容缓。(1分)
四、(10分)
13.(10分)(1)参差交织,黑白分明 (2)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绿树村边合 (4)长河落日圆 (5)枯藤老树昏鸦 (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8)学而不厌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每小题1分,有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五、(31分)
(一)(17分)
14.(3分)①想用葡萄核种出葡萄来;②蹲在花盆前发呆,不与其他小孩玩耍;③父亲叫他买酱油,叫了几声都听不见(或对大人的叫声无动于衷);④拿着钱却忘记了买酱油的事,甚至在父亲发怒时,心思仍在花盆里。
15.(4分)第一次:父亲摔碎了他的花盆,也摔碎了他想用葡萄核种出葡萄的希望,所以他“哭”了。第二次:羡慕小女孩,为自己没有这样的父亲而伤心,所以他“哭”了。
16.(6分)①小男孩的父亲是一个简单、粗暴的人物形象。②小女孩的父亲是一个慈爱而懂得尊重孩子(或懂得孩子心理;或保护孩子好奇心)的人物形象。③这样写使两个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很好地突出了小说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的主旨。
17.(4分)要点:①希望葡萄核萌芽出葡萄藤;②孩子的好奇,对未知世界的探求,就像刚发芽的种子,需要大人们的浇灌、呵护。
(二)(14分)
18.(3分)对于至于学习的人,乐读固然好,苦读也很重要》(或“乐读固然好,苦读也没什么。”)
19.(4分)①“乐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苦读”可以弥补因一味“乐读”而造成的知识结构畸形:③“苦读”,只要坚持,也可以转化为“乐读”;④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0.(4分)运用比喻论证(1分)。将一些人兴趣狭窄,阅读面窄比作“偏食”,将由此造成的知识结构畸形比作“营养不良”,将驳杂的书比作“五谷杂粮”(1分),生动形象的论证了仅凭兴趣读书的弊端(1分),易为读者所接受(1分)。(比喻手法1分,本体、喻体说解正确1分,作用1分)
21.(3分)(开放题:结合自己的经历1分,经历能证明观点1分,语言表达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