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 授课 时间 | 学 科 | 班 级 | 授课 教师 | ||||||||
课题 | ||||||||||||
项目 权重 | 评 价 要 素 | 分值 | 得分 | |||||||||
教学 目标10% | 1.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学科特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 5 | ||||||||||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且可测。 | 5 | |||||||||||
教学 内容20% | 3.习题的选择具有典型性、拓展性,体现某种问题类型。 | 4 | ||||||||||
4.习题的选择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可研究性。 | 4 | |||||||||||
5.注意课本例题、习题的挖掘,源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 | 4 | |||||||||||
6.习题的选择有利于深化本章节重点知识、学科思想的渗透或再认知。 | 4 | |||||||||||
7.习题安排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 4 | |||||||||||
知识、方法、规律的发生与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40% | 8.教学思路清晰,教学主线准确,知识方法、规律发生过程的流畅度。 | 5 | ||||||||||
9.学生技能的发展度,思维的深刻度和敏捷度。 | 5 | |||||||||||
10.习题讲解中,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体现度。 | 5 | |||||||||||
11.在方法归纳、规律总结、学习成果展示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有效度。 | 5 | |||||||||||
12.课堂训练中,开阔学生视野、开启学生思路、联系实际生活的表现度。 | 5 | |||||||||||
13.合作探究中,学生研究问题的实效性、教师专业指导的准确性、科学性。 | 5 | |||||||||||
1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兼顾“两极”学生发展的需要程度。 | 5 | |||||||||||
15.习题讲解及课堂训练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 5 | |||||||||||
作业 布置10% | 16.作业内容与本节教学内容的吻合度。 | 3 | ||||||||||
17.题目的难度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吻合度。 | 3 | |||||||||||
18.题型的多样性及梯度。 | 2 | |||||||||||
19.题量的合理度。 | 2 |
效果
10% | 20.全面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率高。 | 3 | ||||||||||
21.学生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规律总结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 3 | |||||||||||
22.学生在课堂练习活动中的正确率高。 | 2 | |||||||||||
23.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轻松愉快,全体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 | 2 | |||||||||||
教师 素质 10% | 24.教态自然,语言规范,准确简练,富有感染力。 | 2 | ||||||||||
25.板书设计条理清楚,布局合理,书写规范。 | 2 | |||||||||||
26.处理教材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强;及时教学节奏,准确把握习题课的结构特征,有效驾驭教学进程。 | 2 | |||||||||||
27.教具、实验、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得当有效,操作熟练、规范。 | 2 | |||||||||||
28.有鲜明的个性。 | 2 | |||||||||||
综合 评价 与建 议 | 评 价 结 果 | 总分 | ||||||||||
等级 |
评价人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