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重庆市旅游集散中心http://www.yalv023.com
始建于宋代的洪崖门是百年重庆城十七座城门之一,屹立在嘉陵江畔,位于临江门、千厮门二门之间。初时是道开门,直到明洪武四年,戴鼎在彭大雅旧址上筑石头城,洪崖门这才变成了一道闭门。此地临江崖壁上有一天然崖洞,叫洪崖洞,为旧时胜景之一,门因洞而得名。
百年重庆城之洪崖门洪崖洞
洪崖洞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沧白路悬崖陡壁之下,旧时每到雨后,崖上流水倾泻如帘,状若飞瀑,此景被称为洪崖滴翠,为古巴渝十二景之一。
清·王尔鉴于《乾隆巴县志》记载:洪崖洞在洪崖厢,悬城石壁千仞,洞可容数百人,上刻洪崖洞三大篆字,诗数章,漫灭不可读。城内诸水逾堞抹岩额而下,夏秋如瀑布,冬春溜滴,汇为小池入江。石苔叠翠,池水翻澜,夕阳返照,五色陆离,莫可名状。至若渔舟唱晚,响答岩音,又空色之别趣也。
百年重庆城洪崖门
洪崖门面临嘉陵江,能控制好长一段江面。洪崖门下面是悬崖,在冷兵器时代,要从那悬崖上攻进城来,几乎没有可能。据《新元史·汪世显传》记载:汪惟正于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年)与两川行枢密院合兵围重庆,夺洪崖门,获宋将何世贤。这段文字表明,洪崖门建造年代较早,原本是一道开门,并曾发生过一场惨烈战事。
明末时,洪崖门左面城墙上曾安有大炮,因而现沧白路过去就叫炮台街。大炮面对两江汇合处,本是防备张献忠的,哪知张献忠在铜锣峡遇阻,亲带少数精兵奔袭江津,然后顺江而下,从通远门攻入重庆城,洪崖门上的大炮没有起到作用。
洪崖洞现今已成为重庆都市旅游的知名景点
百年重庆城洪崖洞
旧时洪崖洞下临镇江寺和纸盐河街,都是码头,且相当热闹。于是洪崖洞两侧悬崖下建起了一排排吊脚楼,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似摇似晃,构成重庆城特有的风景。
洪崖洞住的都是穷人,均为搬运工或扯船子(纤夫)。靠悬崖的人家不少都是洗衣人。每日凌晨,小巷就弥漫起热气,充满肥皂味,一片洗衣声。吊脚楼伸出的一根根竹竿,晾满了衣物,在夕阳中摇晃,颇为壮观。
上世纪20年代,洪崖门被拆除。
抗战开始后,重庆成为战时陪都,人口猛增,重庆城中心从下半城移到上半城。上半城污水往洪崖洞流,垃圾也从洪崖洞上往崖下倒,在洪崖洞捡垃圾的人也就成堆,加上洪崖洞里可避风雨,于是成了“丐帮”的窝子。直到后,洪崖洞下的河边,都还有人捡垃圾。
后,沿江码头,特别是临江门、千厮门码头逐渐衰落。洪崖洞也逐渐失去往日热闹,吊脚楼经历了几十年风雨成了危房。滨江路建设,洪崖洞破棚烂房拆迁,里建起了颇具重庆特色的洪崖洞休闲旅游区。
悬崖上的吊脚楼,记忆中的老重庆
百年重庆城洪崖洞特色
洪崖洞以传统巴渝十二景之“洪崖滴翠”景点为核心,容纳了巴渝文化众多精髓,以传统重庆民居吊脚楼为代表,保留了洪崖洞原崖壁、老城墙、登山步道、城市一线天、老街、老巷。
洪崖洞吊脚群楼内部,则按照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法,采取筑台、镂空、吊脚、出挑、错叠、临崖等手法依山就势,通过分层筑台、退台及吊脚楼架空形式,营造出具有浓郁山城民居特色的吊脚楼生活空间,展现出“悬崖上的吊脚楼,记忆中的老重庆”独特韵味,是重庆旅游必游之地。
百年重庆旅游之《重庆歌》
洪崖门,广船开,杀鸡敬神(闭门)
百年重庆城门地图
转载自重庆市旅游集散中心http://www.yalv0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