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污染地块分布
污染地块判定:
•采样调查确认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含量超过国家相关标准。
污染地块数量:
•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数量多,受采样调查成本、技术能力,调查时间等的,无法对所有地块都开展调查,只能选择代表性地块开展样本调查。
•通过样本调查推测其他未采样地块的污染情况
2. 关于企业用地环境风险评估
单个地块风险评估:
•在场地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对人群的主要暴露途径,评估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致癌风险或危害水平。在本次调查中不可能确定每个地块的实际风险水平。
环境风险评估定义:
•各级行政区域范围内多个地块相对风险高低,筛选出优先管理对象,支撑企业用地土壤环境管理。为支撑相对风险评估需开发专门的模型方法。
环境筛查与风险分级模型
风险筛查:根据基础信息调查阶段获得的污染源、污染物迁移途径和受体等基础信息资料,利用风险筛查模型计算地块得分,根据多个地块的相对风险排序划分地块关注度。
风险分级:在企业地块基础信息调查和初步采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风险分级系统计算地块得分;根据多个地块的相对风险排序划分地块风险等级
环境筛查与风险分级的区别
企业用地相对风险水平主要根据风险筛查结果确定;
样本地块才能开展风险分级。样本调查的目的是为风险筛查结果提供实证。鉴于初步采样调查结果的不确定性较大,风险分级时地块相对风险水平原则上不调低
•高关注度地块初步采样调查结果未超标的,不调低风险等级;
•中低关注度地块初步采样调查结果超标的,可调整为高风险。
1. 风险筛查目的与思路
2. 风险筛查与风险分级模型
3. 风险筛查结果纠偏
二、企业地块风险筛查与风险分级模型
1. 建模思路
2. 指标体系3. 重要指标项及赋值解释
4. 指标分值
5. 地块总分值计算方法
6. 地块关注度与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7. 优先管控名录建立
2.1 风险筛查与风险分级模型建模思路
在产企业地块特点
1. 由于历史生产活动,可能已造成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2. 企业在生产运营中,企业污染产排仍持续对土壤和周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关闭搬迁企业地块特点:
没有新的外来污染源,污染源由地块内土壤和水体中可能遗留的污染物组成
2.1 风险筛查与风险分级模型建模思路
借鉴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发达国家污染地块风险分级经验,结合我国企业特点和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实践,统筹考虑土壤和地下水,基于“污染源-迁移途径-受体”风险三要素,构建基于基础信息调查的风险筛查模型和结合初步采样调查的风险分级模型。
筛查与分级模型的核心
1. 模型指标项设置;
2. 指标分值与分档;
3. 地块总分值计算方法;4. 地块关注度与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模型验证及优化
2.2 风险筛查与风险分级指标设置
指标设置原则
•以污染源-迁移途径-受体三要素为核心设计指标项;
•指标项在国外危害评估系统已得到成功应用;
•在满足风险筛查与风险分级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指标项设置;
•当有多项指标能反应地块同一个特征时,优先选择简单指标项;
•间接获取或主管判断指标尽可能用直接指标替代。
风险筛查与风险分级指标均包含三级
一级评估指标:土壤和地下水2项
二级评估指标:一级评估指标下均包括污染源特性、污染迁移途径和受体3项二级评估指标,在产企业增加企业环境管理水平指标
三级评估指标•在产与关停受体三级指标不同
•污染源特性在风险筛查阶段为可能受污染程度和生产经营时间,风险分级阶段为污染物超标总倍数
•迁移途径和受体指标在风险筛查与风险分级阶段是相同的
2.2.1 风险筛查与风险分级指标-关闭企业
2.2.2 风险筛查与风险分级指标-在产企业
2.3 指标解释—污染物毒性评价
涉及污染物毒性的指标4项(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泄漏物环境风险,废水毒性和废气毒性),污染物毒性分值根据污染物的致癌斜率因子(SF)、非致癌参考剂量(RfD)和半致死剂量(LD50)等计算。地块得分为地块所有特征污染物得分之和。
污染物毒性赋分原则:
(1)RfD和SF都可用,分别按RfD和SF表选最高分数进行赋值。
(2)RfD和SF只有1个可用,则根据RfD或SF进行赋值。
(3)RfD和SF均不可用,则根据急性暴露参数LD50进行赋值。
(4)三种类型的参数均不可用,则赋值缺省值0。
2.3 指标解释—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水平
(1)泄漏物环境风险:原辅材料和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总量得分×泄漏物毒性得分×泄漏物防控水平得分;
(2)废水环境风险:工业废水毒性得分×工业废水排放管控水平得分(3)废气环境风险:废气毒性得分×废气排放管控水平得分
(4)固体废物境风险:
•一般性固废:一般性固废的年贮存量得分×一般性固废的管控水平得分•危险废物:危废的年产生量×危废的管控水平
泄漏物、废水、废气环境风险管控水平
固体废物环境风险管控水平
2.4 指标分值确定
一级指标:土壤和地下水途径分值相同;
二级指标:污染源>受体>迁移途径;
三级指标:借鉴已有危害评估系统指标分值设置,根据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排序,重要性指标分值相对高,确定性指标分值比主管判断性指标分值高;指标分级:三级指标细分为2-5档,同时考虑到指标信息获取的可靠性,部分指标设置未知档。
后续将在分析全国重点行业关闭搬迁企业地块相关信息的统计特征基础上对指标等级及分值进行优化调整
2.4.1 指标分值确定-关闭企业
2.5 风险筛查与风险分级评估方法
(1)依据企业地块基础信息资料和初步采样调查结果,对土壤和地下水的各项三级评估指标赋值。
(2)三级指标的分值之和即为二级指标(污染源特性、污染迁移途径和受体)的得分,二级指标的分值之和即为一级指标(土壤和地下水)的得分。(3)地块风险筛查与风险分级评估的总分值由土壤和地下水的一级指标得分按下式计算:
2.6 地块关注度/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地方环保部门可根据本区域企业地块风险筛查/风险分级得分情况,综合考虑地块初步采样调查和土壤环境管理需求,调整地块关注度/风险等级分级标准。
2.6 地块关注度/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在风险筛查阶段,符合下列条件的地块可直接列为高度关注地块:•地块上曾经有过炼焦(行业代码2520)、有机化学原料制造(行业代码2614)、化学农药制造(行业代码2631)、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行业代码3360)等行业且生产运营超过10年的企业;
•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可根据地块土壤环境管理需要,补充直接列为高度关注地块的条件。
2.7 重点行业企业地块优先管控名录建立
根据本技术规定确定的高风险地块,由各级地方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一定比例的地块进入污染地块优先管控名录。此外,存在以下特殊情况之一的地块,也可以由部门会商后直接列入污染地块优先管控名录:(1)发生了环境事故,并对周边人群健康或社会稳定已造成重大影响的
地块;
(2)存在危害性较大的污染物,且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块;
(3)地方认定应纳入优先管控名录的其他情形
(一)为什么要纠偏
. 风险筛查模型不可能适合所有企业地块
模型参数设置主要参考国外经验,未结合我国大量企业信息进行优化
2.全国统一的关注度划分标准不满足各地实际需求
技术规定中确定的地块关注度划分标准是根据经验判断确定的。
各地企业行业类型、生产年限、污染防治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全国统一的划分标准可能出现部分地区高关注度地块偏多或偏少的问题。
3. 部分地块基础信息严重缺失无法开展风险筛查
关闭搬迁企业历史资料难以收集,厂房已拆除、或找不到人等;
(二)风险筛查结果纠偏工作内容
• 1. 确定本地企业关注度划分标准;• 2. 查找风险筛查得分与实际风险情况明显不符的企业并进行纠偏;
• 3. 针对个别基础信息太少不能开展风险筛查的企业地块,通过纠偏确定其关注度。
(三)风险筛查结果纠偏工作流程
1. 风险筛查结果纠偏工作准
组织实施方式:明确纠偏责任主体,建议由负责信息采集组织实施的省级或市级环保部门负责
确定技术支撑单位:具有能力的风险筛查结果纠偏单位
筛选建立纠偏专家库:优先选择具备污染地块调查评估经验,或从事企业环境监察执法、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保验收、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等工作,熟悉当地企业情况的专家。
2. 调整高关注度划分标准
地方环保部门应基于当地企业用地风险筛查结果,综合考虑企业用地初步采样调查资金配套情况、土壤环境管理需求等条件,合理调整关注度划分标准
省级环保部门加强纠偏工作统筹和技术指导。各级环保部门确定本地的高关注度划分标准,应逐级上报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办公室备案。
3.风险筛查结果初步纠偏-查找偏差企业
1)查找可能存在偏差的企业—疑似高风险被评为低风险
• 1. 已有调查或现场快速监测等发现土壤和地下水存在污染的企业;
• 2. 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土壤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
• 3. 统计分析异常企业(二级指标污染源得分低于当地同行业类似企业,而关注度水平偏低);
• 4. 其他可能被低估的企业。
2)查找可能存在偏差的企业-疑似低风险企业被评为高风险
• 1. 统计分析异常企业(二级指标污染源得分高于当地同行业类似企业得分,而关注度水平偏高);
• 2. 其他可能被高评的企业。
4.风险筛查结果初步纠偏-分析偏差原因
•导致偏差的主要原因:企业信息填报质量问题和风险筛查模型在当地的适用性。
•首先应排查信息填报质量问题,针对疑似偏差企业,应逐一核实风险筛查各指标得分情况,重点针对风险筛查高分值指标项。
•针对疑似偏差企业,在初步纠偏报告中需逐一说明偏差原因常见的信息填报质量问题包括:
•(1)企业基础信息项填报不完整,参与风险筛查计算的调查表信息项未填报;
•(2)企业基础信息项填报不规范(如污染物名称不规范等),风险筛查系统无法准确识别填报信息;
•(3)基础信息项填报不准确,如特征污染物偏多或偏少,企业污染防治水平偏严或偏宽等
3. 风险筛查结果初步纠偏-纠偏建议
对基础信息填报存在不完整、不规范、不准确等质量问题的企业
–需核实企业信息,必要时补充收集企业相关资料,更新基础信息调查表,重新计算风险筛查得分,更新关注度水平;对基础信息填报规范、完整、准确,风险筛查结果仍存在偏差的
–可参考同行业类似企业,结合专业判断确定关注度水平。
无法进行风险筛查的地块—确定关注度水平
• 1. 资料缺失严重,无法进行风险筛查的地块
–参考同区域同行业类似企业地块确定关注度水平
–或根据实际情况直接确定关注度
• 2. 填埋场、尾矿库、油气田等
–现有风险筛查方法不适用于填埋场、尾矿库,地方管理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自行确定关注度水平
3. 风险筛查结果初步纠偏-纠偏报告
1.概述
1.1工作背景与目的
1.2 企业用地调查对象
1.3 信息采集质控工作情况
1.4 信息采集工作总结
2.在产企业用地风险筛查
2.1 在产企业用地总体得分情况
2.2 分行业在产企业用地总体得分情况
2.3 在产企业关注度划分标准
2.4 风险筛查结果偏差企业识别及初步纠偏建议
2.5 确定无法进行风险筛查企业的关注度水平
3.关闭搬迁企业用地风险筛查
3.1 关闭搬迁企业用地总体得分情况
3.2 分行业关闭搬迁企业用地总体得分情况
3.3 关闭搬迁企业关注度划分标准
3.4 风险筛查结果偏差企业识别及初步纠偏建议
3.5 确定无法进行风险筛查企业的关注度水平
4.其他地块关注度水平确定
5.结论与建议总结
•国家编制了风险筛查与风险分级技术规定,开发风险筛查与风险分级系统,自动计算地块分值
•信息采集质量是影响风险筛查结果的重要因素,需高度重视,要切实加强信息采集质控工作
•纠偏是在信息采集质量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通过专家经验解决风险筛查模型存在的不足,避免遗漏重大风险和偏离管理需求
•纠偏工作必须依靠专业队伍、专家、管理部门共同工作,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统一的技术要求开展
涉及地区:广东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浙江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福建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海南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云南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广西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贵州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四川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重庆市疑似污染场地调查、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湖南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江西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湖北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上海市疑似污染场地调查、北京市疑似污染场地调查、天津市疑似污染场地调查、安徽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江苏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甘肃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宁夏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内蒙古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黑龙江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吉林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辽宁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山东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陕西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山西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河南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河北省疑似污染场地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