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的眼镜
莫言
吴先生为我们讲课,应该是在1984年的冬季,前后讲了十几次。他穿着一件黑色呢大衣,戴一顶黑帽子,围一条很长的酱紫色的围巾。进教室后他脱下大衣解下围巾摘下帽子,露出头上凌乱的稀疏白发,目光扫过来,有点鹰隼的感觉。他目光炯炯,有两个明显的眼袋,声音洪亮,略有戏腔,一看就知道是讲台上的老将。因为找不到当年的听课笔记,不能准确罗列他讲过的内容。只记得他第一节讲杜甫的《兵车行》。杜诗一千多首,他先讲《兵车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因为我们是作家班。这首诗他自然是烂熟于胸,讲稿在桌,根本不动,竖行板书,行云流水——后来才知道他的书法也可称“家”的——他的课应该是非常精彩的,他为我们讲课显然也是十分用心的,但由于我们当时都发了疯似地摽劲儿写作,来听他讲课的人便日渐减少。最惨的一次,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只有五个人。
这也太不像话了,好脾气的徐怀中主任也有些不高兴了。他召集开会,对我们提出了温和的批评并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一次吴先生的课,三十五名学员来了二十多位,怀中主任带着系里的参谋干事也坐在了台下。吴先生一进教室,炯炯的目光似乎有点湿,他说:“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的!”这话说得很重,许多年后,怀中主任说:“听了吴先生的话,我真是感到无地自容!”吴先生的言外之意很多,其中自然有他原本并不想来给我们讲课是徐怀中主任三顾茅庐才把他请来的意思。那一课大家都听得认真,老先生讲得自然也是情绪饱满,神采飞扬。
吴先生讲庄子《秋水》篇那一课,就是只来了五个人那一课。那天好像还下着雪——我愿意在我的回忆中有吴先生摘下帽子抽打身上的雪花的情景。我们的阶梯教室的门正对着长长的走廊,门是两扇关不严但声响很大的弹簧门。吴先生进来后,那门就在弹簧的作用下“哐当”一声关上了。我们的阶梯教室有一百多个座位,五个听课人分散开,确实很不好看。我记得阶梯教室南侧有门有窗,外面是礼堂前的很大一片空场。因为我坐在第七排最南边的座位上,侧面便可见到窗外的风景,那天下雪的印象多半由此而来。我记得我不好意思看吴先生的脸。
虽然只有五个人听讲,但吴先生那一课却讲得格外地昂扬,好像他是赌着气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先生朗声诵读,抑扬顿挫,双目烁烁,扫射着台下我们五个可怜虫,使我们感到自己就是目光短浅不可以语于海的井蛙、不可以语于冰的夏虫,而他就是虽万川归之而不盈、尾闾泄之而不虚,却自以为很渺小的北海。
讲完了课,先生给我们深深鞠了一躬,收拾好讲稿,穿戴好衣帽,走了。随着弹簧门“咣当”一声巨响,我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而我自己,则是又可悲又可耻。
因为当时我们手头都没有庄子的书,系里的干事便让我将《秋水》、《马蹄》这两篇文章及注解刻蜡纸油印,发给每人一份。刻蜡纸时我故意地将《马蹄》篇中“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中“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其意大概是想借此引逗同学发笑吧,或者也是借此发泄让我刻版油印的不满。我没想到吴先生还会去看这油印的材料,但他看了。他在下一课讲完时说:“月题”,是马辔头上状如月牙、遮挡在马额头上的佩饰,不是马的眼镜。然后他又说——我感到他的目光盯着我说——“给马戴上眼镜,真是天才!”——我感到脸上发烧,也有点无地自容了。
毕业十几年后,有一次在北大西门外遇到了吴先生,他似乎老了许多,但目光依然锐利。我说:吴先生,我是军艺文学系毕业的莫言,我听过您的课。
他说:噢。
我说:我听您讲庄子的《秋水》、《马蹄》,很受启发,写了一篇小说,题目叫《秋水》,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马蹄》。
他说:噢。
我说:我曾在刻蜡纸时,故意把“月题”解释成“马的眼镜”,这事您还记得吗?
此时,正有一少妇牵着一只小狗从旁边经过,那小狗身上穿着一件鲜艳的毛线衣。吴先生突然响亮地说:
“狗穿毛衣寻常事,马戴眼镜又何妨?”
(选自《文汇报》2017年3月16日,有删节)
68.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吴先生授课的特点。
69.我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70.我愿意在我的回忆中“有吴先生摘下帽子抽打身上的雪花的情景”,为什么?
71.试分析两处画线句流露的不同情感。
【答案】
68.有针对性,学识广博;声音洪亮,板书漂亮; 情绪饱满,神采飞扬
69.老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因而可敬;听课的学生逐渐减少、知识不受尊重,因而可怜。
70.突出先生的敬业认真;渲染了环境的清冷空旷;照应下文我的羞愧尴尬。
71.第一处:对我治学不严肃、游戏学术的嘲讽;第二处:对世事颠倒的戏谑与宽容,见怪不怪的无可奈何。
【解析】
68.本题属于概括题,吴先生讲课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文中的前三个语段中,只要仔细阅读,不难从文中找到能概括其特点的句子。第一段中“杜诗一千多首,他先讲《兵车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这首诗他自然是烂熟于胸,讲稿在桌,根本不动,竖行板书,行云流水——后来才知道他的书法也可称“家”的——他的课应该是非常精彩的”,第二段中“那一课大家都听得认真,老先生讲得自然也是情绪饱满,神采飞扬。”第三段中“虽然只有五个人听讲,但吴先生那一课却讲得格外地昂扬,好像他是赌着气讲。”等语句中可总结出答案。
点睛:如何分析和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1、从分析人物的描写入手。(1)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反映作品的主题的描写。①通过肖像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肖像描写它的作用不只是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更好的以“形”传“神”。②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③通过动作行为刻画人物形象。(2)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他人的言行,来间接刻画人物的描写。2、从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高考中涉及到的小说往往是微型小说,虽然它写的是小题材,撷取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却是生活内容的高度浓缩,应该说正是这高度浓缩的故事情节凸显了人物形象。3、从分析小说的环境入手。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小说的环境描写除了有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外,还有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在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中,人物形象是最主要的要素。阅读小说时,只有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69.作者觉得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出现在第五段中,综合前4个语段不难发现,可敬在于老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给我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振动;可怜则是因为听课的学生减少,甚至在领导的要求下才勉强的来到教室,更有甚者一堂课只有5名学生来听,让作者感到可怜。
70.“有吴先生摘下帽子抽打身上的雪花的情景”这个情节表现了老先生敬业的精神,在恶劣的天气里仍然赶来给我们上课,作者希望它在自己的记忆里有这个情景其实是表达自己的羞愧和内疚。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技巧。1.看位置。“文中重要句子”,往往处于段首或段尾;揭示段意的重要句子,多数是带有结论性或概括性的句子。2.辨关系。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理解重要句子,可以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看该句与上下文之间属于上述关系中的哪一种。
71. “给马戴上眼镜,真是天才!”我感到脸上发烧,也有点无地自容了。这句话里的“天才”属于反语,加上我的脸上发烧、无地自容的感受可知这是老先生对我治学不严肃的讽刺;最后一句划线句则是老先生对时代变迁中世事颠倒的无可奈何。
点睛: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词语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对小说中重要对象的考查主要集中如下两个方面:一、对象的含意(双重或多重)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二、对象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3、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4、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