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四川省成都市 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0:57:25
文档

四川省成都市 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0分)1.能直接测量长度的工具是()A.刻度尺B.温度计C.电子秤D.秒表2.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A.米B.秒C.米秒D.牛顿/3.下列四个选项中有三个的物理意义相同,不同的一项是()A.物体的运动速度B.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C.物体在单位时间的路程D.物体的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4.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物理课本长度约为26mmB.的空气中声音速度为15
推荐度:
导读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0分)1.能直接测量长度的工具是()A.刻度尺B.温度计C.电子秤D.秒表2.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A.米B.秒C.米秒D.牛顿/3.下列四个选项中有三个的物理意义相同,不同的一项是()A.物体的运动速度B.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C.物体在单位时间的路程D.物体的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4.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物理课本长度约为26mmB.的空气中声音速度为15
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0分)

1.能直接测量长度的工具是(  )

A. 刻度尺

B. 温度计

C. 电子秤

D. 秒表

2.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

A. 米

B. 秒

C. 米秒

D. 牛顿

/

3.下列四个选项中有三个的物理意义相同,不同的一项是(  )

A. 物体的运动速度

B. 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

C. 物体在单位时间的路程

D. 物体的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4.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 物理课本长度约为26 mm

B. 的空气中声音速度为

15℃3×108m/s

C.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40 m/s

D. 人的步行速度为1.2m/s

5.老师上课时使用“小蜜蜂”扩音器是为了增大声音的(  )

A. 音色

B. 音调

C. 响度

D. 传播速度

6.如图所示的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游戏中的“手影”

B. 钢勺在水面处“折断”C. 山峦在水中的“倒影”

D. 雨后天空中的“彩虹”

7.如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

A. B.

C. D.

8.鲁迅的《社戏》中有他乘船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

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可能是(  )

A. 划船的小伙伴

B. 船尾

C. 河岸

D. 鲁迅

9.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 “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C. 在中考期间,考场周围的建筑工地停止施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10.如图所示的机械停表的示数是(  )

A. B. C. D.

8.4s38.4s3min38.4s3min8.4s

11.人从平面镜内看到台钟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则实际时间是(  )

A. 6:00

B. 5:45

C. 6:15

D. 6:30

12.体育考试中,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的相机,拍摄小丽50m跑的过程,得到下

列张照片,其中表示她加速起跑阶段的是(  )

A. B.

C. D.

13.小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

为2.35cm、2.36cm、2.65cm、2.36cm,发现有一次记录错误。则这次测量结果应记为(  )

A. B. C. D.

2.36cm 2.357cm 2.43cm 2.4cm

1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B. 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位置,光屏上有像出现

C. 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时像会变大

D. 物体靠近玻璃板时,所成的像将远离玻璃板

15.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

根据图象分析可知(  )

A. ,

B. 经过6s两小车一定相距

v甲=0.6m/s v乙=0.4m/s 6.0m

C. 经过6s两小车一定相距

D. 经过6s两小车可能相距

4.8m 2.4m

16.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B. 实验的错误叫误差

C. 误差是由于测量中未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D.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17.小华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

到学校运动的s-t图象如图2所示,则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  )

A. B. C. D.

135m/s168.75m/s 2.25m/s 2.81m/s

18.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

B. 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

C. 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D. 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二、多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9.下列有关平面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B. 人远离平面镜,镜中的像变小

C. 人站在平面镜前,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D. 人到镜面的距离是1m,人到像的距离也是1m

20.若声音在空气的传播速度为v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v2,有人用锤子敲了以下钢

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v2>v1)(  )

A. 钢轨的长为v1v2t

v2−v1

B. 钢轨的长为(v2−v1)t

C. 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用的时间为v1t

v2−v1

D. 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用的时间为t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36.0分)

21.有关单位的填空:

①1.6m= ______ nm;②20m/s= ______ km/h;③1.5h= ______ min.

22.如图甲是某同学测铅笔长度示意图,铅笔长度为______ .图乙是人们常用的体温

计,体温计的读数是______ ℃.

23.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这种说法是以______为参照物的;夜间看见月亮在

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又是以______为参照物的。

24.有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

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______ 来辨别主人.通常我们听声音判断物体的远近是通过______ 判断的,“粗声粗气”是指______ 、“低声细语”是指______ (均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25.如图甲为某汽车的速度计,该汽车在行驶时速度计指示的速度为______ km/h.如

图乙所示,汽车司机看到的路边指标牌,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抵达黑山谷至少还需要______ min.

26.今年6月6日,天空再次上演了金星凌日的奇观,即从地球上看去,有一小黑点在

太阳表面缓慢移动。

(1)金星凌日现象可以用______原理来解释。

(2)如图为太阳及行星示意图。据图分析,你认为在地球上除了可以看到金星凌日外,还能看到______凌日现象。

27.①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______ 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

线分居______ 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②当入射光线方向不变,让镜面转动10°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改变了

______ .

28.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是3:2,通过的路程之比是4:3,

则通过这段路甲、乙两车的时间之比是______ .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0分)

29.小明骑电动车上一个不太陡的山坡,已知山坡长600m,上山用时为190s,下山用

时110s,求小明上下山的平均速度?

30.一门反坦克炮瞄准一辆坦克,开炮后经过0.6s看到炮弹在坦克上爆炸,再经过2.1s

听到爆炸的声音,已知气温为15℃,声音的速度为340m/s.

求:(1)大炮距坦克多远?

(2)炮弹的飞行速度多大?(忽略光传播所用的时间)

31.一列长为360m的火车匀速穿过一条长1800m的遂道,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遂道需要

108s.求:

(1)火车的运行速度。

(2)火车全部在遂道内运行的时间。

(3)穿过隧道后,列车继续前进,面对山崖鸣笛一声,2s后听到回声,求听到回声时距山崖多远。

五、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32.2015年9月3日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飒爽军姿,告知全世界,

威震小日本,展我军威,扬我国威…(此处略去929个字)于是乎我感慨:“我是中国人,我骄傲”。请让我们重温经典。习大大温情问候:“同志们辛苦了”,人民坚定回应:“为人民服务!”。

(1)习大大和人民的声音是通过______传到现场观众的耳内。

(2)习大大乘坐的国产“红旗牌”轿车1min内匀速通过的距离是300m,那么小轿车的速度为______ m/s。

(3)以“70”造型中的任何一架飞机作为参照物,其他飞机都是______ 的。

(4)被中国民众亲切地称为“彭麻麻”的“彭妈妈”是著名歌唱家,她演唱的《我们是黄河泰山》、《父老乡亲》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她的歌悦耳动听,是指她的声音的______ 好。

六、作图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33.(1)画出图1中的入射光线;

(2)如图2所示,A′O′是AO在平面镜中的像,画出平面镜位置.

七、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0分)

34.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若秒表每格为1s,则该实验中,小车上半程的时

间为______ s,上半程的速度为______ m/s,小车下半程的时间是______ 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3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如图所示.

(1)现有厚度分别为5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

应选择______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实验时应该

使环境______ .(选填“较亮”、“较暗”、“都可

以”.)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______ ,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3)若白纸上每方格长度是5cm,将点燃的蜡烛由A点移至B点,此时它与移动后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的距离是______ cm,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在光屏上都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_ 像.

(4)用大小相同的两支蜡烛是为了说明______ .

36.“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说明______ ,其中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 .

(2)如图乙所示,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______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 ;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______ 有关.该实验中用到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解:

A、刻度尺是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故A符合题意;

B、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的基本工具,故B不符合题意;

C、电子秤是测量质量的工具,故C不符合题意;

D、秒表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对每个选项中的测量工具进行分析,明确各自的测量对象,就能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常见物理量及其测量工具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题,容易解答.

2.【答案】C

【解析】

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即m/s.

故选C.

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是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m/s.

此题考查的是速度的单位,属于最为基础的知识考查,需要熟牢记于心.

3.【答案】B

【解析】

解:物体的运动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的路程和物体的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都表示的是速度,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不是速度的含义,选项ACD的意义相同,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了速度概念,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的路程和运动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用比值法定义的速度,速度单位由路程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共同决定.

本题考查了速度的定义和意义,属于基础题目.

4.【答案】D

【解析】

解:

A、一根筷子的长度约25cm,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

26cm=260m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15的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故B不符合实际;C、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m/s,故C不符合实际;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2m/s左右,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5.【答案】C

【解析】

解:老师上课时使用“小蜜蜂”扩音器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使同学们听得更清楚.

故选C.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响度是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了解声音三个特性的概念,并能结合实例进行辨别是解答的关键.

6.【答案】C

【解析】

解:A、游戏中的“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合题意。

B、钢勺在水面处“折断”,是光通过水面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B不合题意。

C、山峦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故C符合题意。

D、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被分解成七种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①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②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③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光的反射是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又返回的现象,光的折射是由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或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要注意区分。

7.【答案】B

【解析】解:A、图中刻度尺没有从零刻度线处开始,读数时会不准确,所以A错误。

B、图中刻度尺放置方向与被测长度一致,且刻度紧贴物体,所以B正确;

C、图中刻度尺有一定的厚度,这样放置刻度不能紧贴物体,读数时会不准确,所以C错误;

D、图中刻度尺方向与被测物体方向不一致(倾斜了),所以D错误。

故选:B。

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估计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根据估计结果选择恰当的刻度尺;

③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线是否磨损;

④放置刻度尺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

⑤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准确读出已知刻度后,在最小刻度后

再加上一位估计值;

⑥记录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两部分组成。

用刻度尺测长度时要求刻度尺沿着被测的长度,并使刻度尺带刻度的一面尽量与物体紧贴,这样的方法才是正确的。

8.【答案】C

【解析】

解:分析题意可知,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山”,它的运动状态是“向船尾跑去了”,即山在“运动”。

A、以划船的小伙伴为参照物,山相对于划船的小伙伴位置发生了改变,山是运动的,所以可以选择划船的小伙伴为参照物,故A可能;

B、以船尾为参照物,山相对于船尾位置发生了改变,山是运动的,所以可以

选择船尾为参照物,故B可能;

C、以河岸为参照物,山与河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山是不动的,因此

不能选择河岸为参照物,故C不可能;

D、以鲁迅为参照物,山与鲁迅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山是运动的,所以可

以选择鲁迅为参照物,故D可能。

故选:C。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确定一个作为标准的参照物,分析研究

对象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

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

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

都是正确的结论。

9.【答案】B

【解析】

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选项说法正确;

B、“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选项说法错误;

C、在中考期间,考场周围的建筑工地停止施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选项说法正确;

D、“隔墙有耳”,说明声音可以通过固体进行传播,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区别声音就是靠音色。辨别熟人的声音、辨别乐器的声音靠的都是音色。(3)减弱噪声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4)声音靠介质传播,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音色、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难度不大,强化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解决识记性题目的基础。

10.【答案】C

【解析】

解:由图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8.4s 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8.4s,即停表的读数为3min38.4s。

故选:C。

读取停表的示数,首先要知道大表盘和小表盘的分度值,然后看指针在什么

位置,从而得出示数,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在日常生活、物理实验和体育活动中经常使用秒表、停表等,我们要熟练掌

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1.【答案】B

【解析】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

分析可得:图中显示的时间6:15,

所以实际时间是5:45。

故选:B。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像物等大、像物等距、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2)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或上下顺序颠倒,且关于镜面

对称,可以利用12点与6点连线作对称轴读表针的对称图形几点的方法。

本题需要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认真观察,注意技巧,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12.【答案】A

【解析】

解:她在加速起跑阶段,速度越来越大,即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对照各图可知,只有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加速运动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据此对照各图分析解答即可.

此题考查速度和物体运动,关键是理解加速运动的含义,并掌握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13.【答案】A

【解析】

解:(1)观察4个测量值数据发现,数据2.65cm与其余3次记录的数值偏差太大,此测量数据是错误。

(2)物体的长度≈2.36cm

故选:A。

(1)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说分度值所对应的数据(倒数第二位)是准确的,分度值所对应的下一位数据(最后一位)是估读的;

(2)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测量结果,根据刻度尺的读数方法确定准确值。

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去掉出现错误的测量数值,求剩余正确数值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值,这样测量值更接近物体长度的真实值。

14.【答案】A

【解析】

解:

A、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这样才能通过玻璃板成蜡烛较清晰的像。故A正确。

B、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光屏放在虚像的位置上,光屏上不会承接到平面镜成的像,故B错误。

C、平面镜成等大的像,蜡烛靠近玻璃板过程中,蜡烛的像始终和蜡烛大小相同。故B错误。

D、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物体靠近玻璃板时,所成的像将靠近玻璃板。故D错误。

故选:A。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像的大小只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的大小都没有关系。

(2)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3)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像物等大;

(4)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此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15.【答案】D

【解析】解:

A、由图可知,当t=6s时,甲通过的路程为s甲=3.6m,乙车通过的路程为s乙=1.2m,

则v甲===0.6m/s,v乙===0.2m/s.故A错误;

BCD、由图象可看出:经过6s,甲车的路程是3.6m,乙车的路程是1.2m,

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同,则两车相距3.6m-1.2m=2.4m,

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反,则两车相距3.6m+1.2m=4.8m.故BC错误,D正确;

故选D.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各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其次注意

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再次是明确图

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最后对照各个选项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

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16.【答案】D

【解析】

解:A、认真细致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A错误;

B、测量时出现误差,不等于出现了错误,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能

避免的,故B错误;

C、错误是由于测量中未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故C错误;

D、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故D正确.

故选D.

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17.【答案】C

【解析】

解:

由图象可知1200m到1500m之间有两个格,图线指在1200m和1500m中间,所以整个路程s=1350m,时间t=10min=600s,

整个过程平均速度:v===2.25m/s。

故选:C。

从图上读出全程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v=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对于此类图象题,一定要明确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物理量之间

的联系,抓住其中的关键点、关键线段结合相应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18.【答案】A

【解析】

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乙、丙振动的快慢相同,即都是振动了四个波形,故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故C错误;

(2)甲、乙、丙的振动的幅度相同,故响度相同,故响度相同,故B错误;(3)甲、乙、丙的波形不同,故两个物体的音色不相同,故A正确、D错误;

故选:A。

(1)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4)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频率和振幅。

19.【答案】AC

【解析】

解:A、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这就是平面镜反射光的现象,故本选项正确;

B、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总是大小相等,则人远离平面镜,镜中的像不变,故本选项错误;

C、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体在镜中成的是正立、等大、虚像,故本选项正确;

D、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人到镜面的距离是1m,像到镜面的距离也是1m,则人到像的距离应该是2m,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AC.

(1)当光线照到平面镜上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②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③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④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此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理解成正立、等大虚像的真正含义,并做到灵活运用.

20.【答案】AC

【解析】

解:设钢轨的长度为L,由v=可得: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t1=,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为t2=,

则时间间隔t=t1-t2=-,

所以,钢管的长度L=,故A正确,B错误;

声音从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

t2==t=t,故C正确,D错误;

故选AC.

听到两次响声,分别是在空气中和钢轨中传播的声音;已知传播的距离相同,根据公式t=可求各自传播所用的时间,还知道时间间隔,列出等式求出钢轨的长度;进一步求出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

本题考查时间、路程的计算,关键是速度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求时间间隔的表达式.

21.【答案】1.6×109;72;90

【解析】

解:(1)1.6m=1.6×109nm;

(2)20m/s=20×3.6km/h=72km/h;

(3)1.5h=1.5×60min=90min.

故答案为:(1)1.6×109nm;(2)72;(3)90.

(1)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μm=1012nm;

(2)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m/s=3.6km/h;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

1t=103kg=106g=109mg=1012μg;

(3)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3600s;

此题考查物理量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运用不同单位间的具体关系,利用数学上的运算就可解答.

22.【答案】1.82cm;37.8

【解析】

解:(1)图示刻度尺1cm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铅笔左端对应刻度尺的1.00cm.右端对应刻度值为2.82cm,物体长度为

2.82cm-1.00cm=1.82cm;

(2)体温计上1℃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0.1℃,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此时的温度为37.8℃.

故答案为:1.82cm;37.8.

(1)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1.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1.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2)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先要弄清楚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末端所对刻度相垂直.

测量中有很多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等,任何一种工具,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

代表多少.温度计还要注意看清是零上还是零下.刻度尺要估读到最小分度

值的下一位.

23.【答案】地球;云朵

【解析】

解: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指的是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运动情况,所以

是以地球为参照物;

月亮在云朵里穿行,指的是月亮相对于云朵的运动情况,故以云朵为参照物。故答案为:地球;云朵。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

的运动情况就是不同的;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一般选择地面为参照物。

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考查有两种题型:①告诉研究对象及其运动状态,确定参照物。②告诉研究对象与参照物确定运动状态。此题考查的是第一种

情况。

24.【答案】音色;响度;音调;响度

【解析】

解:

(1)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因此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

主人的.

(2)响度的大小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因此,通常我们听声音判断物体的远近是通过响度判断的;

(3)“粗声粗气”说明声音低沉,是指声音的音调低;“低声细语”说明声音小,是指声音的响度小.

故答案为:音色;响度;音调;响度.

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

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

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25.【答案】90;48

【解析】

解:(1)由图甲可知,该汽车在行驶时速度计指示的速度为90km/h;

(2)由图乙可知,距离黑山谷的路程s=32km,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v=40km/h,

由v=可得,汽车行驶的最少时间:

t===0.8h=48min.

故答案为:90;48.

(1)由速度表读出速度;

(2)由指示牌可知距离黑山谷的路程和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根据v=求出

汽车行驶的最少时间.

本题考查了速度计的速度和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指示牌含义的理解与掌握.

26.【答案】(1)光的直线传播;(2)水星

【解析】

解:(1)“金星凌日”现象的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当金星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在地球上看,是金星从太阳面上移过。这就是“金星凌日”现象。

(2)据图分析,在地球和太阳之间还有水星,所以水星有可能转到太阳与地球的中间,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就会发生“水星凌日”现象。

故答案为:(1)光的直线传播;(2)水星。

解答此题要明确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太阳、金星和地球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金星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一般来说:见到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就联系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知道“金星凌日”的天文奇观的成因。

27.【答案】同一平面;法线;20°

【解析】

解:①光的反射定律内容为: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②当入射光线方向不变,让镜面转动10°时,入射角会随之增大或减小10°,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改变了1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改变了20°.

故答案为:同一平面;法线;20°.

反射定律的内容,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根据对定律的理解可对光线不同角度的变化做出分析.

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掌握,要熟练掌握其内容,特别是搞清反射角、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的关系.

28.【答案】8:9

【解析】

解:∵v=,∴t=,运动时间之比===×=;

故答案为:8:9.

已知速度之比与路程之比,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两车的运动时间之比.

本题考查了求甲乙两车运动时间之比,熟练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29.【答案】解:平均速度:v ===4m /s .

s t 600m +600m

190s +110s 即平均速度为4m /s .

答:小明上下山的平均速度4m /s .

【解析】由平均速度的概念知,平均速度为全部路程除以全部时间.

注意本题不能分别计算出上山速度和下山速度,然后相加除以2,平均速度只能为全部路程除以全部时间.

30.【答案】解:

(1)由题可知,炮弹爆炸发出声音传到反坦克炮的时间t =2.1s ,

由v =可得,大炮距坦克的距离:

s t s =vt =340m /s ×2.1s =714m ;

(2)炮弹飞行的距离s '=s =714m ,炮弹飞行的时间t '=0.6s ;

则炮弹的飞行速度:

v '===1190m /s .

s′t′714m 0.6s 答:(1)大炮距坦克714m ;

(2)炮弹的飞行速度为1190m /s .

【解析】(1)已知爆炸声传到反坦克炮的时间和声音的传播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大炮与坦克之间的距离;

(2)知道反坦克炮与坦克之间的距离、炮弹的飞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炮弹的飞行速度.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理解题意,确定爆炸声的传播时间、炮弹的飞行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31.【答案】解:(1)火车完全通过隧道时行驶的路程:

s 1=L 隧道+L 车=1800m +360m =2160m ,

火车的运行速度:

v ===20m /s ;s 1t 12160m 108s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

s 2=L 隧道-L 车=1800m -360m =1440m ,

所需的时间:

t 2===72s ;

s 2v 1440m 20m/s (3)2s 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s 声=v 声t =340m /s ×2s =680m ;

鸣笛后火车通过的路程为:

s 车=v 车t =20m /s ×2s =40m ;各距离的关系如图所示:

则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

s =(s 声-s 车)=×(680m -40m )=320m 。

1212答:(1)火车的运行速度为20m /s ;

(2)火车全部在遂道内运行的时间为72s ;

(3)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有320m 远。

【解析】(1)火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等于隧道长加上火车长,知道行驶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火车的运行速度;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等于隧道长与火车长的差,求出了火车速度,再根据速度公式就会求出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

(3)利用公式s=vt 算出2s 时间内声音和火车传播的距离s 声、s 车,设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为s ,则有2s=s 声-s 车,据此求出听到回声时列车距山崖多远。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综合应用,关键是要分清火车完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和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对于“回声类”的习题,一般应通过作图的方法找出各路程的关系。

32.【答案】空气;5;静止;音色

【解析】

(2)t=1min=60s,小轿车的速度:v===5m/s;

(3)“70”造型中的飞机以相同的速度运动,选择任何一架飞机作为参照物,和

其它飞机之位置没有变化,所以以“70”造型中的任何一架飞机为参照物,其他飞机都是静止的。

(4)、“悦耳动听”是指声音有着好的品质,是指声音的音色好。

故答案为:(1)空气;(2)5;(3)静止;(4)音色。

(1)声音的传播靠介质;

(2)根据公式v=计算;

(3)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4)音色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区别声音就是靠音色。

本题以纪念抗日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为载体,综合考查了力学和声学多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33.【答案】解:

(1)因为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所以反射角为90°-30°=60°,可知入射角也为60°,首先垂直于镜面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

连线与镜面垂直,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用虚线连接AA′或OO′,作它们的垂直平分线,既是平面镜的位置,物体AO在左侧,平面镜的反射面就在左侧,阴影部分应画在右侧.如图:

【解析】

(1)入射角为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为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

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度数.(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故连接AA′\\OO′,作出

中垂线就是平面镜所在的位置.

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的作图,关键是掌握好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

镜成像的特点.34.【答案】3;0.17;2;0.2;小于

【解析】

解:

据图可以看出,小车上半程的时间t1=3s,路程s1=0.5m;

下半程的时间t2=2s,路程s2=0.5m;

则上半程的速度v1==≈0.17m/s;

全程的路程为s=s1+s2=0.5m+0.5m=1m,总时间t=t1+t2=3s+2s=5s,

全程的平均速度:v===0.2m/s.

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相同,下半程的时间短,据v=可知,下半程的平均

速度大;

故答案为:3;0.17;2;0.2;小于.

读出前半程、后半程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即可.

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原理、速度的计算,考查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属于基础题目.

35.【答案】2;较暗;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20;不能;虚;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解析】

解:

(1)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

2mm厚的;

蜡烛点燃时比较亮,在较暗的环境中,烛焰和环境的对比度比较大,烛焰的像会更清晰;

(2)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

(3)若白纸上每方格长度是5cm,将点燃的蜡烛由A点移至B点,此时它与玻璃板的距离为2×5cm=10cm,像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则它与像的距离为10cm+10cm=20cm;

因为平面镜成虚像,光屏不能承接虚像,所以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在光屏上都不能成像;

(4)实验时用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故答案为:(1)2;较暗;(2)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3)20;不能;虚;(4)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1)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玻璃板越厚,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越远,使实验复杂化;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越近,近似认为是一个,实验会比较

简单;

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物体和环境对比度越大,并且物体越亮,物体的像越清晰;

(2)选玻璃板是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实像能承接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承接到光屏上;

(4)实验时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动手操作实验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能力.

36.【答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放大音叉微小的振动;快;高;频率;控制变量法

【解析】

解:(1)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

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音叉的振动,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2)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通过控

制振幅相同来探究音调高低与频率的关系,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放大音叉微小的振动;(2)快;高;频率;控制变量法.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

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此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是一种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转换法,要学会应用.

文档

四川省成都市 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0分)1.能直接测量长度的工具是()A.刻度尺B.温度计C.电子秤D.秒表2.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A.米B.秒C.米秒D.牛顿/3.下列四个选项中有三个的物理意义相同,不同的一项是()A.物体的运动速度B.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C.物体在单位时间的路程D.物体的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4.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物理课本长度约为26mmB.的空气中声音速度为15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