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5分)
1.古人云:“字如其人”。请把下面的话抄写在方框中,要求字迹工整、规范、美观(4分)
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科学防疫,从我做起!
A.飞窜(cuàn) 呻吟(yín) 蠢笨(chǔn) 差异(chā)
B.芦荻(dí) 舵手(duò) 熄灭(xī) 笑涡(wō)
C.隧洞(suì) 纤细(xiān) 高傲(ào) 干瘪(biě)
D. 蜗行(wō) 胆怯(què) 翡翠(fěi) 伤痕累累(léi)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本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儿女为祖国母亲献身的真情。
B.《断章》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C.《梅岭三章》中为了表现作者到底的决心,用死了也要去“泉台”集合“旧部”去革“阎罗”命的说法,是因为鬼神怪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很常见,能更容易让读者理解。
D.《海燕》中“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对风暴的期盼、呼唤,又是对广大人民的战斗召唤。
4.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乒乓球教练来了。
B.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C.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D.这种种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的引起了讨论。
5.根据课文填空。(12分)
(1)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________________,在高傲地飞翔。
(2)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繁多的是谎言。
(3)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4)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
(5)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6) ,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二、阅读(45分)
(一)海燕(节选)(14分)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黑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请你概括选文所描绘的画面。(3分)
2.找出选文中描写暴风雨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的表达作用。(4分)
3.在选文第5段中,“大海”最终战胜了“闪电”,这样写有什么深刻的含意?(3分)
4.谈谈你对文章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含意的理解。(4分)
(二)祖国土(13分)
阿赫玛托娃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地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沙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
这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但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1.诗中的“护身香囊”“激情的诗”“天国乐土”指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4分)
2.为什么说“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3分)
3.诗中“污泥”“沙砾”“灰尘”这些词语的使用有什么作用?(3分)
4.结尾一句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三)好沉的一抔土(18分)
石 英
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灵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梁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顫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
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意?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着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
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杯普通的土,一时竟舍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
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到那时,你再来看!”
⑪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⑫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
(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第⑥段王总诗意的话语,丰富了“我”对黄河口土的认识。
C.文章使用“闻”“捧”“攥”等词语,写出“我”爱土成性。
D.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4分)
高梁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1)赏析画线句子:
(2)赏析加点词语:
4.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2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5.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4分)
三、作文(50分)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过许多撩拨心弦的记忆: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这些记忆如同呵护的春风,关爱的雨露,友善的阳光,滋养着我们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请根据上述文字的理解,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成长路上的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学校名、班级名和老师名。
(2)字数要求不得少于600字。
(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4)能写出真人真事、真情实感。
参:
一、积累与运用
1.教师根据学生书写情况给分,指导学生工整、规范、美观的字。
2. D 点拨:D项中“怯”应读qiè,“累”应读lěi。
3. C
4. A
5.
(1) 像黑色的闪电
(2)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3)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4)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5)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6)此去泉台招旧部
二、阅读理解
(一)
1.【答案】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呼唤暴风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选文描绘了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呼唤暴风雨的到来的画面。
2.【答案】“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作用:象征愈来愈激烈的风暴,为刻画海燕的形象创设典型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筛选及对语句作用的分析能力。筛选出描写暴风雨的句子,体会暴风雨对海燕形象的烘托作用。
3.【答案】揭示了无产阶级必胜的前途。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大海”最终战胜了“闪电”,表明无产阶级一定会取得胜利。
4.【答案】这是胜利的预言家海燕向人民发出的号召。它表达了无产阶级埋葬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显示了战士不畏强暴、顽强战斗的高贵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含意的理解能力。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着暴风雨,是的最强音。
(二)
1.【答案】浅薄空洞的“爱国感情”。鄙弃的、否定的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对短语含义和作者态度的理解。读完全诗就会明白作者对祖国的情感是真诚质朴的,而对“护身香囊”“激情的诗”“天国乐土”是持反对态度的,也就是反对空洞无意义的“爱国感情”。
2.【答案】对“祖国土”太习以为常了,以至毫无感觉。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意的理解。“从不记起”,这是从习以为常的角度来讲的,太熟悉就会忘记其本身的存在。
3.【答案】说明“祖国土”如此平凡甚至微贱,所以遭受儿女们的冷漠和鄙弃,同时也为“祖国土”受到儿女们的“践踏蹂躏”而感到酸楚。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作用。“污泥”“沙砾”“灰尘”这些词说明了“祖国土”的卑微的状态,隐含着作者为之而痛苦的情感。
4.【答案】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了对祖国土地深深的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因为是最后一句话,其作用往往较重要。“不拘礼节”写出了作者对土地的亲近,“自己的土地”则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认同和热爱。这些内容点明诗歌的主旨。
(三)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与原文不符,原文叙事成分较少,大部分都是在描写黄河口土质的情况。语言特点也不是“朴素”,而是凝练含蓄、形象生动、情理相谐、富有哲理。
2.【答案】紧承上文;欲扬先抑;强调印象中黄河口土质的粗糙、贫瘠;与下文写土的肥沃、清香形成对比。(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结构及对段落作用的理解能力。回答段落的作用,通常从结构和内容这两个角度来进行。第②段“原本我以为”紧承上段中的“旧的皇历”,写出对黄河口土质的印象,内容上突出强调了印象中的黄河口土质的粗糙、贫瘠。而实际上下文所写的黄河口的土却是清香肥沃的,这是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3.【答案】(1)示例: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高粱穗比作硕大的锣鼓槌,形象地写出高粱穗的饱满:“擎”赋予高粱以人的动作,生动地写出高梁的壮硕。
(2)示例:“腾出”写出珍鸟受惊吓后急速飞离的情态;“飘落”写出珍鸟的轻盈;给秋熟图景增添了生机。(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的切入点有三个:语言表达、内容情感和写作方法。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要求,就可以选择最容易赏析的角度入手。而常用的就是语言表达上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1)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擎”是往上托、举的意思,赋予高梁以人的动作,同时将高梁稳比作硕大的锣鼓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高梁的壮硕、高粱穗的饱满。(2)赏析的是两个动词,这两个动作,一起飞,一降落,“腾出”写出了鸟儿受到惊吓后急速飞出来的情景,而“飘落”则写出了鸟儿落在谷穗上的轻盈之态,以鸟儿的动作来衬托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
4.【答案】沉重的历史已经过去:新中国治黄成绩显著;新洲的美好前最指日可待。(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第⑨段最后一句写道:“攥得好苦!”第⑩段首句便是:“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这里就已经告诉我们:“沉重的历史已经过去。”而当“我”听到王总坚定的话语,那么坚定,充满信心是因为“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最后一段“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即写出未来新洲的美好指日可待。答案在文中的第⑨—⑫段,较容易确定位置,比较难的是需要考生自己去整合归纳。
5.【答案】来源地城广阔,汇聚九省区沙土精华;凝结中华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有历史厚重感:历经淘滤,随波逐流成为精神动力。(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文中找到写土“好沉”的句子:第⑥段“捧起一杯土来,觉得好沉重”,而王总工程师说“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第⑦段解释了“重”的原因后说“确实是够有分量的”;第⑨段有“它的分量沉重”;等等。从这些段落中可以概括出三方面的内容是汇集精华,二是凝结历史,三是精神动力。
三、作文
【审题立意】命题作文要抓住关键词,什么是“成长路”,什么是“阳光”,在题干部分的提示语和写作要求中已经有了指点,“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过许多撩拨心弦的记忆: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这些记忆如同呵护的春风,关爱的雨露,友善的阳光,滋养着我们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这就是指的“阳光”,“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这就点明了“成长路”。
【构思指导】记述成长故事。可记述生活中的成长经历,写阳光雨露的呵护让我们感到的温暖和甜蜜,写同学交往的友爱、师生之间的温情等。可写自我成长的个性体验,还可以抒发一个群体、一个时代的心声。写作时要文笔生动,并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将故事和人物展现出来,使文章的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