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年11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殷墟发现大量甲骨文遗存,它记录了商代的天象祲异、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 )
A.“传说时代”没有可信历史
B.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起源
C.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史书缺载
D.历史研究只能依据原始史料
解析:选C “传说时代”的历史也可以通过考古发现得到验证,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考古发现验证“传说时代”的历史,可以填补史书的空缺,故C项正确;历史研究除了依据原始史料,还可以依据考古发现,故D项错误。
2.(2019届高三·哈尔滨期末)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解析:选D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对血缘政治的削弱,而不是加强,A项错误。B、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由材料信息“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可知,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为地缘政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
3.有历史文化学者在评价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时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掲示了( )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解析:选A “授土授民……‘建国’”“授土授民……‘立家’”指代分封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指代分封引发的“家”“国”对立,故A项正确。
4.下表中内容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 )
类别 | 天子的王城 | 诸侯的国都 | 卿大夫的都城 |
城墙高度 | 九雉(一雉等于一丈) | 七雉 | 五雉 |
南北向 道路宽度 | 宽九轨(一轨等于八尺) | 宽七轨 | 宽五轨 |
C.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 D.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
解析:选B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西周时期,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和卿大夫的都城在城墙高度、南北向道路宽度上依次递减,有严格的礼制规范,突出等级观念,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
5.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
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影响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无关,故B项错误;C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的体现,故C项错误;这种关系的转变与诸侯国矛盾的调整无关,故D项错误。
6.(2019届高三·长春质检)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
B.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
C.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
D.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的变革
解析:选B A项信息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由材料“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可知该学者认为井田制瓦解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使用,说明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故B项正确;材料中学者仅说明井田制瓦解与铁犁牛耕使用的关系,没有提供关于土地私有制确立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土地制度与生产力的关系,没有体现经济制度与政治的关系,故D项错误。
7.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阔而不懂世事”。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 )
A.意图复辟西周贵族政治 B.努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未能顺应当时政治需要 D.推崇上古贤君治世之道
解析:选C 题干认为“先王之道”无力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三代”说教是“迂阔而不懂世事”,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倡导的“先王之道”和“三代”说教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即其主张没有能够适应当时政治需要,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8.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下列属于“波峰”时期政治特征的是( )
A.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B.门阀与皇权共治
C.形成集体宰相制度 D.初创大一统帝国
解析:选D 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与秦汉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门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产物,与秦汉时期这一时间限定不符,故B项错误;集体宰相制度应该是指唐朝的三省,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完成了大一统,初步建立了主义集权制度,属于大一统帝国的初创时期,故D项正确。
9.秦《效律》中规定,凡是出现调动或离职的,其在任时的钱财物资和账目要进行离任审计,在审计后进行工作交接,实行各负其责的原则。这一做法( )
A.杜绝了国家权力滥用误用
B.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C.有利于监督廉洁从政
D.增强了民众监督意识
解析:选C 题干中做法可以减少国家权力的滥用误用,但不能杜绝,故A项错误;这种审计的做法是对离任经济方面的审查,与行政效率无关,故B项错误;对离任进行审计,有利于防止在任时贪污,从而监督廉洁从政,故C项正确;这种审计是由进行的,与民众无关,故D项错误。
10.汉初列侯封邑,列侯可征收封地租税,但封地行政由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列侯多居京师,与所封之地关系淡薄,奉命“就国”(回到封邑居住)者,反似贬逐。据此可知汉初( )
A.列侯与矛盾重重 B.集权有所强化
C.郡县制并未得以推行 D.封邑经常与朝廷对抗
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列侯不能干预封地行政而由派官吏治理,“列侯多居京师,与所封之地关系淡薄”,说明当时集权有所强化,B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C项内容与史实不符,排除。
11.据史载,秦汉时期的农民,五口之家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形态。从当时全国的人口统计看,则一户亦为五人左右。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农抑商的实施 B.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
C.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D.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解析:选C 重农抑商与当时的“五口之家”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传统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并无人口,故B项错误;秦汉时期,小农经济已经形成,其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且该经济形态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故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每户人口多少无关,故D项错误。
12.(2019届高三·沈阳模拟)下表是两汉时期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
类别 | 关键词 | 出现频次 | 所占比例 |
社会伦理观念 | 仁、礼、信 | 17 586次 | 46.53% |
道观念 | 道 | 6 367次 | 16.85% |
财富观念 | 利、财、富 | 4 765次 | 12.61% |
法观念 | 法、刑 | 4 8次 | 12.30% |
公平公正观念 | 均、平 | 4 427次 | 11.71% |
C.重利轻义观盛行 D.伦理脱离政治
解析:选A 根据表格,社会伦理观念所占比例最高,表明儒家思想在汉朝确立了正统地位,故A项正确;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而不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从汉朝以来,一直强调“重农抑商”,故C项错误;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中,主流思想始终是为政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中国历代王朝的监察系统都是支撑皇权的重要支柱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刺史”即是刺举不法之人。汉武帝时称部刺史,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州),每部(州)包括若干个郡。每年秋八月,刺史分部周行督察,年终返京奏报,其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走到哪里便临时设“治所”(“所止理事处”)。刺史作为派遣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即“六条问事”。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行为一经查出有违法之处,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光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刺史受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出自身的地位,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官吏(地位相当于郡守,即地方最高职位)。
——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材料二 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的着意点就是前者。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生活节奏相当缓慢,不在军情紧急情况下,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部刺史的特点及其工作机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立部刺史的主要目的及其意义。(17分)
(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古代监察系统的功能。(4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监察系统中“效忠”和“效率”的关系。(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其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作为派遣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刺史受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出自身的地位,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官吏”等信息进行概括,可知官卑而权重(或“秩卑”而“任重”);派遣并直辖;职责有明文规定;无常设办事机构。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每年秋八月,刺史分部周行督察,年终返京奏报”“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行为一经查出有违法之处,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光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进行概括,可知每年分部巡视督察,年终返京奏报;专察大吏,可以举劾奏报或贬退大吏。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的目的是监察、清正并抑制地方权势的扩大,维护权威。第四小问从加强集权和整顿吏治两个角度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是个“人治”的社会,监察系统的效率受到皇帝个人素质及皇帝制度的影响,皇权下的皇帝更看重的是效忠。
答案:(1)特点:官卑而权重(或“秩卑”而“任重”);由派遣并直辖;职责有明文规定;无常设办事机构。
机制:每年分部巡视督察,年终返京奏报;专察大吏,可以举劾奏报或贬退大吏。
目的:监察地方,抑制地方权势的扩大,维护权威。
意义:加强了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整顿了吏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2)功能:保障官僚体系对王朝的效忠;保证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
(3)关系:古代中国是“人治”社会,监察系统的效率受到皇帝个人素质及皇帝制度的影响,皇权下的皇帝更看重的是效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仲舒由于承借了最具繁衍性的阴阳家思想,而创出一套天人哲学的大系统,使他能在与各家的竞争中得到胜利,也使他成为前汉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大的思想家。但是,先秦儒家的真精神,以及思想最具创意的部分,由于无法和相整合,也断送在他的手中。这个真精神就是人文或人本主义,这个最具创意的部分,就是心性之学,这是儒学的大本大源,也是儒家最具特色的部分。
材料二
董仲舒思想主张简介(部分) | |
角度 | 主张 |
人性与 教化 |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
君民 关系 |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
提炼材料一中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叙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12分)
解析:先从材料一中提炼出核心观点,即董仲舒的儒学体系丧失了传统儒学的人文和心性之学,逐渐变为维护的工具,再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史实论述时必须多角度地进行论证,史实必须准确。
答案:观点:董仲舒的儒学体系丧失了传统儒学的人文和心性之学,逐渐变为维护的工具。
阐述:董仲舒的教化论是为封建统治的合理化建立人性的根据,而孔孟所强调的自觉、自发、自信的教化精神,在与现实的整合中,完全被扼杀。为了迎合君主,董仲舒打破了孔孟时代认为君臣关系相对平等、君主权威可以受到挑战的观点,认为民众必须绝对服从君主,即“君为臣纲”,这有效地维护了统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