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公民权利
1.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2.了解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经济权利。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
3.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增强公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第1课时 公民基本权利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懂得享有这些权利的重要性。
2.知道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内容,了解其实现的具体方式。
能力目标
能够尊重他人合法权利,学会自觉规范自身行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享有公民权利在个人成长及参与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2.体味公民权利对个人、家庭、社会及国家的价值。
重点
1.公民基本权利。
2.监督权和受教育权。
难点
对政治权利和自由、劳动权、物质帮助权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情境相关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理解新名词。
方式一:情境导入,场景激趣
教师播放幻灯片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运用你的经验”,完成填空。
教师展示幻灯片,展示下列填空:
小云上学,体现了她享有受教育权;妈妈当选,体现她享有被选举权;爸爸妈妈上班,体现他们享有劳动权;爷爷奶奶领取养老金,体现他们享有物质帮助权。
教师导入:除此之外,公民还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呢?这就是我们本次课要学习和了解的内容。
方式二:漫画导入
思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图喻义的理解。
教师点拨:我国是对公民权利的根本确认和保障。
教师导入: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下面让我们学习本课的知识吧。
探究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内容: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教学活动一: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35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1)公民享有选举权需要哪些条件?
教师点拨:根据法律规定,公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应同时具备的条件如下:国籍条件,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年龄条件,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公民在年龄上必须年满18周岁。 政治条件,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公民没有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
思考问题:(2)你心目中的是什么样的?
教师点拨:我心目中的要有较强的法治意识、群众观念和较高的履职能力,能为人民着想、替人民说话、真心为人民服务。
教师总结: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知识拓展】剥夺政治权利
剥夺政治权利是指依法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
剥夺政治权利包括剥夺以下四项权利:
1.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国家机关包括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军事机关。也就是说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能担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的任何职务。
2.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可以在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中继续工作,但是不能担任领导职务。
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必要前提和有效途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当然不能享有此项权利。
4.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示威自由的权利。这六项自由,是我国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政治自由,是人民发表意见、参加政治活动和国家管理的自由权利,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能行使这些自由。
2.政治自由
(1)内容: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示威的自由。
(2)意义: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3.监督权
教学活动二: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35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罗先生实名举报是在行使什么权利?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点拨:监督权。在举报时应该注意:①对于监督权等政治权利,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②公民行使监督权时,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③投诉和检举时,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等方法。
教师归纳:
(1)监督权的主体和对象:①主体:我国公民。②对象: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2)监督权的内容: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3)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途径(方式):写信、打电话、电子邮件、向直接反映、新闻媒体、参加听证会等。
(4)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监督权,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探究二:人身自由
教学活动三: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该厂长及员工的行为是否违法?你认为严某的哪些基本权利受到了侵犯?
教师点拨:违法。工厂的两名员工破门而入侵犯了严某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严某在家中被带走,其人身自由受到侵犯;“教育”了一整天侵犯了严某的人格尊严权。
教师归纳:
(1)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我国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决定,并由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2)人格尊严不受侵犯:①人格尊严权:公民都有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都应当享有受他人和社会尊重的权利。②我国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③人格尊严权的内容: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3)住宅不受侵犯:住宅是公民享有安宁生活和安全感的私人空间。我国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4)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案例分析】
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案例
上海一名女大学生在屈臣氏公司的一家超级市场连锁店购物。在离开时,防盗铃骤响,商场女保安将她带入地下室进行搜身检查,女保安用手提电子探测器对女大学生进行全身检查后,探测器测出其髋部带有磁信号,女保安当即要求女大学生脱裤检查。女大学生以侵犯人身权、名誉权为由,状告上海市屈臣氏有限公司和屈臣氏四川北路店,要求公开赔礼道歉和赔偿精神损害50万元。
商场的检查是单独秘密进行的,并未引起女大学生的名誉贬损,不构成名誉侵权;但是,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由此,确认商场的行为侵犯了女大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判令被告:一、屈臣氏向女大学生赔礼道歉。二、赔偿女大学生人民币1万元精神损失费。三、被告负担两审诉讼费共计人民币820元。
探究三: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教师指导学生把握以下几项权利:
1.财产权
(1)重要性: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及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财产。
(2)我国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公民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并依法占有和使用,获得收益和进行处分。
教学活动四: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39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征用摩托车的行为涉及公民的哪项基本权利?
教师点拨:财产权。机关因侦察犯罪的需要,必要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优先使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人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场地和建筑物,用后应当及时归还,并支付适当费用;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
2.劳动权
(1)内容: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就业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2)我国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3)意义:它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通过劳动,参与社会生产与服务活动,获得劳动报酬和其他收益,既可以保障合理的生活水平,实现自身价值,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3.物质帮助权
我国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4.受教育权
教学活动五: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39~40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1)从三名同学的对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请把关键词填写在横线上。
教师点拨:农村营养改善计划、义务教育学生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学生免费配发字典、寄宿生生活补助费。
思考问题:(2)结合这段材料,请你和同学讨论:国家为什么要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教师点拨: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国家制定资助,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5.文化权利
教学活动六: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国家为什么要对公民的科学文化活动给以鼓励和帮助?
教师点拨:我国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公民的科学文化活动给以鼓励和帮助,保障公民实现文化权利。
6.其他权利
此外,我国公民还享有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受到和法律的特殊保障。
【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第四十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教师归纳:
社会经济与文 | |
化教育权利 | 含义 |
财产权 |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公民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并依法占有和使用,获得收益和进行处分 |
劳动权 | 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
物质帮助权 | 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
受教育权 | 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 |
文化权利 | 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
其他权利 | 还享有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受到和法律的特殊保障 |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等基本权利,知道了是怎样保护这些权利的。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些权利的重要性,增强权利意识,学会珍惜、爱护、依法行使这些权利。
↓公民基本权利
第2课时 依法行使权利
知识目标
1.知道行使权利的界限,懂得依法行使权利。
2.了解维护权利的方式,知道如何正确维护权利。
能力目标
1.学会依法行使权利,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正确对待权益纠纷,学会依照法定程序维护自身权益。
3.能够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学会自觉规范自身行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珍视公民权利,增强权利意识,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
2.明确权利边界,树立法治观念。
重点
1.行使权利有界限。
2.维护权利要依照法定程序。
难点
公民维护权利的四种方式比较。
教师准备:制作有关规定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完成“探究与分享”中提出的问题答案。
方式一:视频导入
播放广场舞扰民的视频。
请同学们看完视频后说出想法与体会。
教师导入:我们要学会正确行使权利,并学会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维护权利。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本课内容。
方式二:情境导入
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43页“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问题:在消费过程中你是如何维护自己权益的?
教师点拨:在消费过程中,要明白自己的权利、不忘索要、牢记维权时限等。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应依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的规定,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来维权:可以与经营者直接和解,双方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解决争议;和解无效时,可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部门申诉;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提起诉讼。
探究一:行使权利有界限
教学活动一: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43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甲队球迷的行为可能造成哪些危害?
教师点拨:甲队球迷没有看到权利的界限。甲队球迷对乙队球迷破口大骂、抛掷杂物等侵犯了乙队球迷的人格尊严权和生命健康权。
教师归纳:行使权利有要求:①不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②不能损害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教学活动二: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44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查阅,了解我国对公民行使权利作出的性规定。
教师点拨:公民在行使权利和自由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集体的、社会的和其他公民合法的权利和自由。如: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等。
探究二:维护权利守程序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要点如下:
1.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
2.公民权利受到损害,要懂得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
教学活动三:材料呈现
“不给钱,我就跳下去!”近日,一男子因讨要先前工伤赔偿未果,以“跳楼”这一极端方式维权,严重影响工地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后因涉嫌扰乱单位秩序,被警方依法处以5日行政拘留。
思考问题:材料中“跳楼”维权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教师点拨:不正确。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遵守正当的程序,有利于公民享受权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纠纷。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教学活动四: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44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张某与村民、厂家的纠纷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解决?你认为哪种解决方式较为合适?
教师点拨: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和解较为合适。和解是当事人之间通过协商自行解决纠纷的方式。当事人可以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依据法律,直接对话,分清责任,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教师归纳:
方式 | 特点 | 适用范围 | 分类 |
和解 | 快速、简便 | 常见的消费、劳动争议和交通事故纠纷等 | —— |
调解 | 适用广泛 | 解决纠纷 | 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 |
仲裁 | 灵活性、一裁终局原则、保密性、广泛适用原则 | 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争议时 | —— |
诉讼 | 耗时、严格 | 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 民事诉讼、刑事自诉、行政诉讼 |
思考问题:请说说人民调解在解决民事纠纷中具有哪些独特优势。
教师点拨:人民调解的独特优势:①具有主动性,有利于矛盾纠纷及时解决,防止矛盾纠纷的激化与升级。②具有简洁、及时和经济的特点。③具有广泛性,有利于方便广大人民群众。④具有融合接受性,能实现情与法的融合,使法的实施更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案例分析】诉讼成功案例
周龙,2007年广西大学毕业。2006年12月,他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并与被告某公司签订了毕业生就业协议。2007年7月31日,被告因周龙患有“乙肝小三阳”而通知其“不予录用”。周龙家境贫寒,靠父母资助和助学贷款才完成学业,这次因为公司毁约,不仅使其丧失了工作机会,并且致使其错过了选择就业的最佳时机。2008年4月,周龙多次与被告协商未果后,愤而将被告起诉,请求确认被告不予录用的行为违法,侵犯了原告的平等就业权,应承担相应违约赔偿责任,并赔偿原告精神损失。广西钦州市钦南区审理认为,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利的意见》要求保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就业权。被告因原告是“乙肝小三阳”拒绝录用,违反了上述规定,侵犯了原告的平等就业权,判决用人单位赔偿原告精神抚慰金1万元。
我们在上节课《公民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学习了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依法行使权利:一要注意权利行使有界限,不得滥用权力,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二是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时,维护权利的方式包括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具体用哪种方式视情况而定。
依法行使权利
一、行使权利有界限
1.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为代价
二、维护权利守程序
1.行使权利应依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
2.权利如果受到损害,要懂得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
第四课 公民义务
1.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2.了解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
3.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第1课时 公民基本义务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公民有哪些基本义务,懂得履行这些义务的意义。
2.了解公民义务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能力目标
1.正确对待公民义务。
2.提升公民素养,自觉承担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公民在参与公共生活中对他人、社会和国家应承担的责任。
2.体会履行公民义务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价值。
重点
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难点
1.遵守和法律。
2.依法服兵役。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教师准备:制作教材中相关情境幻灯片和规定幻灯片。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
方式一:情境创设,真情导入
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47页“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问题:图片中公民的行为体现了哪些公民义务?
教师点拨:分别体现了公民受教育、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依法服兵役和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师导入:图中行为体现了公民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今天我们将从遵守和法律、维护国家利益、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四个方面来学习。
方式二:漫画导入
思考问题:对漫画中的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怎样认识?
教师点拨:漫画反映了社会生活中,一些人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社会现象。作为公民,我们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也是履行义务的主体。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
教师导入:作为公民,我们依法享有权利,也应依法履行义务。那么,你知道公民应该履行哪些基本义务吗?
探究一:遵守和法律
教学活动一:播放《洱海边棒打海鸥男子被罚1500元》视频。
思考问题:
(1)视频中彭某的行为没有履行公民的哪种义务?
(2)履行这一义务有哪些具体表现?
(3)遵守和法律,要求我们如何做?
教师点拨:(1)视频中彭某的行为没有履行遵守法律的义务。
(2)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都是遵守和法律的具体表现。
(3)我们要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程序规定,同时,以法律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依法办事。
教师总结:建设法治社会,我们要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我们要自觉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共同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要以法律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依法办事。
探究二:维护国家利益
教学活动二: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49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举出你所了解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例。
教师点拨:如张骞出使西域、郑成功收复、戚继光抗击倭寇、左宗棠收复等。
教学活动三: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49~50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请你查阅法相关规定,完成下面的内容。
教师点拨:履行维护的义务,我们应该做到:遵守、法律法规关于的有关规定; 及时报告危害活动的线索; 如实提供所知悉的涉及危害活动的证据; 为工作提供便利条件或者其他协助; 向机关、机关和有关军事机关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保守所知悉的国家秘密等,捍卫国家主权,与一切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作坚决斗争。
教师归纳: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①原因: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②要求:每个公民应当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维护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2)维护、荣誉和利益。①维护包括维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秘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等。②维护国家荣誉包括维护国家的尊严不受侵犯,国家的荣誉不受玷污。③维护国家利益包括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各方面的利益。维护、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探究三:依法服兵役
教学活动四: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50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从王凯的故事里,你体悟到公民依法服兵役有何重大意义?
教师点拨: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公民依照法律服兵役有利于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教师总结: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为了保卫祖国,我们要自觉履行这项义务。
教学活动五: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51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你认为兵役机关和当地的做法是否合理?说明你的理由。
教师点拨:兵役机关和当地的做法是正确的。对这三人的处罚体现了依法服兵役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不履行义务是违法行为,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
教学活动六:欣赏视频《2021年度征兵公益广告》。
教师讲解:我国兵役法规定,我国实行以志愿兵役为主体的志愿兵役与义务兵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军人必须遵守的条令和条例,忠于职守,随时为保卫祖国而战斗。预备役人员必须按照规定参加军事训练,随时准备应召参战,保卫祖国。
探究四:依法纳税
教学活动七: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52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李某不申报纳税的行为有什么危害?
教师点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李某不申报纳税的行为会使国家财政收入受到损失,构成违反税法的违法行为,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教学活动八: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52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教师点拨:赞同女孩的“税收关系到你我他”观点。因为:税收用于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为提高人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服务;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人民的生活服务;用于社会救济、社会保险,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用于、司法和国防,保证国家有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有安定的生活环境;等等。
教学活动九:播放《范冰冰偷税被罚款》视频。
教师总结: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任何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补充归纳:我国还规定了公民应履行的其他义务,包括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公民的基本义务有遵守和法律、维护国家利益、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等,明白了基本义务是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提高了对义务的认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自觉履行义务。
公民基本义务
一、遵守和法律
1.遵守的原因和做法
2.具体表现
3.中学生要遵守法律
二、维护国家利益
1.国家利益的内容
2.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3.维护、荣誉、利益
三、依法服兵役
四、依法纳税
五、公民应履行的其他义务
第2课时 依法履行义务
知识目标
1.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理解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2.知道违反义务应承担的责任。
能力目标
1.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2.正确对待公民义务,增强履行义务的能力。
3.提升公民素养,自觉承担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义务意识,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
2.坚持权利义务相统一,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重点
1.权利义务一致性。
2.公民应履行的法定义务内容。
难点
1.理解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
2.违反法定义务须担责。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情境所需幻灯片,认真备课。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
方式一:话题导入
马克思说过: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忠实地履行义务。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和了解了公民的基本义务,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公民要怎样履行义务。
方式二:情境导入
春节期间,小明一家在家里唱卡拉OK,音响开得很大,严重影响了邻居家的休息。对此,邻居要求小明一家娱乐时小声点儿。小明却理直气壮地说:“娱乐活动是公民的权利,谁也管不着。”
思考问题: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教师导入: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需不需要履行义务呢?权利和义务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依法履行义务。
探究一:权利义务相统一
1.权利与义务关系概括: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教学活动一: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53~54页“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问题:(1)列举一项你所享有的权利,说说这一权利的实现需要他人付出怎样的努力。
教师点拨:如被抚养教育的权利。父母不仅从生活上无微不至的抚养、照顾我们,教给我们基本的生活技能,还从思想品德上关怀、教育我们,引导我们确立人生的目标,教我们如何做人。
思考问题:(2)列举一项你所承担的义务,说说履行这一义务对自己和他人具有什么意义。
教师点拨:如受教育的义务。教育不仅能改变个人的命运,而且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从国家发展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受教育又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每个公民都有责任通过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2.二者关系一致性表现
教学活动二: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54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如何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就以下两种观点(见教材)说明你的看法。
教师点拨:第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第二种说法错误,它割裂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不是享受了多少权利就应履行多少义务,不是先享受了权利后履行义务,也不是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
教师归纳:(1)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2)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我国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和法律规定的义务。(3)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 例如,根据我国规定,劳动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3.坚持二者相统一做法
教学活动三: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55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结合图片,联系实际,与同学一起交流如何正确对待权利与义务。
教师总结: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
探究二:法定义务须履行
1.法定义务的含义及特征
教学活动四: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55~56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归还失物能否索要报酬?请谈谈你的看法,与同学分享。
教师点拨:不能(或不提倡)。从道德的角度看,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公民应该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法律的角度看,捡到失物归还失主是法定义务,作为公民应该自觉履行,不归还会构成违法行为。但失主应该向捡到失物者道谢。
教师总结:法定义务是由我国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
2.法定义务的内容
教学活动五: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56~57页“探究与分享”。
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如履行受教育义务、依法纳税、遵守公共秩序、保护野生动物、遵守交通规则、依法服兵役、爱护公共财产等。
思考问题:我国法律要求公民必须做出的行为还有:
爱护公共财产;
被确诊为恶性传染病患者的,应接受隔离、及时就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点拨:如公民必须遵守和法律; 公民必须保守国家秘密;公民必须遵守劳动纪律;公民必须尊重社会公德等。
3.履行法定义务要求
教学活动六: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位11岁男孩在使用共享单车过程中与客车相撞,被卷入车底身亡。
分析:《道路安全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未满十二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所以本案中的孩子做了法律规定禁止实施的行为。
案例二 刘某、张某夫妇近年来大小病痛开始增多,每年要自费承担医药费近万元。但其儿子及儿媳从不主动照顾看望,在他们生病期间也未出钱为其治疗,未尽赡养义务。
分析:《民法典》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所以,本案中的儿子及儿媳没有履行法律规定必须履行的义务。
教学活动七: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57页中间“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小斌等人因触犯刑法身陷牢狱,我们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警示?
教师点拨: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公民实施某些行为。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
教师归纳:(1)法定义务是由我国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
(2)履行法定义务的要求:①依据法律规定,有的法定义务要求公民必须作出一定行为,公民必须按照法律要求去做。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②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公民实施某些行为。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探究三:违反义务须担责
1.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表现
在社会生活中,公民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或者没有实施法律要求做的行为,都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
2.违反法定义务后果
教学活动八:看看以下案例分别是如何没有履行义务,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案例一 刘某、张某夫妇年事已高,生活困难,但是唯一的儿子却对老父母不理不顾。无奈之下一纸诉状,将自己的儿子告上法庭。最后决定两夫妇的儿子每月给父母1000元赡养费,并与其他子女共同承担医药费。
教师点拨:民事违法,承担民事责任。
案例二 一网友在微博发布了一条名为“别人家的年夜饭……”的消息,并配发一组摆放在厨房里待烹制的熊掌、穿山甲、鳄鱼等野生动物的照片,引发了网民的广泛关注和大量转发,造成不良影响。该网友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行政拘留五日。
教师点拨:行政违法,承担行政责任。
案例三 小斌等几名15岁的学生多次使用不正当手段抢劫其他未成年人财物,后经抓获审理,小斌等人的行为构成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教师点拨:刑事违法,承担刑事责任。
教师总结: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公民违反民事法律,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行律,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违反刑事法律,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本节课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学习,即权利义务相统一、法定义务须履行和违反义务须担责。其中以权利义务相统一为重点,我们要真正弄明白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树立起正确的权利观和正确的义务观,真正做到依法履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