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大致同一时期,长江下游有
A.姆渡文化 B. 龙山文化
C. 红山文化 D. 二里头文化
2. 从春秋到战国,我国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周边各族
A. 大量迁居黄河流域 B. 生产方式迅速封建化
C. 华夏认同不断发展 D. 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
3. 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其根本目的是
A. 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B. 顺应民族交融潮流
C. 打击鲜卑族保守势力
D. 缓和阶级矛盾
4. 隋朝在大量修建官仓的同时,又在乡间广建义仓。这些义仓主要用于
A 供应朝廷 B. 平抑市场物价
C. 赈灾救济 D. 地方开支
5. 唐朝中期,韩愈等知识分子积极复兴儒学,主要是回应
A. 魏晋玄学的挑战
B. 佛、道思想的挑战
C. 世俗观念的挑战
D. 无神论思想的挑战
6. 北宋时期,货币需求量剧增。据统计,货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这反映出北宋
A 商品流通规模扩大
B. 冶铸业发达
C. 海外贸易繁荣
D. 区域性商人群体进一步发展
7. 如图为清代雍正年间制度架构示意图。图中空缺处应为
图片
A. 尚书台 B. 政事堂
C. 枢密院 D. 军机处
8. “英人在中国犯罪,中国无权过问,而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来审判。”英国取得这一侵略权益是通过
A. 《南京条约》 B. 《虎门条约》
C. 《天津条约》 D. 《北京条约》
9. 近代中国,旧式的跪拜、作揖等礼节被废除,代之以鞠躬、握手;旧的“大人”“老爷”等称谓被“先生”或“君”所取代。推动这一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
10. 20世纪初,在反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活动中,兴起了一场旨在通过“塑造新国民”进行文化救亡的运动。该运动是
A. 护国运动 B. 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11. 1924年1月,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在这次会议上
A. 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B. 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
C. 广州国民宣告成立
D. 决定北伐以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12. 1928年,说:“我们闹,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敌人不来,我们就在这里练兵,发动群众,敌人来了,我们就靠这个家和敌人作战。”旨在强调
A. 创立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B. 建立全国性政权的重要性
C. 攻占中心城市的重要性
D. 改变游击作战方式的重要性
13. 如图是对某的描述。该是
图片
A. 东北人民军 B. 东北抗日联军
C. 新四军 D. 八路军
14. 战争时期,标志着人民揭开战略序幕的军事行动是
A. 华东野战军粉碎敌人对山东区的重点进攻
B. 晋冀鲁豫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C. 辽沈战役
D. 平津战役
15. 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增加的内容是
A. 实行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原则
B. 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坚持自主的和平外交
D. 改变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
16. 公元前8~前6世纪,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众多城邦国家的是
A. 古印度人 B. 亚述人
C. 古希腊 D. 阿拉伯人
17. 395年,罗马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定都于
A. 罗马 B. 开罗
C. 莫斯科 D. 君士坦丁堡
18. 在16~17世纪的世界贸易中,形成了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这一态势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 全球海路的开辟
B. 造船技术的进步
C. 中国指南针外传
D. 地圆学说的流行
19. 如表中启蒙思想家的言论都表达了
A. 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B. 对人与社会的理性思考
C. 对科学研究热衷
D. 对资产阶级的追求
20. 如图为1841年和1877年英国就业人口结构变化示意图。它反映出随着工业的推进英国
A. 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B. 农业迅速衰落
C. 城乡差别缩小
D. 分化加剧
21. 巴黎公社在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
A.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标志
B.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
C.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2. 1920年,针对英国殖民当局制造阿姆利则惨案的暴行,甘地号召印度人民掀起
A. 暴力反抗斗争
B. “恢复手纺车”等形式的不合作运动
C. “食盐进军”运动
D. 要求英国立即“退出印度”的行动
23. 1921年,苏俄开始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这一举措的直接目的是
A. 改善工人与农民的关系
B.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 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
D. 加速实现工业化
24. 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宜言》。这是为了
A. 协同作战打败法西斯
B. 重建战后的世界秩序
C. 协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 构建联合国的基本框架
25. 20世80年代,美、英、法等国为了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增加福利投入,缩小差距
B. 加强干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C.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D. 减少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概括指出李斯、董仲舒提出的不同建议,并说明其共同目的。
建议:李斯建议把除秦国史书以及民间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之外的书籍全部焚毁;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都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2)指出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后采取的措施,并说明其历史影响。
措施: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
影响: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18年)
材料二 (梁启超在评价洋务派时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耳、炮耳、船耳、机器耳。
——梁启超《李鸿章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曾国藩、李鸿章的共同主张,并说明提出主张的背景。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或自强求富)。
背景:从列强侵略中国,清面临外患角度回答;从太平天国运动等反抗斗争发展,清面临内忧角度回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在学习西方认识上的新突破及其实践活动。
新突破: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概括材料也可)。
实践:宣传维新思想;参与戊戌维新运动。
28. 如表为新中国不同时期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两次调整的相同目的是什么?指出经过这两次调整我国土地所有制发生的变化。
目的:发展农业生产;适应工业化需要。
变化:从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再变为集体所有制(公有制) 。
(2)指出丙调整带来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变化:从集体生产变为包干到户(分户经营,分散经营,个体经营)。
影响: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角度作答。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联盟之宗旨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
……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白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把遏制日本侵略的希望寄托于英美等列强的出面干涉……中国外交部向日本提出三次,并向国联提出申诉。
——张海鹏等《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及其目的。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决定成立国际联盟。
目的: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申诉是否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不可能得到满意结果。
理由:国际联盟角度,如: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日本侵略行为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英法角度,如:视国联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角度,如:国际地位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