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科“十一五”规划课题“首都文化贸易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李嘉珊(1968-),女,北京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国
际文化贸易、商务沟通;赵晋晋,女,山西晋城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外贸易实证对比*
李嘉珊,赵晋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24)
【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和英国文化经济及文化贸易领域的现状。分析结果表明:英国的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超过7%,已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比较,发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文化贸易逆差短时间内难以逆转。对我国文化创意方面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文化贸易;总增值额【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7)17-0098-03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一)创意产业在英国
早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就开始关注本国文化发展。
1993年,《创造性地未来》
发布,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英国首次将“创造性”
提到国家的高度。随后,面临大选的英国工党,出于刺激经济及吸引选民关注考虑,提出了“推动创意经济,革新文化”,创意为工党形象增色不少。1997年,布莱尔执政后随即督促成立了由其本人担任组长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并在1998年发表了第一份研究,全面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经济影响力。在这份报告中,创意产业的概念首次提出,被定义为“那些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产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
业”。包括13个领域,分别是:广告、
建筑、艺术品和古玩、手工艺品、(工业)设计、时装设计、电影,录像和摄影、互动性娱乐软件、音乐与视觉表演艺术、出版、电脑软件及电脑游戏、广播
电视。在这之后,新加坡、
等也纷纷效仿,出台了自己的创意产业研究报告。
创意产业的概念首先被英国提出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其经济发达,以及本国具有的优越条件:首先,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对于创意产业的重要性犹如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发展,是弥足珍贵的要素禀赋。文艺复兴以来,英国的大师为世界贡献了无数的创意,至今还在影响世界;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他的著作在全球畅销不衰,至于每年4月23日在英国举行的莎士
比亚戏剧节,更是一次隆重的文化盛会。
其次,英国拥有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高等学府,作为其创意人才的摇篮地。创意是人类才能的独特表现方式,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人才使得创意源源不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创意产品不同于简单加工产品,它包含知识产权所产生的附加值,甚至包括创作者的精神诉求,要被市场认可首要的条件就是具有相应的购买力和鉴赏力。英国国民经济发达,有充分的创意资本,国民同时还有较高的创意购买力和对艺术的追求。正是由于这些因素,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创意产业国家。
(二)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
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虽属“后发”之势,但发展也很迅速。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表示
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文化、
旅游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而被提到了较高位置。
2006年9月国家又出台了“十一五”
文化发展纲要,强调文化创意产业对国力的重要支撑。之后,12月13日,北京市向社会发布了我国内地第一份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标准》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等9个大类。
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还未作出正式的划分,目前可以参考的有国家统计局、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文化产业”这一概念被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具体又将文化产业分为三个层
次:核心层、
外围层和相关产业层。其中核心层包括新闻、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文化艺术服务等;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娱乐和其他文化服务;相关产业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重点是文化产品的制造和营销。综上所述,与英国的创意产业分类来比较,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覆盖面比较宽泛。
我国也具有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历史文化悠久,地域跨度大,多民族的文化构成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不可多得的优势。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影响力
(一)对经济总量的影响
文化创意产业在英国已成为比较成熟的一个产业。2003年
7月英国《金融时报》
报道称创意产业对伦敦经济的重要程度已《
生产力研究》No.17.2007产业论坛
《生产力研究》No.17.2007
①柯亚沙、常禹蒙:《英国创意产业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②文中英国统计数据均来自英国文体部发布的《CreativeIndustryEconomyEstimates》。
③数据来源于《人民日报》,记者胡谋和新华社记者李南玲、
王攀报道,2006年5月22日第11版。④范中汇:《英国文化管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超过金融业。创意产业在全英范围内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新的生力军。①英国对2000年 ̄2004年创意产业增值额进行统计,2000年为513亿英镑,2001年为533亿英镑,2003年为557亿英镑,2004年上升为569亿英镑。英国的创意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蛋糕,每年可以为全国增加超过500亿英镑的产值,虽然在2002年有所下降,为527亿英镑,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英国采用总增值额(GrossValueAdded)来衡量经济总量的变化,其计算方法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减去产品税收(TaxesonProducts)和产品补贴(SubsidiesonProducts),是产出的增加值。创意产业在GVA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反映其对经济的贡献程度,也是分析创意产业是否成为经济核心产业的重要指标。2000年和2001年英国创意产业对GVA的贡献是7.8%,2002年为7.5%,2003年增为7.7%,2004年下降至7.3%。②经济贡献高峰出现在创意产业兴起的前几年,之后有所下降。但总体而言,英国创意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比较稳定,在7%以上。
中国国家统计局在2006年5月19日举行的“第二届文化发展战略论坛”会上,首次发布了文化产业的官方统计数据,这份资料显示了2004年文化产业的总体情况。2004年文化产业产值为3440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15%。如果除去相关产业层的影响,那么居于文化产业内涵的文化核心层产值和外围层产值仅为1828亿元,对GDP贡献为1.14%。数据表明,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远远低于英国。
(二)对就业的影响
创意产业为英国创造了大约180万个工作岗位,2003年以后有所下降,创意企业数量也是如此。结合上文对创意产业增值额的分析,可以发现,2000年 ̄2002年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随后的几年都有所冷却。但这并不意味着创意产业失去了财富增值的能力和就业潜力,应该看到,创意产业也是宏观经济中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并且创业产业的市场需求也会影响其产出。2000年英国GDP增长率为3.1%,到了2002年和2003年则放缓为1.9%,整体经济的颓势势必影响到包括创意产业在内的各个行业的供给,如英国制造业的持续衰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消费者信心下降,国内需求减弱,创意产业出现周期性回落。
2004年,我国共有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单位34.6万个,个体经营户36.2万户,从业人员996万人,占我国全部从业人员(7.52亿人)的1.3%,占城镇从业人员(2.65亿人)的3.8%。③文化创意产业目前还处于学步期,对于解决就业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毕业人数的增加,将会有更多劳动力流向文化创意产业。
图1英国创意产业就业(单位:万个)
(三)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在扶植创意产业发展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1)保护和发展国粹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意识;(2)增强文化创意产
业各部门,如画廊、
博物馆、文化遗产等的协调配合;(3)培养富于创造性、懂经营的人才等。最值得提倡和借鉴的是,英国拓宽文化经费筹措的渠道,以法规的形式将国家彩票的部分收入投资文化设施的建设,支持优秀艺术门类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资金筹集上应借鉴英国的这种模式,以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性。
英国成立了以文化大臣为首的文化创意产业行动小组,其成员包括了外交部、英国文化委员会、财政部、贸易和工业部、教育和就业部、科学和技术部、环境交通和区域部、苏格兰事务部、威尔士事务部、北爱尔兰事务部、妇女部、唐宁街10号研究室等部门首长、以及与文化创意产业有关的重要商业公司的负责人和社会知名人士,说明英国对这一特殊产业的重视程度。我国在对文化创意产业鼓励其发展的同时也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文化创意产业内的事务,由专门人员负责,与文化创意产业各个行业协会与及时沟通。④
三、文化贸易
文化贸易近年来逐步增长,但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还未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划分标准并且统计数据采集具有一定困难,因而各国的统计方式差别很大。英国为了便于分析创意产业对本国的经济利益,考察了创意产业的海外贸易收入。而我国由于现行的文化创意产业统计刚刚起步并且文化出口贸易还不成规模,现有的官方数据主要是对典型文化产品尤其是版权产品的进出口数量进行了统计。下文进行对比分析中英两国的文化贸易。
(一)进出口流量以及结构分析
图2显示了英国创意产业的出口额,呈逐年上升趋势。
图2英国创意产业出口额(单位:亿英镑)
出口贸易中,软件、电脑游戏与电子出版(下文简称做软件
业)、
广告、艺术品与古玩、出版业是主要的出口部门,构成了创意产业出口的绝大多数,其中软件业约占出口的3成(见图3)。
图3英国创意产业出口行业分布
与计算一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相类似,创意产业的出口依存度可以用创意产业增值额(ValueAdded)中出口的份额来衡量,这一指标同时体现了英国创意产业出口的贡献率以及创意产品的海外需求程度。可以通过建立模型来分析一国创意产业的出口依存度。令被解释变量为英国创意产业出口额(EXP),解释变量为英国创意产业增值额(VA),样本区间为1997年 ̄2005年。观察发现,EXP与VA存在线性关系,于是得到理论模型:
EXP=β*VA+Ut(t=1,2,…6)
用OLS估计模型,得到
EXP'=0.315*VA-56.952(单位:亿英镑)
统计检验结果如下:
R2=0.970
F=197.247
T(VA)=14.044
可以看出,方程具有良好的拟合程度。临界值F0.05(1,6)=5.99,可以通过方程显著性检验。临界值T0.025(6)=2.447,经检验,变量也是显著的。使用回归检验法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戈里瑟检验法进行异方差检验后,证明方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和异方差性,至此,模型通过检验。
对模型进行分析,创意产业每增值1单位即1亿英镑,都有3150万英镑得自创意产业出口收入,英国创意产业的出口依存度约为31.5%。
我国目前缺乏系统的文化贸易进出口额数据。国家版权局对文化创意产业中涉及版权的文化产品进出口数量进行了统计,这些产品包括:图书,期刊,录音制品,录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软件,电影,电视节目和其他。基本涵盖了文化产业核心层。2003年 ̄2005年的进出口数量(见图4)。
图42003年 ̄2005年我国版权产品进出口数量统计
我国文化贸易一直以来都是逆差,文化贸易逆差本质上是由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欠发达,且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与保护力度不够造成的。以2005年为例,引进版权类文化产品共10894种,其中引进图书9382种,软件401种和电子出版物115种。输出图书1432种,软件0种,电子出版物78种。逆差数额为9377种。我国的文化贸易是以图书版权贸易为主。而在前文的分析中,英国则是以软件业为主要出口行业。软件业在英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成熟,而在我国还处于幼稚阶段,因此文化贸易呈现出了以传统的图书版权引进为主导的局面。
我国文化贸易中在主客观方面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输出地单一;输出品种单一;语言,文化形成的国际交流屏障;文化市场与国际市场还未接轨;缺乏从事文化贸易的专门人才等。因此,逆差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扭转。
四、关于我国文化贸易的几点建议
发展我国文化贸易的过程中,和文化创意企业责任不同,是的制定者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监管者,而文化创意企业是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贸易的主要参与者,应各自协调并履行自己的职责。
(一)对于部门
文化贸易与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已占据相当份额,部门对于文化贸易也应给予更多重视。
1.应扶持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减少其审批程序或给与适当税收优惠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达标志着一国精神文化领域的产品丰富程度,这对于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素质也有好处,是具有很大外部效应的行业。
2.注重中国文化的智慧型推广。在海外发放宣传品,举办文化展览是较传统的推广方式。之所以说是智慧型,是强调我国在达到宣传目的的同时实现经济利益。我国传统文化产品的出口如竹编、刺绣,在把这些精美的工艺品销至海外时,也应注意开发其文化价值。它们代表了典型的水乡文化,如果在包装上下番功夫,介绍我国江南的水乡景色,水乡文化,结合海外消费者对于工艺品的喜爱,水乡文化就能一次性地被消费者接受。当文化渗透在产品或服务中时,双方的价值都会相得益彰。
3.对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贸易建立量化评估系统。量化统计结果对于制定科学的文化创意产业调整文化贸易格局具有参考价值,也可以客观地反映一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及增长潜力,我国特别行政区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在量化评估时,信息的采集主要来自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行业协会以及的贸易部门,所以这些部门平时应注意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4.把握2008北京奥运会所带来的契机。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事,还是一场文化盛宴,其对一国文化的影响不仅是奥运会举办期间。例如,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悉尼,在筹备前期,每年举行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宣传悉尼;奥运会成功举办后,悉尼还为世界其他地区培训奥运专门人才,传播其奥运文化。2008年我国将会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中国文化也会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以奥运为契机,并以奥运作为中国新文化传播的起点,不失为一种文化战略考虑。
(二)对于文化创意企业
1.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信息。国际市场可以为艺术品进出口提供及时的价格信息,可以为服装设计师提供流行参考,更可以为图书出版商提供畅销排行,国际市场信息随时都在更新,对于文化创意企业来说,就要有敏锐的嗅觉,以便及时把握商机。
2.积极参与文化创意产业交流交易活动。比如深圳文博会,就是由商务部和文化部主办的文化交易与交流的规模较大的平台。在第二届文博会“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项目推介会暨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签约仪式”上。落户深圳的法国“未来影视乐园”一个项目,签约就达16亿元。
3.熟悉文化创意产业的法律与国际公约。对于图书版权贸易来说,许多出版社由于不熟悉版权法,如,不(下转第118页)(上接第100页)经作者授权就将作品交给海外出版发行等,失去了作者以及国外版权代理机构的信任,从而使得许多作品从出版社流失,也错失了开展版权贸易的机会。对于与我国经常开展文化贸易的英美和我国、等地的版权法都应有所了解。除此之外,国际公约如伯尔尼公约等都是文化创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前必须了解的。
(三)对于人才培养机构
1.高校应承担主要责任,成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文化产业人才缺乏是目前不争的事实,主要是由于文化产业要求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他们需要既懂文化艺术,又要了解经济贸易与管理,还应具备外语能力。高校应开办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并且着力培养相关专业才能。我国已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2004年教育部在高校中首次增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开办了与文化产业管理有关的学科专业的高校已达50多所,该专业已成为近年来高校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
2.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与实践的结合。高校应该既是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也是创意基地。如2005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增设的新专业珠宝首饰款式设计、宝石加工;2006年北方工业大学增设的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等,就是对产学研模式的一种积极尝试。
3.社会培训应参与人才的继续教育。参与国际文化贸易需要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社会培训机构可以分担人才的继续教育。我国的语言类培训已初具规模,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具备承担继续教育的能力。对于已经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来说,参加社会培训,不影响其基本工作,而且是获得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WIPO2003GuideonSurveyingtheEconomicContributionoftheCopy-right-BasedIndustries.[releasedin2003.
[2]U.K:CreativeIndustriesEconomicEstimatesStatisticalBulletin[releasedinSeptember2006].
[3]辛广伟.版权贸易与华文出版[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4]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6)[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5]李小牧,李嘉珊.国际文化贸易:关于概念的综述和辨析[J].国际贸易,2007,(2).
[6]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X校对:L)
发展的动力机制。
图1企业生态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
在图1中,G为行为,D为市场需求,RE为资源与环境约束,T为技术发展,P为企业利益。图1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EE=f(P,G,RE,D,T)
(式中:EE(EnterpriseEcology):企业生态化)
从式中可知,如果把企业生态化看作是一个函数式,那么企业生态化发展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内在动力机制因素(P)和外在作用机制因素(G,RE,D,T)。
从图1可以看出,企业生态化发展内在作用机制因素企业利益是企业生态化发展的内驱力。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如果企业实施生态化发展,生产经营绿色产品及相关产品能够获得显著的效益,必然选择绿色食品生产开发这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经营方式,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G,RE,D,T四个外在动力机制因素中,行为G起着双重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相关、法律规范等对企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加强管制和惩罚力度,迫使企业进行生态化发展,起推力作用;另一方面,又积极采取财政税收优惠、投资信贷等手段鼓励企业发展生态化,起拉力作用。市场需求D类似于汽车的方向盘,引导着企业生态化的方向。资源与环境约束起着推力的作用。由于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使得生产成本、环境成本不断上升,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企业如果不进行生态化发展,就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技术发展T是企业生态化发展的催化剂,知识与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总是围绕着市场的需求进行,总是在发现并创造适合它应用的需求,不断产生的新需求也总能在不久之后找到技术支撑,技术和需求在企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总是居于活跃的领导地位,这是企业生态化发展的一大特色。同时,技术发展也对企业利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没有技术发展,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成本无法降低,新能源与资源无法实现和应用,企业生态化的发展进程就会受阻。G,RE,D,T四个因素只有配合默契,才能顺利推动企业生态化发展。
四、结束语
鉴于我国的国情,面对资源与环境的严峻挑战,现阶段我国企业生态化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依然不明显,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在逐渐增强但依然不够,更多的是依靠、法律规范的推动及激励作用促进企业生态化发展。为此,必须根据企业生态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的内在要求,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应的对策,从内外两方面调动企业发展生态化的积极性,以此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华.企业生态化、管理绿色化:21世纪企业管理新模式[J].上海企业,2005,(4).
[2]ArtKleiner.WhatDoesitMeantobeGree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1,(7-8).
[3]于维军.越来越苛刻的标准成为中国出口产品的“门槛”[J].经济管理,2004,(10).
[4]杨永芳.企业生态化建设的经济效益分析[J].企业活力,2004,(9).[5]任运河.论企业的生态责任[J].山东经济,2004,(5).
[6]刘玲,周扬培.构建企业生态竞争力初探[J].经济师,2003,(2).
(责任编辑:X校对: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