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0:56:48
文档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单选:1、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2、能指:也叫做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么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所指:也叫做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实物的概念。如一个国家的国歌,歌词和乐曲构成了国歌的能指,而他们代表的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则是国歌的所指。3、符号与事物的对应关系是人类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4、库利的理论:镜中我、初级群体理论5、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其中最核心的是媒介即讯息6、“把关人”的概念是库尔特·卢因提出
推荐度:
导读单选:1、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2、能指:也叫做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么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所指:也叫做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实物的概念。如一个国家的国歌,歌词和乐曲构成了国歌的能指,而他们代表的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则是国歌的所指。3、符号与事物的对应关系是人类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4、库利的理论:镜中我、初级群体理论5、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其中最核心的是媒介即讯息6、“把关人”的概念是库尔特·卢因提出
单选:

1、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能指:也叫做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么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所指:也叫做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实物的概念。

如一个国家的国歌,歌词和乐曲构成了国歌的能指,而他们代表的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则是国歌的所指。

3、符号与事物的对应关系是人类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

4、库利的理论:镜中我、初级群体理论

5、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

   其中最核心的是媒介即讯息

6、“把关人”的概念是库尔特·卢因提出的

7、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极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民主参与(后三项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制度)

8、受众的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9、大众传播效果四种类型: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播效果的类型判断,看例子P173)

10、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

11、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

为何诞生在美国

原因:1)从传播媒介发展情况来说,此时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已高度普及,作为新电子媒介的广播事业也发展迅速,媒介的增加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发展情况:媒介发展迅速,关注度升高,开始研究。)

2)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处于世界范围的战争与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宣传,信息心理战在战争进程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这一切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历史、社会环境:战争宣传、信息心理战影响巨大,宣传研究成热点。)

3)此时期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都已有了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其他相关学科发展提供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最发达,提供环境、条件。)

2)1933年德国纳粹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法西斯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被迫的人才注入。)

1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

13、施拉姆是世界第一位传播学家,是“传播学之父”。他的《大众传播学》的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诞生

14、传播学的三大基石: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5、传播学的两大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

多选:

1、人类传播活动分为几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3、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要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4、传播的直线模式有两种: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

5、人内传播,也称为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

6、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流言传播

7、流言的特点:

(1)流言总是以“传播”的形式出现,其目的是让人们“确信”或“相信”所传播的言论或消息是“事实”;

(2)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

(3)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事件或敏感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关心或兴趣;

(4)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或者说至少在其流行期间缺少可靠的证据。

8、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联系与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2)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

(最重要的是娱乐功能)

(3)施拉姆重点提出了经济功能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了“麻醉作用”,这是首次提出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

9、从哪些方面对传播进行控制:

国家和的政治控制

各种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对传播媒介的控制

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10、大众的特点: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1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12、“有限效果论”时期的三大研究: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

13、“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

    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观点:

   (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2)“选择性接触”假说

   (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

14、宏观效果论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培养分析”研究

15、传播技巧: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2)“明示理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

   (3)“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4)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16、拉斯韦尔的成就:出版了《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对宣传技巧进行了研究;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传播的5要素,及5W理论;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三功能说”)

17、卢因的成就:社会心理学教授,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

18、霍夫兰成就:出版了《大众传播实验》和《传播与说服》;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子弹论”提供了依据

19、拉扎斯菲尔德成就:社会学家,出版了《人民的选择》;“两极传播”理论的提出者;提出了“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他的“两级传播”理论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作用,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20、施拉姆成就:出版了《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是美国传播学的主要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传播学之父”、“传播学的鼻祖”;是最早向中国介绍传播学的外国学者之一

名词解释:(下划线的是重要的)

1、双重偶然性: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

2、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聚集现象。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3、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4、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被称为“似而非环境”。“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5、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提出的。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6、电视人: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提出的。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

7、容器人:中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中提出的。指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保持一定距离是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8、子弹论(或魔弹论、皮下注射论):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的,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指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集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它们的行动。这个时代的受众是被动的。

9、意见领袖:在人们做出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简答: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它是一个简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传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当把传播理解为“行为”时,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当把传播理解为“过程”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当把传播理解为“系统”时,把它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要求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与社会系统一样,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人类能够主动发现并进行调整使之发展平衡。

3、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主我”,即意愿和行为的主体。“客我”,即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客我”可以促进“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

4、公共性与公益性的依据:

(1)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

(2)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设计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

(3)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者,他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5、简述社会责任理论

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原因和社会背景:

(1)进入20世纪以后,传播媒介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所谓“观点的公开市场”的理念与实际的社会现状产生了尖锐矛盾

(2)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权利,而没有涉及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

(3)这个理论谈论的对象是意见、观点或思想的自由,而没有更多地考虑到作为私有企业营利活动的信息传播的性质和影响问题

   原理原则:

(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共性等专业标准

(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目的:

(1)为了防止由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矛盾激化

(2)为了防止由传媒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

6、简述“媒介即市场”的受众观

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大众传播向企业经营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出现。

建立基础:

(1)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2)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换句话说,即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3)传媒活动既然是市场活动,那么各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而竞争的对象自然是作为消费者的受众

   存在的问题:

(1)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

(2)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而不能反应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3)容易把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4)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论述:(要结合实际)

1、“使用与满足学说”(P165)

   定义:“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过程:

(1)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

(2)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即身边必须有电视机或报纸一类的物质条件;其二是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

(3)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4)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重要意义:

(1)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2)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的效果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3)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这对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正

局限性:

   (1)“使用与满足”研究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2)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产生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3)它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2、结合实际,谈谈议程设置理论(P194—P199)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在《季刊》上发表的论文《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

 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边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

(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体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它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理论细致化和明确化的表现:

(1)确认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

(2)“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3)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4)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

(5)对“属性议程设置”的概念的关注

(6)一些研究从受众角度考察媒介议程设置效果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意义:

(1)重新揭示了大众传播的有力影响,为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

(2)强调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了人们面前

(3)与我国的导向研究之间也有一定的理论接点

   不足之处:

(1)它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应社会议题的一面

(2)尽管从一般意义上说,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3、论述“沉默的螺旋”理论(P199)

“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沉默的螺旋:——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

这个假说由三个命题构成: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而避免孤立。因此,当发现自己的观点属于“多数”或“优势”时,他们便积极大胆地表明观点;反之则转向“沉默”或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即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更加强大,并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诺依曼认为,的形成不是“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理论的特点:(1)它的观 (2)它的效果观

  研究与评价(缺陷):

(1)假说中“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2)“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3)“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文档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单选:1、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2、能指:也叫做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么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所指:也叫做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实物的概念。如一个国家的国歌,歌词和乐曲构成了国歌的能指,而他们代表的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则是国歌的所指。3、符号与事物的对应关系是人类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4、库利的理论:镜中我、初级群体理论5、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其中最核心的是媒介即讯息6、“把关人”的概念是库尔特·卢因提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