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1:00:44
文档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36分,每小题3分)1.(3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C.敲锣时锣面振动的幅度越大,音调越高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2.(3分)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叙说正确的是()A.超声波在水中比空气中传的快、传的远B.次声波就是没有传声介质,使人听不到的声音C.超声波就是速度超过340m/s的声音D.超声可以越过一定厚度的真
推荐度:
导读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36分,每小题3分)1.(3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C.敲锣时锣面振动的幅度越大,音调越高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2.(3分)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叙说正确的是()A.超声波在水中比空气中传的快、传的远B.次声波就是没有传声介质,使人听不到的声音C.超声波就是速度超过340m/s的声音D.超声可以越过一定厚度的真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36分,每小题3分)

1.(3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敲锣时锣面振动的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2.(3分)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叙说正确的是(  )

A.超声波在水中比空气中传的快、传的远    

B.次声波就是没有传声介质,使人听不到的声音    

C.超声波就是速度超过340m/s的声音    

D.超声可以越过一定厚度的真空向前传播

3.(3分)海豚能够发出超声波,老虎能够发出次声波。关于这两种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超声波听起来比较高亢    

B.次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C.次声波听起来比较低沉    

D.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但不能传递能量

4.(3分)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    

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5.(3分)治疗新冠肺炎时,医护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和护目镜,护目镜常常会蒙上一层“雾气”,关于“雾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气”是水蒸气    

B.“雾气”是汽化现象    

C.“雾气”的形成需要放热    

D.“雾气”出现在护目镜的外侧

6.(3分)如表是部分金属的熔点和沸点:

物质水银
熔点/℃

﹣39

9108366015253410
沸点/℃

35710902360246727505900
如按表所提供的数据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40℃里,水银温度计已不能使用    

B.电灯泡里的灯丝常用钨丝制成,因为钨的熔点高    

C.用放在一个容器内加热熔化混合后再冷却的方法可以得到镁铁合金    

D.用放在一个容器内加热熔化混合后再冷却的方法可以得到铝铜合金

7.(3分)下列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  )

A.扇扇子时人会感到凉快,是因为扇子可以扇出凉风    

B.湿手伸进冰箱取冰棒时,有时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这是凝固现象,冰棒放热    

C.天气热的时候,吃雪糕感觉凉快,这是因为雪糕熔化,雪糕吸热    

D.冬天,戴眼镜同学进入温暖的室内时眼镜片蒙上了一层雾气,这是液化现象,眼镜片放热

8.(3分)如图,是小明探究水沸腾特点的实验装置,甲、乙是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小明实验时加纸板,目的是为了提高水的沸点    

B.图甲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C.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说明水沸腾不需要吸收热量

9.(3分)图甲为某物质的凝固图象,从图中可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第12min时的内能大于第15min时的内能    

C.第2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混合态    

D.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凝固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将不变

10.(3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对0℃的冰缓慢持续加热到全部变成100℃的水蒸气,下列所示四个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1.(3分)某中学生用复读机播放英语磁带学习英语,他想让播放的速度慢一点,便按下慢速的按键,于是播放英语的速度慢了,但他却听到复读机传出老师朗读的声音由“女声”变成了“男声”,导致声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振幅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

12.(3分)小明两次煮鸡蛋。第一次在水开后继续用急火煮,直到煮熟;第二次在水开后将火焰调小,但仍保持锅中的水沸腾,直到煮熟。两次比较发现(  )

A.第一种方法比第二种方法省燃料又省时间    

B.第一种方法费燃料但省时间    

C.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省燃料但费时间    

D.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省燃料,两种方法所用时间相近

二.填空题(共10小题,满分37)

13.(3分)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在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时会产生     声波,这种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可听声的传播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4.(3分)生活中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     ;“男低音”和“女高音”歌手同台演出,这里的“低”、“高”是指声音的     ;在“模仿秀”节目中,演员模仿歌唱家唱歌时,主要是模仿歌唱家声音的     。

15.(3分)如图所示,是市场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分子冰激凌,其制作过程主要是在冰激凌上倒入液态氮,且制成的分子冰激凌周围“烟雾缭绕”。

(1)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液氮倒在冰激凌上后会迅速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冰激凌内的部分水凝固成冰,制成“分子冰激凌”。

(2)分子冰激凌周围烟雾缭绕的“白气”形成原因是     。

(3)装冰激凌的纸盒外侧也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与第(2)中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     (选填“相同”或“不同”)。

16.(7分)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得因素时,同学们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为了验证以上得猜想,小凡同学在相同的四块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ABCD所示的实验探究:

(1)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有关。

(2)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3)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

(4)该实验采用了     的研究方法。

(5)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生活中很多现象可以用此解释,请举一例:     。

(6)某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多少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进行E、F实验结果发现E图中水先蒸发完,他依据“谁先蒸发掉的越多,谁蒸发的快”,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他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是     。

17.(2分)在加热条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物质的熔化图象,由图可知:这三种物质中,     可能是同种物质;那么这两个同种物质中,     的质量比较大。

18.(6分)小明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公交车上学。

(1)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都会有小水滴附着在上面,这都属于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那么,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2)他还发现车上备有二氧化碳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在常温下利用     的方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使用时需要手先握住钢瓶的木柄,然后再打开螺帽,否则会因液态二氧化碳在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     (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而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19.(2分)超声测速仪向障碍物发射时间极短的脉冲超声波,根据接收到的反射信号时间关系可以测量物体速度。如图所示,测速仪B向迎面匀速行驶的汽车A发生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为4.5s。发射第一个脉冲后1.4s收到反射信号,发射第二个脉冲后0.4s收到反射信号,则汽车行驶的速度     m/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20.(7分)探究声音的特征:

(1)如图甲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主要改变声音的     ;实验时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观察到小纸团跳得越高,由此可得结论:     。

(2)如图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     (选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若用此装置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应保持     不变,改变     ;若用此装置探究“影响声音音调的因素”,应保持     不变,改变     。

21.(3分)敲鼓时,要使鼓声更响,你的做法是     ,要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可以在鼓面上     ,观察     。

22.(2分)某人来到两座山之间,他喊了一声,经1s他听到一声回声,又过了1s,他听到第二声回声,则两座山崖的距离有     米。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满分26分)

23.(8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时,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小华同学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了抽气机的玻璃罩内,如图甲所示。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     此实验说明了     。

(2)小丽等同学利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a,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     ,通过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     。

b,乒乓球在实验中的起到什么作用?     。

c,若实验过程中小丽同学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听到和看到的现象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

d,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小丽同学采用:先将音叉离开乒乓球一定距离敲击音叉,然后再靠近乒乓球,观察现象;小刚同学采用:先将音叉贴近乒乓球,然后再敲击音叉,观察现象。你认为两个同学的操作合理的是     。说明理由     。

24.(3分)某实验小组在研究“盐水的浓度对凝固点的影响”时,用相同质量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然后将这些冰弄碎放入试管中进行熔化实验,绘制了三条温度﹣﹣时间变化曲线(纯冰对应曲线①、淡盐冰对应曲线②、浓盐冰对应曲线③)。

(1)在当时室温为18℃情况下,对“碎冰”加热的 A、B两种方式中,你认为最恰当的方案是     。

(2)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盐,可以     (选填“提高”或“降低”)冰的熔点,并且含盐浓度越高的冰,能在更     (选填“高”或“低”)的温度下熔化。

25.(6分)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图乙是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

(1)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应选用颗粒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实验中,应始终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变化,由图乙可读出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是     ℃。

(3)由图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第6分钟处于     态,冰的熔化过程共经历了     分钟。

26.(9分)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小明的操作存在错误,请指出其中错误之处     ;     。

(2)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的特点”,安装实验器材时,小明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为了探究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该     。

(4)当水温上升到80℃时,每隔0.5min记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沸腾一段时间,绘制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可知水的沸点为     ℃,可知当时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者“小于”)大气压;沸腾前,水温变化快慢的特点是     。写出形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5)实验结束后,小明又用如图丙所示装置烧水,甲容器内装有水,乙试管内也装有水,并通过甲容器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甲容器的水中,且乙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现给甲容器加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甲容器内的水     沸腾,乙试管内的水     (填“会”或“不会”)沸腾。

四.计算题(共1小题,满分13分)

27.(1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000Hz~30000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Hz到     Hz。

(2)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     。(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

(3)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     。

(4)在月球上 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36分,每小题3分)

1.【答案】A

解:

A、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在固体、液体、空气中都能传播,故A正确;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其影响因素是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敲锣时锣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故C错误;

D、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超出这一频率范围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故有时物体振动我们听不到声音,故D错误。

故选:A。

2.【答案】A

解:A、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所以超声波在水中比空气中传的快,故A正确;

B、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它的传播也需要介质,故B错误;

C、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不是根据传播速度来定义的,故C错误;

D、真空不能传声,所以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A。

3.【答案】B

解:

AC、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由于超声波、次声波的频率都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人听不到,故AC错误;

BD、次声波和超声波都是声波,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故B正确,D错误。

故选:B。

4.【答案】C

解:AB、敲击瓶子时由于瓶子与水柱的振动而发出声音,故AB错误;

CD、往瓶中吹气也会听到声音,这是空气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5.【答案】C

解:医护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和护目镜,护目镜常常会蒙上一层“雾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护目镜的内侧,液化过程放热。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6.【答案】C

解:A、水银的熔点(凝固点)为﹣39℃,在﹣40℃时,水银是固态的,不能用来测量温度,故A正确;

B、钨的熔点比较高,所以利用钨丝来制作电灯的灯丝,故B正确;

C、由表格数据知镁的熔点9℃,沸点1090℃,铁的熔点为1525℃,沸点2750℃,显然铁熔化时镁已经汽化,所以不可采用此法制取镁铁合金,故C错误;

D、由表格数据知铜的熔点为1083℃,沸点2360℃,铝的熔点为660℃,沸点2467℃,则温度高于1083℃而低于2360℃时,两种金属都不会汽化,所以可利用此法制取铝铜合金,故D正确。

故选:C。

7.【答案】C

解:

A、夏天扇扇子加快空气流动,从而加快了人身体表面汗液的蒸发,蒸发能从人体吸收热量,所以感到凉爽。故A错误;

B、湿手伸进冷冻室取冰棒时,有时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是手上的水遇冷凝固成冰,这是凝固现象,放热,故B错误;

C、天气热的时候,吃雪糕感觉凉快,这是因为雪糕熔化,雪糕吸热,故C正确;

D、冬天室内的温度很高,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升高,遇到戴眼镜同学温度较低的玻璃镜片时,热的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所以镜片上出现雾气;在液化过程中水蒸气需要向外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B

解:A、实验中,烧杯上的盖子是为了减小散热,故A错误;

B、甲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情况,故B正确;

C、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后的小水滴,故C错误;

D、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是因为石棉网温度高,故D错误;

故选:B。

9.【答案】B

解:(1)由图象知,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所以是凝固图象;又该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2℃不变,所以是晶体;该物质从10min开始凝固,凝固点为﹣2℃,到20min结束,所以第2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态,故AC错误;

(2)晶体凝固过程中,尽管温度不变,但是不断放热,内能减小,因此第12min时的内能大于第15min时的内能;故B正确;

(3)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该物质的温度是﹣2℃;因此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凝固的该物质中,冰水混合物会向该物质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冰的质量将变大,故D错误。

故选:B。

10.【答案】A

解:冰是晶体。1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所以对0℃的冰持续加热,此时冰开始熔化,但温度不变。所以从图象上看,开始一段时间温度温度保持0℃不变。

当冰完全熔化成水后,吸热升温,当温度达到100℃时,水开始沸腾,此时温度又会保持不变。

故选:A。

11.【答案】D

解:按下慢速的按键,于是播放英语的速度慢了,但他却听到复读机传出老师朗读的声音由“女声”变成了“男声”,即当她放慢速键时,放音的速度变慢了,即声音的频率变小了,所以听到的声音比原来的女声低沉。

故选:D。

12.【答案】D

解:水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保持温度不变,故使用急火、慢火所用时间一样,但第一种方法浪费了燃料。

故选:D。

二.填空题(共10小题,满分37)

13.【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地震、火山、海啸等大型自然灾害发生时,往往会产生次声波;

相同温度下,在空气中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速度与可听声的速度是相同的。

故答案为:次;等于。

14.【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响度不同;“女高音”和“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音调不同;在“模仿秀”节目中,演员模仿歌唱家唱歌时,主要是模仿歌唱家声音的音色。

故答案为:响度;音调;音色。

15.【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1)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氮的沸点为﹣196℃,在常温下达到沸点,液氮会沸腾,沸腾过程中液氮迅速变为气体,吸收热量,使冰激凌中的水凝固成冰,制成“分子冰激凌”;

(2)液氮吸热汽化,使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液态小水滴,所以会出现“烟雾缭绕”的现象;

(3)装冰激凌的纸盒外侧也出现许多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与第(2)中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相同。

故答案为:(1)汽化;吸收;(2)液氮吸热汽化,可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3)相同。

16.【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1)要研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是否有关,需控制水的表面积及表面上的空气流动速度相同,水的温度不同,由图可知符合条件的是A和C。

(2)要研究液体蒸发快慢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是否有关,需控制液体的温度及表面积的大小相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不同,符合条件的是A和D。

(3)要研究液体蒸发快慢跟液体表面大小是否有关,需控制液体的温度及表面上的空气流动速度相同,液体表面大小不同,符合条件的是A和B。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多个,所以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需运用控制变量法。

(5)液体蒸发时要吸热,具有制冷作用。例子很多,如夏天的房间洒一些水会变得凉快;给中暑的人身体涂抹酒精,酒精蒸发时带走人身体上的一部分热量;狗没有汗腺,夏天狗伸出“舌头”,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液体的蒸发,蒸发吸热,可降低狗的体温等。

(6)从设计的环节看他没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因为只有在水的表面积相同时,先蒸发完的蒸发的才快,故结论不正确。

故答案为:(1)A、C;(2)A、D;(3)A、B;

(4)控制变量法;

(5)吸热;夏天的房间洒一些水会变得凉快;

(6)没有控制变量,只有在水的表面积相同时,先蒸发完的蒸发才快。

17.【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在熔化过程中都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故三种物质都属于晶体,但甲和乙的熔点相同,故它们有可能是同一物质;

(3)由于乙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才能熔化,说明乙物体的质量比甲的质量大;

故答案为:甲、乙;乙。

18.【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1)夏天,空调车内温度低于外部温度,外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空调车内温度高于外部,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2)灭火器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

液态二氧化碳在常温下会迅速汽化,因此使用时需要注意手先放到钢瓶的木柄上,然后再打开螺帽,否则会因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而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故答案为:(1)液化;外表面;内表面;(2)压缩体积;汽化;吸收。

19.【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v=,

∴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s=238m;

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s=68m;

因此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了:s′=s1﹣s2=238m﹣68m=170m;

这170m共用了:t′=△t﹣+=4.5s﹣0.7s+0.2s=4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42.5m/s。

故答案为:42.5。

20.【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1)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发声的响度不同;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最响,小纸团跳的越高,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故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声;

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要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增大拨动钢尺的力度,钢尺振动幅度变大,响度变大。

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实验时应保持拨动钢尺的力度不变,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故答案为:(1)响度;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钢尺;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钢尺的力度;拨动钢尺的力度;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21.【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擂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用力越大,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即振幅越大,响度也越大;要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可以在鼓面上撒些纸屑,观察纸屑跳起的高度即可;

故答案为:用更大的力敲击;撒些纸屑; 纸屑跳起的高度。

22.【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

声音传播到第一座山崖的时间t1=×1s=0.5s,

由v=可得人到第一座山崖的距离:

s1=vt1=340m/s×0.5s=170m;

声音传到第二座山崖的时间t2=×(1s+1s)=1s,

由v=可得人到第二座山崖的距离:

s2=vt2=340m/s×1s=340m;

则两座山崖的距离:

s=s1+s2=170m+340m=510m。

故答案为:510。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满分26分)

23.【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

(1)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把空气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时,声音的响度会逐渐增大;

(2)a.当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所以发声的音叉应该在振动;

b.用乒乓球的振动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时音叉振动的幅度变大,声音的响度变大,乒乓球弹起的幅度变大;

d.小刚的做法分不清是音叉振动使乒乓球跳动,还是敲击音叉的人的动作让乒乓球跳动,故小丽的做法较好。

故答案为:(1)声音的响度逐渐增大;声音的传播靠介质;

(2)a.乒乓球被弹起跳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将不易观察到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弹起;

c.声音的响度变大,乒乓球弹起的幅度变大;

d.小丽;因为小刚的做法分不清是音叉振动使乒乓球跳动,还是敲击音叉的人的动作让乒乓球跳动。

24.【答案】(1)B;(2)降低;低。

解:(1)A图中用酒精灯加热,由于火焰温度较高,会使冰熔化过程加快,来不及观察。B图中将试管放入空气中,当时室温保持18℃不变,会使冰的熔化过程加长,因此选择B图加热;

(2)冰雪中撒入盐后,降低了熔点,冰雪就会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开始熔化,可以使冰雪尽快地熔化,并且含盐浓度越高的冰,能在更低的温度下熔化。

故答案为:(1)B;(2)降低;低。

25.【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1)冰的熔点为0℃,装有碎冰(颗粒较小的冰块)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不仅要探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而且要观察其状态的变化;

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在0℃以下,所以其示数为﹣4℃;

(3)由图丙可知,冰达到熔点后熔化,虽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图象可知,第6分钟冰在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冰在第4min开始熔化,第8min熔化结束,熔化过程共经历了4min。

故答案为:(1)较小;慢;(2)状态;﹣4;(3)不变;固液共存;4。

26.【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1)由图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了,这样受容器底温度的影响,测量结果不准确;在读数时俯视,此时测量结果会偏大;酒精灯的外焰未放在杯底的正下方;

(2)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因此必须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可以将酒精灯撤去,停止加温,观察水能否继续沸腾即可;

(4)根据绘制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水保持不变的温度为99℃,此时水的沸点为99℃;

因在一下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根据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故此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水温的变化呈现先快后慢的特点,这是因为水温越高,与周围的温差越大,其放热也就越快;

(5)甲容器是密封的,给甲容器加热,经过一段时间后,甲容器水面上的气压增大,沸点升高,会高于100℃;

乙容器的水从甲容器的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达到水的沸点(100℃)时就会沸腾,而此时甲容器的水还不能沸腾,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甲容器的水到达沸点,也会沸腾;

故答案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了;读数时俯视;(2)自下而上;(3)将酒精灯撤去,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4)99;小于;先快后慢;水温度越高,散失热量越快;(5)会;会。

四.计算题(共1小题,满分13分)

27.【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1)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大多在10000Hz~30000Hz之间;因此人耳听到的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为10000Hz~20000Hz;

(2)超声波从潜艇A传到潜艇B的时间:

t=×10s=5s,

由v=得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

s1=vt=1500m/s×5s=7500m;

(3)1分钟后,潜艇B行驶的路程sB=vBt=20m/s×60s=1200m

因为声波频率变低,所以潜艇B是远离声呐,

现在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s2=s1+sB=7500m+1200m=8700m。

(4)月球上是真空,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

故答案为:(1)10000;20000;(2)7500m;(3)8700m;(4)不能;因为月球表面是真空的,而真空不能传声。

文档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36分,每小题3分)1.(3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C.敲锣时锣面振动的幅度越大,音调越高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2.(3分)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叙说正确的是()A.超声波在水中比空气中传的快、传的远B.次声波就是没有传声介质,使人听不到的声音C.超声波就是速度超过340m/s的声音D.超声可以越过一定厚度的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