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文言文专项训练(三)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0:54:45
文档

文言文专项训练(三)

文言文专项训练(三)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一.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6题。19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骥①不
推荐度:
导读文言文专项训练(三)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一.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6题。19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骥①不
文言文专项训练(三)

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

一.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6题。19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

【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故常奇之(       )   比行百余里(       ) 

⑶ 安求其能千里也(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2.下面各组中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骥不称其力。 B、①其真无马邪? ②称其德也。

C、①执策而临之。  ②介胄而驰。  D、①虽有千里之能。②故常奇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译文:                                  

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译文:                                  

4. 在甲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1分)

在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好马在日常生活中异于常马的一个共同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请把原文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共同特点:     (1分)

甲文句子:                                        (1分)

乙文句子:                          (1分)

5.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共同道理?(2分)

                                                                  

                                                                     

6.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当今社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12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蒙乃始就学            (2)不敢稍逾约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结友而别足肤皲裂而不知                  B.自以为大有所益益慕圣贤之道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当余之从师也         D.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0.甲、乙两文同为劝学,孙权先指出,继而现身说法,劝说吕蒙多读书;宋濂则直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叙述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刻苦读书。(2分)

                                                                         

 11.说说你从吕蒙和宋濂的读书经历中悟出的学习道理。(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2-16题。(14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③池非不深也                   ④亲戚畔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                                              

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                                           

14、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分)

答:                                                                                

                                                                             

15、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2分)

答:                                                                                   

                                                                               

  16、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2分)

答:                                                                                     

                                                                                             

四.比较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7-21题(10分)

【甲文】: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乙文】: 墨者有钜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17.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先 生 之 年 长 矣

18.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⑴公输盘不说(     ) ⑵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⑶伤人者刑(       ) ⑷ 王虽为之赐(     )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时人莫之许也

B. 其子杀人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C. 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D.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0.将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译:                                                          

⑵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译:                                                                

21.补写对联:下面是根据甲文内容和人物形象写出的上联,请结合乙文内容和人物形象写出下联。(2分)

上联:子墨子止楚攻宋,勇敢无畏。        下联:                            

五.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第22-10题。(15分)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 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选自《曹刿论战》)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 也(       )       (2)公将鼓之(    )

  (3)虽千里不敢易也(    )    (    4)今日是也(    )

23.下列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24.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此庸夫/之怒也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臣未/尝闻也    D.下视/其辙

2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而君逆毒人者,轻寡人与?   译: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                                        

26.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运用相同的方法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填写下面表格。(3分) 

人物  人物性格特点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曹刿  

唐雎
六.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8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 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2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                                                     

29..[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答: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

   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3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善(善于、擅长)用矛                B.一举而毙(杀死)

C.适值(刚好)偷在市饮酒            D.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曰

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皆服其能                          空乏其身 

B.弓手者因事至村步             罔不因势象形

C.遂曳矛而斗                        遂许先帝以驱驰

D.见必与之决生死                时人莫之许也

3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33.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2分)

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各题。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3)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1)本:根。(2)体:体悟。(3)虚受:虚心接受。(4)实:充实,充满。

 3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可爱者甚蕃(     )   (2)陶后鲜有闻(      )

  (3)贞以立志(       )   (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

3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译文:                                                             

 36.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         、            、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         、           、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4分)

 37.甲乙两文都用了              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       、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3分)

附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孟 德 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分)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分)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分)

【文言译文】       孟 德 传     【宋】苏辙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后,没能够实现自己想的志向。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有很多名山。孟德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自己想:“我是禁军中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吃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吃。一天病十次病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懑,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一样平安,象吃五谷一样。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不到十几步,就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低垂着耳朵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

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那地方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己料想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宋孝孙)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仰慕的事,对有畏惧的事;仰慕畏惧交织在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就知道。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 !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写《孟德传》寄给我,我听说了这件事后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它。但以前我听说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两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径自从山上奔来,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小孩能害怕,但是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推测老虎要吃人,现用威风压倒对方,而(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答案】D 

【解析】庶几:希望。

【答案】C 

【解析】A.前者叙述了孟德没有实现自己想的志向,不是“生存艰难”;B.后者是老虎的行为;D.前者介绍孟德的后来境况,后者是作者的评论感想。

【答案】B 

【解析】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乃使为自告者”,意为“(宋孝孙)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

【答案】(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解析】(1)注意“易”和两个“以”的翻译;(2)注意“适”“知”“除”的翻译;(3)注意“意”“被之以威”(翻译、介宾短语后置句式)“而”“之”的翻译。

文档

文言文专项训练(三)

文言文专项训练(三)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一.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6题。19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骥①不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