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2)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0:53:30
文档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2)

CANGSANG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宏观影响,也有家庭的微观影响;既有外界施加给贫困大学生的种种压力,也有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作用。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经济的贫困。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我国普通高校的学生按一个学生学费4000元/年计算,加上生活费及其他开支,一年每个大学生的花费可达8000多元,完成大学学业大致需3万~4万元左右。如此昂贵的费用对农村家庭来讲,无疑是一个天
推荐度:
导读CANGSANG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宏观影响,也有家庭的微观影响;既有外界施加给贫困大学生的种种压力,也有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作用。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经济的贫困。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我国普通高校的学生按一个学生学费4000元/年计算,加上生活费及其他开支,一年每个大学生的花费可达8000多元,完成大学学业大致需3万~4万元左右。如此昂贵的费用对农村家庭来讲,无疑是一个天
CANGSANG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宏观影响,也有家庭的微观影响;既有外界施加给贫困大学生的种种压力,也有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作用。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经济的贫困。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我国普通高校的学生按一个学生学费4000元/年计算,加上生活费及其他开支,一年每个大学生的花费可达8000多元,完成大学学业大致需3万~4万元左右。如此昂贵的费用对农村家庭来讲,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对城镇的部分学生来说,在经济调整期,有的企业不景气,有的学生家长已下岗或正面临下岗的威胁,加之有的家庭还不止一个学生上学,这种类型家庭的经济也同样十分困难。如此看来,对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讲,要负担如此高额的费用并非易事。由于经济拮据,许多来自农村的、家庭较困难的学生生活俭朴、省吃俭用,常为生活而发愁。他们在校期间总是拼命学习,希望拿到高层次的奖学金,同时也千方百计寻求机会去打工挣钱,期望为自己解困。然而打工是要以耽误学业为代价的。这使他们经常处在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需要打工挣钱的矛盾冲突之中。特别是在因打工而致使学习成绩下降,在班级里名次后移时,这种矛盾冲突更为激烈。久而久之,无法解除的心理冲突使他们在个性与人格上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某些精神病症状。

经济上的贫困,还会直接影响一些贫困生的价值观念。由于贫困的诱导,有的贫困生会用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贫困,思考如何摆脱贫困,常常由于强烈的生活体验,而陷入对物质过分早熟和狭隘的理解之中,使得他们的选择变得急功近利,特别是当他们发现努力结果与期望目标有较大差距时,往往归之于经济的贫困。因此而怨恨家庭的贫困、父母的,进而产生对社会、对他人的怨恨、冷漠。

2.文化的弱势。贫困生长期处于一种弱势群体的文化氛围之中,

“形成了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贫困文化不等于消极文化,但贫困文化中存在着某些负面因素,如思维方式的封闭性,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和绝望,对社会主流文化导向的集体无意识等”[1]。社会心理学认为,参照群体的信念和价值是个体自我观念的重要来源,个体常常根据参照群体的价值取向定义自己,形成自我观念,将参照群体的价值倾向理解为一种期望,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并融入自己的意识之中。因此,很多贫困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仍会带有自己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有的人格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教化对儿童的“本体安全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JoDerisley,SarahLibby等人的研究表明,具有忧虑和强迫混乱的年轻父母比那些没有临床混乱的父母有更差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常采用回避的应付生活方式[2]。因而面临同样的经济压力和生存忧虑时,不同的贫困大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和反应。许多贫困大学生的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水平不高,在对子女的学习、生活教育中多以“跳出农门、脱离贫困”为主要目标,对心理健康的引导难以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进入大学后首先要适应城市生活,然而城市和农村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这些贫困大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给他们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处于文化边际人状态。所谓“边际人”是在社会文化变迁或地理迁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转型人格,它是在新旧文化或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碰撞、选择、冲突和生疏的感觉,形成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从而出现文化震惊。这种“边际人”状态易引发人格障碍,造成大学生正常社会化的缺失,引发大学生心理孤独和压抑。

3.人格特征的作用。不同人格特征是引起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主要原因,虽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呈现出较低水平,他们更容易患各种心理疾病,但贫困大学生是否会产生心理贫困主要取决于贫困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素质。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自我意识水平不高,容易发生自我评价偏差。由于经济拮据的困扰,许多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与悦纳自我。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水平不高,容易发生自我评价偏差。二是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质的不完善,容易产生抑郁心理。贫困生在人格特质上更多表现为内向、谨慎、情绪不稳定,参与社会的程度较低等特征。三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和能力较差,容易采取消极的心理防御方式。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能力不足,人际交往的失败,往往更容易形成挫折感。面对挫折,他们常采用自责、幻想、退避等消极的应付方式。

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1.加强贫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照耀人生前进的灯塔,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理想、抱负和行为。研究表明,普通特困生和优秀特困生相比,普通特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问题检出率为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肖海鸥

摘要贫困大学生表现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经济的贫困、文化的弱势和人格特征的作用。加强贫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建立并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物质资助与精神扶贫有效结合;建立多元的社会支持网络,科学有效地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教育园地

151

--

・・2007・2

CANGSANG

・・2007・2

28.8%,而优秀特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非特困生相比,并没有

显著差异[3]

。湖南吉首大学优秀特困生张宝娣在

“湖南省特困大学生奖学金获得者优秀事迹巡回报告团”做报告时是这么说的:“苦难与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经历了生活的坎坷,我会倍懂珍惜,挫折会让我更加坚强……”这说明经济贫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水平,是导致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客观原因,但关键在于个体的内部认识和心理素质,在于个人如何应对贫困。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的基础教育阶段,家庭和学校都不可能设想或设置培养孩子升入高校、走入复杂大环境所面临的各种困境的应对措施和情景,也不可能实际上也做不到关注所有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因此,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自尊、自立、自强、自爱教育,使其正视贫困现实,正确认识贫困,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念和远大理想,以学习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困难压

倒。优秀特困生张宝娣在大学两年里,连续4次获得

“专业一等奖学金”,

4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并获湖南省特困优秀大学生专业奖金。当别人问她哪来这么大拼劲时,她说:“当你有了目标,有了信念,而且没有退路时,你有多大压力,就有多大动力,你的潜能就会发挥到极致。”

在我国的现有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以掌握知识、开发智商为主,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不少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再加之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存在的观念障碍,不能主动求助,许多生活中的小事、小问题日积月累,导致情绪的崩溃,引发心理危机。因此,学校要通过向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校园文化的广泛宣传等形式,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使贫困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形成原因,掌握一些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

2.建立并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物质资助与精神扶贫有效结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经济上的贫困,因此,要帮助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就不能不考虑对其经济上的资助范围和形式。应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农村教育的支持”,“完善国家资助贫困学生的和制度”的要求,按适当比例增加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制订解决贫困生问题的配套,从制度上保证贫困生入学、求学。高校应依据相应的法规,明确界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范围,突出奖学金“奖优”和助学金“助贫”的功能。调整获得奖学金的条件,在强调“品、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适当向贫困生倾斜;增加受奖名额,扩大奖学金的授奖面。此外,还应设立贫困专项基金,根据贫困程度给予贫困生不同等级的资助。逐步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全力资助贫困大学生。鉴于贫困有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之分,可分地区、分类别地解决贫困问题,并重点向来自“老少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贫困大学生倾斜。

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压力,经济资助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精神解困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在通过“缓、补、减、免”、“贷、奖、勤”等各种方式改善贫困生处境的同时,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的关注。在个案访谈中,几乎所有的调查对象都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关怀。在采取各种财政措施对贫困生进行帮助的同时,高校的管理工作者更应去关心

贫困生,走近他们的生活,给他们比别的同学更多的心灵关注和心理帮助。

3.建立多元的社会支持网络,科学有效地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社会支持通常指处于痛苦煎熬中的个体周围存在着有意义的人群,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戚和邻居等对其所起的作用。这种支持包括实际的帮助、社会情感和信息帮助。实际的帮助指他人提供的行为或物质帮助;社会情感帮助指他人对其

表现出来的肯定、爱意、体贴、尊重(Cobb,

1976;House,1981);信息的帮助指能与他人就当前的事件或思想进行交流,如提供建议、反馈和能使个人生活环境更舒适的信息(House,1981)[4]。大量研究表明,拥有能提供心理上和物质上援助的配偶、朋友和家庭成员的人比那些缺少支持性社会交往的人更健康(Broadheade-

tal,1983;Leavy,1983;Mitchell,Billings,&Moos,1982)[5]

为了科学有效地解决贫困生的问题,必须发挥社会网络的社会支持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社会支持网络。毫无疑问,科学有效地解决高校贫困问题应该依靠、社会、学校和学生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但是新的社会支持网络的主体不仅应该有传统的、学校、家庭、亲戚、同学、朋友、老师,还应包括一些社会团体,如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专门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热线、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各种基金组织、各种社会服务组织,如提供咨询培训、心理安慰、文化娱乐及勤工助学机会的社区服务组织;富于人道主义思想和博爱精神的实业家、富裕阶层的部分成员、慈善人士及善良、乐于助人的老百姓。贫困生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任何一个主体都不可能单独完成解决贫困生问题的任务,而且不同主体之间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对贫困生进行支持时,多元的主体应该在的领导下分工合作、紧密配合。当然,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解决需要外在资源的支持,但是其内在资源的作用也相当重要,在社会支持网络及贫困生问题的根本解决中,贫困生个人的作用和其社会支持网络是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参考文献:

[1]龙晓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3,(5):90~93.

[2]JoDerisley,SarahLibby等,Mentalhealth,copingandfami-ly-functioninginparentsofyoungpeoplewith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andwithanxietydisorders,TheBritish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2005,(3):439,6.

[3]杨素华,罗金凤,唐本钰.高职特困生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及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3):165~167.

[4]PoggyA

・Thoits,SocialSupportasCopingAssistance,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1986,(4):416~423.

[5]SheldonConhen,ThomasAshbyWill,Stress,SocialSupportandtheBufferingHypothesis,PsychologicalBulletin,1985,(2):310~357.

肖海鸥湖南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讲师硕士研究生

(责编张文娟)

教育园地

152--

文档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2)

CANGSANG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宏观影响,也有家庭的微观影响;既有外界施加给贫困大学生的种种压力,也有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作用。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经济的贫困。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我国普通高校的学生按一个学生学费4000元/年计算,加上生活费及其他开支,一年每个大学生的花费可达8000多元,完成大学学业大致需3万~4万元左右。如此昂贵的费用对农村家庭来讲,无疑是一个天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