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 ||
课程 | 线段、射线和直线 | |
课程标准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第2节“直线、射线、线段”主要介绍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和性质、表示、画法等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这一节内容提出了如下教学要求: 1.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 2.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3.掌握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4.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 5.能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 |
教学内容 分析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第2节“直线、射线、线段”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理解线段、直线、射线的定义,掌握、区别、运用它们。 从真实事例中抽象简化出线段概念,再延伸关联出直线、射线。通过理解掌握线段、直线、射线之间的转变,从而发现三者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探索事物之间异同,以及从不同方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1)学习内容 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三者之间的区别联系。 (2)学习任务 让学生能掌握概念,并能熟练区别、运用。 | |
教学目标 | (1)知识:让学生认识理解线段、直线、射线的定义,掌握、区别、运用它们。 | |
(2)技能:从真实事例中抽象简化出线段概念,再延伸关联出直线、射线。 | ||
(3)情感、价值观:通过理解掌握线段、直线、射线之间的转变,从而发现三者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探索事物之间异同,以及从不同方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 ||
学习目标 | 1、学生通过实例观察,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经过小组交流,探究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点,在心中生成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抽象概念。 2、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概念和各自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填写表格,展示和评比等理解并掌握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区别和联系,巩固知识。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线段,直线和射线与生活的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实践能力。 | |
学情分析 | 七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阶段往初中阶段过渡的第一年,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归纳能力在迅速的发展,但是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多加以引导。同时学生在一、二学段已接触过几何图形,为使学生在心理上能较好地过渡到第三学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还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所以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 |
重点、难点 | 重点: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征。 难点:掌握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区别和联系 | |
教与学的媒体选择 |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 |
课程实施 类型 | √ | 偏教师课堂讲授类 |
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类 | ||
备注 | ||
教学活动步骤 | ||
序号 | ||
1 | 导入新课:老师将现实生活中的直线,线段的例子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老师导入:同学们,看了刚才的那些图片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各种线条,垂直,平行…… 老师总结:生活中有多少物体是由平行与垂直的线交织起来的啊!所以今天我们将系统的学习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直线,线段。 | |
2 | 新课讲授 老师提问:怎么定义直线与线段?(在课件上展示直线图片) 学生讨论: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总结直线,线段特点。 老师总结:展示课件,显示定义,特点。 老师提问:直线是由点组成的,那么直线与点到底有什么位置关系呢? | |
3 | 老师展示制作的动画讲解 先是将线与点的关系讲解给学生,并举例讲述直线的方向,特点。 | |
4 | 自由探索 老师布置任务:联系生活,寻找身边的直线与线段。 学生自主交流:以小组的形式总结身边的线,向全班汇报交流。 老师总结:在课件上举例,让同学判断哪些是直线与线段。 | |
5 | 引入射线概念 在课件上以动画的形式将线段一段延长。 问:这是什么?与线段,直线是不是一样呢? 回答定义,讲授其数学表示。 学生讨论:比较,探索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老师总结归纳 | |
6 | 练习 老师课件演示课前准备的习题,学生课上解决(这些习题覆盖面广,知识点全),吸收和运用知识。 | |
7 | 思考及布置作业 将知识巩固,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学习,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 |
教学活动详情 | ||
教学活动1:导入新课 | ||
活动目标 | 感受身边的东西,直线,线段 | |
解决问题 | 直线的得出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同时线段、射线的表示发是由直线类比得到,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 | |
技术资源 | 1.几何画板,2.PPT图形演示变化, 3.投影仪展示成果 | |
常规资源 | 黑板板书 | |
活动概述 | 教师引导学生指出线条、垂直、平行…… | |
教与学的策略 | 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对比;几何语言与几何图形的对应与理解 | |
反馈评价 |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等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认识很粗浅,有必要在初中阶段继续进一步学习,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的水平.许多概念在小学有初步的了解,但是比较分散,现在要比较系统地学习,进一步加深认识. | |
教学活动2:新课讲授 | ||
活动目标 | (1)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 (2)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 (3)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 (4)会用语句描述相应的图形,在图形的基础上发展数学语言; | |
解决问题 | 直线、射线、线段的内容属于“几何与图形”领域,是在已经学习了点、线、面、体的基础上, 继续学习基本的几何图形。 | |
技术资源 | 1.几何画板,2.PPT图形演示变化, 3.投影仪展示成果 | |
常规资源 | 三角板、直尺等 | |
活动概述 | 首先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到关于直线的基本事实: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这个基本事实很好地刻画了直线这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接着介绍了关于直线的基本事实的实际应用,以及直线的表示.线段与射线是与直线密切相关的两个基本概念,介绍了它们的表示、画法、比较. | |
教与学的策略 | 使学生懂得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把几何图形与几何语言表示、符号书写很好地联系起来. | |
反馈评价 | 这节课为几何的起始课,从感性认识出发,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抽象出几何的概念,便于认知结构的形成。 | |
…… | ||
评价量规 | ||
从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自然的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抽象出数学问题后让学生交流讨论生活中基本图形大量存在的事实,让学生体验生活和数学的紧密相接;教师引导对线段、射线、直线作进一步的研究;接着用一组辨析问题让学生加深理解;在让学生反复动手操作去主动获得直线性质,并学习用语言描述出事实结论;小结交流所学所获所感.整节课呈现一种层层推进的节奏,环环相扣的衔接,也让学生经历了“情景导入-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广”的数学过程. 整节课的设计中既注重了平面几何的起步,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降低起点,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去认识存在我们生活中的简单几何图形,让学生在简单的又不可替代的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几何事实,并试着说出结论等等是照顾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平面几何刚刚起步的基础性工作,做好中小学的衔接教育.整节课的设计中同时又注重了思维水平的发展与提升,比如练习中规律性的问题探究,并注重学生的数学语言的强化表达等等. | ||
其它 | ||
参考书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