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
基
坑
管
涌
应
急
预
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二十三冶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九华湖德文化公园工程项目经理部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湘潭九华湖德文化公园-2#地下停车库工程。
1.1 设计条件:本地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小于0.05g,抗震设防烈度小于6度,可不考虑抗震设防。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环境类别:和土壤直接接触的构件为二类,其余部分处于一类环境。该工程的持力层为2层粉质粘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10KPa。
1.2 施工现场条件
本工程位于位于设计园区东南角,靠近规划道路-滨江路。场地施工范围内现况用地主要为农田、水塘及民房。
1.3水文地质情况
根据湖南化工地质工程勘察院编制的《湘潭九华湖德文化公园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说明:
本项目所在地段系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春夏多雨、秋冬干旱。场地内地层分布比较简单,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场地岩土成份主要为粉质粘土②、粉土③、圆砾④、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⑤及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⑤等。该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承压水,承压水稳定水位标高在27.70-28.20米之间。
该地下车库处场地开阔,周围无建(构)筑物,基坑侧壁土体主要为可-硬塑状的粉质粘土②。该基坑可直接按1:1.2-1:1.5放坡处理,或可采用土钉墙支护。基坑开挖时需做好排水降水工作,且应避免漏水、渗水进入坑内。
1.4土方开挖情况
本地下车库平均开挖深度约5.5m,局部3#楼梯部位开挖深度9.4m,超过地下水位,为确保基坑干燥施工,使地下水位降至基底0.5m以下,以便在无水干燥的条件下开挖土方和进行基础施工,避免大量涌水、坍方、翻浆和流沙等对施工造成影响。根据地勘报告,该区域内渗透系数为10-2cm/s,拟采用基坑止水。同时,本工程处在湘江边上,须采取有效地排水措施。
2、编制依据
2.1湘潭九华湖德文化公园施工设计图纸;
2.2湘潭九华湖德文化公园总体施工组织设计;
2.3湘潭九华湖德文化公园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4我公司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的有关文件;
2.5现行的施工验收规范、规程和标准,湖南省和湘潭市相关技术、质量和安全的规定;
2.6根据工程特点、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施工环境、施工条件和自然条件分析,结合我公司丰富的工程经验。
2.7.《安全防》
2.8.《建筑基坑防护技术规程》(JGJ120-99)
3、管涌应急组织
3.1应急小组
成立以项目经理彭恃兴为首的管涌应急救援小组:
组 长:彭恃兴
副组长:张占通 、王汉勇、陈奇彪
组 员:曹德华、王凯、尹和平、郑湘衡、戴伟、肖湘球
3.2管涌应急器材的配备
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可能出现的管涌现象,项目应配备相应的基本应急的器材:在开挖区域,应准备轻型井点降水设备和5台额定功率为6kw的潜水泵,准备袋装碎石每袋为40-50kg,准备袋装沙土每袋为40-50 kg,再用直径为 4的钢筋编制十个要求有吊钩且容量大概为1m3的网袋,将准备好的袋装碎石装入网袋的一半高度,然后再将准备好的袋装沙土装入钢筋网袋的上半层,同时现场应预存一定数量的碎石、沙子和编制袋,和相应的注浆设备,确保救援工作的有效及时进行。
3.3人员培训
项目部应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学习现场有关管涌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应急救护方法。必要时可请相关专业人员给予现场指导。所有员工接受安全和应急培训,具备紧急状态下的自保及逃生能力。
3.4资源和运作方法
处理可能发生的紧急事故减少财产损失,保证人员的安全。
3.5 安全技术交底
针对在潜在(可能)发生的管涌事故区域(情况)下工作,必须作好安全技术交底。
4、管涌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4.1 管涌的成因
当深基坑距离江河较近或基坑底下土层中存在承压含水层时,在水位差的作用下,基坑土体中存在渗透水流,由于土体的不均匀性,土中的某一部位的土颗粒在渗透水的作用下会发生运动,使填充在土体骨架空隙中的细颗粒被渗水带走而形成涌水通道,即形成管涌。当主渗漏水通道上的细颗粒被基本带走后,在较强的水流冲刷下,主通道的两侧的细颗粒进入涌水主通道,使涌水主通道逐渐变宽,管涌持续时间越长,通道的宽度越宽,继而发生大量涌水和塌方事故。
4.2 管涌的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
在粉质粘土层中往往会容易出现局部管涌的情况,对基坑施工带来困难。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预防管涌的原则为“减少或平衡动水压力”。在土方开挖的过程中时刻注意现场地下水位的变化和湘江水位的变化,及时将积水排出,同时要做好集水井的降水工作,确保施工现场的电源不间断;在实际施工中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出现承压水突涌,立即停止开挖,加强基坑内排水,采取坑内降承压水补救措施,降低承压水压力,阻止突涌发生,采用快凝压力注浆或灌注快凝砼堵住涌口,并随时准备用装好的碎石和沙袋回填管涌区域的基坑。
5、管涌应急抢险措施
为了能够从容应对现场可能出现的事故,项目部根据多年施工经验制定出相应的管涌应急预案。
1)坑底发生管涌
围护的结构底板落在淤泥质粉质粘土上,施工中一般不会出现管涌等现象,如出现管涌的原因如下:
(1)地质情况变化。
(2)围护结构局部渗水,内外水头差过大。
(3)降水集水井供电系统中断,水位反弹。
一旦出现管涌,现场施工人员立即停止施工,立刻上报项目管涌应急救援小组,小组成员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应急抢险,在该区域,立即安装轻型井点降水设备,在最快的时间里降低水头,阻止管涌区域的继续增加;为防止土体反拱、涌土,用塔吊将准备好的钢筋网袋堵住管涌区域,钢筋网袋的第一层用碎石反压,及时配合水泵抽水,第二层用编制袋装沙土,紧压事故区域,堵住涌水;迅速增加管井抽水能力,降低动水位。
2)围护结构止水帷幕破坏,导致基坑开挖阶段渗漏水甚至涌土、喷砂
(1)如果开挖过程中发现围护结构接缝夹泥宽度超过50mm(粘土、粘质粉土),应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封堵。
(2)如果开挖过程中发生渗漏,应视渗流部位、流量、渗漏点大小分别采用下列方法:
①如果渗漏点局限于开挖面以上,且渗漏量不大,宜采用双快水泥抽槽压注聚氨酯的方法封堵。
②如果渗漏点局限于开挖面以上,且渗漏量较大,宜在渗漏点打入泄水管,用双快水泥封堵泄水管周围,待周围封堵材料达到强度后关闭泄水管阀门。
③如果渗漏点延伸自开挖面上至开挖面以下,在基坑外渗漏点附近压注双液浆,注浆采用压力控制,最高压力不得超过0.3Mpa,同时注意支撑安全。
④如果渗漏点延伸自开挖面上至开挖面以下且流量较大,应在基坑内局部回填至流量减小后,在基坑外渗漏点附近压注聚氨酯。
⑤如果渗漏点不明,水流自开挖面由下向上涌出,立即停止开挖,局部回填直至渗漏停止,然后采取上述基坑外注双液浆措施。
⑥如果渗漏水流混浊,且渗漏时间较长,注意渗漏点附近可能存在严重的土体流失,出现空洞,此时严禁重型机械靠近,并应立即采用振管注浆方法填补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