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题 目:
指导教师: 曹
2012年 2 月 25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5年4月26日”或“2005-04-26”。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说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现代的科学研究得到了质的飞跃,那么可编程控制器的出现则是给现代工业控制测控领域带来了一次新的。在现代社会中,水位和温度控制不仅应用在工厂生产方面,其作用也体现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酒店厂房及家庭生活中都会见到水位和温度控制的影子,水位和温度控制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目前,单片机控制器在从生活工具到工业应用的各个领域,例如生活工具的电梯、工业生产中的现场控制仪表、数控机床等。尤其是用单片机控制器改造落后的设备具有性价比高、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的特点。 现代工业设计、工程建设及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用到水位和温度控制,早期水位和温度控制主要应用于工厂中,例如工厂中的大型锅炉,必须实时的掌握锅炉的水位和温度,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因此,水温水位控制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市面上的电器种类繁多,它们都需要对其主要的水位和水温参数加以控制,实现电器水温水位控制的自动化。 早期温度和水位的参数控制时通过模拟电路实现的,这种方式不仅电路复杂,成本高,而且误差大,系统的稳定性不好,单片机及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些缺点,特别是传感器的发展,更好的提高了检测参数的精度。 选择基于单片机的水温水位控制系统,是因为它不仅在人们生活中具有显著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能系统地聚温度和水位参数于一身,对于更好的掌握和认识单片机的应用和传感器的应用,系统地深刻认识自动控制的实际应用,掌握复杂的多子系统地设计起到了很强的锻炼作用 |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温度控制系统在国内各行各业的应用虽然已经十分广泛,但从生产的温度控制器来讲,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同日本、美国、德国等先进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总体技术水平处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水平,成熟产品主要以“d点位”控制及常规的PID控制器为主。它只能适应一般的温度系统控制,难于控制滞后、复杂、时变温度系统控制。而适应于较高控制场合的智能化、自适应控制仪表,国内技术还不十分成熟,但由于国外技术保密以及我国开发工作的滞后,还没有开发出性能可靠的自整定软件。控制参数大多靠人工经验以及现场调试确定。 |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按下系统的总电源开关,系统就开始运行。首先系统进行硬件电路的开机自检,检查显示器是否正常工作,报警系统是否正常,在此同时TC1602显示器同步显示系统状态,在此过程中用户可以预置水位和水温,接下来开始检测容器中的水位,是否低于下限水位,如果低于下限水位则开始自动上水至默认水位,然后进入水温水位交替显示的正常状态,此时用户可通过按键进行水温水位的设置,同时可以进入自定义的水温或水位的设置,设置完成后系统开始自动补偿水温或水位,完成任务后又进入水温水位交替显示的正常状态,系统这是会自动检测容器中的水温水位,同时比较水温水位的下限,进行及时的水温水位补偿,如果容器中处于水位低而温度高的状态,系统则会进行加水来降低水温的温控上水的动作,完成后自动进入水温水位的交替显示状态。
为实现系统的水温水位控制,根据系统的设计功能要求,构造总体方框图如图 |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
2.25-3.15, 完成论文提纲,研究计划及参考书目。 3.16-4.10, 完成温度,水位,报警系统,数据显示的方案及其它们的工作原理。 4.11-4.25,水温水位自检设计,自动上水设计,水温水位交替显示设计,开机自检和系统按键控制设计。 4.26-5.10, 完成论文初稿。 5.11-5.15, 论文最后定稿,准备答辩。 |
5、已查阅参考文献: |
[1] 常健生.检测与转换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10-30. [2] 航慈.单片机程序设计基础[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7:108-119. [3] 何立民.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4:47-80. [4] 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50-68. [5] 江宏,李良玉.Protel 电路设计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5-30. [6] 金炯泰.如何使用KEIL8051C编译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8-28. [7] 李珍,付植桐.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8-50. [8] 李光弟,朱月秀.王秀山.单片机基础.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15-20. [9] 李勋、刘源、李新民.单片机适用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 [10] 清源计算机工作室.Protel 99 se 原理图与PCB及仿真[M].北京:北京机械出版社,2004:98-103. [11] 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2] 吴文虎、李广弟.DP-851单片机系统使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 [13] 薛钧义、张彦斌.单片微型计算机及应用[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1~168. [14] 余永权.FLASH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 [15] 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
院(系)审查意见 |
学院领导(公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