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1年上半年生产指标完成情况
计划 | 保增长计划 | 奋斗 计 划 | 1-5月 完成 | 6月 预计 | 上半年 预计 | 同比 | 2010年同期 | |
商品煤 | 302.5 | 340 | 335.8265 | 55 | 390.8265 | +78.6912 | 312.1353 | |
块炭 | 56 | 61 | 69 | .6159 | 9.5 | 74.1159 | +18.326 | 55.79 |
精煤 | 7.5 | 10 | 12.5 | 13.1172 | 3 | 16.1172 | +5.191 | 10.9262 |
粒级煤 | 12.5 | 13.5 | 15 | 13.9702 | 3 | 16.9702 | +5.8257 | 11.1445 |
品种煤 | 76 | 84.5 | 96.5 | 91.7033 | 15.5 | 107.7033 | +29.8427 | 77.8606 |
销售量 | 302.5 | 340 | 339.8766 | 55 | 394.8766 | +93.2763 | 301.6003 |
1、建立长效机制,规范生产管理
在生产组织过程中,始终把现场管理作为一项基础工作贯穿全过程,坚持工长、跟班队干“一碰头”、“三汇报”制度,严格规范三汇报内容,对汇报反馈问题实行规范的“问题—反馈—安排—落实—检查—考核”闭合管理。使现场反馈的问题,有汇报、有安排、有落实、有考核,做到了标准明确、责任明确、考核明确,确保有效处理,为生产组织创造了条件。
在生产压力大和系统存在问题影响生产组织时,坚持每天下午召开生产协调专题会,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挡手问题。
为适应全厂生产小班由8小时工作制改为12小时工作制的变化,对生产系统包括调度台帐、生产报表、运转分析、协议卡考核等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了系统的修改、调整和完善,使工作制的变更实现了平稳顺利的过度。
进一步巩固完善了《生产运转分析》和《协议卡考核》,将生产运转分析、协议卡考核由过去的单纯的负激励、不达标考核向达标奖励、正负激励兼有的形式转变。同时,将激励面由过去的小班工长扩大到各队队长,进一步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进一步规范了生产集控、调度系统的职责和分工;建立健全了生产控制、调度管理制度;并对17个调度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强化了调度指挥职能。为全厂集控整合奠定了基础,保证了生产组织、协调工作的有序进行。
2、严格措施,确保品种煤生产
块炭生产:
首先严格规范了原煤的筛网管理。根据煤质变化随时调整筛网规格,既有效控制了240#末煤限下率,减少了块炭损失,又防止了末煤过多进入分选机影响洗选的问题,同时通过质检站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检和在215#、216#皮带上加强检查的措施,有效控制了原煤筛网破损、跑块对产品质量和后继生产流程的影响。
其次,重点抓分选机比重液密度控制。通过及时有效的技术检查、监督,小班比重交接的严格管理,减少了洗选过程中的块炭损失,上半年没有发生矿对我厂的跑块事故考核。
第三是转载环节的管理。抓各皮带运输设备转载环节防破碎措施的落实,特别是分级筛、限下筛成品入仓的环节管理,对存在问题,一抓到底,有效减少了上述环节中块炭的损失。
精煤生产:
鉴于3#煤层属突出煤层,煤源长期不定这一客观情况,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第一,调整了原煤筛筛面,最大限度的增加原煤入洗量,由过去入洗上限30mm调整到35mm,确保了3#煤源的充分利用。
第二,进一步规范了15#煤的配洗工作。将配洗工作上升到正常的生产管理中,严格落实,对单位随意配洗的作为进行严格考核。同时充分利用0#原煤量和371#精煤量皮带称的计量管理,对生产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确保了配洗措施的有效落实,使2#精煤的毛煤产率上升到了70%以上的较高水平。
粒级煤生产
第一,针对粒级煤产率不稳定,生产过程管理不严的问题,在抓240#末煤全入选的基础上,抓了原煤分级,702#限上率控制和跳汰机等主要工序点的管理工作,并建立了重点指标监测和质量考核机制。
第二,针对粒级煤系统事故较多的跳汰机自动排料、液压站、斗提机A703#大倾角皮带和旋流器等重点设备,建立了重点设备管理,大班定期检查,小班岗位管理标准,交制度。同时对有备用的鼓风机实行了定期倒机制度,保证了设备的定期维护,减少了设备事故对生产运转的影响。
三、存在问题
1、全厂小班实行12小时工作制后,皮带称计量、运转时间考核计时系统,因软件问题,衔接不上,无法实现自动统计,增加了落实考核的难度。
2、生产指标计量考核体系,稳定性差,故障率高,不能满足生产管理需要。
3、随着我厂集控调度工作的进一步整合,现有集控调度人员的技能素质和管理要求之间的反差进一步增大,已影响到集控、调度工作的开展。
4、重介系统(浅槽)存在问题,虽经过多次改造,但事故率还比较多,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今后打算
1、进一步完善计时计量系统,加强管理,减少故障,满足生产管理需要。
2、充分利用“干部上讲台,培训到现场”活动有利时机,加强集控调度人员培训,尽快解决当前人员和工作要求、管理要求差距大的问题。
3、探索重介浅槽分选系统的管理措施,减少人为责任事故,确保系统有效运转。
于占君
2011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