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阅读理解考察的内容包括:理解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思想以及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等。
一、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
什么叫“读懂文章”?
1.要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写物?
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是说明某个道理?
3.我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
4.我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主人公的品质或心情。
5.文章的题目是想表达什么?是主人公,还是主要内容,还是中心。题眼很重要,不能放过。
二、想回答这五个问题,文章不读上三遍是不可能一下子弄清楚的。
因此阅读短文,文章至少读三遍:
读第一遍时,标小节号,题目边上写清楚;
读第二遍时,想文章的内容,是抒情还是说理;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读第三遍时,写中心词或者在文中勾画中心句。
正如叶圣陶所说:“一篇文章要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读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每读一遍都有事情可做,读懂文章是完成阅读题的关键。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标注,这样阅读习惯养成了,在答题的时候,准确率会高一些。
三、在做阅读题目的时候,也有些方法: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瞻前顾后
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实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
2.理解句子的含义,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生活,所谓“字面+中心+生活实际”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最后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3. 概括段意的方法:
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卢沟桥烽火》:不能写成,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叙述了我军和敌人在卢沟桥打仗的清况。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不能写成提纲式,如这段写了卢沟桥烽火的战争起因。
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如:这段话写了我军为什么要和日军在卢沟桥开战。
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要素串连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问题概括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标题追溯法(标题扩展法)
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
内容借助法(摘录法:中心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总结句等)这种方法,就是借助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
5.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
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
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
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
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说明的阅读多半是提醒我们该怎么做,日后要注意什么,要考虑多一些。
6.阅读理解答题模式:
回答“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答题模式:首先找到问题中的关键词,然后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的题型:
答题模式:要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因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如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回答“怎么理解……”的题型:
答题模式:首先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提问方式: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句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句比另一句的感情更强烈,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便于叙事和议论。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模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模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模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1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
况(表程度,表,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12)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7.读完一篇短文,如何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呢?
抓住肖像描写进行评价
肖像描写也称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服饰、神情、姿态等特征的描写。如《轮椅上的霍金》中“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马上就会出现‘龇牙咧嘴’的样子……”
这段肖像描写反映出了疾病对霍金的折磨,使他的身体彻底变了形。
抓住语言描写进行评价
“言为心声”,语言通常是人物内心世界的表露。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从这段语言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哈尔威船长是个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英雄。
抓住动作描写进行评价
细致的动作描写也可以反映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乘上马车,疾驰而去。
“郑重”“接过”“回首望”这些动作描写反映出了肖邦对祖国的热爱和留恋之情。
抓住心理描写进行评价
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看法、感触、联想等思想活动的描写称作心理描写。如《牛郎织女》中“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心急如焚”一词写出了牛郎得知织女被抓走后焦急万分的心情,从这一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牛郎非常爱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