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 构造地质学 考试复习题必备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1:12:51
成都理工大学 构造地质学 考试复习题必备
序号题目答案1地质构造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2递变层理在一单层内 ,从底到顶粒度由粗逐渐变细。3原生构造在沉积过程中和成岩过程中形成的非构造变动的构造特征。4视倾角视倾斜线和它的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5不整合上、下地层之间的层序有间断。6岩层真厚度指岩层的两个平行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7单剪和纯剪应变恒定体积的均匀变形,由物质中质点沿彼此平行的方向相对滑动形成;一种均匀变形,应变椭球体中两个主轴的质点线在变形前后具有同一的方位。8主应力在一单元体中六个面上
导读序号题目答案1地质构造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2递变层理在一单层内 ,从底到顶粒度由粗逐渐变细。3原生构造在沉积过程中和成岩过程中形成的非构造变动的构造特征。4视倾角视倾斜线和它的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5不整合上、下地层之间的层序有间断。6岩层真厚度指岩层的两个平行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7单剪和纯剪应变恒定体积的均匀变形,由物质中质点沿彼此平行的方向相对滑动形成;一种均匀变形,应变椭球体中两个主轴的质点线在变形前后具有同一的方位。8主应力在一单元体中六个面上
序号 | 题目 | 答案 |
1 | 地质构造 | 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 |
2 | 递变层理 | 在一单层内 ,从底到顶粒度由粗逐渐变细。 |
3 | 原生构造 | 在沉积过程中和成岩过程中形成的非构造变动的构造特征。 |
4 | 视倾角 | 视倾斜线和它的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
5 | 不整合 | 上、下地层之间的层序有间断。 |
6 | 岩层真厚度 | 指岩层的两个平行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
7 | 单剪和纯剪应变 | 恒定体积的均匀变形,由物质中质点沿彼此平行的方向相对滑动形成;一种均匀变形,应变椭球体中两个主轴的质点线在变形前后具有同一的方位。 |
8 | 主应力 | 在一单元体中六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无剪应力,该应力即为主应力。 |
9 | 应力椭球体 | 据一点的主应力矢量σ1,σ2和σ3 为半径作出的一个椭球体。 |
10 | 构造应力埸 | 指地壳内一定范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 |
11 | 应力轨迹 | 定性表示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的迹线。 |
12 | 变形 | 物体受力的作用,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的改变。 |
13 | 剪裂角 | 最大主应力轴σ1方向与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 |
14 | 应变椭球体 | 设岩石变形前内部某一点为一小圆球体,变形后这个圆球体就会变成一个椭球体即为应变椭球体。 |
15 | 递进变形 | 在同一动力持续作用的变形过程中,应变状态发生连续的变化。 |
16 | 斜卧褶皱 | 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均为10°-80°,且二者倾向基本一致,倾斜角度也大致相等。 |
17 | 拐点和转折端 | 拐点:上凸与下凹部分的分界点。 转折端:指从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部分。 |
18 | 背形和向形 | 岩层新老不清,或变形面非层面,则向上弯曲的褶皱面称背形,向下弯曲的称向形。 |
19 | 枢纽和轴面 | 枢纽:同一褶皱面的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 轴面:一个褶皱内各相邻褶皱面上枢纽联成的面。 |
20 | 倾伏角和侧伏角 | 倾:在直立面上量得的该构造线与它的水平投影线间的夹角。侧:在线状构造所在的构造面上量得的该构造线与构造面的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 |
21 | 构造盆地和穹窿 | 褶皱长宽之比小于3∶1的向斜构造即构造盆地。 褶皱长宽之比小于3∶1的背斜构造即穹窿构造。 |
22 | 圆柱状褶皱 | 由一条轴线平行自身移动而形成弯曲面的褶皱。 |
23 | 平行褶皱 | 各岩层呈平行弯曲,褶皱层真厚度不变。 |
24 | 相似褶皱 | 各岩层弯曲的形态相似,或各层的曲率基本不变。 |
25 | 顶薄褶皱 | 等倾斜线向内弧收敛,内弧曲率远比外弧大。 |
26 | 底辟构造 | 高韧性岩体在构造力的作用下,或由于密度差异引起的浮力作用下,向 上流动并挤入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
27 | 共轭剪节理 | 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埸的作用下形成的两组剪节理。 |
28 | 雁列角 | 一组呈雁行式斜列的雁列脉中单脉与雁列面的锐交角。 |
29 | 韧性剪切带 | 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剪切作用形成的强烈变形带。 |
30 | 糜棱岩 | 颗粒细小,具有固态流动造成的条带状定向构造的岩石。 |
31 | 构造窗 | 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年青地层。 |
32 | 地垒和地堑 | 正断层的一种组合型式。地堑由两条走向一致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地垒是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倾斜方向相反的正断层构成。 |
33 | 同沉积断层 | 多发育于沉积盆地边缘,断距随深度增大。 |
34 | 推覆构造 | 断层面很缓,断距较大,包括外来系统和原地系统。 |
35 | 擦痕和阶步 | 断盘相对错动时在断层面上留下的痕迹。擦痕表现为一组比较均匀的平行细纹,阶步表现为一组与擦痕大致垂直的阶块。 |
36 | 滑距 | 断层两盘实际的位移距离,错动后对应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
37 | 断层要素 | 断层面和断盘之合称。 |
38 | 核幔构造 | 变形晶粒被细小的亚颗粒和重结晶颗粒环绕组成的构造。 |
39 | 逆冲断层 | 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倾角较缓。 |
40 | 走滑断层 | 两盘顺断层走向线滑动的断层。 |
41 | 流劈理和破劈理 | 流劈理:次生透入性的面状构造,由片状、板状或扁圆状矿物或其集合体的平行排列构成的。 破劈理: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 |
42 | 轴面劈理 | 指产状平行于或大致平行于褶皱轴面的劈理。 |
43 | 拉伸线理 | 由拉长的砾石、鲕粒、岩屑矿物颗粒或矿物集合体等的平行定向排列组成的。 |
44 | 石香肠构造 | 具不同韧性差的岩石相间成层,受到垂直岩层挤压而形成的, 其剖面形态似香肠。 |
45 | a轴线理和b轴线理 | 与褶皱轴垂直的线理一般称之为a轴线理。与褶皱轴平行的线理一般称之为b轴线理。 |
46 | 侵入接触 | 岩体侵入于围岩的一种接触关系。 |
47 | 流线 | 由柱状、针状、板状等矿物平行定向排列而形成的线状定向构造,多发育于侵入岩体的边缘和顶部。 |
48 | Q节理和L节理 | Q节理:即横节理,节理面垂直于流线和流面,属张节理性质; L节理:即层节理,节理面平行于流面和流线,属张节理性质。 |
49 | 枕状构造 | 水下基性熔岩表面具有的一种原生构造,单个岩枕底面较平坦,顶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凸形曲面。 |
50 | 流面 | 由片状、板状、柱状等矿物以及扁平的析离体、捕虏体,在岩桨流动过程中顺流向平行排列形成的面状构造。 |
51 | 柱状节理 | 玄武岩中常见,节理面垂直于溶岩的流动层面,各个不同走向的节理常将岩石切割成无数个竖立的多边棱柱体。 |
52 | 沉积接触(冷接触) | 岩体遭受风化剥蚀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的一种接触关系。 |
53 | 构造样式 | 指一群有成因联系的构造总体的几何特征。 |
54 | 构造置换 | 岩石的一种构造在经过递进变形后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现象。 |
55 | 叠加褶皱 | 一种已经褶皱的岩层再弯曲而形成的褶皱。 |
序号 | 题目 | 答案 |
1 |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决定于岩层的厚度与地形坡度两个因素。( ) | × |
2 | 角度不整合是确定一个地区有无构造运动的主要标志。( ) | ∨ |
3 | 岩层的真倾角可以小于视倾角。( ) | × |
4 | 岩层的真厚度必大于视厚度。( ) | × |
5 | 垂直于地层倾向所测得的倾角值最大。( ) | ∨ |
6 | 岩层的视倾角一定小于真倾角。( ) | ∨ |
7 | 在地质图上,角度不整合界线其下伏岩层界线既可以相交,也可以平行。( ) | × |
8 | 岩层的真倾角必大于视倾角,岩层的出露宽度则不一定大于真厚度。( 。?/td> | ∨ |
9 | 垂直岩层走向所作的剖面上可测量出岩层的真厚度。( ) | × |
10 | 倾斜岩层顶底面的铅直距离是它的真厚度。( ) | × |
11 | 顺着岩层倾斜方向观察,地层总是由老到新。( ) | × |
12 | 在垂直岩层走向的剖面上一定有视厚度。( ) | ∨ |
13 | 一切波痕均可确定岩层顶面方向。( ) | × |
14 | 在地质图上若A地层比B地层出露宽,则A层比B层厚。( ) | ∨ |
15 | 在任意剖面上测量垂直岩层顶底面界线之间的距离为岩层真厚度。( ) | ∨ |
16 | 在沉积岩一个单层中,从底到顶的粒度是由细变粗的。( ) | × |
17 | 岩层的露头宽度总是大于岩层的真厚度,露头宽度越小,则肯定岩层厚度越小。( ) | × |
18 | 直立岩层的露头形态一般不受地形的影响,但在个别情况下则要服从“相反线同”的“V”字形法则。( ) | ∨ |
19 | 地质界线和等高线的“V”字形弯曲相反,则岩层的倾向和坡相也相反。( ) | × |
20 | 产状稳定的同一岩层在不同地点的铅直厚度是相同的。( ) | ∨ |
21 | 变形椭球体长轴大体相当于最大压应力的方向。( ) | × |
22 | 弯曲变形是一种不均匀的变形。( ) | ∨ |
23 | 褶皱轴面一定平行应变椭球体中的AB应变面。( ) | ∨ |
24 | 在任意情况下剪应力都大于正应力。( ) | × |
25 | 单轴应力状态中,平行主应力的截面上只有剪应力而无正应力。( ) | × |
26 | 拉伸、压缩和剪切三种变形都属于均匀变形。( ) | ∨ |
27 | 应力椭球体的最长轴即代表最大主应力轴,应变椭球体的长轴应与张节理走向一致。( ) | × |
28 | 已知一点处任意二垂直截面上的应力,可以确定该点的应力状态。( ) | ∨ |
29 | 岩石在围压升高时,强度反而降低,导致它不易脆裂变形。 | × |
30 | 弯曲变形也是一种均匀变形。 | × |
31 | 二维应力分析是研究两个主应力不等于零的应力状态。( ) | × |
32 | 在受力物体单元体的各个截面上,既有主应力也有剪应力存在。( ) | × |
33 | 在漫长的岩石变形过程中,应变在不断增大,说明其应力也一定是增大。( ) | × |
34 | 兀园的法线即为褶皱枢纽投影点。( ) | V |
35 | 垂直褶轴或枢纽所作的剖面称横剖面或称正交剖面。( ) | V |
36 | 褶皱轴面与水平面交线代表枢纽方向。( ) | × |
37 | 任何通过极射点的平面其赤平投影均为一条直线。( ) | × |
38 | 褶皱的枢纽和轴迹在水平面上两者必定是重合的。( ) | × |
39 | 圆柱状褶皱是轴面直立的褶皱。( ) | × |
40 | 只要岩层在空间对称重复出现即可知是向斜或背斜。( ) | ∨ |
41 | 隔挡式褶皱中的背斜比较开阔、平缓。( ) | × |
42 | 圆锥状褶皱就是枢纽倾伏的褶皱。( ) | × |
43 | 被动的剪切褶皱过程中,运动面仍然是层面。( ) | × |
44 | 枢纽水平的褶皱即称为水平褶皱。( ) | V |
45 | 当构造面的倾角为90°时,该面上任何构造线的侧伏角和它的倾伏角相等。( ) | V |
46 | 褶曲同一层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或岩层层面与轴面的交线称褶曲的轴迹。( ) | × |
47 | 圆柱状褶皱的兀圆赤平投影代表褶皱的横截面产状。( ) | V |
48 | 隔挡式与隔槽式褶皱常常是由纵弯褶皱作用所形成的。 ( ) | ∨ |
49 | 横弯褶皱作用往往形成顶厚褶皱。( ) | × |
50 | 褶皱的基本类型,向上隆起背斜,向下凹陷者为向斜。( ) | × |
51 | 倾竖褶皱主要是根据岩层直立来确定。( ) | × |
52 | 相似褶皱属于顶薄褶皱。( ) | × |
53 | 地质图上岩层对称重复出现必是褶皱。( ) | V |
54 | 斜歪倾伏褶皱枢纽的倾伏向与轴面走向重合。( ) | × |
55 | 背斜紧闭(窄)和向斜开阔(宽)的褶皱构成的组合型式是隔戈槽式。 ( ) | × |
56 | 纵节理是指节理面走向平行于褶皱轴向的节理,同一节理组中的节理其力学性质必须相同。( ) | V |
57 | 同一节理系中的节理产状相同。( ) | × |
58 | 地质图上有地层缺失必是断层。( ) | × |
59 | 箭鞘褶皱发育的带,必是韧性断层带。( ) | V |
60 | 逆一平移断层擦痕的侧伏角总是大于45°。( ) | × |
61 | 地质图上,褶皱轴线被横断层错移,此断层必是平移断层。( ) | × |
62 | 走向断层相当于纵断层,倾向断层相当于横断层。( ) | ∨ |
63 | 倾向断层中地层界线在平面上向地层倾向方向错移的一盘可能是上升盘。( ) | ∨ |
| 与地层倾向相反的走向正断层,设层序正常,则上盘地层时代较新。( ) | ∨ |
65 | 在垂直断层走向的剖面上,根据构造岩的分布可以推断断层面倾向。( ) | ∨ |
66 | 断层面倾角为90°(直立)时,该断层面上的擦痕的侧伏角和倾伏角相等。( ) | ∨ |
67 | 在垂直断层走向的剖面上有视地层断距。( ) | ∨ |
68 | 地层断距大,则断层的滑距一定也大。( ) | ∨ |
69 | 断层角砾岩是出现在断层带中的一种碎裂岩。( ) | ∨ |
70 | 发育在韧性剪切带中的箭鞘褶皱是属于一种B型褶皱。( ) | × |
71 | 形成正断层的应力状态是σ1 直立σ2和σ3 水平。( ) | ∨ |
72 | 形成逆断层的应力状态是σ1 直立σ2 和σ3 水平。( ) | × |
73 | 横断层两盘褶皱核部宽度不等,宽者必为上升盘。( ) | ∨ |
74 | 地层断距的大小在客观上不能不受到断层面产状的控制。( ) | ∨ |
75 | 共轭剪裂带上所出现的雁形“S”形张节理,是由于沿剪裂面移动所导致。( ) | ∨ |
76 | 脆性断层形成糜棱岩和超糜棱岩,韧性断层形成碎裂岩和超碎裂岩。( ) | × |
77 | 沿地层倾向观测,若发现地层重复则肯定有断层存在。( ) | ∨ |
78 | b 轴线理的延伸方向和褶皱枢纽方向一致。( ) | × |
79 | 压溶作用在面理的形成中不起什么作用。( ) | × |
80 | 轴面劈理与层理的交线是一种交面线理构造。( ) | ∨ |
81 | A轴线理的延伸方向和褶皱枢纽相垂直。( ) | ∨ |
82 | 石香肠构造一般产于软硬相间的岩层中。( ) | ∨ |
83 | 在横弯褶皱强烈发育地区往往出现轴面面理。( ) | × |
84 | 断层擦痕常属于b 轴线理。( ) | × |
85 | 破劈理面一般与岩石中矿物排列方向无关。( ) | ∨ |
86 | 露头上发现层间破劈理与岩层倾向相同,且倾角又小于岩层,这正好说明该露头地层产状正常。( ) | × |
87 | 侵入于震旦系地层中的岩体,一定比侵入于古生界地层中的岩体老。( 。?/td> | × |
88 | 与围岩的接触关系是确定侵入岩体产状的主要依据之一。( ) | × |
| 侵入岩体中的流线和流面构造都与围岩接触面相平行。( ) | × |
90 | 侵入岩中的纵节理面常平行于流面而垂直于流线。( ) | × |
91 | 构造置换是指岩石中一种构造在经过多期变形之后,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现象。( ) | × |
92 | 构造置换作用中原始层理S0 始终保持连续性。( ) | × |
93 | 无根褶皱在沉积岩(未变质)出露区是多见的。( ) | × |
94 | 只要褶皱轴面呈现弯曲,就完全可以判定存在两期褶皱叠加。( ) | × |
序号 | 题目 | 答案 |
1 | 岩层的接触关系从成因上可分为____、______两种基本类型。 | 整合 不整合 |
2 | 成岩前形成的构造称为____构造,成岩后形成的构造称为____构造。 | 原生 次生 |
3 | 不整合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基本类型。 | 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
4 | 影响地质图上岩层露头宽度的因素有厚度、_____和______。 | 地形 岩层产状(或倾角) |
5 | 确定不整合的时代一般是以不整合面以下最新地层时代为其___;以不整合面以上最老地层时代为其______。 | 下限 上限 |
6 | 水平岩层露头宽度取决于________和____。 | 岩层厚度 地形 |
7 | 蠕变是指在__________的情况下,变形随着________而增大的现象。 | 应力不增加 时间增长 |
8 | 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变形一般经历弹性变形、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阶段。 | 塑性变形 断裂变形 |
9 | 当围压增大时岩石强度____,当温度升高时则岩石的____增强。 | 增大 韧性 |
10 | 在单轴应力状态下,任意载面上,主应力σ1, 正应力σ和剪应力τ的关 系,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σ=((σ1)/ 2)(1+cos2α) τ=((σ1)/2)sin2α |
11 | 变形物体内只有一个方向的应力作用,即___,而σ2=σ3=0,这样的变形物体就是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 | σ1 ≠0 单轴应力状态 |
12 | 脆性岩石的内摩擦角比塑性岩石的__。在同一形变环境里,砂岩的剪裂角比页岩的要__。 | 大 小 |
13 | 莫尔强度理论指出,岩石发生剪裂时,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轴的夹角是________。 | 剪裂角 |
14 | 褶皱岩层的等倾斜线从核部向外均匀撒开,并和层面正交,各线长度大致相等,这是典型的____褶皱,是由于____褶皱作用形成。 | 平行 纵弯 |
15 | ______、______变形, 属于非均匀变形。 | 弯曲 扭转 |
16 | 斜卧褶皱轴面倾斜线与枢纽线呈____关系,而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线与枢纽线呈____关系。 | 平行 斜交 |
17 | 根据________和________可将褶皱分成七种主要产状类型。 | 轴面产状 枢纽产状 |
18 | 褶皱岩层的等倾斜线互相平行而且等长,这是典型的____褶皱,是由于____褶皱作用形成的。 | 相似 剪切 |
19 | 褶皱在平面上的组合类型有线状褶皱、短轴褶皱、________和_________。 | 穹窿构造 构造盆地 |
20 | 剪切褶皱(滑褶皱)在形态上的典型样式是____褶皱。?/td> | 相似 |
21 | 相似褶皱与顶厚褶皱在形态上的相同点是______不同点是___________。 | 转折端厚度大翼部薄;相似褶皱内外弧曲率相等,而顶厚褶皱外弧曲率大于内弧 |
22 | 相似褶皱的岩层真厚度在两翼__;在转折端__。 | 小 大 |
23 | 单层岩层发生纵弯褶皱作用时,在凸侧转折端部位往往产生__构造,而在凹侧将产生____构造。 | 张性 挤压 |
24 | 当一套层状岩石受到顺层挤压时,岩层通过______和________两种不同方式形成褶皱。 | 弯滑作用 弯流作用 |
25 | 褶皱横截面是指与____垂直的截面。它能真实地反映褶皱的____ | 枢纽 形态 |
26 | 节理组是指在统一应力场中一次构造作用形成的_____和__________的一群节理。 | 产状基本一致 力学性质相同 |
27 | 两组节理的交切关系主要表现为错开、___和____三种。可据此确定节理的形成先后。 | 互切 |
28 | 在节理系中,张节理与剪节理的相交线,相当于____应变轴,相应为___主应力轴。 | 中等(λ2)(β轴) σ2 |
29 | 张节理与剪节理主要区别:在成因上:_________________形态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由张应力/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张:粗造不平无擦痕,剪:平直光滑有擦痕 |
30 | 剪节理的尾端常______,__________。 | 折尾 菱形结环 |
31 | 断层作用形成的构造岩中,________属脆性变形产物,________属塑性变形的产物。 | 碎裂岩 糜棱岩 |
32 | 根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的几何关系,断层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和斜断层三类。 | 纵断层 横断层 |
33 | 断层相对滑动而形成的两组剪面,其中和主断层交角较__的一组方位较稳定,其剪切方向和主断层动向____。 | 小 一致 |
34 | 牵引褶皱常常出现在__断层的一侧,褶皱越紧闭说明________力越大。 | 逆 水平挤压 |
35 | 一对共轭断裂面在赤平投影图上大圆弧的交点就是____的投影点,以它为法线所代表的大圆弧是包含_______的平面。 | σ2 σ1和σ3 |
36 | 有一条走向南北的正断层,如果剪裂角为30°(剪切面与最大压应力轴σ1 的夹角),试指出主应力轴σ2 的产状是____,主应力轴σ1 (最大压应力轴)的产状是____。 | 水平 直立 |
37 | 断层的基本要素有_______和_____。 | 断层面 断盘 |
38 | 韧性断层主要是发育在地壳的____部,而脆性断层主要发育在地壳的__________________部。 | 深 浅 |
39 | 断层碎裂岩是______变形产物;断层糜棱岩是______变形产物。 | 脆性 韧性 |
40 | 平移断层中,根据其相对平移方向可分为______平移断层和______平移断层两类。 | 左行 右行 |
41 | 飞来峰是指_______。而构造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原地岩块上残留的外来岩块;外来岩块中露出由断层圈闭的小片较年轻地层。 |
42 | 不连续劈理按微劈石域的结构,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 间隔劈理 褶劈理 |
43 | 在平面上,轴面劈理与岩层面斜交的褶皱称为___褶皱,轴面劈理与岩层平行的褶皱称___褶皱。 | 倾竖,直立、斜歪倾伏 直立、斜歪(枢纽)水平 |
44 | 岩层与流劈理面同向倾斜,若岩层倾角大于劈理倾角为__地层,若层理与劈理倾向相反时为_地层。 | 倒转 正常 |
45 | 从窗棂构造与香肠构造二者在力学成因上的差别来看____构造是垂直层面挤压,而____构造是顺层挤压。 | 香肠 窗棂 |
46 | 根据劈理的构造特点和形成方式,将劈理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_____、______和滑劈理。 | 流劈理 破劈理 |
47 | 按物质运动方式可将线理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 a 轴线理 b 轴线理 |
48 | 侵入岩体的原生节理有Q节理、S节理、______和______。 | L节理 D节理 |
49 | 顺着岩石层面侵入的侵入体称为____,斜交岩层面侵入的侵入体称为____。 | 岩床 岩墙 |
50 | 岩浆岩中的流面可用来确定____________但不能确定__________。 | 接触面的形态 岩浆的相对流动方向 |
51 | 根据________、________可以确定侵入岩体与围岩接触面的产状。 | 流线产状 流面产状 |
52 | 侵入于褶皱转折端虚脱处的侵入岩体称为___。顺层面或片理面侵入的层状侵入岩体称为____。 | 岩鞍 岩床 |
53 | 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有侵入接触、_______和_______。 | 沉积接触 断层接触 |
序号 | 题目 | A | B | C | 答案 |
1 | 垂直于地层走向所测得的倾角( ) | 最大 | 最小 | 不大不小等于45°。 | A |
2 | 真倾角与视倾角的关系式( )。 α-真倾角 β-视倾角ω-岩层倾向与剖面夹角 | tgβ=tgα·cosω | sinβ=sinα·cosω | cosβ=cosα·tgω | A |
3 | 当岩层厚度和倾角不变而岩层倾向和坡向相同时,倾角与坡角越接近,露头宽度( ) | 越小 | 越大 | 不变化 | B |
4 | 在斜交岩层走向的剖面上量到的铅直厚度,比垂直该岩层走向的剖面上量到的铅直厚度。( ) | 要大 | 要小 | 一样 | C |
5 | 岩层通过山脊时,已知岩层倾向与山脊坡向一致,但倾角小于坡角,岩层露头线弯曲方向应与( ) | 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 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但曲率大于等高线曲率 | 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但曲率小于等高线曲率 | B |
6 | 在垂直剖面中,单斜岩层的厚度总是。( ) | 视厚度>铅直厚度>真厚度 | 铅直厚度>真厚度>视厚度 | 铅直厚度>视厚度>真厚度 | C |
7 | 在顺岩层倾向方向上量到的倾角。( ) | 比真倾角大 | 比真倾角小 | 等于真倾角 | C |
8 | 在不垂直于岩层走向的剖面上,上下层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是( ) | 岩层的真厚度 | 岩层的视厚度 | 岩层的铅直厚度 | B |
9 | 角度不整合面的产状通常是和( )不相一致。 | 下伏地层 | 上覆地层 | 上覆地层以及下伏地层 | A |
10 | 递变层理是指( )所出现的颗粒粗细递变现象。 | 一个单层中 | 海进岩层中 | 一套岩层中 | A |
11 | 在力学分析中,一般可将张节理作为应变椭球体的( )。 | AB面 | BC面 | AC面 | B |
12 | 当岩石的应变保持不变,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应力逐渐减小的现象,称作:( ) | 屈服 | 蠕变 | 松驰 | C |
13 | 蠕变时岩石中( )。 | 应力、应变均不变 | 应变不变,应力减小 | 应力不变,应变增加 | C |
14 | 在纯剪切应力状态下和主应力交角45°的截面上。( ) | 剪应力最大,没有直应力 | 应力最大,有直应力 | 剪应力和直应力 | A |
15 | 单向应力状态时,和主应力斜交的所有截面上。( ) | 剪应力最大 | 只有正应力 | 有剪应力和正应力 | C |
16 | 共轭剪裂面的交线,相当于应力轴。( ) | σ1 | σ2 | σ3 | B |
17 | 同一岩石的抗压强度一般( )抗剪强度。 | 大于 | 等于 | 小于 | A |
18 | 岩石的内摩擦角大时,则岩石剪裂角就。( ) | 大 | 小 | 不变 | B |
19 | 在同一变形条件下、脆性岩石的共轭剪裂角比塑性岩石的共轭剪裂角。 ( ) | 大 | 小 | 相等 | B |
20 | 倾伏圆柱状褶皱的枢纽与( )相平行。 | 褶轴 | 轴面走向线 | 翼部层面走向线 | A |
21 | 隔槽式褶皱在横剖面上的组合型式是( )。 | 向斜紧闭,背斜开阔 | 背斜紧闭,向斜开阔 | 背斜向斜紧闭开阔程度一样 | A |
22 | 一套固结很牢,层厚相等的强硬岩层,纵弯作用形成的背斜转折端上,常出现( ) | 虚脱构造 | 张节理和小型断层 | 膝折 | B |
23 | 轴面倾斜,枢纽水平的褶皱,其轴面倾斜线与枢纽( ) | 平行 | 斜交 | 垂直 | C |
24 | 由断层剪切滑动而派生的褶皱叫作( ) | 剪切褶皱 | 滑褶皱 | 拖曳褶皱 | C |
25 | 同一褶皱中,褶皱枢纽倾伏角,可以( )褶皱轴面倾角。 | 等于或小于 | 等于或大于 | 大于或小于 | A |
26 | 斜歪倾伏褶皱的倾伏向是指( ) | 轴面走向 | 枢纽倾伏向 | 枢纽在轴面的侧伏向 | B |
27 | 褶皱存在于( )中。 | 圆柱或非圆柱褶皱 | 非圆柱状褶皱 | 圆柱状褶皱 | C |
28 | 滑(剪)褶皱作用过程中,原始层面( )。 | 不起任何控制作用 | 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 起到决定性的控制作用 | A |
29 | 相似褶皱表现为( )。 | 等倾斜线从核部向外部略呈扇形撒开 | 等倾斜线呈反扇形排列 | 等倾斜线互相平行且等长 | C |
30 | 形成沉积岩的早期平面X型节理的应力场中( )与层面近于垂直。 | σ1 | σ2 | σ3 | B |
31 | 张节理面与( )垂直。 | σ1 | σ2 | σ3 | C |
32 | 顺层节理也必然是( )。 | 斜向节理 | 倾向节理 | 走向节理 | C |
33 | 水平挤压的倾伏背斜顶部局部应力场形成的平面X型剪节理的锐角平分线与( )平行。 | 背斜枢纽 | 背斜翼部层面的走向线 | 背斜轴面走向线 | A |
34 | 羽状张裂与断层面的锐夹角指向( )。 | 本盘运动的方向 | 对盘运动方向 | 本盘运动相反的方向 | A |
35 | 剪节理尾部往往呈现( )。 ?/td> | 折尾和菱形结环 | 树枝状分叉 | 不规则结环 | A |
36 | 造成地面上的地层不对称重复是由于( )。 | 断层 | 不整合 | 褶皱 | A |
37 | 沿地层倾向方向观察,若发现地层缺失,则( )造成的。 | 是正断层 | 是逆断层 | 即可以是正断层也可以是逆断层 | C |
38 | 当σ1 直立σ2 和σ3 水平时,可能产生( )。 | 平移断层 | 正断层 | 逆断层 | B |
39 | 反牵引构造发育于生长断层的( )。 | 上升盘 | 下降盘 | 两盘 | B |
40 | 推覆构造中的( )是外来岩块。 | 飞来峰 | 构造窗 | 根部 | A |
41 | 造成地层缺失的走向正断层,其断层面的倾斜( )。 | 与地层倾向相反 | 与地层倾向相同,但倾角较地层倾角小 | 与地层倾角相同,但倾角较地层倾角大 | C |
42 | 韧性剪切带内从中心到边缘的片理与剪切带边界是( )。 | 相互平行的 | 有固定的交角 | 交角是变化的 | C |
43 | 韧性剪切带的构造岩是( )。 | 糜棱岩、超糜棱岩 | 碎裂岩、超碎裂岩 | 角砾岩 | A |
44 | 当构造面(如断层面)直立时,该面上任一构造线(如擦痕线)的侧伏角为。( ) | 90° | 0° | 在0°-90°变化 | C |
45 | 擦痕的侧伏角在( )测量。 | 水平面上 | 直立面上 | 断层面上 | C |
46 | 总滑距的侧伏角越大,反映沿断层走向方向的运动分量( )。 | 越大 | 可大 | 越小 | C |
47 | 各种劈理的形成都是由于( )。 | 沿劈理面剪切作用 | 压应力作用 | 不同的性质的应力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的劈理 | C |
48 | 破劈理面上( )。 | 具有矿物定向排列 | 无矿物定向排列 | 可有可无矿物定向排列 | B |
49 | ( )是A轴线理。 | 矿物生长线理 | 皱纹线理 | 交面线理 | A |
50 | 流劈理面上一般( )。 | 具有矿物定向排列 | 无矿物定向排列 | 有可无矿物定向排列 | A |
51 | 在非等斜褶皱中,轴面劈理只在( )部位,才与褶皱轴面平行。 | 近轴面 | 两翼 | 转折端 | A |
52 | 在破劈理发育地区,若平面上发现劈理与岩层走向平行,该褶皱枢纽是( ) | 水平的 | 倾伏的 | 直立的 | A |
53 | 片麻理属于( ) | 流劈理 | 破劈理 | 折劈理 | A |
54 | 与褶皱有成因联系的劈理面与层理面交线产状一般指示( )。 | 褶皱轴面倾向 | 褶皱轴面走向 | 褶皱枢纽产状 | C |
55 | 窗棂构造一般由( )构成。 | 强硬岩层 | 软弱岩层 | 强硬岩层和软弱岩层一起 | C |
56 | 火山熔岩柱状节理的柱体( )冷凝面。 | 平行于 | 垂直于 | 斜交于 | B |
57 | 玄武岩的柱状节理是( ) | 原生节理 | 外生节理 | 构造节理 | A |
58 | 确定侵入岩体产状,在利用流动构造判别时,一般应为( )。 | 流面 | 流线 | 流线和流面 | C |
59 | 利用侵入岩的流线可以确定( )。 | 岩浆流动方向 | 侵入接触面方位 | 岩浆挤压方向 | A |
60 | 侵入岩的层节理是( )。 | 张节理 | 剪节理 | 共轭剪节理 | A |
61 | 在共轴叠加褶皱中,早期褶皱的( )部要受到晚期褶皱作用的影响而发生弯曲。 | 两翼地层和枢纽 | 两翼地层和轴面 | 两翼地层、枢纽、轴面 | B |
62 | 在横弯褶皱强列发育地段,经常发生( )。 | 轴面面理 | 顶薄褶皱 | 肠状褶皱 | B |
63 | 一般说来,置换作用被发现的主要证据就是( )。 | 轴面劈理 | 透镜体 | 无根钩状褶皱 | A |
| 两期褶皱叠加形成了穹盆构造,这种叠加褶皱关系是( )。 | 横跨 | 共轴 | 重褶 | A |
65 | 当叠加褶皱的运动方向与第一期褶皱轴面成高角度相交,而两期褶轴近于平行时,常形成( )。 | 新月形褶皱 | 横跨褶皱 | 共轴褶皱 | C |
66 | 构造地质学的内容要求从( )方面进行研究。 | 几何学 | 几何学和运动学 | 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 | C |
67 | 钩状褶皱发育的变质岩中,不同岩性的界面( )原来的地层层面。 | 是 | 不是 | 可是可不是 | B |
成都理工大学 构造地质学 考试复习题必备
序号题目答案1地质构造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2递变层理在一单层内 ,从底到顶粒度由粗逐渐变细。3原生构造在沉积过程中和成岩过程中形成的非构造变动的构造特征。4视倾角视倾斜线和它的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5不整合上、下地层之间的层序有间断。6岩层真厚度指岩层的两个平行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7单剪和纯剪应变恒定体积的均匀变形,由物质中质点沿彼此平行的方向相对滑动形成;一种均匀变形,应变椭球体中两个主轴的质点线在变形前后具有同一的方位。8主应力在一单元体中六个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