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课 程 名 称 |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
课程编码 | 082104 |
适用专业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开课时间 | |
授 课 班 级 | |
主 讲 教 师 | |
职 称 | |
使 用 教 材 |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 |
教 案(扉页)
课程名称 |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 总计: 16 学时 | |||
课程类别 | 实验课 | 学分 | 4/1 | 讲课: 学时 实验: 16 学时 | |
实验目的 | 实验是教学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直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感性认知阶段。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学完全课程后,对计算机内部的运作有一定感性认识,对计算机的软、硬件工作原理都有较清晰的概念。使学生具有对各子系统初步设计及互联组合的能力。 通过本实验课程训练,熟悉典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基本组成和基本功能,掌握计算机主要组成部件工作原理的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使学生对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与使用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并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实验要求 | 1.算术逻辑运算实验,要求学生掌握验证74LS181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功能(采用正逻辑);2.进位控制实验;3.移位运算实验;4.存储器实验;5.总线实验;6.微控制器实验;7.综合实验设计 | ||||
实验方法 | 实验1-6以实验指导书中的程序为基础,先进行验证,后自己设计程序。最后一个综合设计需要先查阅资料、选择设计题目和内容,在上机前对代码有初步的设计,然后上机调试 | ||||
实验手段 | 在西安唐都公司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上进行。 | ||||
考核方式 | 上机考试:考核编程能力和的实际操作能力。 | ||||
教学参考资 料 | [1]《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实验指导书》 [2]白中英,《计算机组成原理—题解、题库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0年 [3]李亚明.《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王爱英.《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江义鹏.《计算机组成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 |
教学单元 | 第一单元 | 时 间 | 2007年 9月21 日第5、6节 | ||
章 节 名 称 | 运算器实验 (一)算术逻辑运算实验 | ||||
授 课 方 式 | 授课+上机指导 | 教学 时数 | 2 | ||
实 验 目 的 | 验证74LS181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功能(采用正逻辑)。 | ||||
实 验 原 理 | 在给定DR1=65,DR2=A7的情况下,改变运算器的功能设置,观察运算器的输出,并和理论分析进行比较、验证。 | ||||
实 验 重 要 步 骤 | 1.连接实验线路。 2.用二进制数码开关向DR1和DR2寄存器置数。 3.验证74LS181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功能(采用正逻辑)。 | ||||
实 验 中 应 注 意 事 项 | 1.连接线路后要仔细检查,然后再通电。 2.实验采用的正逻辑方法。 | ||||
教 学
后 记 | 通过本次实验教学,使同学们掌握74LS181的运行环境,了解了计算机运算器的基本组成结构。 |
教学单元 | 第二单元 | 时 间 | 2007年10月 12日第 5、6 节 | ||
章 节 名 称 | 进位控制实验 | ||||
授 课 方 式 | 授课+上机指导 | 教学 时数 | 2 | ||
实 验 目 的 | 1、验证带进位的算术运算器的功能 2、按指定数据完成几种指定的算术运算 | ||||
实 验 原 理 | 用二进制数码开关向DR1和DR2寄存器置数。检验DR1和DR2中存的数是否正确。验证74L实验中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如《实验指导书》图1-3,所示,其中运算器由两片74LS181以并/串形式构成8位字长的ALU,运算器的输出经过一个三态门(74LS245)和数据总线相连,运算器的两个数据输入端分别由二个锁存器锁存,锁存器的输出联至数据总线,数据开关(input device)用来给出参与运算的数据,并经过一个三态门和数据总线相连,数据显示灯(bus unit)和数据总线相连,用来显示数据总线内容。S181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功能(采用正逻辑)。比上个实验增加了进位传送线路及控制。 | ||||
实验重 要步骤 | 1、连接实验线路。 2、在数据开关上置数 00001111(或类似数) 3、进位标志清零 4、验证带进位运算及进位锁存功能。 | ||||
实验中应 注意事项 | 1、插入排线的左右方向(8位,4位,2位) 2、各个操作步骤在原理图上的含义 | ||||
教学后记 | 通过本次实验教学,发现部分学生只看结果正确否而较少考虑原因,应鼓励学生有深入钻研的精神 |
教学单元 | 第三单元 | 时 间 | 2007年 10月 26日第 5-6节 | ||
章 节 名 称 | 移位运算实验 | ||||
授 课 方 式 | 授课+上机指导 | 教学 时数 | 2 | ||
实 验 目 的 | 验证移位控制的组合功能 | ||||
实 验 原 理 | 原理如图1-5所示,使用了74LS299作为移位发生器,其8位输入输出端以排针方式和总线单元相连,299-B信号控制使能端,T4时序为时钟脉冲,由S1,S0,M控制其功能状态。 | ||||
实验重 要步骤 | 1、在数据开关上置数01101011(或类似数) 2、打开输入三态门(SW_B=0) 3、S0=1,S1=1,T4=∩,把当前数据总线上的数置入74LS299 4、关闭输入三态门(SW_B=1) 5、移位,参照P9的功能表改变S1,,S0,M的状态,按动微动开关KK2,观察移位结果。 | ||||
实验中应 注意事项 | 1、要插入到ALU-UNIT的排线两端在实验板上的部件号与上两个不同。 2、结果与预先想像的移位是否一致? | ||||
教学后记 | 通过本次实验教学,使同学们掌握74LS299的使用,其他类似芯片的使用方法。 |
教学单元 | 第四单元 | 时 间 | 2007年 11月9日第 5、6节 | ||
章 节 名 称 | 存储器实验 | ||||
授 课 方 式 | 授课+上机指导 | 教学 时数 | 2 | ||
实 验 目 的 | 掌握静态随机存储器RAM的工作特性及数据的读写方法 | ||||
实 验 原 理 | 实验所用的半导体静态随机存储器电路原理如P12图2-1所示,静态随机存储器由一片6116(2K*8)构成,其数据线接至数据总线,地址线由地址锁存器74LS273给出,地址灯AD0—AD7与地址线相连,显示地址线内容,数据开关经三态门74LS245联至数据总线,分时给出地址和数据。 | ||||
实验重 要步骤 | 1、连接实验线路。 2、将存储器地址00,01,02,03,04地址单元中分别写入数据11,12,13,14,15, 3、输入上述的某个地址,观察是否与前面写入的一致。 | ||||
实验中应 注意事项 | 当没有示波器时,排线的一端插入W/R UNIT 的T3另一端不要插入 STATE UNIT 的TS3 而要插入STATE UNIT的 KK2 | ||||
教学后记 | 通过实验教学,使同学们掌握半导体静态随机存储器电路原理,了解了计算机存储器的基本组成结构。 |
教学单元 | 第五单元 | 时 间 | 2007年 11月23日第5、6 节 | ||
章 节 名 称 | 微控制器实验 | ||||
授 课 方 式 | 授课+上机指导 | 教学 时数 | 4 | ||
实 验 目 的 | 1、掌握时序产生器的组成原理 2、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 3、掌握微程序的编制、写入、观察微程序的运行。 | ||||
实 验 原 理 | 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见图3-2,其中控制存储器采用3片2816的EEPROM微命令18位,微地址寄存器6位,在该实验电路中设有一个编程开关,具有三种状态:PROM,READ,RUN,处于PROM时,学生可根据微地址和微指令格式将微指令二进制代码写入控存,当处于READ ,可对写入控存的微指令二进制代码进行验证,当处于RUN时,只要给出微程序的入口地址,则可根据微程序的流程图自动执行微程序。 | ||||
实验重 要步骤 | 一、编程 1、将编程开关置为PROM 2、将实验板上STATE UNIT的STEP置为step,STOP置为run 3、置微地址 4、在MK1-MK24置代码 5、按动“START”按钮,根据微地址和微指令格式将微指令二进制代码写入控存 二、校验 1、将编程开关置为READ 2、将实验板上STATE UNIT的STEP置为step,STOP置为run 3、置微地址ma0—ma5 4、按动“START”按钮,启动时序电路,读出微代码,进行检验。 三、单步执行 1、将编程开关置为run 2、将实验板上STATE UNIT的STEP置为step,STOP置为run 3、CLR=1,微地址清零。 4、按动“START”按钮,启动时序电路,根据微地址灯和微命令灯,读出微代码,进行检验。 四、连续执行 1、将编程开关置为run 2、将实验板上STATE UNIT的STEP置为exec,STOP置为run 3、CLR=1,微地址清零。 五、按动“START”按钮,启动时序电路,连续执行微命令。 | ||||
实验中应 注意事项 | 1、对学生来说,实验理解有一定难度,需反复多看方能理解透彻。 2、SE5—SE1地址改变后,排线须带电拔出 | ||||
教学后记 | 通过本次实验教学,使同学们掌握微程序控制方法,了解了计算机的控制器组成结构。通过本次实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
教学单元 | 第六单元 | 时 间 | 2007年12月 14 日第 5、6节 | ||
章 节 名 称 | 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 ||||
授 课 方 式 | 授课+上机指导 | 教学 时数 | 4 | ||
实 验 目 的 | 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基础上,完成这个综合性实验,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组成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系统。为其定义五条机器指令,并编写相应的微程序。上机调试整机概念。 | ||||
实 验 原 理 | 本次实验在微程序的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控制信号,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 | ||||
实验重 要步骤 | 一、按照图4-3连接实验线路 1、实验板连线,注意连线较为繁复,注意遍记录遍插排线 2、用串行线连接计算机RS232口和实验板RS232口 二、联机读写程序 在计算机上运行TDN程序,将微程序写入控存,机器/汇编指令程序写入实验板存储器。 三、实验板上运行程序 1、将编程开关置为run 2、将实验板上STATE UNIT的STEP置为step,STOP置为run 3、CLR=1,微地址清零。 4、按动“START”按钮,启动时序电路,单步执行一条微指令,对照流程图,根据微地址灯和微命令灯,读出微代码,进行检验。 四、在微机上运行程序 在计算机上单步/连续运行TDN程序,查看多条机器指令执行的过程。 | ||||
实验中应 注意事项 | 1、本实验综合性较强,有一定难度。 2、连线较为繁复,易错。注意连线技巧。 3、检查计算机与实验板通信是否正常。 | ||||
教学后记 | 通过本次实验教学,使同学们掌握基本模型计算机系统,了解计算机的组成结构。通过本次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综合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