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跷跷板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1:13:14
文档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跷跷板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跷跷板教学内容:教材P22-23教学目标: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比较事物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轻重的方法。3、通过中介物质的等量代换,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难点:通过等量代换推出两个物体的轻重。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天平等。教学流程设计:一、谜语导入(出示PPT第一页,猜谜语。)一匹马儿两人骑,这边高来
推荐度:
导读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跷跷板教学内容:教材P22-23教学目标: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比较事物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轻重的方法。3、通过中介物质的等量代换,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难点:通过等量代换推出两个物体的轻重。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天平等。教学流程设计:一、谜语导入(出示PPT第一页,猜谜语。)一匹马儿两人骑,这边高来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三节   跷跷板

教学内容:教材P22-23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比较事物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轻重的方法。

3、通过中介物质的等量代换,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难点:通过等量代换推出两个物体的轻重。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天平等。

教学流程设计:

一、谜语导入(出示PPT第一页,猜谜语。)

    一匹马儿两人骑,

    这边高来那边低。

    虽然马儿不会跑,

    两人骑着笑嘻嘻。

师:今天,邹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比比看谁最聪明。

(学生得到谜底:跷跷板。)导入课题。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答案。那谁都玩过跷跷板呢?

(邀请甲、乙两位学生,这两位同学体格有差异。)

师:现在他俩去玩跷跷板,大家想想会出现什么样情形呢?

生:甲会沉下去,乙会翘起来。

生: 翘翘板就会倾斜,因为甲重,乙轻,。

(引导学生说甲比乙重,乙比甲轻。)

师:那现在邹老师也想玩跷跷板,谁想和我一起去玩呢?

(挑选学生甲。)

师:老师和甲去玩跷跷板,小朋友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生:老师那边低,甲那边高。

生:老师那边会沉下去,甲那边会翘起来,因为老师比甲重,甲比老师轻。

师:那请大家想一想,邹老师和甲、乙相比,谁最轻?谁最重?

生:邹老师最重,乙最轻。

师:小朋友们真棒,只是通过观察就看出了谁轻谁重。为了奖励你们,瞧,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宝盒)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获得了第一箱宝藏!接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更多的惊喜,你们有没有信心继续迎接挑战呢?

生:有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跷跷板出发一起来学习比较轻重,继续闯关,收获更多的宝藏吧。

(板书课题:跷跷板——比轻重)

二、探索新知

1、感受“掂一掂”

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本数学书和一本字典,请同学们猜猜看哪个轻哪个重呢?

生:数学书重。

生:字典重,数学书轻。

师:呀!有的同学觉得数学书重,有的同学觉得字典重,大家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谁能想出好办法来帮我们验证一下到底谁重呢?

(学生积极想办法。)

生:可以用手来验证,一只手拿一样东西来比较。

(请两到三名学生用手掂一掂,再把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

师:现在大家都认为: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看来有些东西光用眼睛看并不能准确的判断出谁轻谁重。

师: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进行比较。

师 : 同桌合作找一找身边的两种不同物体,掂一掂比比谁重谁轻.

生:同桌合作

师:大家真棒,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动脑解决了我们遇到的问题,又得到了新的宝藏!

(课件展示:宝盒)

师:不过小朋友们可不能骄傲,因为后面还有精细等着你们来发现哦!、

2、感受称一称

师:老师会变魔术,看看我的手里有什么?

生: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师:赶紧猜猜看哪个重哪个轻。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师:既然大家意见不统一,那么我们用刚才掂一掂的办法来验证一下到底是苹果重还是梨重呢。

(学生掂一掂,依然得到不同的结果。)

师:同学们的答案都不同,这可怎么办呢?谁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帮帮同学验证一下呢?

生:用秤称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天平)

师:介绍天平的构成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天平,看看左右两个托盘是什么状态?

(展示:天平)

生:平平的

师:当天平左右两个托盘一样平的时候,我们就说左右两个托盘里的物体一样中。

师:现在大家在看看天平,看看天平左右两个托盘还一样平吗?

(教师操作,把苹果放在天平的左托盘里。)

生:不一样平,左边沉下来了

生:苹果重

师:我们班的同学太厉害了,太善于观察了。当天平地把边托盘沉下去,我们就说哪边的物体重。

(教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托盘里。)

师:现在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说说谁轻谁重呢?

(学生自由发言,试着说出理由。)

生:天平动了,梨这一边低。

生:梨那一边沉下去了,梨比苹果重。

师:小朋友们真棒,看哪边托盘沉下去就知道哪边重。怎么样,小朋友们在成功解决问题获得新的宝藏的同时,还交了天平这个新朋友,以后它也会成为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好伙伴。

(出示:宝盒)

3、练一练

师:还剩下最后一箱宝藏了,赶紧给自己拍拍手加加油吧!

师:出示一个铅球、一个皮球

师:小朋友们觉得谁重谁轻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又不统一了。那赶紧想想办法验证一下,看看谁这次猜中了?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

师:谁想来掂一掂感受一下

生:掂,铅球重

生:可应用天平秤一称

师:那就请出我们刚刚才认识的好朋友——天平,让他来告诉我们究竟谁轻谁重吧!

(随机请一位学生来操作,一个托盘放铅球,另一个托盘放皮球。)

(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得到结论:铅球比皮球重,皮球比铅球轻。)

师:那么通过铅球和皮球谁轻谁重的比较,小朋友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生:比较轻重的时候不能只看大小。

师:非常好。我们也谢谢好伙伴——天平帮我们来比较谁轻谁重。

今天小朋友们真棒,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努力获得了这么多的知识宝藏,那现在带着这些知识宝藏去知识大擂台上一显身手吧,看看谁最聪明最能干!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谁愿意给大家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题目要求读一遍

生:指名领读题目

师:图上有哪几种物体?左边托盘放的什么,右边托盘放的什么?

生:看图回答

师:现在天平两边是什么状态?说明了什么?

生:练习

师:巡视纠错、教师评价

2、练一练第2题。

师:谁愿意给大家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题目要求读一遍

生:指名领读题目

师:图上有哪几种物体?左边托盘放的什么,右边托盘放的什么?

生:看图回答

师:现在天平两边是什么状态?说明了什么?

生:练习

师:巡视纠错、教师评价

3、拓展延伸(练一练第4题)

(引导学生比较三个物体中谁最轻谁最重。)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堂课呢,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得了那么多的知识宝藏,带着这些知识宝藏又去知识擂台上一显身手。邹老师想问问大家,通过这节课,小朋友们学到了什么?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五、作业设计

练一练第3题。

六、板书设计

跷跷板

        ——比轻重

                          (图略)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课堂反馈来看,整体教学设计较为合理,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的同时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孩子的实际生活情境“玩跷跷板”出发引入新课.再新手内容时把课堂交给学生,比如“掂一掂”环节。试着让每个孩子都拿起自己身边的东西来掂一掂,充分体会“掂一掂”的过程,也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

对于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的纠正和评价。 “知识大擂台”环节作为巩固练习,层次感和梯度较好的展现出来。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是一节比较好的教学设计!

文档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跷跷板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跷跷板教学内容:教材P22-23教学目标: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比较事物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轻重的方法。3、通过中介物质的等量代换,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难点:通过等量代换推出两个物体的轻重。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天平等。教学流程设计:一、谜语导入(出示PPT第一页,猜谜语。)一匹马儿两人骑,这边高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