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一部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一经播出,即刻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英教育模式的大讨论。5名中国教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公立中学对50名13~14岁的英国学生进行为期1个月的“中国式教学”,却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英国学生无法忍受枯燥的中式课堂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中国教师则认为英国学生不守纪律、懒散无礼。然而,经过1个月的学习,这些接受“中式教法”的英国学生在考试中的平均成绩竟比接受“英式教法”的学生高出10%。
“从纪录片看,好像英国的‘熊孩子’在各个学科都落后于中国的孩子,但他们真正重视的是学生素养的培育,例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记录片中的数学教师、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邹海连如是说。近日,在第六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上,邹海连以自己在英国进行“中国式教学”的经历与海内外教育专家、校长、小学数学教师分享,并共同探讨“数学的核心素养”。何为数学的核心素养?如何把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核心素养要体现怎样的育人目标?这些问题都是基于一线教师面临的诸多困惑而提出的。
(二)课题界定
1、数学核心素养的界定
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通过数学学科的学习,为了满足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数学思维与数学文化。通过数学教学,给学生积淀终身受用并渗透进日常生活的即是:用数学意识与数学思想解释世界,而解释世界的数学思维离不开数学人文的激活与提升。因此,数学人文、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构了数学素养的核心所在。
2、数学核心内容的界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3、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合理分配有限的教学时间是教师展开核心内容教学的前提
(2)深入挖掘且不局限于教材是教师组织核心内容教学的基础
(3)全面提升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力是教师推进核心内容教学的关键
(4)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核心内容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中后期,为进一步增强本国的竞争实力,提升人才培养的素质,世界各国和经合组织、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已纷纷开展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各个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其研究成熟的核心素养模型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实现了从旧有的重学科知识体系完备性、重知识结构轻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向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新模式的转变。现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芬兰等主要国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分析比较:
美国模式: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的若干素养要求。学习与创新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
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的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英国模式:核心素养与《国家课程》紧密结合。通过立法形式建立以核心素养为重要构成的国家课程;基于核心素养建立跨年级连续性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澳大利亚模式:将核心素养细化至各个学科。概括七项通用能力并融入各个学科;
建立可操作的基于年级水平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芬兰模式:核心素养与整体的课程设计一体化。设置跨领域的核心素养模型并分解至各学科、各学段;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相对。
2、国内研究现状
虽然国内从层面上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是近期的事情,但国内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概念并不完全陌生。我国已有不少学者介绍了这些方面的情况,也探讨了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在阐述或定义核心素养时,许多研究者参考了国外已有的较成熟的概念体系,并探讨了这些体系对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构建的启示,他们指出,“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意义更加宽泛,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精神具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素养教育,指导学生了解数学这一学科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数学学科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路径,体会其中的美学价值,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怀、整体素质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根据笔者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推行核心素养的教育,不仅对利于学生的素质有提高,而且能有效改善学生对待数学学科的态度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1、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健全学生的人格素质。
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为此我们提出的“基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一)课题理论依据
1、学科素养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教育部在2014年4月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将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2014年10月召开的“第四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以“学科教学与学科素养”为主题,2014年11月召开的第九次全国课程学术研究会以“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建设”为主要议题。学科素养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2、数学学科素养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真、善、美”三个维度。
民族大学教授孙晓天认为素养是能力的基础,数学核心素养是公民必备的数学品格,成功生活必需的数学能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尚志打一个形象的比喻,核心素养是“兵法”,而具体的课程就是“剑法”。素养相对于具体的学科知识是抽象的,但抽象的东西可能就是最有用的东西,它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二)研究目标
1、理清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元素;
2、探究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的具体体现;
3、研究得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
(三)研究内容
研究重点:探索初中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途径,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式和内容,丰富课程体系。
研究难点:形成科学评价体系,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
(四)研究假设
1、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地知识或技能,它是以数学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现实需求的综合性表现。
2、核心素养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它有别于一个人潜在的能力。
3、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培养。
4、教学方法的改进,评价方式和内容的改革,课程体系的丰富能有有效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五)研究创新
当前国内研究大多通过课程改革或调整评价体系等宏观来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细节中去寻求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1、以学科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2、以科学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3、以科技活动创新为载体,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初中提高初中学生学科素养等方面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相关信息。书写可研究性强的课题方案。
2、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发现低效行为并剖析成因,在实践中探求提高初中学生学科素的有效途径。
3、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发现问题,积极应对。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真实、最鲜活的资料,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4、经验总结法: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把如何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实践中的一些精彩的案例汇集起来。融入到老师们日常教学活动中,把我们的研究工作向更深层次推进。
(三)技术路线
实验启动——实验研究——总结深化——展示——总结
(四)实施步骤
1、实验启动阶段
(1) 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理论,搜集分析有关的情报资料。
(2) 初步调查发现问题,建立课题组,确立课题。
(3) 请专家论证课题的可行性。
2、实验研究阶段
(1)搜集资料,查找培养核心素养存在问题研究策略方法,进行课堂实践。校园内相关年级实践整理实践经验中的好与不足。调整阶段:初级阶段成果分析,调整计划。
(2)整理,编写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
3、总结深化阶段:整理研究成果、撰写实验报告
4、展示阶段
5、总结阶段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请专家进行鉴定。
(2)申请结题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