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统编语文必修下文言文《谏逐客书》知识梳理+文章解读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1:17:15
文档

统编语文必修下文言文《谏逐客书》知识梳理+文章解读

统编语文必修下文言文《谏逐客书》知识梳理+文章解读知识梳理巩固一、诵读全文,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第1段) 臣闻吏议逐客,窃①()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②()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③()于秦,而缪公用之,并④()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⑤(),国以富强,百姓乐用⑥(),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⑦( )地千里,至今治强⑧()。惠王用张仪之计,拔⑨()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⑩()九夷,制鄢、郢
推荐度:
导读统编语文必修下文言文《谏逐客书》知识梳理+文章解读知识梳理巩固一、诵读全文,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第1段) 臣闻吏议逐客,窃①()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②()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③()于秦,而缪公用之,并④()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⑤(),国以富强,百姓乐用⑥(),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⑦( )地千里,至今治强⑧()。惠王用张仪之计,拔⑨()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⑩()九夷,制鄢、郢
统编语文必修下文言文《谏逐客书》知识梳理+文章解读

知识梳理巩固

一、诵读全文,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第1段) 臣闻吏议逐客,窃①(  )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②(  )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③(  )于秦,而缪公用之,并④(  )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⑤(  ),国以富强,百姓乐用⑥(  ),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⑦(   )地千里,至今治强⑧(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⑨(  )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⑩(  )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⑾(  )之壤,遂散六国之从⑿(  ),使之西面事秦,功施⒀(  )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⒁(  ),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⒂(  )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⒃(  )四君却客而不内⒄(  ),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答案 

①窃:私下 ②来:招致、招揽 ③产:生,出生 ④并:兼并,吞并 ⑤殷盛:殷实,富裕 ⑥乐用:乐于为用 ⑦举:攻克,占领 ⑧治强:安定强盛 ⑨拔:攻取 ⑩包:吞并、囊括 ⑾膏腴:肥沃 ⑿从:同“纵”,合纵之策 ⒀施:延续 ⒁杜私门:抑制豪门贵族的势力 ⒂以:凭借,依靠 ⒃向使:假使 ⒄内:同“纳”,接纳

(第2段) 今陛下致①(  )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②(  )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③(  )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④(  )玑⑤(  )之珥⑥(  )、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⑦(  )佳冶⑧(  )窈窕⑨(  )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⑩(  )髀⑾(  ),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⑿(  )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答案 

1:求取,获得 ②说:同“悦”,喜悦,喜爱 ③实:充实 ④傅:附着、加上 ⑤玑: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珠子 ⑥珥:耳饰 ⑦随俗雅化:娴雅变化而能随俗 ⑧佳冶:娇美妖冶 ⑨窈窕:美好的样子 ⑩搏:击打、拍打 ⑾髀:大腿 ⑿适观:适于观听

(第3段)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①(  )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②(  )细流故能就③(  )其深王者不却④(  )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⑤(  )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⑥(   )弃黔首⑦(   )以资⑧(  )敌国却宾客以业⑨(  )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⑩(  )寇兵而赍⑾(  )盗粮者也。

 答案 

①让:辞让,拒绝 ②择:同“释”,舍弃 ③就:成就 ④却:推辞,拒绝 ⑤充:丰裕,繁盛 ⑥乃:竟然 ⑦黔首:平民、老百姓 ⑧资:资助,供给 ⑨业:使……成就霸业 ⑩藉:同“借”,借给 ⑾赍:送给、付与

(第4段)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二、基础梳理

1

通假字

例句本字及意义
遂散六国之从

同“纵”,合纵之策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同“纳”,接纳
而陛下说之

同“悦”,喜悦,喜爱
河海不择细流

同“释”,舍弃
藉寇兵而赍盗粮

同“借”,借给
2

古今异义词

例句古义今义
①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在于(“乎”相当于“于”)在意,介意,放在心上
②却宾客以业诸侯

指贵族的门客、策士等客人的总称
3

一词多义

词语例句意义或用法
(1)产①此五子者,不产于秦

动词,生,出生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捕蛇者说》)

动词,出产
③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名词,财产,产业
(2)拔①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

动词,攻取
②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动词,拔起,拔出
③过蒙拔擢(《出师表》)

动词,提拔
④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动词,突出,超出
⑤坚忍不拔

动词,动摇,变动
(3)让①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动词,辞让,拒绝
②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动词,责备,责问
③尧让天下于许由(《庄子·逍遥游》)

动词,转让权力、职位
(4)择①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①动词,同“释”,舍弃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动词,选取,挑选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名词,区别
4

词类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名词作状语,在西边/在东边
②蚕食诸侯

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③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名词作状语,在内部/在外部
④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使动用法,使……来
⑤遂散六国之从

使动用法,使……离散
⑥强公室

使动用法,使……变强
⑦故能明其德

使动用法,使……明显 
⑧却宾客以业诸侯

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
⑨娱心意、说耳目者

均为使动用法,使……愉悦
5

特殊句式

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判断句 标志词:非……也 
②并国二十定语后置句(“二十”是“国”的定语) 
③举地千里定语后置句(“千里”是“地”的定语)
④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⑤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6

文化常识

(1) 今陛下致昆山①之玉,有随、和之宝②,垂明月之珠,服太阿③之剑,……树灵鼍④之鼓

①昆山,即________。古代以出产美玉而闻名。

②随、和之宝,即随侯珠和________,传说中春秋时随侯所得的宝珠和楚人卞和所获的美玉。

③太阿(ē),古代名剑,相传为春秋时著名工匠欧冶子、________所铸。

④灵鼍(tuó),即________,古人认为有灵性,皮可蒙鼓。

(2) 所以饰后宫①,充下陈②

①后宫:君主时代________住的宫室,后又用来指代妃嫔。

②下陈:古代殿堂下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位于堂下,故称下陈。

(3)此五帝①三王②之所以无敌也

①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______、________。

②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1)①昆仑山 ②和氏璧 ③干将 ④扬子鳄

(2)①妃嫔 ②放置礼品、站列婢妾

(3)①唐尧 虞舜 ②夏禹 商汤 周武王

三、典句翻译

1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答案: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我私下里认为这是错误的。(得分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句意通顺)

2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答案: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在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在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招揽了丕豹、公孙支。(得分点:昔、西、东、来,状语后置,句意通顺)

3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答案:人民因此变得殷实富裕,国家因此变得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得分点:以、殷盛、乐用、亲服,句意通顺)

4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答案:现在竟然抛弃老百姓使之去资助敌国,拒绝宾客使诸侯成就霸业。(得分点:乃、黔首、资、却、业,句意通顺)

四、名句默写

1.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立足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是非秦国的,如果国君对待外来物和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态度的话,会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不良印象。

1.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2.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3.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4.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文章解读理解

《谏逐客书》游说艺术探析

1

严谨的“游说”逻辑

说到严谨的“游说”逻辑,不得不提一提李斯的人生阅历。他少年时曾为郡吏,后来跟随荀子学习,再后成为吕不韦舍人,再到得秦王赏识。一路走来,李斯靠的可不仅是运气,还有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文章《谏逐客书》的问世涉及到的背景是因“郑国渠”事件而导致的秦王“逐客”,李斯要上书的对象是“秦王”,目的是劝诫秦王取消“逐客令”。“谏”是此文重点,含有“规劝”之意,也存在身份上的差别。对于李斯来说,此“谏”最大的难度在于他所规劝之人是秦王嬴政,因此,在文章的布局和措辞上都需要格外小心,既不能惹怒秦王,又不能过于谨小慎微,还要明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在多重考量之下,李斯精心安排了行文逻辑。

首先,李斯在开篇即点明个人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闻”和“窃”分别暗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指明“逐客”这一言论已在坊间流传开了,有声势愈演愈烈之意;二是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李斯在这里至少向秦王表明了自己的两个目的,一是向秦王传达自己始终关心秦国民生发展,二是直明个人观点,引起秦王兴趣。开头一句话已经内含着可以使秦王软化的秘密武器,那便是一颗“真心”,也为接下来的论述提供了言说空间。其次,李斯巧用“例证”,将“举例论证”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他在第二段援引秦国历史上任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功的四位君主,并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来反驳“逐客”之说;紧接着他联系当下实际,指出秦国重客国之物却轻客国之人的矛盾心理,并点明“逐客”的做法实在不是一个成就霸业之人所为。再者,李斯作为臣子、被“逐客”之一,他完美地将自己的私人愿望隱藏了起来。他从国家大业出发,所举之例皆以为“秦国”好、为“秦王”好为主,全文完全看不见个人目的。或许正是这样的赤诚之心打动了秦王,尤其是他指出的“逐客”无疑于“资敌国”,对秦王来说可谓强力一击,人才都跑他国去了,那秦国大业该如何呢?从直陈观点到举例论证,这一层层的论述中体现的是李斯严谨的论证逻辑。

2

大开大合的行文格局

严谨的“游说”背后是李斯对行文格局的绝对把握。李斯优异的政治成绩往往会使人们忽略其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政治抱负和文学创作具有相通的地方。常言道,“文如其人”,一方面,李斯的文学创作中暗含着其对政治实施的某些设想,另一方面,其政治实践何尝不是对其文学创作中提出的理想抱负的实际尝试。尤其是在《谏逐客书》这篇文章中,李斯深知自己作为被“逐”中的一员,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将会有怎样的下场。因此,在其情深意切地写就中流露出了他的某种政治设想,比如想要一个重人才的明君,想要一个安稳强大的国家等。这里需要明确一点,他的谏言对象是秦王嬴政,身份上的区别决定着他的行文动机和行文方式。

前文提到李斯在开篇便直明个人观点,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小的立论。李斯仅仅是向秦王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但在表明观点之后,李斯以秦国历史上著名的缪公、穆公、孝公和惠王为例,指出他们正是听取客卿之见而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一下子将文章的格局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国家发展之列。并且,李斯接下来论述的着眼点依然很高,他以秦王为例、以客国珍宝为例、以客国客卿为例,从秦王对他们态度的不同,对比论证“逐客”之不该。又以国之地广、国之人众出发,以泰山、河海为喻,再次言明“逐客”无疑于“资敌国”。文章的最后一段,李斯将论述的视角拉回到现实,再次向秦王明示个人观点。总体来看,行文的结构以“总分总”为主,但贯穿行文的格局却存在着“总分”的特点。文章除了一开始点明作者观点时稍显平淡和低调之外,论述的过程可谓相当精彩。李斯的观点是朴素简洁的,仅仅就一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但他的论述过程大开大合,从援引历史名人,到细数异宝奇珍,这或许是因为他看到的外在世界是壮观且宏大的。李斯的行文格局也反映着他的治世格局,这是一个有着大格局大抱负的人。在明知自己亦是“被逐”之人时依然能够做到心里全是家国天下,从秦国发展出发来规劝秦王,全然不为自己申求一二,令人敬佩。

3

精美的“游说”语言

就《谏逐客书》一文来看,李斯拥有高超的语言运作系统和敢于论辩的胆量。这里的语言运作系统包括丰富的词汇系统和运作词汇系统的手法。古文语句以警策为主,李斯在这一点上尤为看重。不过李斯要谏言的对象是秦王嬴政,因此在游说措辞上需要格外注意。李斯采取的策略之一是运用修辞手法,用排比增加行文气势,如“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用比喻润色文章情感,如“蚕食诸侯”。策略之二是多用短句,来增强情感的紧切,如用三字句“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用四字句“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等。策略之三是对书写对象的华丽修饰,如写秦王:“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修辞手法增加了情感传递的技巧,短句增加了情感传递的节奏,对书写对象的修饰会增加欣赏的距离,李斯的种种手段都在指向一个目的,即成功谏言。

除此之外,李斯还擅于运用反问句来增加游说的强度。如“客何负于秦哉”,这一问句是李斯在举例秦国历史上重客卿的几位明君之后发出的反问。从中可以看出尽管李斯竭力将自己隐藏在众多客卿之后,但情到深处也免不了喟问一句为什么,显示出作者的几分委屈和不解。再如:“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虽然是问句,但已然将答案公之于众。不仅推动了行文的发展,也暗含了李斯情感的过渡和变化。“问句”的运用更像是一场博弈,李斯作为臣子,往往以臣服者的姿态出现,但李斯在这里多次运用问句,显然情绪已经达到峰值,促使他向君主发问。不过李斯并不是冲动之人,他设置的问句都有更为稳妥的答案,这些答案最终指向作者心中期盼,即希望秦王放弃“逐客”。

文档

统编语文必修下文言文《谏逐客书》知识梳理+文章解读

统编语文必修下文言文《谏逐客书》知识梳理+文章解读知识梳理巩固一、诵读全文,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第1段) 臣闻吏议逐客,窃①()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②()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③()于秦,而缪公用之,并④()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⑤(),国以富强,百姓乐用⑥(),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⑦( )地千里,至今治强⑧()。惠王用张仪之计,拔⑨()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⑩()九夷,制鄢、郢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