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D 2.B 3.B 4.A 5.C 6.D
二、(12分,每小题3分) 7.A 8.B 9.A 10.C
三、(15分,每小题3分) 11.D 12.A 13.C 14.D 15.D
四、(15分)16.(5分)
(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2分)
“其”、“……之谓”两处,译对一处给1分。
(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3分)
译出大意给1分;“及”、“尽”两词,译对一个给1分。
17.(6分)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
“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曲的寓意”、“本诗的思乡之情”、“折柳的关键作用”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
如认为“折柳”不是全诗的关键,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18.(4分)
(1)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只给两小题评分,每小题两空,补写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五、(18分)19.(4分)
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俞伯牙”句1分。“钟子期”句3分,“感应”、“领悟”两点,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
两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只答“知音难觅”的,给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
20.(5分)
(1)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2)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答对第(1)点给2分,答对第(2)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21.(5分)
(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新知音。
(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22.(4分)A E 答对一处给2分
六、(12分)23.(2分)
在“校园宽带网”前加“新增了”、“还有”一类动词性词语,或在“多媒体教室等先进
的教学设备”后加“也应有尽有”、“也一应俱全”一类充当谓语的词语。
24.(4分)
①成年累月的战事,②动荡不安的政局,③不断衰退的经济,④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
⑤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语序正确、匀整对称,给2分;②调至 ①之后、③之前,④调至 ③之后、⑤之前,各
给1分。
格式协调一致,给2分;③、⑤,答对一处给1分。
如答成“战事的成年累月。政局的动荡不安,经济的不断衰退,社会治安的每况愈下,
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给3分
25.(6分)
第一句的比喻领有下面三个比喻,给2分。四个比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给2分。四
个比喻合理贴切,给2分;每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一个不给分。
七、(60分)
26.(60分)写作
等 级 评 分 标 准
基础等级50分 | 一等(50—41) | 二等(40—31) | 三等(30—21) | 四等(20—0) |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体潦草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结构混乱 语病多 字迹难辨 不符合文体要求 | |
发展等级10分 | 深 刻 | 丰 富 | 有文采 | 有创新 |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 ④材料丰富 ⑤形象丰满 ⑥意境深远 | ⑦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⑧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⑨文句有意蕴 | ⑩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特征 |
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
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③缺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④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