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爽 08级 物理学院 1224408046
摘 要:本文从旅游学的角度出发,将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悠久、千姿百态、有史可考等特点与现代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指出中国服饰文化资源具有旅游内容的多样性、民族性、艺术审美和娱乐性等多种旅游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开辟集游、购、娱、商贸于一体的“中华服饰文化旅游区”,开展服饰文化旅游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中国服饰文化、旅游、鉴赏与开发、策略
在我国,服饰的起源意味着华夏古文明的肇始,服饰文化是历代各民族人民创造的既拥有丰富的物质成果,又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之性格、精神和风采的珍贵资源,它不仅是华夏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是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时至今日,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相互交融,交相辉映,仍异彩纷呈,令世人称羡不已。随着文化旅游热的兴起,我们认为从我国内涵十分丰富的服饰文化资源中开发其现代旅游价值,发展服饰文化旅游既有现实意义,也切实可行。因此,本文试图就我国服饰文化资源的特点、旅游价值及其开发策略作初步探讨,以期同仁们共同努力为我国旅游业再添新景,让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业中大放异彩。
一、服饰文化资源的特点
服饰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最初出于防寒避暑之目的而制作非常简陋粗造的“衣服”。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生产技术的进步,服饰的品类不断增多,并逐步融入各个时代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积淀成内涵十分丰富,独具时代特色的服饰文化。就我国的服饰文化而言,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我国的服饰有实物佐证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一万八千余年前的山顶洞人时代。据史料记载:人们在“太古之时,衣皮韦,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到三皇五帝时期,“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即在我国确立了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式和玄衣黄裳的服色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天地万物不断激发人们的创造能力,人们把它们加以艺术升华,并用于服饰,使服饰的形、色、纹等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服饰与社会成员的心理,思想感情,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社会习俗、道德风尚融汇在一起,形成了以服饰制度为核心的服饰文化。时至今日,我国的服饰文化仍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不能不说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文化资源之一。
2.代代相袭,古韵犹在
在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服饰即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重要工具。历代统治者对此都十分重视,从而形成了一套规范社会成员服饰行为的典章制度。虽然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服饰风格各异,但无不是在前一个时代的服饰制度与风格的基础上或继承或修正或发扬光大,不断积累丰富,日臻完美的,从而使我国历代的服饰观念(如求实尚美)和服饰传统(如上衣下裳,社会上层着华丽辉煌的丝帛服饰,社会下层着素朴淡雅的葛麻服饰等)代代相传,至今仍影响我国各族人民的服饰行为和方式,古韵犹在,古风今存。今天在广大农村中使用的“丧服”皆以麻布为质料就是一种古老的服饰习俗。原为满族旗人所穿的旗袍历经数百年不衰,今天不但为我国女性青睐,而且走向了世界。同时这一特点在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和明显。
3.品类繁多、千姿百态
这是我国服饰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历代各民族服饰的品类、材质、色相都十分丰富。一个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不同时节,不同场合的服饰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如唐代女性服饰有名可查的就超过300种,其中仅发
髻一类就有30多种。今天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仍是如此。据统计,苗族服饰有一百多种,苗家姑娘手、背、腕、头、肩、胸、颈等部位所佩载的银饰品达50余种。藏族有近百种,瑶、彝、侗等民族也各有50、60种。历代衣裳的材质包括葛、麻、棉、丝等几大类,饰佩的材质涉及金、银、铜、铁、骨、贝、宝石,珠玉等十数种。历代服饰的色相更是五彩缤纷,早在汉代就有茶、朱、灰、绿、白等36种色彩,艳丽夺目。
历代眼饰不仅品类齐全,数量惊人,而且各个时代风格各异,更给人以千姿百态之感。夏商西周的服饰威严、庄重;春秋战国清新、活泼;两汉凝重,典雅;魏晋清秀、空疏;隋唐博大、华丽、丰满;宋明严谨、含蓄;近代则自然,精巧、纤细,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4.社会效用,约定俗成
最初的服饰是单纯的生活用品,但随着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思想感情、审美取向以及一个时代的社会道德规范和风尚的融入,服饰的社会效用愈来愈明显,逐渐演变成区分社会成员的年龄性别、社会角色、等级地位,衡量社会成员之间远近亲疏关系的标识物。如我国历史上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及笄札就是明证。服饰的这种功用在阶级社会里尤为明显,历代统治者从服饰的服色式样、质料、图纹等多方面进行详细而严格的界定,以成服饰制度,作为规范社会成员服饰行为的国家制度,服饰即成为维护等级秩序,界定社会关系的工具,从而形成了“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天下观其服而知贵贱”(贾谊《新书.服疑》),“非其人不得服其服”(《后汉书.舆服志》)的局面。服饰文化发展成为社会伦理和社会规范的重组成部分。历史发展到今天,服饰虽不再是“昭名分,辨等威”的重要工具,但它的社会效用没有消失,仍然是区分社会成员的年龄性别、社会角色、民族范畴等的标志物,如我国现代社会里的各种职业服饰以及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即是如此。
5.系统完善、有史可考
这既是我国服饰文化的特点之一,也是今天我们开发利用服饰文化资源的先决条件。由于服饰不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且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明确社会关系和职业身份甚至等级秩序的重要手段,所以历代各民族对服饰文化都尤其重视。从古至今,有关服饰的形制,工艺等或入典章,或记于史志(如历代的舆服志),既系统全面又具体翔实。历代的画家,雕刻家,陶艺师们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生动形象的反映服饰风貌的实物。考古工作者也发掘出大量历代服饰品。同时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今天仍是他们日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这些史籍和实物,我们可以全面把握历代各民族服饰的时代特色和演变历程,再现历代各民族服饰的风貌。
二、服饰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
我国的服饰文化是一种既凝聚了深刻的历史内涵,体现着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传统,又蕴含了现代各民族人民的精神风貌的文化形态。如果我们将这一资源作为旅游观赏目标引入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领域,发掘其独特的旅游价值,把它与现代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有助于在我国形成一种新型的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旅游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旅游热的高涨。为更好他说明这一问题,我们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释论证。
1.服饰文化旅游内容的多样性。
我国的服饰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十分丰富,在漫长的演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服饰为主体,各少数民族服饰竟相争妍的五彩斑澜之特色。如果对这一资源进行开发会形成众多的观赏目标,旅游者不但能看到汉族各个时代的服饰精品,而且能领略到数十个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和风采。旅游者不但能参观历代各民族的纺织生产工具,服饰制作器具以及工艺流程,而且通过观赏各个时代各民族的服饰表演,乐舞、节日庆典、祭祀、嫁娶、丧葬、宗教等富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韵味的活动,领略到我国历代各民族的道德风尚,社会习俗和礼仪制度,全方位地体验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丰富而深刻的意韵和情趣。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我国历代服饰文化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立项开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定会对游人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2.服饰文化旅游的民族性
我国的服饰文化是历代各民族人民辛勤劳动创造的财富,是各民族人民情感和智慧的结晶。因此,服饰往往和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社会习俗、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等密切联系在一起,服饰文化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服饰文化可以窥见一个民族的性格,精神和风尚。所以以服饰文化资源为观赏目标的旅游活动不仅可以再现历代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面貌,而且能揭示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中国韵味。这不仅对海外游客和炎黄子孙有很强的招徕能力,同时又是我们发展文化旅游必须着意突出的内涵。
3.服饰文化旅游的艺术审美
我国历代各民族的服饰无论从质料的选择、款式的设计,色彩的组合搭配,还是造型的考究,图纹的刻划描绘,甚至名谓的冠定无不蕴含着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审美情趣。一件服饰品实际上就是一件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仅就我国历代女性服饰而言;就能让游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女性求实尚美的审美取向,我国历代各族女性在服饰方面不仅注重自然美,而且追求装饰美,运用服装与各种装饰性配件以及梳妆的巧妙组合搭配来体现女性服饰的整体之美,通过服饰来展现东方女性特有的轻柔飘逸、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秀美”。再譬如为
代女性所钟爱的旗袍质地柔软华丽,修长适体,着意勾勒女性的双肩、胸、乳、腰肢和臀部的轮廓,高开的两衩使双腿若隐若现,就能充分显露出女性之曲线美。我国服饰之美令世人赞叹不已,历代文人墨客和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赞美和刻划服饰之艺术魅力的诗辞歌赋与绘画雕塑作品。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通过观赏历代的服饰品和品味历代的诗辞歌赋等作品可充分感受到服饰之艺术魅力,获得美的体验。因此服饰文化旅游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可以充分满足游人求美的心理需求。
4.服饰文化旅游的娱乐性
服饰文化旅游活动可以借助于服饰表演、戏曲歌舞、戎服演练等活动生动形象地再现我国历代各民族服饰的风姿,借助于宗教活动,札仪活动等展现历代服饰的社会功能。在游览过程中或让游客观党,或让其参与,甚至亲自动手操作,使游览过程显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趣味十足,游客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就能体验到我国服饰文化之魅力。
三、服饰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对策
为充分发掘我国服饰文化资源的潜在旅游价值,使之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应当及时立项,选择一个交通方便,客源基础好,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开辟一个能全面展示我国历代各民族服饰的发展历程与风采的集游、购、娱、商贸为一体的“中华服饰文化旅游区”。该区的开发建设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兴建“中华服饰苑”
该苑为旅游区的主体工程,用于展示我国历代各民族的服饰品(实物或复制品)。苑内设计三条游览线路,中线展示汉族服饰,以朝代分区,可形成上古、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共和国时期等展区,展区的建筑和装饰布置力求突出各个时代的建筑装饰艺术与风格。北线展示历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南线则展示历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这两线以民族划分展区,其建筑装饰选择该民族最具代表意义的造型、材质和装饰手法。该苑所有服饰品均用特制的模特儿成套展示,为求给游人以整体效果。
2.开辟“中华服饰艺术书画长廊”
我国历代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赞颂服饰之仪态的诗辞歌赋。画家,雕塑家们为世人留下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刻划服饰风貌的艺术作品。对于这一资源,我们可以聘请当代国内外书法、绘画、雕塑名家或手书或临摹复制,集中展出,不但可以提高旅游区文化艺术品位,而且可以使游人从中品味到中华服饰文化的艺术价值。同时书画长廊还可以适当开辟场所让游客们抒发感慨,题诗作赋,挥毫泼墨,留作纪念。这样,既可以丰富该廊的展品,又可以增强游人的自豪感,使游人获得更大程度的满足。
3.兴建“中华服饰工艺展览馆”
该馆用于展示我国历代各民族的纺织生产工具,服饰制作器具(实物或复制品)以及工艺流程,让游人了解我国的纺织和服饰生产技术的进步历程。该馆可适当开辟作坊,让服务人员现场为游客操作演示纺织生产方法,服饰制作工艺,也可以让游客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纺纱织布、裁剪制作服饰的乐趣,以获得轻松惬意的旅游经历。
4.兴建“中华戏剧服饰馆”
我国的戏剧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各剧种的服饰品独具特色、绚丽多彩,颇有吸引力。该馆专门陈列我国历史上和当代各主要剧种的服饰品,并配合短小精练,富有地方特色的戏剧表演活动让游客了解我国各种戏剧服饰的特点和功能,同时增强服饰文化的艺术感染力。
5、开展仿古仿真旅游活动
我国历代的服饰风格各异,千姿百态。我们可以根据各时代服饰文化的风格选择一定的主题,通过训练有素的时装模特儿的表演来展示服饰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同时可以借助戏曲歌舞,祭祀朝拜、节庆典礼、戎服演练、宗教活动、民俗活动等来展示服饰。定期更换表演内容和服饰,不但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增强服饰文化旅游的观赏性、娱乐性,而且可以使旅游区保持常游常新的面貌,对游人产生持久的吸引力。
6.开辟仿真服饰商品街。
我国历代各民族的服饰种类繁多,质料考究、造型别致,工艺精湛,极富纪念意义和艺术魅力,旅游区可开发生产既实用又有收藏纪念价值的艺术品位高的系列仿真服饰旅游纪念商品,在区内开辟专门的仿真服饰商品街,方便游人选购服饰纪念商品。该项目有利于旅游区形成拳头旅游商品,提高旅游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旅游商品的销售收人,同时这些商品还会成为促销之手段,充当旅游区的“活广告”,为旅游区招徕更多的客源。
参考文献:
1.周讯、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大观》,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2.戴争:《中国古代服饰简史》,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3.林少雄:《中国服饰文化的深层意蕴》、《复旦学报》97年第3期。
4.管彦波:《西南民族服饰文化的社会功能》,《四川大学学报》97年第2期。
5.祁嘉华:《中国古代女性服饰美的民族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9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