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干区高段数学主题教研活动
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美国哲学家爱默生
——题记
4月5日,江干区高段数学教研组开展了以“立足教学原点 细化教学目标 建构智慧课堂”的主题教研活动,这是我们第五次就目标的细化与丰富问题展开研讨活动。学军小学特级教师袁晓萍、江干区高段数学教研员潘红娟、以及区四——六年级全体数学老师齐聚夏衍小学多功能厅,在专家的引领下,共同研讨,共同学习,共同促进。
精彩呈现
本次教研活动,首先由夏衍小学的孙波老师和学军小学的袁晓萍老师演绎了两堂精彩的课——《成正比例的量》和《折线统计图》。两位老师都深入地研究教材,将教学目标进行了细化和丰富。如孙波老师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内涵①关系理解:两个量的比值一定;②解析表达式:两个量同时扩大或缩小;③图像表征:图像是在第一象限是一条从原点出发并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袁晓萍老师将“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这一大目标细化为以下4个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小目标:①复习并巩固以往所学的相关条形统计图的知识;②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含有折线统计图内容的例子;③或合作将一组数据整理成折线统计图;④能根据数据、生活经验图像判断问题结果或趋势。两位老师都注重课堂的生成,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让课堂的生成更有价值,让学生的学习和交流更有效。这两堂趣味与数学味并存的课堂,让在坐的老师赞叹不已。
研讨交流
区高段数学数学教研员潘红娟老师边引导在坐的老师思考“在两位老师课堂中,教学目标的设计细化了哪些,又丰富了哪些?”边点评这两堂课。如潘老师提到孙老师在课堂上利用三次分类构建正比例的概念,“让概念的内涵逐渐增加,外延逐渐缩小”;在练习中展示了高水平的概念应用,孙老师列举了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的5个量的变化(时间、路程、耗油量、水温、二氧化碳排放量),让学生思考这些相关联的量之间是否还存在正比例关系?这个练习既关注了基础,又有适当地拓展,做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潘老师再次提到了目标丰富的一个视角——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伏笔。
专家引领
袁老师的专题讲座“从教学原点出发——漫谈教学目标的细化和丰富”同样精彩,博得了阵阵掌声。袁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她对教学目标的深度思考和独到见解,让我们受益匪浅。袁老师告诉我们,审视现状,教学目标在逐渐萎缩,体现不出“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是成为了摆设;她还告诉我们,应该致力于如何将干煸、空泛的大目标进行分解和落实,让它更有内涵、更加充实;而为了做到这些,我们应该进行理念思辨,把握上位与下位、隐性与显性、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
袁老师说:“只有老师教得简约,学生才能学得丰富。”我们要瞻前顾后,从整体把握教材,关注目标的前后承接性;我们要兼容并蓄,开发学情资源,简化教学结构;我们需要将整体性设计、连续性设计、针对性设计相整合,按“大目标 小目标 更小目标 即时目标”来设定。
这次的教研活动老师们听的格外认真,因为我们陶醉在了两位老师的课堂之中,我们也沉浸在了深刻的思考中——思考如何使我们的课堂如何更灵动、更丰富,思考如何把学生的思维逐渐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丰富、学得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