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贵州毛南族研究综述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1:04:56
文档

贵州毛南族研究综述

贵州毛南族研究综述摘要:贵州毛南族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较晚。期间,一些学者以及毛南族民间精英发挥了重要作用。贵州毛南族研究,在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收集,毛南族传统文化材料记载和社会经济及教育事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研究的内容、理论分析、和学科理论运用上还需要拓展。关键词:贵州毛南族;调查资料;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不足Theresearchofthemaonan’peopleinguizhouXuzheng-lanAbstract:thestudyofGuizh
推荐度:
导读贵州毛南族研究综述摘要:贵州毛南族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较晚。期间,一些学者以及毛南族民间精英发挥了重要作用。贵州毛南族研究,在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收集,毛南族传统文化材料记载和社会经济及教育事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研究的内容、理论分析、和学科理论运用上还需要拓展。关键词:贵州毛南族;调查资料;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不足Theresearchofthemaonan’peopleinguizhouXuzheng-lanAbstract:thestudyofGuizh
贵州毛南族研究综述

摘要:贵州毛南族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较晚。期间,一些学者以及毛南族民间精英发挥了重要作用。贵州毛南族研究,在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收集,毛南族传统文化材料记载和社会经济及教育事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研究的内容、理论分析、和学科理论运用上还需要拓展。

关键词:贵州毛南族;调查资料;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不足

The research of the maonan’people in guizhou

Xu zheng-lan

Abstract:  the study of Guizhou Maonan , 80 from the 20th century began, started relatively late. Period, some scholars and civil Maonan elit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Maonan of Guizhou, i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data collection, Maonan traditional cultural materials and education records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chieved some results, but the contents,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academic theory still needs to expand the use of .

Keywords:  Guizhou Maonan; survey; traditional culture;socio-economic and education; Shortage.

贵州的毛南族,历史上称为佯僙人,于1990年7月27日正式确定为毛南族。他们是贵州的世居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毛南族在贵州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惠水、独山三县境内,其中以平塘县为多,占90﹪以上,惠水县次之,独山县最少。平塘县境内的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卡蒲、河中、六硐、者密、甲青5个乡,与居住在独山县边境羊凤乡的毛南族相连而成一片小聚居区,这一聚居区的地理位置在东经107°21’~107°40’之间,北纬25°41’~25°44’,东西宽约50公里,南北约长70公里,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海拔为655~81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是17°C左右。毛南族居民多依山傍水而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创造着自己的文化。  

当前对少数民族的研究是比较多的,但由于贵州毛南族的民族识别工作较晚,因此,贵州毛南族研究的起步也比较晚,主要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关注。尽管如此,贵州毛南族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主要集中表现为:一是对毛南族民族志和社会历史材料的调查和收集;二是对毛南族传统文化的介绍和叙述,这主要依靠毛南族民间精英出版一些关于毛南族传统文化的书籍;三是一些学者对毛南族经济和教育发展等问题的分析研究。这些成果为保存和传播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贵州毛南族社会历史调查和民族志资料 

由于贵州的毛南族认定时间较晚,且认定过程复杂而曲折。因此,对贵州毛南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因毛南族的民族识别工作而进行的调查报告和民族志方面。

1951年,民族识别访问团的一个分团访问卡蒲时,叫他们填报为佯僙族。五十年代贵州省民委绘制的《贵州省少数民族分布图》也把佯僙列为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之一。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族称没有被批准。1956年黔南州建州时将佯僙人改为布依族。对此,佯僙人很有意见。但随后在“左”的路线干扰下,佯僙人一直不敢申述自己的意见,他们的问题也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得到重申,佯僙人要求恢复族称的愿望又提出来了。由于佯僙人的强烈要求,1981年8至10月,黔南州和平塘县分别成立了民族识别领导小组和识别工作组。工作组对居住在黔南州的平塘县、惠水县、独山县境内的佯僙人的族别问题进行了调查识别(此前,平塘县委和曾于1981年5、6月进行了初步调查,平塘县民族识别工作组于9、10两月也曾做过调查,为以后的全面调查识别工作打下了基础)。1981年11月全州民族识别工作会议后,州、县组成联合工作组开展了全面的调查工作,到1983年5月调查工作基本告个段落,并最终形成了《佯僙人族别调查资料汇编》,[1]1983年7月由平塘县印行。这个历时两年的、由两级组成调查组进行的联合调查,主要涉及了佯僙人的语言、经济状况、丧葬习俗、婚姻和家庭、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许多方面。通过此次调查,发现佯僙人的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既有和周边其他民族相同的地方,也有其自身独特的地方。尤其是“佯僙语的语音系统比较接近侗水语支,多数语音现象都属侗水语支系统列……在佯僙语的词汇中,与毛南语、水语同源词的比率最高,与侗语、仫佬语的同源词比率次之,它们都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语法手段与侗水语支语言(或某具体语言)的相同、相近之处,比其他语支语言要多一些,突出一些。同时,佯僙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又都存在一些自己独有的特点。”这本《佯僙人族别调查资料汇编》为确定佯僙人族属问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也是对贵州毛南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初步了解。

1990年2月,黔南民族研究所编写了《黔南毛南族简介》,主要介绍了贵州毛南族的族源族称、分布区域、人口情况、生计方式、婚姻丧葬习俗、社会组织以及刺绣织布工艺等等,[2]为1990年7月贵州毛南族的正式确认奠定基础。在贵州毛南族识别工作完成以后,1991年10月16日,又成立了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乡。此后,人们的关注焦点开始转向这个贵州人口较少的民族——毛南族。1994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出版了《黔南毛南族婚俗的初步调查》,该调查报告是在贵州佯僙人被确认为毛南族之后写的,主要是对黔南州以平塘县为中心聚居区的毛南族的婚俗作初步调查,描述了自1990年以来新识别的3万人左右的毛南人的婚俗的历史与现状。[3]这篇调查报告主要的对象是毛南族的婚俗,说明贵州毛南族识别以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学者们开始有针对性的对毛南族的某一个方面来做研究。由于社会运动的影响和政治经济变革的需要,毛南族的研究成果多以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的形式出现。

在毛南族族源和民族志研究方面,1990年7月27日,贵州省下文批复,平塘县、惠水县、独山县的佯僙人认定为毛南族.关于贵州毛族(佯僙人)的族源有土著说、外来说及相关的不同观点。刘世彬认为对毛南族族源问题,应当依据有关资料和实际调查进行深入探析,方能作出科学的结论。[4]《黔南州志·民族志》和《贵州省志·民族志》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并依据资料追溯了毛南族(佯僙人)的民族渊源。两篇民族志在涉及毛南族的篇章里主要从贵州毛南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节日婚姻丧葬习俗等方面阐述了21世纪以前毛南族的社会状况。政治方面记述了毛南族社会过去存在的议榔组织及其内容,还涉及到反抗土司和的斗争;经济方面,描述了毛南族在农业、林业、交通运输以及传统工业方面的发展。文化方面介绍了毛南族教育卫生事业、民间文学和音乐、毛南人喜爱的体育活动和舞蹈。节日主要提及火把节、迎春节、桥节和过小年。另外,还详细记述了毛南族结婚习俗和丧葬习俗,[5,6]这些详细的记载为毛南族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价值。贵州毛南族的社会历史调查资料和民族志资料的收集,为处理毛南族民族问题,制定民族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贵州毛南族传统文化研究

对于贵州毛南族的传统文化,主要依靠毛南族民间的知识分子和学者加以记载和传播。石光尤,毛南族作家,以他的亲身经历记述了卡蒲毛南族的风情文化。[7]卡蒲毛南族民族资源组编印了《贵州平塘卡蒲毛南族民族风情资料荟萃》,[8]这份资料是在《佯僙人族别调查资料汇编》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补充、综合整理汇编的。在此调查中,征集了许多资料和古物,并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全面反映了毛南族的基本情况。《民族风情资料荟萃》是毛南族乡第一本反映民风民情的历史资料,对研究卡蒲毛南族历史文化和经济,具有较深的价值。

对毛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没有专门的论述,主要是一些零散的期刊文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节日文化方面,杨茂锐从自然生态环境与民风民俗方面描述了贵州毛南族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如“火把节”、 “桥节”“、迎春节”“、过小年”。[9] 从毛南族的节日我们不难看出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节日祭祖,一般多用猪、鸡、鸭、牛肉、酒、糯米饭等作为祭品。毛南族逢年过节、操办喜事,都喜欢做豆腐,作法是把猪肉(或牛肉)、干虾、花生米、大蒜、香菜、胡椒混合剁碎,加入食盐后拌匀成馅,用捣烂的水豆腐包上馅在手中或碗里反复滚动即成圆状,然后放到油锅内炸熟,吃时放在锅里煮,味道鲜美可口,既是宴请客人的必备菜肴,也作为礼物相互馈赠。在节日里,毛南族喜欢用开水涮牛肉待客。即按当地民族习惯,在火塘上摆置一口铁锅,进餐时大家围拢在铁锅的周围,将生肉、生菜倒入沸水中涮熟,然后蘸配料下酒。二是开展唱歌对歌活动。唱歌是毛南族人最喜爱的文娱活动,民歌形式随编随唱,有昼夜唱不停的才能。男女青年在室外唱的情歌,七字一句,八句一首,叫“比”,因两句之后有一尾音“罗海”,故又叫“罗海”歌。在喜庆嫁娶节目对唱的五字一句,八句一首的祝贺歌,谓之“欢”。由一人独唱、叙述历史故事和祖先来源的叙事歌,则以七字一句,四句一首,合若干首为一组,叫做“排见”。歌手称为“近比”、“近欢”。毛南族的节日文化,是贵州文化遗产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民间活动方面,魏婷婷记述了猴鼓舞的传说;[10]王亚琼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等科研方法,对贵州地区毛南族猴鼓舞、火把节、舞火龙的历史来源和生存状态进行调查研究。究结果表明,毛南族传统的猴鼓舞、火把节、舞火龙等民间活动历史悠久,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具有较高的娱乐健身和观赏价值,它深刻地再现出贵州毛南人民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和民族文化变迁的轨迹。由于受到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毛南族传统的猴鼓舞、火把节、舞火龙等民间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上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与原生态有一定的差异性。[11]

婚俗方面,石毅刚对新确认的贵州毛南族婚姻习俗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12]丧葬习俗方面,毛南人认为死亡是人类的最终归宿,生者为死者举行的葬礼是人生礼仪中最为繁杂隆重的一项仪式活动。历经长期的发展演变,贵州毛南族一直保持自己古老而独特的丧葬传统习俗,其传承性比较稳定。孟学华对毛南族地区的丧葬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介绍了毛南族传统丧葬仪式中装棺、开丧、安葬、守孝等的具体过程。并对他们的丧葬习俗进行了文化解析。[13]宋荣凯、孟学华、徐丹等人又对平塘毛南族传统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进行了论述,认为毛南族丧葬习俗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和励志教育、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展现民间艺术和工艺、体现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应当予以重视。[14]除此之外,《贵州毛南族第一乡——卡蒲》一书收集了各个学者关于贵州毛南族的文章和诗歌。[15]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毛南族民族节日、体育活动、独特的婚姻和丧葬习俗,目的是宣传毛南族的传统文化,打造平塘的旅游业,同时也吸引更多的人了解毛南族,关注毛南族。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组织开展以毛南族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等工作,将会推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三、对贵州毛南族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研究

毛南族生活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都比较低,因此,毛南族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也受到国家以及研究者的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大力支持下,贵州省毛南族聚居区经济、文化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有了一定改善,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有所改观。毛南族民族识别后,国家对贵州毛南族加大了扶持力度,在毛南族聚居区先后投资建设资金千万元,建设项目涉及农村人畜饮水、交通公路、教育、卫生、水利设施、易地移民移民搬迁、地质灾害受灾农户安置及坡改梯等方面。项目的实施,促使毛南族聚居区群众生活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罗彧珩从毛南族生活的自然条件和毛南人自身的角度阐述了卡蒲毛南族乡多种经济的发展。卡蒲乡的耕地并不富足,但当地的毛南族人有精耕细作的习惯,他们开发岩缝中的每一寸土地,垒石保土,多遍翻耕,采用密植、套种、间种等方法,粮食产量较高。不仅如此,毛南族人善于接受科技知识,积极参加农技培训,采用良种良法,提高种植业的科技含量。2003年,全乡粮食总产量4102吨,2005年达到4160吨,人均320公斤。全乡还大力实施“渴望工程”,共建水池、水窖16000多立方米,使数百亩望天田变成稳产田。[16]龙江英也对毛南族的经济作了论述,提到造成毛南族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基础设施落后,生存环境恶劣;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基础薄弱;缺少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滞缓;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素质较低由于投入不足,教育、文化相对滞后。龙江英针对这些问题,认为要做好毛南族聚居区经济工作应以下几方面入手:坚持统筹兼顾,加强薄弱环节;坚持因地制宜,分轻重缓急,发挥当地的优势;坚持加强基础、填补空白、就近服务、区域覆盖;加强各级领导力度和各级干部的认识;要做好毛南族脱贫的调查研究工作。[17]

在发展毛南族经济的同时,毛南族的民族教育业受到重视。教育脱贫,是解决贵州毛南族地区贫困问题的治本之举,因此,加快当地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伐显得尤为重要。蒙秋明从历史和自然两个方面分析了毛南族基础教育落后的原因,并针对贵州毛南族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改革和发展基础教育的思路。[18]为了将毛南族民族民间文化发扬光大,徐永坤从德育教育、民族传统教育、艺术审美教育和体育教育等方面来探讨毛南族民族教育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他认为,对学生的教育,应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结合起来,组织学生了解民族历史文化知识,学习民间体育活动和民族歌舞,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夯实民族文化根基,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更大的弘扬。[19]另外,为保留和传承毛南族语言,毛南族老人石光尤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专家教授的帮助下,编撰出版了这本《贵州毛南族日常用语读本(试用本)》教材。教材共设19章,通过“基本词汇”、例句、情景对话、毛南风情简介4个板块,全面体现毛南族的生活习俗。目前该书共印刷了2000册,配套光碟100余张。该套教材首先发放给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等中小学生试用,让他们从小就学会自己民族特有的语言,使毛南语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贵州毛南族体质方面也有研究。为了解贵州毛南族体质特征,平塘县卫生局和平塘县卡浦乡卫生院以及其他的学者对贵州平塘县4名毛南族进行了活体观察和测量,并与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贵州毛南族眼裂开度中等,方向上斜型,普遍有蒙古褶,直形鼻梁,鼻翼微突,上唇皮肤高度中等,以突唇为多,红唇厚度适中,耳垂以圆形为主;属圆头型,以超阔面型为主,多为中鼻型;男女身高以矮型为主。为国人体质人类学、民族学、遗传学、法医学、临床医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20]蒋钢强等人对毛南族中学生的体质进行调查,探讨影响其健康水平的因素,分析毛南族中学生健康教育发展存在的不足,为我国其它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21]林先燕,杨胜文等人通过对平塘县593名农村毛南族、汉族老年人进行分层随机抽样,作对比分析,了解了毛南族、汉族高血压与超重肥胖的关系。黔南师范学院医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们也对毛南人的体质进行了调查。[22]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贵州毛南族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这些调查报告、书籍以及期刊文章中,另外,在民族日报和贵州民族报上也有一些对毛南族、毛南族基本状况以及具体文化事象作简要介绍的文章。

四、贵州毛南族研究存在的不足

毫无疑问,自1990年贵州佯僙人被正式识别为毛南族以来,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毛南族进行探讨,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就整体研究状况的广度和深度而言,目前对毛南族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人们的研究重点还只是集中在对资料的调查、收集与整理,缺乏理论分析,另外关于毛南族系统研究的论文几乎没有,即没有形成贵州毛南族自己的研究体系。

第一,研究内容不平衡,起初对毛南族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族属的识别,因此偏重社会历史调查而轻文化研究,后来随着调查的深入,虽然关注视角转变到了传统文化和经济事业上来,但对其他方面的研究关注程度不够。如:毛南族的社会组织议榔只在民族志中提到,以后便没有人对议榔组织进行研究;毛南族的民歌,作为了解毛南族思想和文化的窗口,也没有学者对其进行单独地系统而全面地记述和研究,而只是把它作为节日中的一项活动来描写。关于毛南族的宗教信仰问题,更是很少涉及。因此,今后的学者应该注意这个问题,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是他们的文化涉及到各个方面,应当给予全面的关注。

第二,研究领域较狭窄,多学科介入尚待扩展。近年毛南族的研究已有民族学、经济学、人口学、医学、体质人类学、教育学等的分析,但是社会学、政治学的分析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应该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视角进行分析,特别是结合社会学与人类学、民族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尚属薄弱环节。

第三,研究的深度不够。大多数研究仅停留在对毛南族民风民俗的调查、收集、整理和描述层面上,缺乏对这些资料的实质内容的分析、探讨和理论上的归纳、概括与总结。如对毛南族节日的结构、特点、源流、功能、价值、社会性、象征意义等深层次的研究明显不足。为了贵州毛南族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深层次的挖掘毛南族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研究的理论分析不足,毛南族研究虽然在社会历史调查和传统文化上出版了一些著作和论文,但是它们大部分偏重于民族志描述和材料的累积,而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理论进行分析的成果还很少,民族学人类学的大部分理论,如文化变迁理论、结构功能主义、象征理论及解释人类学等运用到毛南族研究中的成果较缺乏。

第五,研究视角单一。对毛南族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民族文化的本身,而对与之相关的社会、人的心理等因素考虑得较少,致使我们对毛南族的研究难以有深层次的推进。例如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毛南族的节日和民俗活动是如何帮助人们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的。

综上所述,对贵州毛南族的研究,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取得成功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上,要针对研究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深入的挖掘毛南族传统文化,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将贵州毛南族推向全国。

    参考文献:

[1] 黔南州民族识别工作组、平塘县民族识别工作组编印:《佯僙人组别调查资料汇编》,1983年.

[2] 黔南民族研究所.黔南毛南族简介[J].黔南民族,1990,(2-3).

[3] 石毅刚.黔南毛南族婚俗的初步调查[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994.(2).

[4] 刘世彬.贵州毛南族(佯僙人)族源探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2).

[5] 黔南州史志编纂委员会.黔南州志·民族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6]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民族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7] 石光尤.卡蒲毛南族风情文化[M].: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

[8] 卡蒲毛南族民族资源组编印:《贵州平塘卡蒲毛南族民族风情资料荟萃》,2007.

[9] 杨茂锐.贵州毛南族独特的节日文化[J].理论与当代,2009.(6).

[10] 魏婷婷.猴鼓舞的传说[J].小学生之友,2008.(6).

[11] 王亚琼.贵州毛南族猴鼓舞、火把节、舞火龙的史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2] 同[3].

[13] 孟学华.贵州毛南族传统丧葬习俗调查及其文化解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9.(2).

[14] 宋荣凯,等.论贵州平塘毛南族传统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4).

[15] 雷远方,聂祖贵.中国毛南族第一乡[M]. 

[16] 罗彧珩.卡蒲毛南族乡多种经济齐发展[J].当代贵州,2006.(1).

[17] 龙江英.试论加快贵州省毛南族经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6.(4).

[18] 蒙秋明.论贵州毛南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J].贵州民族研究,2006.(4).

[19] 徐永坤.试论独山毛南族民族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J].当代教育,2009.(2).

[20] 张勋,等.贵州毛南族体质人类学研究[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1997.(4).

[21] 蒋钢强,等.毛南族中学生体质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2008.(4).

[22] 林先燕,等.贵州农村毛南族、汉族老年人高血压与体质指数、腰臀比关系的研究[J].医学期刊.

文档

贵州毛南族研究综述

贵州毛南族研究综述摘要:贵州毛南族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较晚。期间,一些学者以及毛南族民间精英发挥了重要作用。贵州毛南族研究,在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收集,毛南族传统文化材料记载和社会经济及教育事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研究的内容、理论分析、和学科理论运用上还需要拓展。关键词:贵州毛南族;调查资料;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不足Theresearchofthemaonan’peopleinguizhouXuzheng-lanAbstract:thestudyofGuizh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