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
说明: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臵上。
3.考生答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纸”指定位臵处,答在试卷、草稿纸等其它位臵上一律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8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翻开这学期的语文书,你可以领略人物风采,如在悲苦中“ōu歌快乐”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你可以回味童年趣事,和鲁迅一起在无限趣味的百草园zì情游戏;你可以欣赏建筑艺术,登上苍莽深suì的钟山南麓zhān仰巍巍中山陵;……这样异彩纷呈的语文世界,怎能不让我们心驰神往?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第五届中国·兴化千岛菜花旅游节的主题为:相约美丽兴化,共赏千岛菜花。
B.荡秋千、扫墓、踏青、放风筝……等都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
C.我们关心的问题是这次主题班会将由谁来主持?
D. 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也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 我的第二个理想,是想当一名著作等身
....的作家。
B. 海南岛的黎族关于椰子的传说和这个达摩眼皮变成茶树的神话,也颇有异曲同工
....之处。
C.法国前预算最终承认拥有秘密海外账户,引发政坛轩然大波
....。
D.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
....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12分)
(1)曲径通幽处,▲。(《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2) ▲,可笑不自量。
(3)桃李不言,▲。
(4)▲,鲜克有终。
(5)读书百遍,▲。
(6)宋初,▲,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赵普》)
(7)▲,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到三味书屋》鲁迅)
(8)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周定舫)
(9)在这四年里,▲,▲,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一面》阿累)
(10) 杜甫《登岳阳楼》中既是实写,又寓想像,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句子是▲,▲。
5. 名著阅读(7分)
早晨,汤姆一觉醒来,迷迷糊糊不知身在何方。他坐起来,揉揉眼,向周围看了看。很快他想了起来。此时正值凉爽的、
灰蒙蒙的黎明时分,林子里一片静谧,给一种甜蜜的安息与和平的气氛围扰着。树叶儿一动也不动,没有任何声音打扰大自
然的酣眠。露珠儿还逗留在树叶和草叶上。一层白色的灰烬盖在那堆火上,一缕淡淡的烟直飘向天空。而乔和哈克都还睡得
正香。
(1)这段文字选自《▲》,作者是美国的著名作家▲。(2分)
(2)这段文字中汤姆在什么地方?他为什么会来到这个地方? (3分)
▲
▲
(3)请说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汤姆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少年鲁迅在性格上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
▲
6.综合性学习。(11分)
“低碳”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低碳生活”正日益为更多人所接受。为了使同学们加深对“低碳生活”的认识,选择更加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校团委将要举办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你将要完成以下任务。
(1)根据【材料一】,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写出在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的意义。(3分)【材料一】校团委对学生进行“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
答:▲
(2)阅读【材料二】,概括出你对“低碳生活”的理解。(2分)
【材料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的7项小建议: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每天可减少大约48克的碳排放量。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每天可减少48克碳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减少将近l000克的碳排放量。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比乘坐汽车减少l700克的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可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体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可将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可把三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
答:“低碳生活”的关键是▲和▲。
(3)作为本次活动的小记者,就“低碳生活”这一主题,分别采访了、校长和同学,你设计的问题分别是什么?(请分条陈述)(3分)
采访:▲
采访校长:▲
采访同学:▲
(4)你的邻居王叔叔认为现在人们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应该更舒适地享受生活,没有必要“低碳生活”,你将怎样进行劝说?(3分)
▲
二、阅读理解(共52分)
(一)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7分)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注】赵师秀(1170~1219) 南宋诗人。
(1)这首诗所写的是什么季节?你从诗中那些词语看出?(2分)
▲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的前两句所写之景。(3分)
▲
▲
(3)“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中的“敲”字,写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
(二)阅读《与诸弟书》,完成8—12题。(14分)
与诸弟书(节选)
清〃曾国藩①
诸位贤弟足下: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二则,此三事者,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③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行之。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④,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兄国藩手草。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
【注】①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②审:清楚,明白。③洎(jì):至,到。④骤几:很快成功。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⑴诸.弟在家读书(▲)⑵虽懒惰如故.(▲)
⑶未尝.一日间断(▲)⑷俱.须带在身边(▲)
9.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予自立课程甚多。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自.三峡七百里中
B.而.此三事者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C.虽.行船走路虽.多忌刻
D.将终身行之.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2分)
▲
⑵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黄鹤楼》)(2分)
▲
1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
▲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3-16题。(11分)
①影壁,是立于传统建筑大门里或者大门外的一堵装饰性墙壁。由于出入大门的人们都会与这堵墙壁打上一个照面,因此影壁又称“照壁”;又因为它曾经是古代天子、诸侯宫室的“肃敬”之墙,也曾被称为“萧墙”。作为附属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影壁出现早、式样多,成为普通民居、皇家宫苑、庙宇道观等传统建筑的重要构件。
②在陕西省的西周一建筑遗址中,有一座影壁残迹,东西长 240厘米,残高20厘米,这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影壁。这说明至迟
..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影壁。从材质上说,影壁可以分为砖影壁、石影壁、琉璃影壁和木影壁等几种,样式也随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样貌。
③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上,影壁之所以能够固化为传统建筑的重要构件,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们的不同需要。
④从务实的角度说,中国传统建筑一贯讲究内敛性、私密性与防御性的建筑原则:“家,
居也”,“户,防也”。以传统民居——四合院为例,其特点是,院落四面皆有墙壁,墙壁之上不设窗子,家人的活动均在院墙内进行,仅有日启夜闭的大门与外面相通。如果大门开启,门外的行人很容易窥探到庭院内的活动,因此,影壁便担纲起了防人窥探、以别内外的务实之用。除此之外,在寒冷的冬季,影壁还能阻断院外的大风,御抵院外的寒气。
⑤从审美角度讲,影壁又有借门外之地界定建筑空间、突出门庭气势、传递美好期盼的作用。官署、庙观大门前设有影壁,则愈显森严、肃穆。典型者如北京紫禁城宁寿宫前的九龙壁,它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总长29.4米,总高3.5米,巨大的壁身上装饰有九条巨龙。九条巨龙姿态各异,盘身展爪,既华贵又威严,把皇家的气派彰显得淋漓尽致。居民建筑的影壁也不例外,在水磨青砖砌成的墙面上,或装点以吉祥花卉,或雕饰以“福”、“寿”、“鸿喜”、“纳福吉祥”、“开门见喜”等吉祥字样,在营造居所祥和氛围的同时,也充满了美好的寄寓。
13.从全文看,说一说文章②③两段不能互换位置的理由。(2分)
▲
▲
14.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3分)
▲
▲
15.简析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能否去掉,并作简要分析。(3分)
这说明至迟
..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影壁。
▲
▲
16.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说乔家大院“百寿图”影壁印证了文章中的什么内容,为什么?(3分)
【材料】
乔家大院大门正对面的影壁中心是1.9米见方的砖面,上有精工雕刻的“百寿图”,一百个寿字无一雷同,每个寿字各具形态,有百种象征意义,可谓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之集大成。百寿图照壁顶上刻有万字拐“万字不到头”,与下面百寿图结合在一起。影壁两旁是一副对联,上联“损人欲以复天理”,下联“蓄道德而能文章”,上面的横额“履和”①。这幅对联一语道出乔家的经商理念。
【注】①[履]履行。[和]和谐、和睦、和气。
▲
▲(四)阅读《谈读书》,回答17-19题。(6分)
①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②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国父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讲,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③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喜欢打,你到老都喜欢打。似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节选自朱光潜《谈读书》)
17.这篇文章围绕“读书”首先论述了“①”(用原文回答);接着论述了②(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8.第②段举富兰克林和孙中山的例子作用是什么?(2分)
▲
19.请结合第③段,谈谈在中学时代养成读书习惯的意义。(2分)
▲
▲
(五)阅读《野姜花》,回答20-23题。(14分)
①在通化市场散步,拥挤的人潮中突然飞出来一股清气,使人心情为之一爽;循香而往,发现有一位卖花的老人正在推销他从山上采来的野姜花。
②我买了十把野姜花,想到这位可爱的老人,也记起买野花的人可能是爱花的,可能其中也深埋着一种甜蜜的回忆;就像听一首老歌,那歌已经远去了,声音则留下来,每一次听老歌,我就想起当年那些同唱一首老歌的朋友,他们的星云四散,使那些老歌更显得韵味深长。
③如今,岁月像蝴蝶飞过、像小舟流去,我也度过了很长的一段流浪岁月,仅剩野姜花的兴谢在每年的秋天让人神伤。后来我住在木栅山上,就在屋后不远处有一个荒废的小屋,春天里月桃花像一串晶白的珍珠垂在各处,秋风一吹,野姜花的白色精灵则迎风飞展。我常在那颓落的墙脚独坐,一坐便是一个下午,感觉到秋天的心情可以用两句诗来形容:“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④记忆如花一样,温暖的记忆则像花香,在寒冷的夜空也会放散。
⑤我把买来的野姜花用一个巨大的陶罐放起来,小屋里就被香气缠绕,出门的时候,香气像远远的拖着一条尾巴,走远了,还跟随着。我想到,即使像买花这样的小事,也有许多珍贵的经验。
⑥有一次赶火车要去见远方的友人,在火车站前被一位卖水仙花的小孩拦住,硬要叫人买花,我买了一大束水仙花,没想到那束水仙花成为最好的礼物,朋友每回来信都提起那束水仙,说:“没想到你这么有心!”
⑦又有一次要去看一位女长辈,这位老妇年轻时曾有过美丽辉煌的时光,我走进巷子时突然灵机一动,折回花店买了一束玫瑰,一共九朵。我说:“青春长久。”竟把她动得眼中含泪,她说:“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没有人送我玫瑰了,没想到,真是没想到还有人送我玫瑰。”说完她就轻轻啜泣起来,我几乎在这种心情中看岁月蹑足如猫步,无声悄然走过,隔了两星期我去看她,那些玫瑰犹未谢尽,原来她把玫瑰连着花瓶冰在冰箱里,想要捉住青春的最后,看得让人心疼。
⑧每天上班的时候,在复兴南路和南京东路的快车道上,时常有一些卖玉兰花的人,有小孩、有少女,也有中年妇人,他们将四朵玉兰花串成一串,车子经过时就敲着你的车窗说:“先生,买一串香的玉兰花。”使得我每天买一串玉兰花成为习惯,我喜欢那样的感觉——有人敲车窗卖给你一串花,而后天涯相错,好像走过一条乡村的道路,沿路都是花香鸟语。
⑨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东部的东澳乡旅行,有一位长着一对大眼睛的山地小男孩卖着他从山上采回来的野百合,那些开在深山里的百合花显得特别小巧,还放散着淡淡的香气。我买了所有的野百合,坐在窗口,看着远方海的湛蓝及眼前百合的洁白,感慨万千。
⑩因此,我总是感谢那些卖花的人,他们和我原来都是不相识的,因为有了花魂,我们竟可以在任何时地有了灵犀一点,小小的一把花想起来自有它的魁力。
(作者:林清玄)
20.作者认为人们买野花的原因可能有哪些?(2分)
▲21.第四段“记忆如花一样,温暖的记忆则像花香,在寒冷的夜空也会放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3分)
▲
▲
22.下列句子极富表现力,请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作简要赏析。(3分)
(1)在通化市场散步,拥挤的人潮中突然飞出来一股清气,使人心情为之一爽。
▲
(2)我把买来的野姜花用一个巨大的陶罐放起来,小屋里就被香气缠绕,出门的时候,香气就像远远的一条尾巴,还跟随着。
▲
23.文中第五段写到“即使像买花这样的小事,也有许多珍贵的经验”具体指哪些经验?请分点简要概括。除了买花,生活中还有很多小事,也让我们有类似的感受,请举出你所经历的一个事例,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6分)
▲
▲
▲
▲
三、作文(60分)
24. 聆,听也。聆听,指专注地听。我们聆听鸟儿的轻吟,松涛的欢唱,高山流水的雅韵……聆听是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聆听父母的忠告,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劝慰……聆听是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情与情的融汇。
请以“聆听”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
(2)写一篇记叙文。
(3)字数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XXX”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