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一、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概念
在传播学中,一个国家社会系统内部的传播称为国内传播;不同国家社会系统间的传播称为国际传播;将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融为一体,以整个世界为范围的传播称为全球传播
(一)国际传播
1、功能:
1 对内报道。不断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社会
2 对外报道,担负宣传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外方针和立场的重要任务
2、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是国家,此外还包括:
1 国际机构:以国家为单位建立的间常设机构
2 超国家机构:其决策在某种程度或一定范围内对成员国家拥有约束力的国际机构,如联合国、欧盟
3 同盟与地区集团:制度化不如前两者高,主要以条约或共同声明形式结成2的、具有期限性的联盟组织
4 组织或运动:非的组织或团体,如教会
5 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
6 个人:尤指那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专家学者或领袖
3、政治性: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因为它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相连。在历史上,国际传播一直是国家进行外交决策和实施对外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但在大众传播普及的情况下,外交的形成和实施已经不能单纯依靠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而要广泛动员本国和外国的公众的支持
(二)全球传播
1、全球传播的出现与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紧密相关
2、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传播主体主要是国家社会及其代表,以及各种间机构;在全球传播中,国家和间机构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传播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
3、全球传播主要媒介是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大众媒介,互联网正在成为全球传播的大平台
4、在国际传播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
5、全球传播同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占据核心地位
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前提条件: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政治全球化的加速
1、表现:
1 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国内政治的几乎所有重要举措都被置于国际社会的监督之下)
2 地理政治向全球政治变化
(三)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
第二节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
1、表现:
1 由于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困国”两极分化现象
2 少数发达国家,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造成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
2、危害:世界信息的生产和流通这种不平衡、不平等结构,不可以等闲视之。在信息时代,信息不仅作为一种基本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它含有特定的观念、价值和意识形态,对一个国家政治和文化也产生重要影响。信息和传播上的劣势,意味着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意味着受控制和受支配的地位
二、“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 ||
背景 | 1、由于长期的世界殖民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巨大;2、发达国家对新闻和信息生产、流通的控制。顽固地维持着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 | |
核心 | 如何看待信息的“自由流通”问题 | |
各方 观点 | 少数发达国家主张世界信息流通应该是绝对自由的,不应受到各国的人为干预 | 发展中国家不一概反对信息自由,主张自由首先应该表现为对各国各民族的传播权利和机会的尊重和保障;在信息的生产和流通结构不平等、少数发达国家对信息技术和媒介高度垄断下,“自由流通”只是少数传播大国的 |
实质 | 并不是单纯的理念上的争议,体现了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中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现实利益的尖锐矛盾和冲突 | |
第一阶段 | 1973年《阿尔及尔宣言》到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大众传媒宣言》 | |
内容 | 发展中国家集结力量,不结盟运动 | |
口号 | “消除信息领域殖民化”、“创造新型国际传播秩序” | |
宣言 | 1976年 印度 《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 | |
宣言内容 | 1、世界上的信息流通处于严重的不合理和不平衡状态 | |
2、它导致极少数国家对“传播什么”以及”怎样传播”的信息决断权的绝对控制 | ||
3、现行信息依附关系阻碍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 | ||
4、在信息手段受到少数国家控制和垄断的状况下,所谓“信息自由”只是少数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意识选择和传播信息的自由,其他大多数国家、民族客观、正确传播信息和获得信息的权利受到剥夺和否定 | ||
地位 | 产生广泛反响,成为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指针 | |
第二阶段 | 1978年《大众传媒宣言》到1980年《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 | |
《大众传媒宣言》 | 1978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
只规定了大众传媒活动的一般准则和规范,如维护信息自由和、反对种族差别和殖民主义、推进和平和国际理解,没有解决实质问题 | ||
妥协的产物,没有引起各国重视,在学界没有反响 | ||
《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 | 1980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麦克莱德委员会” 贝尔格莱德大会 | |
1、不平衡是现行国际信息秩序的基本特征,必须加以改变 | ||
2、不管是公共还是私人性质,过度集中垄断都会产生负效果,必须加以消解 | ||
3、为了保证信息与观念的自由而平衡流通,必须从内部消除某些障碍 | ||
4、必须保障信息来源于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 ||
5、应保障传播媒介中的新闻工作者的自由,这种自由与责任不可分割 | ||
6、发展中国家必须整备自己的信息设施和媒介、训练人才,改变现状 | ||
7、发达国家应该为实现上述目标而显示自己真正的诚意 | ||
8、必须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以及各民族向世界人民传达自己的利益、愿望以及社会和文化价值的权利 | ||
9、必须尊重所有国家的人民在平等、公正、互惠的基础上参与信息的国际交流与交换的权利 | ||
10、任何民族、种族、社会群体和个人都拥有接近信息来源以及积极参与传播过程的权利 | ||
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取得了重大胜利,“盎格鲁-撒克逊意识形态的独霸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 |
第三阶段 | 1983年美英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现在 | |
由于美国的退出,教科文组织财政产生了困难,不得不做出某些让步。 |
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一、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1、国际新闻的选择和加工有一定的标准。在国际报道中存在着垄断和控制结构状况下,流通于世界的国际新闻的绝大部分,都是根据少数发达国家的新闻价值标准而选择和加工出来的,它们服务于少数发达国家的价值和目标,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危害
2、新闻信息的传播,不仅是少数发达国家维护自己现存支配地位和利益的手段,而且是推行新的全球战略的工具
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
1、在传播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信息手段已经成了个别强权国家干涉别国内政的最廉价、最常用的手段
2、信息主权: 诺顿斯登和席勒 1979年《国家主权和国际传播》
1)定义:即一个国家对本国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2)包括内容:
1 对本国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
2 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的权利
3 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涉及界传播,其功能包括保护和排除危机的有害信息等重要方面)
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1、文化帝国主义研究:把个别传播大国对世界信息流通系统的支配看做是推行文化扩张主义的过程,把发展中国家的牵制和反抗看做是抵制文化侵略的过程
2、“新帝国主义”: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地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侵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为经济和文化控制为主的变化。(军事帝国主义→经济帝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3、文化帝国主义(媒介帝国主义):美国学者席勒 1976年《传播与文化支配》
1)定义:文化帝国主义,即“在某个社火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外部压力: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信息和文化产品单向涌入的状况)
2)特点:
1 它是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
2 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和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
3 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文化扩张主要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实现
4、基本观点:
1 全球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趋势,这个趋势正在把人类融入到一个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地球社会”中
2 目前全球信息传播系统中还存在着结构性的不平等关系,互联网的到来没有改变这种局面,建立“公正、平衡的新世界信息秩序”有着现实意义
3 发展中国家争取平等的传播地位必须通过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自身文化和传播软实力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