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生物评卷组副组长李娘辉
一、整体评价
生物试题的突出特点是“稳”而“新”。“稳”主要体现在延续了住年的一些风格,如以能力立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体现地域特色,紧跟学科最新进展,灵活运用图表考查相关能力等。
最凸显的“新”体现在,将常规实验、验证实验、探究实验等集在一张试卷中,全面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展现了实验学科的特性。
其次,设问新颖。以第29题为例,所考查的酶及其活性研究是中学教学和备考的重点内容,当将酶活性研究与工艺流程优化结合起来,设计一个相对开放的探究问题,则让不同思维层次的考生面对这一新的特定情境,都能有所思、思后有所答,为考生创造了展示实力的机会,但考生能将问题解决到哪种程度,就取决于各自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了。而且,通过“设计实验结果记录表”小问,将对探究实验设计思路的考查融入其中,为解决采用文字表述研究思路过于繁杂的问题,做了初次尝试。从目前的考生答卷来看,相当多的考生把思路局限在对酶保护剂最适浓度或者最适提取液pH单个因素的探索上而只得到部分分值。
评卷结果还显示,一些思维能力要求高的题目,既便仅要求填写单个词或符号,如第26题的“乙醇”、第27题的“b”等,但仍有较多考生因没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准确分析而丢了分数。
总体来说,这份试题紧扣考纲,呈现了基础性、综合性、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探究性等特点,是一份难度适中、区分度和信度较好的试题,有利于将各层次人才筛选出来,对中学生物学教学具有良好导向作用。
二、试卷亮点
1、强化实验
与实验有关的试题就有至少5道,涉及分数至少30分。如果把试题中的所有与实验有关的材料全部囊括进来的话,实验应该有42分之多。这种命题思路太好了,大大地突出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并且,这种考查形式主要是能力的考查,与那种传统的讲实验、背实验是格格不入的。充分体现了导向作用,为我们的生物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值得肯定。
2、图表当道
从理综代替理基起,生物的非选择题一直都有一个特点——图表当道!而今年广东卷更是将之发挥到极致~4道非选择题平均每题至少配有一幅图表。可见,出题者有意加大对考生的图表观察分析以及从图表中挖掘有助于解决题目的能力的考查,图表题也比单独的文字题包含更丰满的知识点。
3、紧贴热点
理综的生物卷部分一直都有“三大关心”——关心生活,关心健康,关心环境。继去年考查有机锡污染、登革热病毒及食用色素后,今年的广东卷再接再厉,考题涉及罗非鱼生长、食品添加剂等,这些题目也提示考生,别一心只为当名书呆子,要学会跳出教科书,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这样在做题时遇到陌生的题目背景起码不会手心冒汗。
4、综合考查
以这次的4道非选择题为例,全部都不是考单一个知识模块,这要求考生必须对各部分生物学知识都有扎实的基本功,但这还不足够拿满分,更重要的是,要对相互关联的各部分生物知识之间的联系梳理清晰。本人较为欣赏的是,27题。这题的第(1)问,是个亮点,罗非鱼(俗称“非洲鲫”)是我们广东人的家常菜,单独看这一问,你可能根本不需要理解罗非鱼是什么东西,即使换成美洲狮,华南虎,基础扎实的考生也能一眼看穿这是在考查下丘脑的渗透压调节机制。但其实以鱼为例,正体现了命题人紧跟科技前沿的意识。也许有勤于思考的考生会有疑问,鱼的大脑按理说应该比我们人类低等得多,这题目出得是不是有点牵强呢?其实在08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发现,鱼类的脑部结构竟然跟人类相差无几,而所有脊椎动物的发声功能包括人类的语言,都来源于鱼类的语言交流能力。好题目不单单考查到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题目所包含的背景,要能促使学生动脑思考以及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考点分析
由6道单项选择题(第1题~第6题,每题4分,共24分)、2道双项选择题(第24题~第25题,每题6分,共12分)和4道非选择题(第26题~第29题,每题16分,共分)组成,总分100分。其中,各题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如下表:
题序 | 考查的主要知识点 | 能力要求 | |
1 | 必修1 | 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蛋白质的合成 物质的跨膜运输 | 理解能力 |
2 | 选修3 | 组织培养的应用 | 理解能力(识记) |
3 | 必修1 | 蛋白质、淀粉和还原性糖的检测 淀粉酶的催化作用(酶的专一性) | 理解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识表格) 综合运用能力 |
4 | 必修3 | 群落的结构 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 理解能力 实验探究的能力 |
5 | 必修3 | 内环境的稳态 特异性免疫 | 理解能力 |
6 | 必修2 | 染色体变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 理解能力 |
24 | 必修1 | 观察细胞的有丝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 理解能力 实验探究的能力 |
25 | 必修2 | 常染色体限性显性遗传和伴性遗传的自由组合 | 理解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识表格、识图) 综合运用能力 |
26 |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细胞 细胞分化(涉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生长素的分泌 | 理解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识表格) 实验探究的能力 综合运用的能力 |
27 | 必修3 | 水盐调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食物链 | 理解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识曲线、绘图) |
28 | 必修2 选修3 | 基因突变 基因工程 对照实验的设计 | 理解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识曲线、识图) 实验探究能力 综合运用能力 |
29 | 必修1 |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 理解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识曲线、识图) 实验探究的能力 |
合计 | 必修1:44分(1、3、24、26除二空、29、28(1)] 必修2:18分[6、25、26(3)第一空、28(2)] 必修3:26分[4、5、26(4)第二空、27] 选修3:13分[2、28(3)] | 从大综改文/理综时日不多,对各模块知识点的尽量均衡分布有点力不从心,这是广东理综生物试卷需要努力的方向。 |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182分。按题目要求作答。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6.(16分 省平均9.53分)荔枝叶片发育过程中,净光合速率及相关指标的变化间下表。注:“—”表示未测数据。
叶片 | 发育情况 | 叶面积(最大面积的%) | 总叶绿素含量 (mg/g·fw) | 气孔相对开放度 (%) | 净光合速率(μmolCO2/m2·s) |
A | 新叶展开前 | 19 | - | - | -2.8 |
B | 新叶展开中 | 87 | 1.1 | 55 | 1.6 |
C | 新叶展开完成 | 100 | 2.9 | 81 | 2.7 |
D | 新叶已成熟 | 100 | 11.1 | 100 | 5.8 |
(1)【试题解析】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有外因(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深度等)和内因(叶绿素的含量、酶等),结合表格中的信息,B组叶绿素含量为1.1mg/g.fw,叶绿素含量低,气孔开放程度为55%,开放程度比较低,二氧化碳吸收量比较少,导致光合效率较低。
【标准答案】气孔(相对)开放度小(2分) CO2吸收不足(2分)
【补充答案】气孔未完全开放; CO2浓度低、CO2吸收速率慢、CO2供应不足、CO2含量变少、 CO2吸收受阻、无法得到足量的 CCO2均可。
【注意问题】“气孔关闭”0分,未强调“CO2”不给分。将两个空的答案放到一个空中解释而且表述正确(4分)即:②气孔开放度小,CO2吸收不足,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但是我们老师平时要强调最好不要这样写。
(2)将A、D分别置于光温恒定的密闭容器中,一段时间后,A的叶肉细胞中,将开始积累_________;D的叶肉细胞中,ATP含量将__________。]
(2)【试题解析】A叶片净光合速率为-2.8mg/g.fw,即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且由于是密闭的容器,导致容器内氧气越来越少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D叶片中,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且由于是密闭的容器,导致容器内二氧化碳越来越少,暗反应减弱,而光反应不变,导致ATP增多。
【标准答案】乙醇(2分) 增加(2分)
【补充答案】酒精、 C2H5OH CH3CH2OH均可。上升、提高、加(增)大也行。
【注意问题】C2H6O错误
(3)与A相比,D合成生长素的能力________;与C相比,D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数量明显增多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
(3)【试题解析】相比成熟叶片,幼嫩的叶是合成生长素的主要部分之一;叶绿素分布在叶绿体中基粒的类囊体薄膜上,从表格中可推知,由于总叶绿素含量增长,因此D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基粒明显增多
【标准答案】较低(2分) 类囊体(基粒)(2分)
【补充答案】较弱、减弱、减少、较差均可。类囊体薄膜、基粒片层也行。
【注意问题】“质粒”错误;学生答多一些结构,但是加的内容没错别字就不扣分,有错别字无分。
(4)叶片发育过程中,叶片面积逐渐增大,是______的结果;D的叶肉细胞与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差异显著,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
(4)【标准答案】细胞和细胞生长(细胞数量增多和细胞体积增大)(2分) 基因选择性表达(2分)
【补充答案】细胞“”可用“增殖/数量增大”代替。
细胞“生长”可用“细胞伸长/长大/体积增大”代替。
“基因选择性表达”若用“DNA选择性表达”则满分2分;若用“基因差异性表达/特异性表达、基因表达不同、mRNA不同、不同细胞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则1分。
【注意问题】文字表达题尽可能用书中原话表达,平时向学生强调要背就背得一个字不错,否则做无用功。
27.(16分,省平均10.65分)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____________,促使其释放____________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1)【标准答案】升高(2分) 垂体(2分) 抗利尿激素(2分)
【补充答案】“升高”可用“上升、提高、增大、增强、增多、增加、变大”代替。 “垂体”这一空补充“下丘脑、(脑)垂体后叶”两个答案。
【注意问题】高中阶段我们学习的是抗利尿激素的产生机制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给下丘脑神经中枢,下丘脑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然后由垂体后叶释放。若从该空的前一句“将兴奋传给谁”来考虑,填“下丘脑”;若从后一句“促使其释放抗利尿激素”考虑则填“垂体”。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能合成抗利尿激素原(激素前身物质),再裂解成神经垂体激素的,并与同时合成的神经垂体激素运载蛋白形成复合物,包装于囊泡中,呈小颗粒状,沿下丘脑—垂体束的无髓神经纤维的轴浆移动到神经末梢,贮存在神经垂体中。在下丘脑受到适宜刺激时由神经垂体释放出来透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中。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9)。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_____型增长。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___。
(2)【标准答案】“J”(2分) b(2分) K2(2分)
【补充答案】“b”写成“B”、“K2”写成“k2 ”也行。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
(3)【标准答案】
【补充答案】“b”写成“B”、“指数”也行;“K2”写成“k2 ”也行。
“垂体”这一空补充“下丘脑、(脑)垂体后叶”两个答案。
【注意问题】①每条正确食物链给2分。题干中出现了产毒藻、浮游动物、鱼类(包括杂食性鱼类(罗非鱼)和大型肉食鱼(FNE)),所以食物链中要体现这些生物,然后再适当补充如“植食性鱼类”。
②出现以下问题扣1分:a “产毒藻”用“藻类或植物或生产者”、“杂食性鱼类”写成“鱼类或杂食性动物”、“植食性鱼类”写成“草食性鱼类”、“浮游动物”写成“浮游生物”扣1分。 b 食物链不用箭头表示或标出不必要的箭头扣1分。
③出现以下问题扣2分:a 箭头方向错误。 b 食物链起点错误 c 食物链终点错误
28.(16分,省平均分6.75)子叶黄色(Y,野生型)和绿色(y,突变型)是孟德尔研究的豌豆相对性状之一。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
(1)在黑暗条件下,野生型和突变型豌豆的叶片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见图10。其中,反映突变型豌豆叶片总绿叶素含量变化的曲先是____________。
(1)【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根据题干所给信息“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可推测出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发育成的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降低。分析图10,B从第六天开始总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因此B代表野生型豌豆,则A为突变型豌豆。另外若第1小题做不出来,做第2小题的第3空时,有“从而使该蛋白叶绿素降解的能力减弱,最终使突变型豌豆子叶和叶片维持“常绿”。“常绿”说明叶绿素含量更大,降解速率也更慢。
(2)Y基因和y基因的翻译产物分别是SGRY蛋白和SGRy蛋白,其部分氨基酸序列见图11。据图11推测,Y基因突变为y基因的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_______和_______。进一步研究发现,SGRY蛋白和SGRy蛋白都能进入叶绿体。可推测,位点_______的突变导致了该蛋白的功能异常,从而使该蛋白叶绿素降解的能力减弱,最终使突变型豌豆子叶和叶片维持“常绿”。
(2)【标准答案】替换(1分) 增添(1分) ③ (2分)
【答案解析】根据图11可以看出,突变型的SGRy蛋白和野生型的SGRY有3处变异,①处氨基酸由T变成S,②处氨基酸由N变成K,可以确定是基因相应的碱基发生了替换,③处多了一个氨基酸,所以可以确定是发生了碱基的增添;从图11中可以看出SGRY蛋白的第12和38个氨基酸所在的区域的功能是引导该蛋白进入叶绿体,根据题意,SGRy和SGRY都能进入叶绿体,说明①②处的变异没有改变其功能;所以突变型的SGRy蛋白功能的改变就是有由③处变异引起。 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即使不会读图不能从中获得相关信息,如果平时有背诵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完全不看题, 三个中选两个,至少也能拿一分,甚至很简单拿满两分。
【注意问题】①“增添”和“缺失”两者的先后顺序可不考虑; ②“增添”不能写成“增加”,表述要专业准确 ③“③”这个答案要有最外面的圆圈,否则扣1分。
(3)水稻Y基因发生突变,也出现了类似的“常绿”突变植株y2,其叶片衰老后仍为绿色。为验证水稻Y基因的功能,设计了以下实验,请完善。
(一)培育转基因植株:
Ⅰ.植株甲:用含有空载体的农杆菌感染________的细胞,培育并获得纯和植株。
Ⅱ.植株乙:________,培育并获得含有目的基因的纯合植株。
(3)【答案解析】本实验通过具体情境考查对照实验设计能力。欲通过转基因实验验证Y基因“能使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的功能,首先应培育纯合的常绿突变植株y2,然后用含有Y基因的农杆菌感染纯合的常绿突变植株y2,培育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纯合植株观察其叶片颜色变化。为了排除农杆菌感染对植株的影响,应用含有空载体的农杆菌感染常绿突变植株y2作为对照。
【标准答案】(一)y2 (2分);获取Y基因,构建Y基因表达载体,用含有该表达载体的农杆菌感染y2的细胞。(4分)
【补充答案】(一)突变植株 突变型 “常绿”植株 “常绿”水稻均可,但“常绿”豌豆错误;(2分)
用含有Y基因的表达载体(2分),感染y2、突变植株、突变型、“常绿”植株、常绿水稻(2分)
(二)预测转基因植株的表现型:
植株甲:________维持“常绿”;植株乙:________。
【标准答案】(二)叶片衰老后(1分) 叶片衰老后由绿变黄(1分)
【补充答案】(二)叶片、衰老后、能够、可以、始终、常------ (1分) 叶片变黄、不能(没有)维持常绿、非“常绿”(1分)
【注意问题】(二)写“子叶”不给分,因为本小题题干说的是“叶片”,写“子叶和叶片等”给分
(三)推测结论:________。
【标准答案】(三)水稻Y基因通过叶绿素降解(1分),使叶片衰老后由绿变黄(1分)共2分。
【补充答案】(三)只要出现“叶绿素降解”的意思均给分,如水稻Y基因(通过)控制叶绿素降解(1分); Y基因有叶绿素降解的功能(1分) 。Y基因对y基因为显性(1分);y基因对Y基因为隐性(1分)
【注意问题】(三)本小题是讲水稻,只要写豌豆全错。“Y基因能使叶片变黄”没分;“Y基因没有维持常绿功能”也没分。
29.(16分,省平均分5.7)食品种类多,酸碱度范围广。生物兴趣小组拟探究在食品生产应用范围较广的蛋白酶,查阅相关文献,得知:
(1)pH对不同蛋白酶的活力影响有差异。据图12可知,_________更适宜作为食品添加剂,理由是________。蛋白酶的活力可用________的量来表示。
(1)【标准答案】木瓜蛋白酶(1分)
在pH4~9的范围内(1分),木瓜蛋白酶的活力高(1分)、稳定性强(1分)
单位时间内(1分)产物增加(1分)或者(单位时间内反应底物的减少)
【补充答案】在pH4~9的范围内写成Ph(4~5)—(8~9),比如pH4~8,pH5~9都行;在较宽(广) pH范围内也行;
蛋白酶的活性强/高,稳定性高/好,蛋白酶维持/保持较高的活力,哪怕没有出现“稳定”字,只要有稳定的意思,都给分。
单位时间也可以用每分钟/小时/h/s/min代替,凡是有时间概念的均给分。
产物增加可用产物生成或氨基酸的增加表示,反应底物的减少也可以用蛋白质的消耗/分解/水解/减少表示,强调一定有名词然后有动作词。
【注意问题】①pH大小写要注意否则扣分,“在一定pH范围内”、“pH无论大还是小”不具体不给分。
②“木瓜蛋白酶比其他酶活力高”没分,理由是:若酶活力都比较低,只是木瓜蛋白酶比其它酶活力高,则同样不适合做添加剂,要强调酶本身活力高而无需和其它酶比较。
③“受pH影响小/不大,几乎不受影响”均没分,添加剂要的就是“稳定”,不受影响可能已经失活了。
④酶活力高的前提下稳定才有意义,所以只写稳定没分。具体是写到“酶活力高”1分,“酶活力高而稳定性强”2分,“稳定性强”0分。
⑤“单位时间”用“相同时间”不具体故不给分,“产物增加”若没有动作词没分,凡是食品、食物也不给分。
(2)该蛋白酶的提取工艺流程如下:
兴趣小组分别对酶保护剂浓度、提取液pH进行了探究实验。结果显示,酶保护剂浓度在0.02~0.06mol/L范围内,酶活力较高;提取液pH在6.0~8.0范围内,酶活力较高。他们认为,要进一步提高粗酶制剂的美活力,以达到最佳提取效果,还需对酶保护剂浓度和提取液pH进行优化,并确定以此为探究课题。请拟定该课题名称,设计实验结果记录表。
(2)【标准答案】(探究)酶保护剂浓度和提取液pH对木瓜蛋白酶提取效果的影响(2分)
【补充答案】因变“提取效果”可用“提取效率、酶活性、酶活力、粗酶制剂的活力”来代替
【注意问题】①本小题2分,3个踩分点,采取倒扣分的形式,错一点扣1分,扣完为止,不倒扣分。3个踩分点分别是:a:自变量:酶保护剂浓度和提取液pH,注意变量名词要完成,举例写PH没写提取液错误。 b:因变量:木瓜蛋白酶的提取效果 c:自变量和因变量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正确,语言表达要清晰。
②若写两个课题即分开写一个自变量对酶提取效果的影响或者只写了一个自变量对酶提取效果均只得1分。
(3)【标准答案】
实验结果记录表
酶活力(单位:U)
酶保护剂(mol/L) | ||||
0.02 | 0.04 | 0.06 | ||
提取液pH | 6 | |||
7 | ||||
8 |
②本小题要绘制表格不能用其它形式表述
③表中实验现象或结果不能自己编撰内容或用“+、++”或“多、较多”等表示否则扣分
④评卷标准:
a :首先看是单因量对因变量影响的表格还是双因量同时对因变量影响的表格,若是单因量表格按最高4分来改;若是双因量表格按满分8分来改。
b :8分标准中:酶活力(1分) 单位U(1分)这两项写表格内位均可。其中“酶活力”也可用“单位时间内产物增加量”来代替。表格6分:其中“提取液pH部分”3分;“酶保护剂浓度部分”3分。3分的给分标准是:“提取液pH”名称1分,强调完整,无错别字。“提取液pH起止范围”1分,一定是6开头,8结束。还有一分是在6—8的范围内至少写3个以上(包含3个)正确的等距梯度。范围不正确则不考虑梯度。
c :4分标准中:一个自变量对一个因变量影响2分,可以分成两个表格,也可以合成一个表格,但是这一个表格其实就是两个表格的一个简单合并,并不是两个自变量同时对一个因变量的影响。若只写了一个自变量对一个因变量的影响则完全没分即0分,如只写了提取液pH对提取效果的影响,没有再写保护剂浓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则0分。 每个表格2分,2分中按“酶活力、单位U、”提取液pH“名称、起止范围、等距梯度”来倒扣分,错一处扣1分,直至0分,不倒扣分。另外相同知识点不重复扣分,如第一个表格没有写“单位U”若已经扣分,第二个表格则不再扣分,遵循最大给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