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 | 07200720 | 课程性质: | 专业必修 |
课程名称: |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 学时/ 学分: | 32/2 |
英文名称: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icrobiology | 考核方式: | 考试 |
选用教材: | 周群英,高廷耀编著,《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 大纲执笔人: | |
先修课程: | 普通化学 | 大纲审核人: | |
适用专业: | 环境工程 |
本课程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监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在环境工程中的污(废)水及有机固体废物生物处理和水体、土壤及大气污染与自净过程所涉及到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微生物学知识。
二、教学基本内容
1、绪论
本章主要向学生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命名和微生物特点等基础知识。
2、第一章 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本章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有关病毒的基础知识。
3、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本章主要介绍原核微生物中的细菌、古菌、放线菌等环境工程中常见的微生物,及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
4、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本章主要介绍真核微生物中的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环境工程中常见的微生物。
5、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理
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的酶、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和合成代谢等。
6、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生存因子
本章主要讲解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生长曲线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和生物因素。
7、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并接合当前的最新科研进展,向学生介绍基因工程和遗传工程等知识。
8、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态
本章主要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微生物在土壤、空气和水体中的生态情况。
9、第八章 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在氧、碳、氮、磷等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和机理。
三、建议教学进度
1、绪论 | 2 | 学时 |
2、第一章 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 1 | 学时 |
3、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 3 | 学时 |
4、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 2 | 学时 |
5、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理 | 6 | 学时 |
6、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生存因子 | 6 | 学时 |
7、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 6 | 学时 |
8、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态 | 4 | 学时 |
9、第八章 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 2 | 学时 |
本课程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向学生教授有关微生物的有关基础知识,初步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作用。教学时应注意接合目前环境方面生物学的有关应用,特别是对于污染物的生物处理技术方面的介绍。
五、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六、成绩评定方法
成绩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七、教学参考书
1.[美]Raina M. Maier, Ian L. Pepper, Charles P. Gerba著,张甲耀,宋碧玉,郑连爽等译. 环境微生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Bruce E. Rittman,Perry L. McCarty. 环境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周德庆编. 微生物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