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况 1
二、安全保证体系 1
三、保护的措施及方法 2
1.施工期内的主要环境污染因素特征 2
2.施工期内环境标准 2
四、主要环境影响的控制 4
1.噪声的控制 4
2.振动的控制 4
3.对城市生态的保护 5
4.对水污染的控制 5
5.对大气污染的控制 5
6.对光污染的控制 5
7.消防 6
与相邻建筑的防护专项方案
一、工程概况
闽侯县旧城改造安置房B地块S7#、B1~3#、B5#、B6#楼。其中:B1#楼为地上17层地下一层、B2#楼为地上26层地下一层,B3#楼为地上30层地下一层,B5#楼为地上33层地下一层,B6#为地上33层,地下一层,S7#为地上2层,地下一层。建筑总高度(室外地面至女儿墙高度)B1#楼为51.40m(消防高度为49.90m),B2#楼为80.40m(消防高度为78.90m),B3#楼为.10m(消防高度为87.60m),B5#楼为97.80m(消防高度为96.30m),B6#为98.50m(消防高度为97.0m),S7#为9m,本工程共由B1、B2、B3、B5、B6、S7,共6栋楼组成,本工程的六栋楼的地下室为连体地下室。工程总工期为20个月。
二、安全保证体系
1、成立以项目经理林雄周为首的安全文明施工领导小组,具体安排如下:
组长(林雄周):作为项目部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项目部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方针和业主单位的决议,建立、健全项目部安全管理体系,对安全工作规划、投入、重大举措进行决策,保证安全经费的投入,组织审定项目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时、如实报告安全生产事故。
副组长(郭永泉、关瑞荣):承担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监督方面的安全职责,审定安全生产技术方案并指导现场安全技术方案的实施。组织编制并审批现场施工规程和规定,并根据情况及时组织修改、补充、完善。协助项目经理完成安全管理决策。
副组长(林嘉铭):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负责本工程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对本工程施工区域进行安全巡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负责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制止“三违”现象,参加事故调查、分析,编写事故报告,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处理事故,划分责任,追查到人,对重点危险场所和危险作业进行现场监护并做好日常交安全记录。
组员(各施工班组组长):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制定施工方案时,同时制定安全措施,对新工艺、新技术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改进和完善安全技术施工方案,监督员工遵守安全操作规章制度,制止“三违”,及时汇报安全事故。认真遵守安全规程制度和有关安全生产指示,根据本班组人员的技术、体力、思想等情况合理安排工作,做好安全交底,对本组人员在生产中的安全健康负责,组织本班组的日常安全工作,开好班前安全会,组织本班组职工学习安全规程、制度,对新调入的工人进行现场安全教育,施工作业前,由技术人员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作业班组、作业人员做出详细说明并书面告知,并由双方签字确认,发生安全事故要详细记录及时上报,并组织全组人员认真分析,提出防范措施,保护好事故现场并立即上报。
三、保护的措施及方法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地质勘察报告,在拟建场地周边,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进行认真分析后,易对周边建筑物产生影响的因素有桩基施工和后期施工噪音污染。
1.施工期内的主要环境污染因素特征
1).噪音
施工噪音包括现场施工产生的噪音和车辆运输产生的噪音。
施工过程将动用挖掘机、空压机、发电机、风镐、打夯机、混凝土输送泵等施工机械,这些施工机械在进行施工作业时产生噪音,成为对临近敏感区有较大影响的噪音源。这些噪音源有的是固定源,有的是现场区域的流动源。此外,一些施工作业如:安装、搬卸、拆除等也会产生噪音。而且有些工艺必须连续施工,如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等夜间施工噪声扰民问题会比较突出。
2).振动
主要来源于重型施工机械的运转,重型运输车辆行驶,打桩、锤击、夯实等作业产生的震动。
3).大气污染
挖土、拆卸、装卸、运输、回填、夯实等施工过程和开挖面、露天堆放等区域会产生大量扬尘,扬尘在大风天气和旱季较为严重,是施工期的主要大气污染,此外,各种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和炉灶等燃具也排放废气。
4).水污染
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由施工废水、地下水、雨水径流、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其中施工废水中含泥沙最高,需经沉淀后排放。
5).固体废弃物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工程弃土、建筑废料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
2.施工期内环境标准
1).强制性标准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GB12523-90)在与敏感区对场界处的噪声值
见下表不同施工阶段的噪声限值
单位:等级声级leq [Db (A) ]
施工阶段 | 主要噪声源 | 噪声限值 | |
昼 间 | 夜 间 | ||
土石方 | 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 | 75 | 55 |
结构 | 振捣棒、电锯等 | 70 | 55 |
吊车、升降机等 | 65 | 55 |
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具体要求:建筑施工场地周围区域的环境噪声标准值见下表
环境噪声标准值
声功能
区类别 | 使用地带范围 | 昼 间 | 夜 间 |
1 | 居住、文教区、机关、旅游风景区 | 55 | 45 |
2 | 混合区、商业中心区 | 60 | 50 |
3 | 交通干线道路两侧 | 70 | 55 |
具体要求:建筑施工场地周围区域的环境振动标准见下表
环境振动标准值
单位:等级声级leq [Db (A)]
适用地带范围 | 昼 间 | 夜 间 |
居住、文教区 | 70 | 67 |
混合区、商业中心区 | 75 | 72 |
交通干线道路两侧 | 75 | 72 |
具体要求:总悬浮颗粒物(TSP)日平均1.30mg/m3。
3).参考标准
⑴.《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18)
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78-1996)具体要求:悬浮物(SS)二级标准150mg/L(排入设污水处理厂的城市排水系统)。
4).与本工程有关的其他管理条例
⑴《福建省城市绿化条例》
⑵《福建省城市道路管理条例》
⑶《福建省城市排水管理条例》
⑷《福建省城市市容管理条例》
⑸《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
⑹《福建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⑺《福建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⑻《福建省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管理规定》
⑼《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⑽《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5号令)
四、主要环境影响的控制
1.噪声的控制
1).施工场界噪声控制按《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要求。
2).对可固定的机械设备如空压机、备用发电机等设置在施工场地建临时房屋内,房屋内设隔音板,使其与外界隔离,最大限度的降低其噪音。
3).对噪声超标造成环境污染的机械施工,其作业时间在7:00至12:00和14:00至22:00之内。
4).各项施工均选用低噪声的机械设备和施工工艺。施工场地布局要合理,尽量减少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减少噪声强度和敏感点受噪声干扰时间。
2.振动的控制
1).施工振动对环境的影响按《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要求。
2).对振动超标造成环境污染的机械施工,其作业时间在7:00至12:00和14:00至22:00之内。
3).本工程施工可能对地层产生扰动,引起建筑物变形或沉陷。对临近建(构)筑物应事先详查,做好记录,对可能的危害采取加固等预防措施。
3.对城市生态的保护
1).对城市绿化,在施工范围内严格按法规执行,临时占用绿地要报批并及时恢复,砍伐或迁移树木要报批,不得随意修剪树木,对树木按要求进行特殊保护。
2).施工照明灯的悬挂高度和方向要考虑不影响居民夜间休息。
3).严格履行各类用地手续,按划定的施工场地组织施工,不乱占地不多占地。
4).在施工场地周围贴安民告示,以求得附近居民的理解和配合。
5).在施工工地场界处设实体围蔽,不得在围蔽外堆放物料、废料。
6).施工时如发现文物古迹,不得移动和收藏,施工人员保护好现场,防止文物流失,并暂时停止作业,立即向有关部门汇报。
7).对施工人员加强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的教育,在雇佣合同中规定严禁随意砍伐树木。
4.对水污染的控制
1).废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悬浮物(SS)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78-1996)的三级标准400mg/L,废水排入自然水体,悬浮物(SS)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78-1996)二级标准150mg/L。
2).根据不同施工地区排水网的走向和过载能力,选择合适的排口位置和排放方式。
3).在开工之前完成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并保证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设施在整个过程的有效性,做到现场无积水、排水不外溢、不堵塞、水质达标。
4).泥浆水产生处设沉淀池,沉淀池的大小根据排水量和所需要的沉淀时间确定。
5).考虑福州降水特征,制定雨季、特别是汛期排水措施,避免废水无组织排放。
5.对大气污染的控制
1).对易产生粉尘的作业面和装卸、运输过程,制定操作规程和洒水降尘制度,在旱季和大风天气适当洒水,保持湿度。对易于引起粉尘的细料或松散料应与遮盖或适当洒水湿润,运输时应用帆布盖套或类似遮盖物。
2).合理组织施工,优化工地布局,尽量避开敏感点和敏感时段。
3).严禁在施工现场焚烧任何废弃物和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
6.对光污染的控制
探照灯要选用即满足照明要求又不刺眼的新型灯具,使夜间照明只照射施工区域而不影响周围居民区居民的休息。
7.消防
1)为使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顺利进行,保卫部门应加强日常性检查,确保消防通道畅通。
2)公共聚集场所应保持消防通道畅通,出入口有明显标志,消防通道及安全门不能锁闭,疏散路线有明显的引导图例。
3)火灾发生时,疏散引导人员应迅速赶赴火场,利用应急广播指挥人群有组织地疏散。
4)疏散路线尽量简捷,安全出口的利用要平均。
5)疏散引导组工作人员要分工明确,统一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