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一.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十一课精读课文《背影》第二课时。
二.目标确立
(1)教材分析。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基于此,于是第三单元以“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应运而生,通过学习,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情感导向上,不光要接受、理解“爱”,更要尊重爱、施爱。《背影》不仅是阅读的经典,还是写作的范本,要引导学生读懂读透,并将读写结合落到实处。
(2)学情分析。《背影》所表现的不光是父爱,更有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对正处于逆反期的中学生来说不易自主把握,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背影》是很好的写作范本,里面涵盖了大量的写作技巧,只要以“情”为切入点,紧密联系现实、联系生活、联系自我,从人人都拥有的亲情出发,感悟“爱”,抒写“爱”,播撒“爱”,就能突破“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的写作困境。
(3)自我背景性经验剖析。我是个重感情善写作的人,看电视、读书往往因过度投入而流泪,《背影》读过、教过多遍,每次读、每次备课时都要流泪。由于自己善读善写,语文课堂也习惯于读写结合,这既能提升学生思想情感,又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本学段学生学习、生活特点,为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实现教学各要素间积极的思维碰撞,真诚的心灵沟通,生成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关键语句所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静思,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探究技法,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父子情深,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刘和刚的歌曲《父亲》,一上课,教师用亲切的话语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询问:刘和刚的歌曲《父亲》,催人泪下,我们为人世间伟大的父爱而感动,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从中也能看出浓浓的亲情,同样催人泪下,读后流泪的同学有没有?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后导入:走近朱自清,研读他的散文《背影》,一起感受那真挚的亲情,分析作品催人泪下的力量从何而来。
【设计意图】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曲《父亲》,引发不同层次、不同情感态度的学生生发出对亲情的不同感受,在对亲情的自我陶醉中自然地进入文本,为更好地理解文本做好感情铺垫。“作品催人泪下的力量从何而来?”,将学生的思维由情及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二环节:自读默思,升华情感:
首先,教师指导“读懂散文”的方法策略,通过找作者直接陈述的句子和从作品的语气语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法,让学生走近作者,以己之心,体贴作者之心。
然后,与学生共同默读静思,展开与文本、作者间的深层对话,实践“读懂散文的方法策略”,真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最后由读到说,通过赏析,评价,将情感体验再次与作者交融,完成自我救赎、自我解脱、自我升华的心灵历程。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能否融入自己的情感,教师的引导、鼓励是很必要的,我按照由易到难的进程,通过分析句子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通过调动学生并不太丰富的生命经历和情感经验,让他们真正地走进作品中与作者交流,与主人公进行换位,身临其境,驰骋想象,透过语言看到生活,从而实现情感上的体验与感悟。
第三环节:读写结合,探究技法
首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
然后,播放《望父买橘》视频,思考“这段好在哪里?”,体会最动情的瞬间。
再次,通过研读用词技巧,归纳写作启示。
最后,教师激情演说,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用心去回忆爱的瞬间,用情去串起爱的语言。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比较好的教材处理的策略是整体把握文意基础上的“选点”。 “选点品读”,就是精读,就是深读。这里我选取了“望父买橘”这个最动情的细节展开评析。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品析欣赏的层面上,语文教学依旧是低效的。优化这种单纯地停留在“知晓”层面的研读,而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其方式就是课堂“写作”。由于“写”,人人都要动手动脑;由于“写”,学生就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由于“写”,课堂教学就有了“动与静”的节奏变化;由于“写”,就真正有力地表现出了“欣赏”的力量。有了全班同学整体的以“写”为过程的欣赏活动,再组织起师生的课堂交流与对话活动,尽管也有一一对话的场面,但学生发言的质量不同了。如果说学生的一句话一句话的应答,即使说得很生动也略显单调,那么学生的一段话一段话的表述,即使说得很平实也显得内容丰富。这是学生课堂发言的不同境界。
第四环节:生活实践,课后延伸
1、重读《背影》,写出你的读书心得。
2、完成“父亲,我想对您说”
【设计意图】教师布置作业也要尊重个性差异。建立多层次的作业结构,把握好难易度,增加作业的弹性,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作业“自选超市”中自由选择,这样的作业也体现了人文精神。
四. 赏析精彩片段
为突出教学重难点,课堂上,师生抓住课文关键词句,潜心阅读,个性剖析,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积极展开师生间、生生间,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思维对话和情感交流。以下是第二环节“自读默思,升华情感”中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在指导学生通过作品的语气语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我先做了简单的引导——我们听别人说话,需要根据语气语调判断说话人的意思,有时候,有些语气语调甚至与他说的话的内容恰好相反。这就是所谓的听话听音。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我接着引导——阅读也是这样,要能根据语气语调读出言外之意。请快速地从文中找出这样的典型例子,分析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联系生活,联系自己,走出文本,真实地展示个性,展示自己的阅读感悟,生活体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前教学本课时,因为考虑到这个知识点很简单,学生也好理解,为节省时间,教师简单地一举例,一掠而过,忽略“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体差异,因此教学效果一般。现在我明白了: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读懂文学作品,必须让他们融入自己的情感,而能否融入自己的情感,教师的引导、鼓励是很必要的,哪怕是最简单的问题,让最差的学生回答,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问题一提出,我就发现我们班那个成绩最差,上课最能捣乱的李超同学竖起了耳朵,显然他听进去了,并且乐滋滋地举例:“昨天晚上,我拿着星期天做的数学卷子让我妈妈签名,妈妈看了看卷子没好气地说‘总共8道题,你错7道,下次使使劲,争取——’,我一看妈妈生气了,马上接着说‘争取一个不错!’,妈妈被我逗乐了,痛痛快快地签上了名字。”“不光会听,还会说,因为你出色的口语交际能力,免去了一顿臭骂,认真读课文,看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分析出话外话?”“找到了,好几处呢!”“读出来,分析一下”‘“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都是说反话,是因为当初不理解父亲,觉得他絮叨,斤斤计较,给自己丢了面子,这个年龄的人,都很讲究面子的,有时候我妈妈做事,也是这样,特别是在我同学跟前,常让我没有面子,我经常说她‘痴’,说她‘out了’,现在想想,父母是对的,只是孩子当初太不懂事了”“你读懂了文章,关键是读懂了同龄人的心理,最让人佩服的是你敢于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剖析自己的不足,勇气可嘉”。“到这里,我们能否感受到‘朱自清为什么要写《背影》?他写这篇文章前的心境、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写完这篇文章后的心态有什么不同’?”“我知道!”“那你接着说”,“因为他意识到当年自己错了,虽然当初对父亲那么反感,但父亲还是忙着给儿子铺座位,买橘子,而且是爬过月台去买橘子,现在长大了,感觉对不起父亲,想通过文字向父亲道歉。”“不光是向父亲道歉,也是作者的自我救赎,自我解脱,自我升华,只有把这些写出来,心情才会好受些。”栾鑫的同桌接着补充。“恭喜你们,理解得太好了,超过了教师,超过了教参,达到了作者心灵的高度。”
片段二:所谓亲近母语,指的不仅是距离,而且需要时间。真正的语文学习,一定是让学习语文的人——学生真正自主,让他们彻底地融入丰富的语言世界、语文生活,在亲近、体验、感受和实践中,逐渐培养起优秀的读写素养,形成的个性品格,进而具备的创造和创新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虽然有了前面的阅读指引,学生已读懂了课文,但我没有急于往下进行,而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感悟再读课文最后一段,看看通过这些语句又读懂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在自读中静思,情感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再次沉淀,再次丰盈。
从学生朗读的语气语调中,我听到了;从学生含泪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们着实读懂读透了课文——班上读书较多的张启雨说:“好在,《背影》出版后,朱自清的父亲还活着,记得朱自清当时是这样描述的: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的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子上,戴上了老花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不知是张启雨诵读水平太高,还是学生听得太入神,我分明看到:不少同学眼里闪着泪花。何雨洁同学带着哭腔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亲确实伟大,明明垂垂老矣,孤独无助,举箸提笔已经不便,却偏偏在信中说‘身体平安’”;“正是有了这样的父亲,才能培养出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李昊楠补充道。赵忠鑫同学又抢着发言:“一开始读课文,觉得朱自清真不像男人,动不动就流泪,现在想想我的父母,想想我以前做的,实在太不应该了,假如父母真让我气病了,有个三长两短,我能难受死,唉,反正现在想想,我也想哭……”。一向不爱发言的李文静同学说:“老天真是无眼,家难国难面前,父亲没有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孩子,而且一生辛劳,做了许多大事,结果却让他老年如此颓唐,真是不公平”;善于写诗的郭宝倩同学脱口而出:“国难家难当头,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父亲又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赵洁同学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对,我也要写篇文章,赞美我的父亲,说不定也能发表”王帆同学眼睛一亮,突然有了写作灵感和创造欲望……或许是学生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也适时评价并小结:是啊,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她们的血液。假如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父母会毫不犹豫地牺牲她们的生命来换取我们的第二次重生。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亲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花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我们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海深。同学们,想想再过几年,你们将远走高飞,离开父母;再过几十年,疾病、年龄会使父母永远地离开我们,那将是多么不幸的事情。请大家闭上眼,为我们健在的父母、以及所有关心我们的人,默默地祝福并深深地追悔:以前,我们有没有做过对不起他们的地方,今后该怎样做?……教室里静悄悄的,不一会儿,我听到了抽泣声。
五. 自我反思
对于经典美文《背影》,我自认为对这篇文章已经挖掘得很深很透,课堂上只要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倾倒给学生,学生定会掌握得滚瓜乱熟,然而事与愿违,纵使我使出浑身解数,不过数日,学生便遗忘殆尽,师生都苦不堪言。
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建设活动中,一种新的语文课堂——自主课堂成为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学生学习兴趣的新课型,它使我从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中解脱出来,感觉浑身轻松,从尊严可畏的“师者”变成和蔼可亲的“师姐”,师生都感觉幸福快乐。
这节课,学生听着歌曲进入课堂,自主地学,尽兴地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思想的碰撞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锻炼思维,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而且终生难忘,真正实现了和谐高效。
六. 教师点评
对于《背影》这样经典文章的教学,要想既坚守传统教学内容精髓又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樊篱,以经典文章成就经典课堂实属不易,爱思考、有思想、不随波逐流,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建设中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
⑴听说读写,融会贯通,和谐高效
散文教学,不涉及“手法”,不涉及“章法”,从教材处理与利用的角度而言,表现出来的是见什么教什么、见文解文、缺少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教学习惯,对学生阅读欣赏能力的提升,没有一点好处。所谓“教得不深”“教得不美”“教得无味”都与此有关。《背影》这个课例,很好地注意到这一点。感悟理解父子深情固然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但学习文章的写作技法写人记事才是这篇文章的关键和教学难点,活水源头是阅读,下笔成文才是真。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节课,做到了听说读写的融会贯通,让学生读,联系实际说,特别是后半部分的由读到写,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有了情感支撑,学生的语言潜质被充分唤醒和挖掘,水到渠成,自然天成,和谐高效。
⑵深度对话,推进思维,收放恰当
思维对话的核心是思维的交流与碰撞。善于引导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透过文字的表层步入作者的写作思维,把阅读还原至写作来提高读写能力,实现读者与文本、作者深度对话,并充分发挥自身思维助推的作用,引领学生升华情感。研读深究,就能发现,“放”很讲究,“收”很见功力。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感悟再读课文最后一段,看看这些语句让自己又读懂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在自读中静思,交流读书感悟时,所有听课的老师都感到震惊,学生们太有才了,个个像提前准备好似的,但发言的激情、眼神、甚至眼泪,又是原生态的课所仅有的,虽是亮点,但姜老师没有一味地展现,而是恰到好处地“收”起,“收”得自然,恰是时候,让你想说没有机会,没办法,写吧,你不是也想写父亲吗,那就满足你的创造需要,自然进入下一环节——“写 ”, 在一“放”一“收”中,将学生的思维顺势引向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