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因素 | |||||
原发表日期: 2007-04-03 | |||||
------------------------------------------------------------------------------------------------------- | |||||
在制作青贮饲料时,要使乳酸菌快速生长和繁殖,必须为乳酸菌创造良好的条件。有利于乳酸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是:青贮原料应具有一定的含糖量、适宜的含水量以及厌氧环境。这几方面也就是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因素。 一、 青贮原料的含糖量 为保证乳酸菌的大量繁殖,产生足量的乳酸,青贮原料中必须 有足够数量的可溶性糖分。若原料中可溶性糖分很少,即使其他条件都具备,也不能制成优质青贮料。青贮原料中的蛋白质及碱性元素会中和一部分乳酸,只有当青贮原料中 pH 值为 4.2 时,才可抑制微生物活动。因此乳酸菌形成乳酸,使 pH 值达 4.2 时所需要的原料含糖量是十分重要的条件,通常把它叫做最低需要含糖量。原料中实际含糖量大于最低需要含糖量,即为正青贮糖差;相反,原料实际含糖量小于最低需要含糖量时,即为负青贮糖差。凡是青贮原料为正青贮糖差就容易青贮,且正数愈大愈易青贮;凡是原料为负青贮糖差就难于青贮,且差值愈大,则愈不易青贮。 最低需要含糖量是根据饲料的缓冲度计算,即: 饲料最低需要含糖量( % ) = 饲料缓冲度 ×1.7 饲料缓冲度是中和每 100g 全干饲料中的碱性元素,并使 pH 值降低到 4.2 时所需的乳酸克数。因青贮发酵消耗的葡萄糖只有 60% 变为乳酸,所以得 100/60=1.7 的系数,也即形成 1g 乳酸需葡萄糖 1.7g 。 例如,玉米每 100g 干物质需 2.91g 乳酸,才能克服其中碱性元素和蛋白质等的缓冲作用,使其 pH 值降低到 4.2 ,因此 2.91 是玉米的缓冲度,最低需要含糖量为 2.91%×1.7=4.95% 。玉米的实际含糖量是 26.80% ,青贮糖差为 21.85% 。 紫花苜蓿的缓冲度是 5.58% ,最低需要含糖量为 5.58%×1.7=9.50% ,因紫花苜蓿中的实际含糖量只有 3.72% ,所以青贮糖差为 – 5.78% 。豆科牧草青贮时,由于原料中含糖量低,乳酸菌不能正常大量繁殖,产乳酸量少, pH 值不能降到 4.2 以下,会使菌、酪酸菌等大量繁殖,导致青贮料发臭,品质降低。因此要调制优良的青贮料,青贮原料中必须含有适当的糖量 ,一般含量至少应为鲜重的 1%~1.5% 。一些青贮原料干物质中含糖量见表1 。 表1 一些青贮原料中干物质中含糖量 (引自王成章主编《饲料生产学》 282 页, 1998 ) 易于青贮原料 | 不易青贮原料 | ||||
饲料 | 青贮后 pH | 含糖量( % ) | 饲料 | 青贮后 pH | 含糖量( % ) |
玉米植株 | 3.5 | 26.8 | 紫花苜蓿 | 6.0 | 3.72 |
高粱植株 | 4.2 | 20.6 | 草木樨 | 6.6 | 4.5 |
菊芋植株 | 4.1 | 19.1 | 箭舌豌豆 | 5.8 | 3.62 |
向日葵植株 | 3.9 | 10.9 | 马铃薯茎叶 | 5.4 | 8.53 |
胡萝卜茎叶 | 4.2 | 16.8 | 黄瓜蔓 | 5.5 | 6.76 |
饲用甘蓝 | 3.9 | 24.9 | 西瓜蔓 | 6.5 | 7.38 |
芜菁 | 3.8 | 15.3 | 南瓜蔓 | 7.8 | 7.03 |
(1)易于青贮的原料。如玉米、高粱、禾木科牧草、甘薯藤、南瓜、菊芋、向日葵、芜菁、甘蓝等,这类饲料中含有适量或较多易溶性碳水化合物,具有较大的正青贮糖差。
(2)不易于青贮的原料。如苜蓿、三叶草、草木樨、大豆、豌豆、紫云英、马铃薯茎叶等,含碳水化合物较少,均为负青贮糖差,宜与第一类混贮,或者加入青贮发酵抑制剂调制特种青贮。
(3)不能单独青贮的原料。如南瓜蔓、西瓜蔓等。这类植物含糖量极低,单独青贮不易成功,只有与其他易于青贮的原料混贮或添加碳水化合物(如糠麸、干草粉等),或者加酸青贮,才能成功。
二、青贮原料的含水量
青贮原料中含有适量水分,是保证乳酸菌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水分含量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青贮发酵过程和青贮饲料的品质。如水分过低,青贮时难以踩紧压实,窖内留有较多空气,造成好气性菌大量繁殖,使饲料发霉。水分过多时易压实结块,利于酪酸菌的活动。同时植物细胞液汁被挤后流失,使养分损失(见表2 )。
表2 青贮原料含水量与排汁量、干物质损失的关系
原料含水量 ( % ) | 干物质含量 ( % ) | 每 100kg 青贮原料中 | 排汁中干物质损失 ( % ) | |
排汁量 (kg) | 排汁中干物质量 (kg) | |||
84.5 | 15.5 | 21.0 | 1.05 | 6.7 |
82.5 | 17.5 | 13.0 | 0.65 | 3.7 |
80.0 | 20.0 | 6.0 | 0.30 | 1.5 |
78.0 | 22.0 | 4.0 | 0.20 | 0.9 |
75.0 | 25.0 | 1.0 | 0.05 | 0.2 |
70.0 | 30.0 | 0 | 0 | 0 |
含水过高或过低的青贮原料,青贮时应处理或调节。对于水分过多的饲料,青贮前应稍晾干凋萎,使其水分含量达到要求后再青贮。如凋萎后还不能达到适宜含水量,应添加干料进行混合青贮。也可以将含水量高的原料和低水分原料按适当比例混合青贮,如玉米秸和甘薯藤、甘薯藤和花生秧、玉米秸和紫花苜蓿是比较好的组合,但青贮的混合比例以含水量高的原料占 1/3 为适合。
三、厌氧环境
乳酸菌是厌气性细菌,而菌等有害微生物大多是好气性菌,如果青贮原料内有较多空气时,就会影响乳酸菌的生长和繁殖,反而使菌等有害微生物活跃起来, 好气菌大量繁殖,氧化作用强烈,温度升高(可达 60 ℃),使青贮料糖分分解,维生素破坏,蛋白质消化率降低, 青贮原料就要变质。拖延封窖对表层饲料有不良影响,密封后下层饲料还会变质,发生蛋白质分解及糖氧化,导致温度上升,细菌群落发生改变。
为了给乳酸菌创造良好的厌氧生长繁殖条件,须做到原料切短,装实压紧,青贮窖密封良好。
青贮原料切短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装填紧实,取用方便,家畜便于采食,且减少浪费。同时原料切短或粉碎后,青贮时易使植物细胞渗出液汁,湿润表面,糖分流出附在原料表层,有利于乳酸菌的繁殖。切短程度应视原料性质和畜禽需要来定,对牛羊来说,细茎植物如禾本科牧草、豆科牧草、草地青草、甘薯藤、幼嫩玉米苗等,切成 3 ~ 4cm 长即可;对粗茎植物或粗硬的植物如玉米、向日葵等,切成 2 ~ 3cm 较为适宜。叶菜类和幼嫩植物,也可不切短青贮。对猪禽来说,各种青贮原料均应切得越短越好,细碎或打浆青贮更佳。
原料切短后青贮,易装填紧实,使窖内空气排出。一般原料装填紧实适当的青贮,发酵温度在 30 ℃左右,最高不超过 38 ℃ 。
青贮的装料过程越快越好,这样可以缩短原料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减少由于植物细胞呼吸作用造成的损失,也可避免好气性菌大量繁殖。窖装满压紧后立即覆盖,造成厌氧环境,促使乳酸菌的快速繁殖和乳酸的积累,保证青贮饲料的品质。
四、适宜温度
青贮的适宜温度为26.7~37.8℃,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乳酸菌的生长和繁殖,并影响青贮料的品质。如果在青贮过程踩实压紧,顶部封严,就不会使温度超过上述范围。如窖内空气已被排出,青贮升温则不明显,底部附近为26.7~29.4℃,顶部附近约37.8℃或稍高。一般情况下,温度在青贮后的1~15 d上升,然后下降。如果青贮窑漏气,温度可急剧上升到54.4℃,这样会使青贮料变坏。
五、适当密度
青贮料水分含量低时,贮存密度应高些;水分含量较高时,贮存密度不宜太大,以免因发酵汁过多而造成损失,如含水量为80%的玉米秸,当每立方米分别贮存500 kg、600 kg、700 kg和800 kg时,青贮料中干物质中含糖量依次为2.6%、4.7%、1.0%、0.5%,有机酸为13.0%、16.6%、18.5%和16.2%。有机酸中乳酸含量相应为3.0%、4.9%、6.0%和9.4%,干物质损耗依次为2.7%、2.6%、3.1%和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