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页:“阅读和绘制地图”
答:略。
22页:“根据需要选择地图”
1.下面两幅图,一幅是中国地图,另一幅是北京市地图。
(1)比较这两幅地图,哪幅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哪幅地图表示的内容详细一些?哪幅地图的比例尺较大?由此,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请把你的结论填写在下表中。
表示范围的大或小 | 表示内容的详或略 | |
比例尺较大 | 小 | 详 |
比例尺较小 | 大 | 略 |
答:如果要了解北京在祖国的位置,应该选择中国地图;如果要认识北京市的轮廓特征,需要选择北京市地图。
2.小明暑假去云南旅游。在他旅游的整个过程中,一直有不同的地图与他相伴。
(1)出行前,小明找到一张中国交通图。这张图能为小明的出行提供哪些帮助?
(2)到了云南昆明,小明想要住宿,他需要哪种地图?
(3)小明除了要在昆明游览,还想去云南其他著名景区游览,他需要哪些地图?
(4)小明到了某著名景区后,要确定景点的旅游线路,他需要哪种地图?
答:(1)查阅中国交通图,可以找到去往云南的交通线路。
(2)昆明城市图。
(3)云南省旅游图。
(4)景点导游图。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26页:“制作地形模型,认识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1.参照图1.38和图1.39,用橡皮泥制作一个等高线地形模型。根据图1.38,比较一下,是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
图1.38
答:从C点爬到山顶A比较容易,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C点到山顶A与B点到山顶A相比,等高线比较稀疏,相对坡度比较缓,爬山容易。
2.在所做模型中找到陡坡和缓坡,再对照图1.38,比较陡坡和缓坡的等高线疏密差异。
答:陡坡等高线密集,缓坡等高线稀疏。
3.在所做的模型中找到山峰、山脊,再对照图1.38,看看它们的等高线特征。
答: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字越往内越大;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28页:“绘制地形剖面图”
答:略。
第2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31页:阅读图2.3和图2.4,谈谈你对地球名称的看法。
答:通过小朋友在地球上的谈话,说明人们生活在陆地上,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都以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因此起名叫地球,这反映了从古到今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
35页:“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
1.观察地球仪,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看看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答:①亚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东南与大洋洲相望,西南与非洲相邻,西部与欧洲相邻;
②欧洲:东临亚洲,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西隔大西洋与北美洲相望,北临北冰洋;
③北美洲:北临北冰洋,西隔太平洋与亚洲相望,东隔大西洋与欧洲相望,南接南美洲;
④太平洋:被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和亚洲所包围;⑤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所包围。
2.阅读图2.6,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南面分别是哪几个大洲?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哪一个大洋或大洲?
答: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其中赤道穿过的是前两个州的,穿过的是后两个州的岛屿)。亚洲南面是大洋洲,欧洲南面是非洲,北美洲南面是南美洲。北极地区是北冰洋;南极地区是南极洲。
3.阅读图2.11,认识七大洲的轮廓,比较各大洲的面积大小。并对照世界地图,说说各大洲的轮廓形状。
答:面积大小: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轮廓形状:轮廓多为北宽南窄,大致呈三角形,岛屿多在东面。
第2节 海陆的变迁
37页:“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
图2.13~2.15是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请你解释原因。
答:图2.13: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地壳运动。
图2.14: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我国东部海底架在地质时期曾为陆地,造成这种桑田变沧海的原因是地壳的变迁或海平面的升降。
图2.15:荷兰填海造陆说明了人类活动对海陆变化的作用。
40页:“运用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
阅读拼合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图和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图,并依据漂移说,对图中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答:魏格纳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似的一些证据,论证自己的“假说”。
43页:“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
1.读红海、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成因示意图,对下列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1)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
(2)地中海为什么在不断缩小?
(3)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答:(1)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地区,在不断扩张。
(2)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地带,不断缩小。
(3)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形成山脉。
2.读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示意图(从海洋到高山),说明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喜马拉推山脉是怎样形成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
答: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①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靠近,使古地中海不断缩小;②两大板块持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会使地面不断隆起;③两大板块压在一起,古地中海消失;④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下方。板块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还在升高,说明两大板块继续碰撞,板块运动没有停止。
第3章 天气与气候
第1节 多变的天气
47页:“认识天气及其影响”
1.看看下面几句话,哪些是说天气的,哪些是说气候的?
①昆明四季如春 ②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③明天大风降温 ④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答:①气候;②天气;③天气;④气候。
2.阅读图文材料,说说天气的影响。
A.2011年6月18日,武汉降大到暴雨,全程多处交通要道积水严重,造成不少地方交通阻塞。
B.生活提示 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将下降8~10℃,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
C.本报讯 夏收期间遇上了少有的好天气。南苑乡顺利完成小麦收割任务。
D.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根据当时的天气变化,预测将有东南风出现,与周瑜共同拟定了借助东南风火攻曹操船队的战斗方案,结果大获全胜。
(1)简要分析图文资料,总结它们提供的信息。
材料A说明了:天气雨交通的关系;
材料B说明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材料C说明了: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材料D说明了:天气与军事的关系。
(2)补充更多的资料,说明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答:略。
50页:“记录天气状况和模拟播报天气预报”
答:略
52页:“认识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城市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压的高低、风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的时候,人类活动的影响更为显著。下面两例可能就发生在你的身边。选择一个你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每年秋收以后,村里有些农民都要把田里的秸秆烧掉,用秸秆灰肥田。但是,这样做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能不能改变这种传统的肥田方法呢?
(2)城市里的汽车可真多,汽车尾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1)燃烧植物秸秆,造成土壤碱性增大,造成空气污染。
(2)汽车增多,车速变慢,尾气中污染物排放增多,造成空气污染。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54页:“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1.根据表3.2,绘出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答:略。
2.读图3.15,完成下列要求。
(1)读出最热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2)读出最冷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3)计算该地气温年较差。
(4)估算该地的年平均气温。
答:(1)最高月均温21℃,在7月。
(2)最低月均温1℃,在1月。
(3)气温年较差20℃。
(4)年平均气温12℃左右。
56页:”读图认识1月和7月世界气温的分布差异”
读图3.19和图3.20,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世界1月和7月的气温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
2.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1月和7月有什么差异?南、北半球有什么差异?
3.北半球同纬度的和海洋相比,1月哪里气温高?7月哪里气温高?
答:(1)世界1月和7月的气温从低纬到高纬都呈现逐渐递减的变化规律。
(2)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1月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的密集,7月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的密集。
(3)北半球同纬度地带,1月气温低于海洋,7月气温高于海洋。
第3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59页:“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1.根据表3.3,完成该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表3.3
答:
2.根据绘制的图3.23,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
(3)该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4)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答:(1)7月、8月、9月三个月降水较多。
(2)12月、1月、2月三个月降水较少。
(3)各月降水量加在一起,为该地年降水量(约为745毫米)。
(4)该地降水冬季少,夏季多。
61页:“判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
答: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10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超过2000毫米;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大多在500毫米以下。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答:在南、北回归线附近,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1000~2000毫米,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200毫米以下。
3.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答:在中纬度地区,内部比沿海地区降水少,降水呈现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变化。
第4节 世界的气候
63页:“读图分析气候的地区差异”
按图3.25提示的方法,比较图3.26中温带西岸的A地与东岸的B地的气候差异。
答:A地全年温和多雨;B地气温年较差大,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65页:“读图3.28,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1.找出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并填在下表中。
答:
分布地区 | 气候类型 |
热 带 |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
温 带 |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性气候 |
寒 带 | 寒带气候 |
答:
分布地区 | 气候类型 |
东岸 |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
内部 | 温带性气候 |
西岸 |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
1.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
(1)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2)海南岛终年如夏,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
(3)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而同纬度的北京气候相对比较湿润。
答:(1)地形因素,地势高,气温低。
(2)纬度因素,海南岛纬度低,接受太阳光热多,气温就高;黑龙江北部纬度高,接受太阳光热少,气温就低。
(3)海陆因素,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北京距海较近,受来自海洋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
2.图3.29中的A和B,分别表示赤道地区某地和南极地区某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答: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A地(赤道地区)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易成云致雨;B地(南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水汽少,较干旱。
3.在山地对降水的影响图中,山地A坡降水多还是B坡降水多?
答:A坡降水多。A坡为山地的迎风坡,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温度降低,容易成云致雨,降水较多;B坡为背风坡,气流下沉,温度上升,水汽不易凝结,降水少。
68页:“认识气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从同学的对话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试着用所学的知识作出解释。
答:两位同学的家乡所处的温度带不同。左面同学的家乡冬季落叶,为温带气候;右面同学的家乡可能为热带气候或亚热带气候。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条件不同,会使得同一种农作物生活习性发生改变,如“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所以,同一种农作物,在有的地区生长良好,在有的地区却不能生长。因而,人类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不能简单地将一地农作物移栽到其他地区。
2.我国南方一些雨水充沛的地区,夏季如果有一个月不下雨,常会发生严重旱灾;而沙漠地区一年不下雨也不会发生旱灾。这是为什么?
答:雨水充沛的地区,农业发达,人口众多,一个月不下雨会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农作物枯黄、工业用水紧张的现象,使人们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形成旱灾。而沙漠地区,本来气候就干旱,降水稀少,而且荒无人烟,农作物较少,即使一年不下雨也不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所以不会发生旱灾。可见,自然灾害是对人类危害而言的,同样等级的灾害,在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大得多。
3.世界的人口和城市,多数分布在温带的沿海地区。阅读下面的材料,讨论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们应该怎样应对。
答:应该减少碳排放,低碳生活。如多步行、骑自行车和乘公交车;多种树,退耕还林;控制人口增长;关停环保不达标的工厂;设置车内空调温度值,冷气调高一度,暖气调低一度;少开私家车;减少看电视的时间……
第4章 居民与聚落
第1节 人口与人种
71页:“认识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1.读图4.3,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2011年的70亿,人口每次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把结果填入表中。
2.根据人口每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分析人口增长的速度。
(1)世界人口从10亿到5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有何变化特点?
(2)世界人口从50亿到7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有何特点?
(3)利用这些数据,说说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
答:(1)对比每增加10亿人的时间间隔会发现,所经历的时间越来越短。
(2)这个过程用时都是12年。
(3)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可知,近200年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由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然后保持到增速,使得人口越来越多。
73页:“读图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原因”
世界人口分布图(图4.4)中标注了A、B、C、D四个地区。结合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A、B均处于平原地区,为什么却人口稀少?
答:A处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在北极圈附近,属于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B在亚马孙平原,低纬度的热带,气候湿热。过于寒冷和过于潮湿都不适合人类居住。
2.C、D处在中低纬度地区,为什么人口稀少?
答:C在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D为撒哈拉沙漠,炎热干燥。高寒和干旱的环境也不适于人类居住。
3.根据以上分析,填写表4.2。
答:表4.2
地区 | 人口密度(人/千米2) | 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 |
A | <1 | 高纬度地区终年严寒 |
B | <1 | 雨林地区过于潮湿 |
C | <1 | 地处高原,地势高峻,气候终年寒冷 |
D | <1 | 沙漠地区极端干旱 |
答:略。
76页:“了解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1.非洲北部、亚洲西部主要分布着什么人种?
答:白种人。
2.除亚洲外,还有哪几个大洲黄种人较多?
答:在北美洲北部的因纽特人、南美洲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都属于黄种人。
3.把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填入表4.3中。
答: 表4.3
人种 | 主要分布地区 |
白种人 | 欧洲,亚洲的北部和西部,大洋洲东南部,北美洲中部,南美洲东南部 |
黄种人 | 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
黑种人 | 非洲南部和中部 |
79页:“了解世界语言的分布”
读图4.9,对照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见附图),完成表4.4。
答: 表4.4
语言 | 主要分布地区 |
汉语 | 中国、亚洲的东南部 |
英语 |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
俄语 | 俄罗斯、亚洲的中西部 |
法语 | 法国、非洲中部和西部 |
西班牙语 |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
阿拉伯语 | 非洲北部、亚洲西部 |
宗教建筑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之一。图4.11是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物。看看这些建筑各有什么特色?
答:
名称 | 所属宗教 | 建筑物特色 |
教堂 | 教 | 以尖顶建筑为主,屋顶有十字架标志 |
清真寺 | 教 | 以穹隆状屋顶为其建筑特色,屋顶上通常有一弯新月 |
佛塔 | 佛教 | 以塔状建筑为其突出特征 |
83页:“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资料,分析下面两处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答:左图在热带沙漠地区,常年炎热干燥,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厚墙可以减少传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吹进的热风。右图在东南亚地区,全年高温,雨季时降水较多,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就地取材,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因为上层风大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2.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它们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答:
地区 | 名称 | 建筑特色 | 地理环境 |
北极地区 | 冰屋、冰房子 | 利用冰块搭建,很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可以抵挡极地寒风 | 极地地区,终年严寒 |
内蒙古高原 | 蒙古包 | 选材轻便,便于搭建及拆卸 | 地形平坦,昼夜温差大 |
东南亚 | 竹楼 | 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就地取材,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因为上层风大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 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
黄土高原 | 窑洞 | 利用黄土的特性,可随意挖凿而不会坍塌。窑洞有厚厚的屋顶和墙壁,使得窑洞能保温也能隔热,冬暖夏凉 | 气候干燥,冬冷夏热,降水少,黄土深厚且直立性强 |
阅读资料,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资料一:丽江是我国云南西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城市,1997年丽江古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为丽江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资料二:近年来,丽江旅游业发展很快,在给当地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古城原有的宁静与古朴被打破,当地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特有的生活习俗受到冲击,自然环境受到一定程度干扰。2007年丽江古城因原住民流失、过度商业化而遭到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批评。
1.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主要特色?你怎样理解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丽江的评语?
答: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建筑,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完整的供水系统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2.丽江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答: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水资源遭到破坏,原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受到破坏。
3.如果你去丽江旅游,作为一名旅游者,你能为保护丽江古城做些什么呢?
答: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乱扔垃圾,不污染水源,不大声喧哗,不攀折花木,不在文物古迹上乱写乱画等。
第5章 发展与合作
90页:“感受世界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在教材图5.1中找出灯光最亮的地区,对照世界地图,说出它们的分布。
答:灯光最亮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日本等地,能源消耗多,经济发展好。
2.沿海与内陆相比,哪类地区发展水平较高?
答:沿海凭借优越的地形、交通条件,发展水平比内陆高。
3.结合相关的地图(如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图等),你还能从哪些方面看出世界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
答:世界经济发达地区多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内陆地区及高原、山区交通不便,往往较落后。温带气候、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区人口、城市密集,经济较发达;而寒带、热带、高山及沙漠气候区,自然条件恶劣,往往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91页:“了解不同国家的发展差异”
1.读图5.4,看看哪些国家发展水平较高,哪些国家发展水平较低。
答:发展水平较高的是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日本等国,发展水平较低的是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乍得、莫桑比克、尼日尔等国。
2.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见附图)上找出这些国家,说出它们所在的大洲。
答: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所属大洲:挪威(欧洲)、澳大利亚(大洋洲)、新西兰(大洋洲)、美国(北美洲)、日本(亚洲) ;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乍得、莫桑比克、尼日尔等国在非洲,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家发展水平最低。
93页:“认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不平等”
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并不是平等的,这是造成现在发展中国家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参照给出的小纸条,把A环和B环补充完整。
a.富国更富 b.出售农、矿等初级产品
c.出售轿车、轮船、飞机、高档日用品等 d.赚到的钱少
e.产品的价格高
很多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售农、矿等初级产品,以及普通工业产品,这些产品的价格往往比较低。发达国家利用从发展中国家购买的原料,制造价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并把它们销售到世界各地。这样,发达国家赚到的钱多,发展中国家赚到的钱少。
答:
A环:发展中国家→b→产品的价格低→d→利润流失
B环:发达国家→c→e→赚的钱多→a
(共38道活动题,10494字,于2015.7.15最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