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met fortune・Teaching eld
确定一个运动负荷价值阈的绝对标准,但
由于具有正常健康水平的人之间差异并不明显,因此,以“一定的心率区间来确定运动负荷”的运动负荷价值阈理论,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时,机体的血压’、血液成份、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故这种程度的负荷健身价值不大,当心率达到130次/分时,脉搏输出量接近和达到正常人的最佳状态,故这种程度的负荷健身效果明显。当心率达到150次/分时,脉搏输出量开始缓慢下降;当心率增至160~170次/分之间时,虽无不良的异常反应,但也未出现具有更好健身效果的迹象。因此,通常把正常人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每次锻炼时,将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的时间,占该次锻炼总时间的2/3左右为最佳。在此需要一提的是:与负荷关系最密切的一个问题是恢复问题,也是一个在考虑负荷时就应该考虑到的问题。尽管体育锻炼中的运动负荷以“中中结合”即中等强度和中等量)为主,(一般不需要像运动训练那样采用专门的恢复方法和手段,但也一定要注意有合理的作息和基本的营养作为锻炼后机体得以充分恢复的保证。
总之在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安排过程中,要以现有学生的根本,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合理的课运动负荷计划,让学生在课的过程中得到身体锻炼,同时也应注意课中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一般在课的开始安排的负荷量要相应小些,随着课的进行负荷量逐渐上升,遵循课中运动负荷安排由小到中到大再到小的安排原则,从而保证学生身体锻炼的科学性。
3.结论
3.1体育课中决定课中学生锻炼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运动负荷。
3.2合理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是决定学生能否得到很好锻炼的重要因素,因而教师在体育课的编排和设计上要重视运动负荷的安排。
3.3“运动负荷阈”和“运动负荷价值阈”是体育课中安排运动量的重要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3]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谭刚(1976—),男,江西万载人,讲师,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
高校英语教学法探索
党璐
(西安思源学院国际学院,陕西西安710038)
【摘要】回顾中国英语教学中出现过的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和浸入法等教学法,可以发现教学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法,教师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真正认识到教学须以学生为中心,认识到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其次要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选择最能发挥教师优长的教学法。还要根据所教的具体课程,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法。
【关键词】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法
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依据
和使用的原理、方式方法以及对课内外教
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自从英语教学在中
国大规模开展以来,教育者对英语教学法的
研究和探索就从来没有中断过。在英语教学
法历史上出现过语法翻译法(t he G r am m ar
-Tr a ns l at i on M et hod)、听说法(t h e
A udi o-l i ngual M et hod)、交际法(t he
Com muni ca t i ve Appr oa ch)和浸入法
(t he I m m er s i on A ppr oach)等等[1]。
针对外语教学,中国没有提出过成熟的的教
学法,目前主要还是模仿国外的教学法。其
中的一些教学法对中国不同时期的英语教
学,产生过一些影响,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由于有些外国教学法针对的是同语系内
不同语言的习得,有时盲目照搬,往往不
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语法翻译法,它注重语言结构、
词汇用法和语法规则。这种方法强调读写,
但忽视听说,教学效果不理想。其后出现
了听说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听说但不重
视读写,弱化语法规则知识的教授,同时
中国学生在英语课堂外很难找到实际应用
外语的机会。结果是用这种方法培养出的
学生不能自主进行英语学习,英语语言知
识无法进一步提高,并且课堂上的语言训
练单一,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后来产生了源于欧盟的交际法。该方法
是为了满足欧盟内部交际的需要而出现的,
在欧洲一体化之后,欧盟各国之间的各种交
流日趋频繁,外语应用成为常见的事情,从
而由最初的外国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里的
第二语言。然而在中国,对于学生,英语
的使用却仅局限在课堂上,课堂交际和生
活交际没有结合点。脱离生活的交际是交
际教学法在中国的最大局限。我将交际法
和传统教学法作了对比试验,结果发现:
实验结果证明:传统教学法教出来的学生
语言基础扎实全面,读写能力强,但口头
表达能力不如交际法培养的学生流畅,母
语思维对表达有负面影响;交际教学法偏
重口语能力,但在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写作
能力和文法意识方面则表现出明显的弱点,
同时学生的简单交流准确性高,但对于复
杂的表达还是摆脱不了母语的影响。
那么究竟哪种教学法更适合中国的英
语教学呢?首先要找出外语学习的特点。
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母语
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天然习得的,而外
语学习则是在缺乏相关语言环境的、有限
时间内的有意识的学习。而中英两种语言
分属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在语音、
词汇、语法、句子的表达和表达形式上存
在巨大差异,更不要说在文化、思维方面
也存在的巨大差异。比起其他以字母文字
为母语的国家的人来说,中国人学习英语
难度更大,在英语教学中更需要重视二语
习得的规律,更需要讲究教学方法。中国
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现状还是以教师讲解
为中心,按照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教师课
堂讲解词汇→教师课堂精讲课文→课堂练
习处理的顺序进行。教学内容侧重于词汇、
句法、语法等的教授,这与中学英语教育没
有大的区别。同时外语课文材料局限于辅助
语言知识的讲解,对相关的语言文化、风俗
习惯等涉及不多。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一般
停留在词汇和句子层面。这种教学模式旨
在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却忽
视了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的提高及对相关语
言文化的了解,使得学生认识不到异质语言
的学习特点,也感受不到异质文化的魅力,
最终得不到学习外语的成就感,从而对外
语学习失去了兴趣。
2004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大学英
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提出大学英语的教
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
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
合文化素养[2]。《要求》为高校英语教学
改革确立了方向。针对教学改革的目标,我
认为“浸入式”英语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能
够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该方法是指英语语
言学习与学科内容学习并行、即学生在学
习学科内容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
使学科知识的学习与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合
201012
网络财富年月5Teaching eld・Intemet fortune
・网络财富
在一起[3]。
目前的英语教材很丰富,但是大多数
高校选用教材的主要内容还是为学习语言
知识服务的,对相关的异质语言、异质文
化等关注不多。且因为教材从审核到出版
所需时间较长,教材内容的时效性不强。
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没有足够的语言、
文化环境能使得学生“浸入”其中,并且
学生对一些教材内容感觉很陌生,从而没
有兴趣“浸入”学习过程。因此在课堂教
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主题确定课堂
范围,并根据该主题,借助于多媒体手段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英语语言国家的社会
文化、历史、文学等的阅读和视听材料,或
邀请学生一起寻找相关的资料,从而带领
学生主动“浸入”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增加真实的语言输入,提高学生的有效输
出的能力。
因此,在高校英语课堂上,教师不
能单纯地教授英语语言,还要创造英语语
言环境,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地
接受、使用英语。教师不要过分强调某一
单词的学习,而是要给学生提供充分、丰
富的语言环境,创造语言学习的机会。此
外,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养成说英语的习
惯,但允许学生在“浸入式”教学法使用
的初期,在课堂上使用少量汉语,允许学
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出现“中继语”现
象,由错误表达向正确表达过渡。但是教
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中国式思维的表达,
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学生学习英语、用英语
表达的兴趣和勇气。
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没有一成
不变的教学法。教师首先要发自内心地关
心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无论采
取何种教学法,都要从思想观念上真正认
识到教学须以学生为中心,认识到英语教
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
的能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输送可用之材。
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种教学法的利弊,融
各家之长,最后根据具体教学环境和学生
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出满足学生实际
需要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
果。其次,要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选择最
能发挥教师优长的教学法。不同的教师性
格和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对同一种教学法
的理解也不同,在教学上各有所长,在教
学实践中会形成各自的风格,这是教师教
学个性的体现。教师只有清楚认识到学生
的和自身的特点,建构自己的教学特色,师生之间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教与学才会形成良性循环。第三,还要根据所教的具体课程,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法。甚至在同一课程的不同教学环节也应针对教学内容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总之,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探索高校英语教学新思路,努力使高校英
语教育更加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1983:90.
[2]李丽生.英语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大
学出版社,2005:31-32.
[3]刘祥福,蔡芸.浸泡式英语教学实验报告,现代外语,1997,
(3)
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探析
——基于制度层面的调查问卷研究
王志伟,叶敏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201620)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研究文献发现,规定已明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前提下,无论个案性研究,亦或总结性研究,十年内的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大致雷同,应对措施也基本类似,各方达成共识的问题却未能有效解决。为找到症结所在,本文以会计专业教师为调查对象,试图从制度层面发现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中问题形成的激励因素,调查问卷结果验证了本文的猜想,我们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调查问卷;激励机制
引言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我国经济
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运用会计信息完成
受托责任和进行经济决策的要求,也给管
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许多高等
院校将会计学列为金融、税收、国际贸易
和企业管理等财经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如何根据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非会
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培养符
合市场需求的财经类管理人才成为一个现
实的课题。本文梳理了非会计专业教学的
有关研究文献,结合非会计专业教学中的
实际问题,试图提供一些非会计专业教学
改革的思路。本文的研究结构如下,第一
部分主要通过文献梳理结合教学实践提出
本文研究问题,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分
析问题背后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提出非会
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以下分而述之。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文献回顾
以往文献主要研究了非会计专业教
学存在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和主要对
策。当前的非会计专业教学主要存在两个
问题:
1.会计教学中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
的界限不清楚。例如余伦芳(2000)对非
会计专业教学存在与专业会计教学方法雷
同的问题;陈亚民和王天东(2003)则指
出了M BA会计教学的两个极端:一方面照
搬会计专业本科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认
为M B A将来不会从事会计工作,因此只需
教授阅读报表;祝素月(2008)对浙江省
主要高校的调查研究也发现,非会计专业
会计课程内容只是会计专业课的简单拼凑,
并未体现相应的专业特点。
2.会计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例如赵
芳(2003)的研究指出了非会计专业财务
管理教学中财务管理理论与财务管理实践
之间存在矛盾;陶水莲(2005)认为非会
计专业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缺乏针
对性、教学效果的评价手段过于单一、教
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等四方面的问题导
致了非会计专业教学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不如人意;肖华芳和万文军(2009)对华中
农业大学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情况的调查
问卷显示,该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存在
两个问题:(1)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内
容不合理;(2)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
失当。陈敏、徐梅颜和刘瑶(2009)系统
考察了湖南大学本科非会计学专业的课程
设置、教材使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
多项指标指出在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中存
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
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界限不明确,
因而导致非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
不明确,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编写
和出版教材等方面也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
现象,因此,研究文献也从分清界限、明
确目标和改进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
议。例如王耕、金铭和李志雄(2005)总
结了非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教
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编写和出
版教材等四方面的改革成功经验。通过改
革,非会计专业本科生认识到这门课程对
20101
1..:
.
年月网络财富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