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系 崔红
本次说课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设计、课程整体设计、课程教学组织设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设计、相关教学成果、课程特色六部分内容。
一、课程设置设计
1.设计思路
《食品分析》课程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
本课程在开设前,专业教师对食品行业相关岗位进行了调研,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本课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专业能力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主旨,以学生就业岗位群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合理安排理论、实训等教学环节,使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要求衔接得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等要求。
2.专业能力定位
形成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能力定位。在教学中,尤其注意与中职教育的区别。
3.课程定位
按照食品检验工作的流程开展教学,培养学生检验知识、技能、工作态度、方法能力和职业意识,从而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4.课程体系构建
5.课程地位作用
(1)先修课程:分析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
(2)后续课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6.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食品感官评定、食品中各种营养成分及食品安全指标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理解食品分析在食品行业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具备较敏锐的食品安全预警能力,根据待测样品性质和项目特殊要求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解决食品分析的实际问题。
(1)专业能力
(2)方法能力
(3)社会能力
专业精神:“为捍卫顾客的消费权益,使其享受美好生活,严谨、务实、耐心、细致、科学、准确的掌握专业技能,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而努力奋斗!”
二、课程整体设计
1.课程标准
(1)课程适用范围:适用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二年级学生
(2)学分:6学分
(3)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食品感官评定、食品中各种营养成分及食品安全指标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理解食品分析在食品行业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具备较敏锐的食品安全预警能力,根据待测样品性质和项目特殊要求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解决食品分析的实际问题。
(4)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为90学时,实训周25学时,具体分配见表
(5)实施条件
本课程实施要充分运用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
本课程实施要充分运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学资源
2..课程内容选取
教学内容的选取遵循两大原则:针对性和适用性。针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食品检验员等岗位的分析,结合食品行业最新国家标准构建了“教-学-做”一体的课程内容,是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3..考核评价方式
(1)课程成绩: 理论课= 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
实训:资料收集(10%)+ 操作过程(50%)+ 结果分析(30%)+ 报告撰写(10%)
(2)考核重点:着重考核食品中各成分分析方法的原理、各方法的应用范围及注意事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核方式:理论考核:以试卷为主,适当增加主观题和综合题量,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训考核:由学生组成的团队合作完成。
三、课程教学组织设计
1.内容组织
2.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项目导入法
(3)任务驱动法
(4)演示法
3.教学手段
(1)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2)网上交流平台
(3)提供开放性学习环境
四、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设计
1.实训条件
(1)充分利用本学院相关实验室
(2)相关高校实验室的“共享”
2.教材
五、相关教学成果
1. 《食检专业“142”文化体系建设分析》发表于《中外教育研究》2011年9月
2. 《基于熵变理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养成模型分析》发表于《辽宁高职学报》2010年12月
六、课程特色
1. 将岗位、国标和学科内容融为一体
2. “教-学-做”一体化
3. 专业精神贯彻教学始终,形成食检专业特色
单元说课:§4-1水分的测定
一、课程定位
本节内容选自《食品分析》第四章第一节水分的测定。在前两章中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检验方法,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水分作为食品中营养成分测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食品分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水分测定的意义
(2)掌握水分测定各方法的原理及操作要点
2.技能目标
掌握常压干燥法测定水分的操作技能
3.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精神。(食检专业精神)
三、教学内容
1. 重点
(1)直接干燥法的实验原理
(2)减压干燥法的实验原理
(3)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技术要点
2. 难点
(1)样品的预处理
(2)实验结果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讲授本节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知识。
2.演示法:在讲解后,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任务驱动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面粉中水分测定的方案。
五、学生学法
1.分析归纳法
2.自主探究法
3.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环节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