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论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1:05:40
文档

论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思想战线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第35卷ɴ.2009Vol.35论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牛晓①摘要:翻译的首要目的是让译文(目标文本)读者看懂译文、了解原文(源文本)的真正含义。在译文中既要保留或体现原文的语义信息,又要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和语言特点。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都是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不存在哪个正道哪个歧路的问题,只存在何时用何法更为妥当的问题。关键词:异化;归化;翻译一、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问题多年来,译界关于在翻译中是应以保留原文的异国情调为出发点,还是以便于读者理解为出发点,一直是
推荐度:
导读思想战线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第35卷ɴ.2009Vol.35论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牛晓①摘要:翻译的首要目的是让译文(目标文本)读者看懂译文、了解原文(源文本)的真正含义。在译文中既要保留或体现原文的语义信息,又要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和语言特点。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都是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不存在哪个正道哪个歧路的问题,只存在何时用何法更为妥当的问题。关键词:异化;归化;翻译一、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问题多年来,译界关于在翻译中是应以保留原文的异国情调为出发点,还是以便于读者理解为出发点,一直是
思想战线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第35卷ɴ.2009Vol.35

论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牛晓①

摘要:翻译的首要目的是让译文(目标文本)读者看懂译文、了解原文(源文本)的真正含义。在译文中既要保留或体现原文的语义信息,又要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和语言特点。

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都是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不存在哪个正道哪个歧路的问题,只存在何时用何法更为妥当的问题。

关键词:异化;归化;翻译

一、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问题

多年来,译界关于在翻译中是应以保留原文的异国情调为出发点,还是以便于读者理解为出发点,一直是讨论或争论的焦点。这种讨论或争论其实就是应采取直译还是采取意译的讨论,或者说是关于异化和归化的讨论,这种讨论甚至到了今天都还未达成一致看法。持保留异国情调或异化观点的人认为,目标文本(或译文)不仅要传达源文本(或原作)的语义信息,也要传达源文本的文化信息。目标文本只有既揭示原文的深层含义又再现原文的表现形式,才是好译作,而意义或归化翻译则是翻译的歧路。因而,“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只能译成“一石双鸟”,不能译成“一举两得”,因为“一举两得”不仅抛弃了原文的异国情调,而且抛弃了形象思维,使具象语言失去了直观性。

二、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实践

语言与文化向来是密不可分的,在翻译实践中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只考虑其中之一。因此,可以将归化和异化看做是一对文化翻译策略,简单的分别解释为“将源语中的文化现象进行处理,使之与目标语文化相一致的翻译方法”和“不使用译语文化中的文化现象,而是在译文中借用源语文化的翻译方法。”考虑到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间的关系,归化法和异化法的使用会出现以下情况。

(一)源语中的文化现象与目标语的文化现象一致

此时由于两种语言里都有相同的文化现象,也都同时反映在语言中,译文既是归化译文又是异化译文,所以讨论是归化还是异化意义并不大。不如直接讨论译文中所使用的其他翻译方法。如: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译成:滴水穿石。源语和目标语都指不停滴下的水滴日久天长会将石头慢慢磨穿,既没有任何文化含义的分歧也没有词汇意义的不同,在句子上也都采用了“主语+谓语+宾语”的简单结构,因此在翻译方法上其实就是简单的直译。

(二)源语中的文化现象与目标语中的文化现象不一致

此时源语与目标语中相同文化内涵由不同的现象和语言来表达,译者往往要根据习惯表达、翻译目的、译文读者等,在到底是以源语文化为重还是以目标语文化为重作出取舍,取前者就用异化,取后者就用归化。如郭建中(1998)在文章《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中给出了杨宪益和Hawkes《红楼梦》译本中的一个例子:

成事在人,谋事在天。

译1: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

译2: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在对“天”的处理方法上,杨宪益采用了异化法,使用了中国文化中“天”的意象,而Hawkes则采用了归化的译法,使用了西方文化中“上帝”的意象。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的译文适合于与中国文化接触不多的西方读者,便于他们体会原文中所蕴含的文化情感;而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准确反映出了中国人对老天而不是对西方人信仰的上帝的敬仰,有利于西方读者通过《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名著了

·

·

①作者简介:牛晓,云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云南昆明,650091)。

解中国文化。总之,不同情况下译者是可以对归化和异化作出不同的合理选择的。

(三)源语中的文化现象在译文中不存在时

在这种情况下,源语文化现象与译语文化现象无法做到对应,如果一定要保留源语中的文化现象,异化的处理方法就成为最好的选择。但由于并不是所有的异化翻译在目标语中都能合理通顺地再现源语的文化意象,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有时也需要作出一些牺牲,放弃文化现象采用意译的方法,仅仅从语言层面表达出原义。如将when pigs fly译成“绝不可能”,而不是“当猪飞起来时”。短语white elephant也不能译为“白色的大象”,因为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白象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人们从不会让它们劳作。据说要饲养一头白象花费惊人,所以“white elephant”一词后来指“沉重的负担,无用而累赘的东西。”

总之,“异化”论和“归化”论哪种对,哪种不对?答案是:都对。但是,在翻译实践中,要同时实现这两种观点所期望的目标,常常是很困难的。在研究翻译时可以仅从译文的文化层面出发谈归化和异化,或讨论在语言层面上使用的是直译法还是意译法。而在对文化内容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到底是使用归化还是异化,就要依据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间的关系、习惯表达法和翻译的目的、译文读者来进行取舍。

参考文献:

[1]Venuti,L.:The Translator 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London:Routledge,1995.

[2]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现代外语》1987年第2期。

[3]张剑萍,罗荷香:《论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及其平衡点》,《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

(责任编辑蝶起)

·

74

·

论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牛晓★

文档

论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思想战线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第35卷ɴ.2009Vol.35论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牛晓①摘要:翻译的首要目的是让译文(目标文本)读者看懂译文、了解原文(源文本)的真正含义。在译文中既要保留或体现原文的语义信息,又要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和语言特点。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都是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不存在哪个正道哪个歧路的问题,只存在何时用何法更为妥当的问题。关键词:异化;归化;翻译一、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问题多年来,译界关于在翻译中是应以保留原文的异国情调为出发点,还是以便于读者理解为出发点,一直是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