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握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的现状是进行政治观教育的前提。通过实证调查和理论分析,揭示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政治取向功利化和政治信仰冷漠化的缺陷,大学生在政治观方面表现出的矛盾性与功利性等特征,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当前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提供了依据。
在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强化的新世纪里,各种思想文化与民族文明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兼容、整合乃至发生激烈的冲突。西方经济强国凭借经济和科技优势,推行强权政治,力图使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思想体系“西化”、“美化”。我国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也必然是伴随着政治的冲突、矛盾和斗争的过程,必然会引起大学生思想观念和政治价值取向的更新和发展。所以,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政治观的教育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从构成大学生政治观的结构层面上看,主要有政治心理和政治理论。而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又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三个要素构成。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是大学生对政治实施与政治现象的一种主观反映。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是大学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阐述的对政治事实与政治现象的一种内心体验。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则是在上述两种心理基础之上产生的,通过对政治事实与政治现象的评价来体现的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反应(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政治观总体上是健康稳定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1.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基本正确,认同党和国家的方针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国家发展的前途和趋势普遍看好,对党和国家的方针表示认同,77.5%大学生认同“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局部受挫”;93.2%的大学生认同“中国党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胜利”;67.1%的大学生认同“我国应实行中国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51.2%的大学生认同“我国正从人治向法治社会发展”;56%的大学生认同“我国的民主现状有进步”。但是,在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还没有从情绪转为理智,即对中国目前发展的现实,很多学生是情绪上的认可,还缺乏理性的认同,这可以通过大学生政治事实性认识水平优于价值性认识表现出来。事实性认识是“死认知”,凭记忆就可以掌握的知识,价值性认识是“活认知”,需要分析、理解才能掌握的知识。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能正确地回答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国情常识等有客观答案的“死”的政治知识,对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活”的政治知识,答案则十分分散。例如,56%的大学生认为“我国的民主状况有进步”,但是让他们说出民主化进程的则寥寥无几;51.2%的大学生认为“我国正从人治向法治社会发展”,但对于如何实现法治社会,回答则五花八门,错漏百出。大学生对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的认知还是偏重于事实认知,事实认知准确,而对价值认知存在着太多的差异和模糊,无法形成对党和国家方针的“高度认同”。
2.大学生政治情感趋于理性,饱含爱国主义情怀
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政治情感理性色彩浓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改革进程,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在“对改革开放成绩”的情感取向上,80.2%的大学生认为“改革开放20多年的成绩很大”,9.1%的大学生认为“改革开放的成绩一般”,也就是说几乎90%的大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成就给予肯定;在“如何看待工农群众”情感取向上,53.7%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是“弱势群体”,26.2%的大学生认为是“国家的主人”,15.1%的大学生认为是“社会最底层”,还有7.6%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在“中国党代表的利益群体”敏感问题上,18.3%的大学生选择“工农”,11%的大学生选择“知识分子”,7.6%的大学生选择选择“工商(私营)企业主”,20.4%的大学生选择“”,43.2%的大学生选择“各个阶层”;在“对问题”的情感取向上,19.2%的大学生认为“反腐举措只打苍蝇,不打老虎”,19.5%的大学生认为“党内一年比一年严重”,22.9%的大学生认为“党内分子仅是少数,大多数党员是好的”,33.8%的大学生却认为“多数党员干部都有不同程度的,近年蔓延现象得到了控制”;在“作为中国公民,你是否感到满意”情感取向上,56%的大学生选择“满意”,22%的大学生选择“基本满意”,二项相加,选择“满意”的达78%,表明了国家、民族在大学生心中占据神圣的地位。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与自己有切身利益的问题思考较多,其中不乏有见地。例如,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多数党员干部都有不同程度的”,这和我们平时所宣扬的“党内分子仅是少数,大多数党员是好的”说法不同。近年“审计风暴”接二连三地揭露出金融系统、粮食系统、国家电力公司、体育总局等高层,让很多大学生认为“的面在基层,的根在高层”,上梁不正下梁歪。反腐力度虽在加大,但缺乏监督制约的贪官依然是前“腐”后继,络绎不绝。近七成的大学生认为工农群众已是“弱势群体”,工人下岗、“三农”问题严重、农民遭受歧视,大学生有切肤之痛,尤其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他们认为改革相当程度上恶化了“工农”的生存环境,损害了“工农”群体的利益。有的大学生尖锐地说,“”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他们现在已经从改革开放的支持者变成了保守者,甚至反对者。当改革的锋刃革到自己头上的时候,既得利益者已丧失改革的勇气,本能地反对当初倡导的。即使这种偏激的看法缺乏足够的理性,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切切关心,饱含爱国主义情怀。
3.大学生政治态度比较明确,对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信心
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比较鲜明、积极,敢于对政治抒发自己的见解,针砭时事。例如,在问及“你对现在的政治制度的态度”时,36.5%的大学生认为“弊端很多”,53.8%的大学生认为“是好的,但要完善”,3.7%的大学生认为“沿用西方的政治制度”;在问及“你对目前中国状况的态度”时,80.7%的大学生选择“逐步好转”,10.9%的大学生选择“状况恶化”,5.6%的大学生选择“无可言”;在问及“你是否有当的想法”时,46.4%的大学生表示“有”,53.5%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在问及“你对我国能否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42.8%的大学生选择“充满信心”,45.1%的大学生选择“较有信心”,也就是说,87.9%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表示肯定。
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是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节拍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青年,他们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了国家和人民生活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巨变中,当代大学生比他们的前代更为理性,他们逐渐学会了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审视国内外的形势,肯定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成就,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拥护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总之,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的主流应该给予肯定。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观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有了一个立体、客观的认识,他们的政治观主流健康发展、积极向上。但是,今天的大学生已不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听话的乖孩子”,在面对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中,他们的政治观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1.政治理论缺乏,政治取向出现功利化趋势
现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党的方针缺乏系统的学习和钻研,说得尖锐一些,相当多的大学生缺乏理论素养,对政治理论认识不深刻,甚至不正确。例如,在问及“你对理论的看法”时,29.9%的大学生选择“实用主义”,9.5%的大学生选择“说不清或者不构成新的理论体系”,也就是几乎有40%的大学生对理论的看法有偏差;在问及“你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看法”时,.2%的大学生选择“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和建设的理论基础”,其余35%的大学生不赞成这种观点,有的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已过时”,有的认为“不宜在指导思想上搞马克思主义一元化”;在问及“你认为‘三个代表’思想”时,53.5%的大学生认为是“科学理论”,30.6%的大学生认为是“一种理论宣传”,有11.1%的大学生认为“没有现实意义”,甚至还有4.7%的大学生认为是“的表现”;在问及“你对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差别已在逐渐缩小,世界正慢慢走向大同”时,只有19.2%的大学生认为“不正确”,10.8%的大学生“同意这种观点”,出人意料的是67.6%的大学生认为该观点“有一定道理”。
大学生不喜欢政治理论,并不完全因为理论枯燥、理论僵化,提不起他们的兴趣,而是大学生的政治取向发生了偏差,以功利作为标尺衡量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如对待“入党动机”这种严肃的政治话题上,.5%的大学生选择“为个人发展获取资本”,15.2%的大学生“把它当成是一种荣誉的标志”,12.5%的大学生选择“信仰主义”。访谈中,一些同学直言:理论就是“猫论”、“捞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也没什么不对,可以让我们更注重现实生活,其政治取向明显地带有功利色彩。学习理论也好,学习专业也好,总是立足于“有用”,经济意识凸现。他们不再用阶级标准、理想的标准,而是用利益的标准观察和处理问题,由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变成关注自身发展的脚踏实地。大学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万万不能”。欧丽曼非法传销案居然让二千多名大学生牵涉其中,震惊。其实,传销骗人的伎俩很简单:就是利用他们急功近利,发财心切的心理。缺乏理论修养和理论思维,容易被假象所蒙蔽,再加上功利心切,更容易陷入极端,误入歧途。
2.政治参与热情降低,政治信仰出现冷漠化倾向
现在的高等教育由往日的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使得大学生的优越感、成就感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现实,使得当代大学生不再像他们的前代那样激进狂热、豪情万丈,充当“社会精英”的角色。在问及“你是否有当的想法”时,46.4%的大学生选择“有”,41.2%的大学生选择“没有”,12.3%的大学生选择“从来没有”;在问及“你是否喜欢参加各种类型的选举活动”时,7.5%的大学生选择“喜欢”,28.6%的大学生选择“比较喜欢”,34.7%的大学生选择“不太喜欢”,8.5%的大学生选择“很不喜欢”,22.3%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从调查中得知,当代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在整体上趋于降温,在政治上“不出头”,在政治上做“平常人”,只有36%左右的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积极参与。伴随着政治理论的缺乏和政治参与热情的下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不容乐观,出现了“冷漠化”倾向。调查中,在问及“你的政治信仰”时,48.2%的大学生选择“社会主义、主义”,有29%的大学生选择“个人主义”,22.8%的大学生选择“宗教或其它”。曾几何时,主义被人们视为社会主义的“圣经”,人人以信仰主义为荣,但是现在,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却并不信仰它。在访谈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即使是选择信仰“社会主义、主义”的一些学生,政治认知与政治行为也是脱节的,“我知道主义是人间天堂,非常美好。但天堂路途太遥远,我们永远到达不了”,假如是这样的心态信仰“主义”,讲起来头头是道,行动起来可能是另外一套,这样的政治信仰不是真正的信仰,而是对信仰的淡化和弱化。面对只有12.5%的大学生把信仰主义作为入党动机的严峻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政治信仰冷漠化倾向的确是令人忧心的客观事实。
三、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的特征
大学时期是人生旅途上的黄金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日益成熟的重要阶段。当代大学生在政治观念、政治思想上表现出的多样性与个性化的特点,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呈现出这个时代的特征。
1.政治观的矛盾性
由于大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缺乏实践,多数以间接经验为主,而间接经验又有很多源于书本,这就使他们在对事物进行价值评判时多以此为依据来决定其行为的取舍,因此他们的政治观多少还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当大学生带着这种理想化的价值评判标准去看待现实的政治生活时,就会发现两者的强烈反差,形成信仰上的矛盾:政治目的模糊,政治理想虚无,国家意识、集体意识逐渐消融,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概念上。大学生的政治观充满了矛盾,他们普遍关心政治,积极争取入党,但大学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的认识发生了动摇;对党的改革开放高度认同,而改革开放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够实行改革开放并取得辉煌成就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表现,但大学生对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却存在否定性评价;大学生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普遍认同,市场经济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做出的正确选择,能够做出这种选择其本身已经证明党具有驾驭中国社会发展的能力,但大学生对党的执政能力、反腐能力却信心不足。大学生政治观的矛盾性还表现在其观念和行为的错位。他们唾弃别人的贪婪,却宽容自己的放纵;他们指责社会的不公,却回避自己的责任;他们赞同呼吁改革,但改革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时又斤斤计较,纷纷表示:“无论怎么搞,都不能让我们吃亏。”矛盾性是当代大学生政治观最重要的特征。
2.政治观的功利性
当代大学生无论理想还是行为都趋于务实,显示出浓厚的功利性。在进行政治评价、价值衡量的时候,总是以利益作为标尺来衡量。例如,在入党动机上,有.5%选择“为个人发展获取资本”,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入党是为了个人荣誉或就业方便为目的。在政治活动的参与上和对反态度上,也是先考虑自己能否获利,不参加活动是否利益受损,是否有风险。大学生在观察问题、处理事务时,更多地采用功利原则,而不是是非原则标准。前些年校园里讨论这样一个案例:一个银行的出纳员为保护2300元的,献出年轻的生命。很多大学生说,这个出纳员傻,2300元与宝贵的生命不可同日而语。这个例子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学生讨论张华为了救落水的老农而牺牲的事件如出一辙。如果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的国家刚刚拨乱反正,人们思想、觉悟处于彷徨茫然之中,讨论有助于破除迷信,思想,但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还在重复20多年前的老话题,争论“公德孰大孰小”,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现在的大学生做事太实际,功利心太重,他们不再热衷于坐而论道,理想空谈,他们注重现实,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对我有用为基准。究其原因,也是“实用”心态在作怪,“功利”思想占上风。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原则在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体现着。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假如任由“功利性”泛滥,崇尚物质力量、轻视精神力量,追逐物质创造,轻视政治价值的倾向将愈演愈烈。功利性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政治观一个明显的特征。
3.政治观的自主性
随着年龄、资历、教育等情况的变化,大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具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逐渐形成了自主的品格,其主体意识也明显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了较大的自主性。他们开始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不满足成人和书本上的结论,敢于大胆发表个人意见,喜欢质疑、猎奇。这种自主性集中表现为自主认知、自主选择、自主思维、自主控制和自主完善等方面(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遇到问题往往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评判,但他们毕竟对复杂的社会实践了解不多,接触不深,当他们把认为正确而同实际并不完全符合的认识坚持下去时,就会出现认识上的片面性,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政治情感的波动性、政治态度的随意性和政治行为的从众性。
4.政治观的可塑性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一般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大学生处于成长期,各方面尚未定型。就社会而言,他们是教化、塑造的重点对象;就青年大学生自身来说,他们具有可以塑造的内在条件和需要。从青年大学生的条件来看,与少儿相比,随着身心发展,无论是智力水平、思维能力还是知识储备、经验积累都已有了相当的可以塑造和施教的基础;而与成年人相比,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不成熟和不成型正是社会塑造和教化的有利条件。伴随着青年大学生知识层次的提升,他们的思维方式从形式逻辑思维扩大到辩证逻辑思维,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政治问题。一些大学生喜欢探讨社会热点,并常常为此争论得面红耳赤。他们欢迎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的演说、报告。校园里精彩的讲座总是座无虚席,而那些具有鼓动性和诱惑力的政治理论书刊,大学生也会有所涉及,一些正确的和错误的观点都被他们吸收、接纳。这说明成长中的大学生还是呼唤着真理,渴求精神支柱。可见,尽管大学生在多元化的世界中具有选择的自主性,存在着对社会塑造与教化的某种逆反心理,但就本质来说,大学生仍然是具有极强的“可输入性”、“可塑造性”的群体(王玄武:《政治观教育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3页),他们的政治观也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5.政治观的不成熟性
一般说来,成年人的政治观由于经过了多年认识上的深化,情感意识的不断强化和实际行动中的反复验证,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以这种既有的政治观去评价和看待各种政治现象与政治问题,而很少去对这种已有的政治观进行调整,政治观相对比较稳定、深刻,不易发生变化。而青年大学生则不然,他们的政治观正处于由不成熟迈向成熟的阶段,并且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稳定的观点体系,再加上他们思想敏锐,头脑中的旧框框较少,受已有观点的影响较小,因而在政治观形成过程中,他们总是不断地吸纳各种思想、观点来充实、深化或调整自己已有的观念。正是由于这种海纳百川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的政治观更容易受所处社会与时代的影响,并且体现出社会与时代发展的轨迹。
然而,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尚不丰富,理论思维不够成熟,再加上他们所面对的世界又是如此纷繁复杂、瞬息万变,使他们在政治评价与判断上带有明显的不成熟的特征。问卷调查中,有38.5%的大学生同意“社会主义一定能战胜资本主义”,21.7%的大学生对此说法“不同意”,38.2%的大学生则表示“说不清”;与此同时,又有78.4%的大学生倾向于“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别已在逐渐缩小,世界正慢慢走向大同”的观点,对同一问题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既是大学生理论上的不足,也是实践磨练缺乏导致。实地访谈中,不少大学生对政治问题是模糊的态度,存在着大量的“说不清”,不明朗、摇摆不定,今天同意这一观点,明天就可能转移,政治情感不稳定,政治理论不确定。人生征途上种种坎坷和曲折,都会引起大学生政治观的动荡和反复,青年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不是直线式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日渐成熟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政治观的现状和特征,是高校顺利开展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前提基础。高校政治观教育也只有立足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深化传统理论教育,拓宽社会实践教育,引导他们政治观上的矛盾性和功利性,完善他们政治观上的可塑性和不成熟性,预防他们政治观出现盲目冲动性,培养他们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政治立场,从而把当代大学生造就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