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血细胞分析仪研究现状与进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1:20:48
文档

血细胞分析仪研究现状与进展

血细胞分析仪研究现状与进展胡建华周金生(第180医院泉州市362000)血细胞分析仪自50年代应用于临床检验以来,因其操作简便、计数快、精度高而得到迅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血细胞分析仪更趋完善,血细胞分析仪取代显微镜计数、全自动代替半自动已成发展趋势。1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原理    迄今,血细胞分析仪按白细胞“分类”原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电阻抗法,以被测血细胞体积大小将血细胞分为几个群体;一类是多种高科技组合,同时对一个细胞进行检测,从细胞体积、颗粒、胞核等多方位分析细胞而得出结果
推荐度:
导读血细胞分析仪研究现状与进展胡建华周金生(第180医院泉州市362000)血细胞分析仪自50年代应用于临床检验以来,因其操作简便、计数快、精度高而得到迅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血细胞分析仪更趋完善,血细胞分析仪取代显微镜计数、全自动代替半自动已成发展趋势。1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原理    迄今,血细胞分析仪按白细胞“分类”原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电阻抗法,以被测血细胞体积大小将血细胞分为几个群体;一类是多种高科技组合,同时对一个细胞进行检测,从细胞体积、颗粒、胞核等多方位分析细胞而得出结果
血细胞分析仪研究现状与进展

胡建华 周金生

(第180医院 泉州市 362000)

  血细胞分析仪自50年代应用于临床检验以来,因其操作简便、计数快、精度高而得到迅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血细胞分析仪更趋完善,血细胞分析仪取代显微镜计数、全自动代替半自动已成发展趋势。

1 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原理

      迄今,血细胞分析仪按白细胞“分类”原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电阻抗法,以被测血细胞体积大小将血细胞分为几个群体;一类是多种高科技组合,同时对一个细胞进行检测,从细胞体积、颗粒、胞核等多方位分析细胞而得出结果,其结果显然要比电阻抗法准确,下面分别作介绍。

1.1 “三分类”分析仪

      本类仪器都采用Coulter原理,即小孔电阻抗法。测量基础是不同体积的血细胞通过小孔时对恒流场产生的阻抗作用不同,因此在小孔两边电极上将产生不同幅度的电压脉冲。在红细胞计数时,利用脉冲幅度甄别器,将幅度较小的血小板脉冲去掉,且由于单位体积内红细胞总数大概是白细胞总数的500倍,因此,可以认为此时的计数就是红细胞数。在计白细胞时,利用溶血剂把红细胞溶解,再对白细胞进行计数。在计血小板时,将浮动脉冲幅度甄别器阈值调低,计出红细胞、血小板总数,再减去红细胞数。由于在血细胞计数时,可能会出现多个血细胞的聚集、血样标本稀释、流动不可能绝对均匀,因此,在计数完成后必须进行有效的补偿和校正。

    白细胞的“三分类”主要依靠溶血剂可使白细胞的胞浆发生绕核皱缩,皱缩后的白细胞体积又与原来细胞核占有体积有关,经观察测试Coulter认为:细胞体积在35~90fL为淋巴细胞,体积在90~160fL为中间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体积在160~450fL为中性粒细胞。因此,利用白细胞的直方图可以对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中间细胞进行初步分类。从临床上看,除单核细胞符合率较低外,其它两项符合率还是可以的。“三分类”仪器全都应用光电比色法测定血红蛋白。

1.2 “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

     它是多种高科技的组合,可同时实施对一个细胞进行检测的血细胞分析仪,根据被测细胞的体积、胞浆内有无颗粒、颗粒粗细以及在浆内分布和核的形状等组合测试信息进行分类的,根据检测手段不同它可分成多种类型。

    (1)激光散射和细胞化学染色联合检测法

     这类仪器主要利用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浆内、单核细胞都含有不同的过氧化氢酶,用特定的试剂将胞浆内酶固定,然后加入过氧化氢和四氯—荼酚,待过氧化氢酶使过氧化氢产生氧、四氯—荼酚显色并沉淀定位于含酶的颗粒中后,让其经过激光束,由于细胞大小的不同将产生不同光散射,便可加以区分。对于不含过氧化氢酶的淋巴细胞、嗜碱性细胞,仪器专门设置了嗜碱性细胞检测系统。它的测量通常采用时间差的方法,与红细胞、血小板共用一个通道,由于试剂的作用,除嗜碱性细胞以外的所有细胞均被溶解,嗜碱性细胞和其它裸核一起流入测量通道,通过对前向角和散射角的测量产生细胞分布图。嗜碱性细胞由于呈高狭角散射,定位于图的上半部,裸核位于下半部。

    (2)电阻抗高频电导和激光联合检测法

     这是Coulter公司推出的新技术,推出当初只局限白细胞的分类,90年代用于网织红细胞检测,近期推出的产品可同时完成全血细胞、白细胞分类,细胞免疫分型,T淋巴细胞检测和网织红细胞计数等多项检测。

      高频电导法主要是利用细胞壁能通过高频电流,而细胞核大小不同,细胞内颗粒大小和密度不同,对高频电流产生的阻抗也不同。因此,它弥补了电阻抗法不能区分体积相同细胞的不足,可以把白细胞进行更仔细的分类。激光散射技术主要用来检测细胞膜的表面特征和内部结构的,借助光散射可以将粒细胞分开。

    (3)电阻抗和射频电导联合检测法

      这类仪器一般采用特定试剂,用多个检测系统检测不同类型的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是利用电阻抗法和射频电导法联合检测得出3个群体;用特定溶血剂,使嗜酸性、嗜碱性细胞以外的所有细胞溶解萎缩,再进行嗜酸性、嗜碱性细胞计数。

    “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除以上几种类型外,还有多角度激光偏振光散射检测法等多种检测技术,它与“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相比有三个优点:①能较准确地进行白细胞分类。②其它检测性能更灵敏、更精确。③多数仪器可测电阻法不能检测的系数。所以,这是血细胞分析仪发展的方向。

2 血细胞分析仪的发展

      50年代以前,临床血常规检查一般都使用镜检。个别使用电容法或光电能转换法进行血细胞分析,由于受外界影响较大,测量精度和灵敏度都不理想,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到了50年代,Coulter发明了电阻抗测量技术,利用电阻抗法和光电比色原理相结合,做到了血细胞检查、血红蛋白测定和白细胞的“三分类”(即淋巴细胞、中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虽然比较简单,但也能满足临床血常规检查和作较大批量的过筛检查。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三分类”发展到“五分类”(即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发展到90年代,由于新技术的引用,如高频电导、激光散射、射频电导、细胞化学染色、多角度激光偏振光散射等同电阻抗法相结合,一些高档细胞分析仪完全可以检测出幼稚细胞、T淋巴细胞,也可以对细胞进行免疫分型,还可以网织红细胞计数,更加完善了血细胞的“五分类”,给临床提供多达40余项的分析参数,大规模过筛检查已不是梦想。

    在我国早些年,京、沪、辽、宁等地也生产过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但最终由于质量不稳定、计数不准等问题,没能打开市场。从90年代初我国加大了技术引进的力度,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生产的XF—9030、PC—603、PC—604等机型测量精度已达国际80年代水平,并且质量稳定,技术支持强,价格低廉,也满足了基层医疗单位的需求。

    总之,血细胞分析仪发展是越来越成熟,自动取代半自动已成趋势,真空采血、标码识别与计算机联网已成普遍,不少仪器可在每小时内完成100个标本,并附有自动加样系统,既防止了医院内交叉感染,加强了实验工作人员的劳动保护,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现今无论多么先进的血细胞分析仪都因技术的局限还不能尽善尽美,主观和客观的因素还影响血细胞分析仪的测试结果,细胞分析仪只能是一种理想的筛选工具,许多血细胞的病理形态是一般血细胞分析仪无法测试的。根据临床需要、病人情况,对结果产生怀疑的做人工镜检复查还是必要的,血涂片显微镜检查才是血细胞分类的金标准。

文档

血细胞分析仪研究现状与进展

血细胞分析仪研究现状与进展胡建华周金生(第180医院泉州市362000)血细胞分析仪自50年代应用于临床检验以来,因其操作简便、计数快、精度高而得到迅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血细胞分析仪更趋完善,血细胞分析仪取代显微镜计数、全自动代替半自动已成发展趋势。1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原理    迄今,血细胞分析仪按白细胞“分类”原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电阻抗法,以被测血细胞体积大小将血细胞分为几个群体;一类是多种高科技组合,同时对一个细胞进行检测,从细胞体积、颗粒、胞核等多方位分析细胞而得出结果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