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 |
摘 要:介绍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从改革教学管理与运行、实行文理渗透和专业交叉、加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论述了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教学管理与运行改革的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改革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党适时地做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并且先后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国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适应当今新形势,以时代发展要求作为大背景和外部推动力,及时调整教育体系,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 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培养掌握一定数量的、现成的、专业知识的、“螺丝钉式”的“对口人才”,其知识面狭窄、知识水平单一、专业色彩浓厚。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在1999年前后,随着市场经济对复合型、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我国集中进行了高教改革,从1998年到200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加了3倍,2004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19%~20%,而上海、北京两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是超过了50%。按国际上的高等教育阶段划分标准,15%以下为高等教育精英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过渡为大众教育阶段。在此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少数具有特殊知识结构的精英,而是为现代人铺垫基本的素质,是现代主体摆脱自然的和经验的状态,进入理性和自觉的存在状态。因此,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不仅是适应世界新格局、抢抓发展机遇、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传统的高教改革迫在眉睫。 1 改革教学管理与运行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当从改革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入手。学年制是适应传统计划经济的教学管理产物,它主要培养掌握一定数量的、现成的、专业知识的对口人才,而学分制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教学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培养具有自觉主体意识的、高素质 “适应型的”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实行学分制可以使学生在选学规定课程的基础上,获得规定的学分,进入更高层的学习阶段,对修满学分的优秀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有利于快出人才,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 可以断言,不实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就无法从根本上和上构建起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遗憾的是,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大多没有实行学分制,至少是没有实行真正意义的学分制。因为学分制的实施不是简单的教学概念变更,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变革,它会强烈冲击多年来已固有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因此,我国的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当鼓励和推动高等学校积极尝试学分制,寻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分制,为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提供新的管理基础。 2 逐步实行文理渗透和专业交叉 从世界科技的发展进程来看,新知识迅猛增长,原有知识老化率加速,现代科学和发展把相关的各学科、专业综合为一个统一体,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每个新兴的科学、边缘学科无不综合了各类专业知识,那种单纯地以传授单门专业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兴科学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专业划分过细,并且对学生过死,一些学生一入学就被迫进入自己不想学的专业,另外一些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专业兴趣改变却没有转专业的自由,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消极地以应试学习的方式应付学习,这种现象极其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因此,应当鼓励高等学校以专业门类、而不是具体的专业招生,在学习了1~2年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之后,学生再根据兴趣与自身的特长自主选择理想的具体专业,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自由选择课程,拓展其自由发展空间,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应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压缩必修课。同时可实行文、理科的相互渗透,理工结合、专业交叉,打破专业壁垒,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解决社会与自然结合较密切的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出自由选择专业和转换专业的。对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可允许其修双学科、获双学位,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3 加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往往陈旧、死板、单一,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属于“满堂灌”和照本宣科式,实验、实习环节薄弱。所实行的考核制度一直是以考核课堂所学内容的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考试方法以死记硬背式的闭卷考试为主。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引起学生死读书本、被动学习,忽视实践与应用,忽视能力的培养。这种缺少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缺少自主读书与自主学习乐趣的教育方式极大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扼杀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培养适应现代化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 因此,对学生的考核应把考核知识和考核能力结合起来,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对大学毕业生从业后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期间,知识面宽、各种能力较强的人和只追求分数、能力较差的人,毕业后适应工作的情况大相径庭,前者能很快地适应工作的需要,成为骨干,后者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一些大学毕业生曾通过各种方式转告在校的大学生们:能力分数更重要,智能的发展才是每个大学生应追求的目标。因此,要把学生从只注重分数、死读书的枷锁中解救出来,引导他们广泛地参与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注重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学和科研的能力、工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只有把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作为全面考核学生的一项内容,把对知识的考核能力同对能力的考核结合起来,建立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考核档案,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此外,改革课堂教学培养方式,把第一课堂教育同第二课堂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德、识、才、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科学文化技术并能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人才,只在第一课堂内进行教育和训练是不够的。未来社会的发展表明,只有那些能够把科学知识同整个社会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是有作为的人。因此,在高等教育中,第二课堂的教育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第二课堂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弥补第一课堂所缺乏的东西,不仅可通过教育、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来丰富学习内容,还可以通过各种社团组织、勤工助学、社会有偿服务等来体察社会,了解生活,达到全面培养的目标。 4 专业课程设置应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以前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是依据计划经济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完全是计划性的,培养的大都是单向性人才,文、理、工科分家现象严重。但现今越来越多的问题不单单与一个专业有关,而是需要把许多不同专业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解决。因此,这种专业设置偏窄、分配不对口和学生适应性差的情况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依据现有专业,建立起新型的高等教育制度,增开那些随市场经济建立的、随第三产业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产业和行业所需的课程,增开那些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一体化发展趋势的综合性课程,突破狭窄传统的专业领域范围,使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综合化。 5 面向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现在的市场经济需求的是复合型的综合性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是一种由多种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的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该是较宽的知识结构和精深的专业的统一;在能力上,应该是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统一;在意志品质上,应该是创新精神和求实态度的统一。为了培养出合格的复合型的综合性人才,高校应与社会实践部门联合培养,在培养人才工作中,吸收实践部门和各行各业人士参与教学工作,以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生产实践部门的联系,使人事部门和生产单位的建议、意见和人才要求的信息反馈给高校。高校可以根据实际部门的建议和要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相应的教育课程,使学校培养出实际部门需要的各类应用人才。 为了在国际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等教育还要面向世界,按照国际化标准培养所需人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在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方面的联系与合作更为紧密,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可以脱离这种国际性合作和发展。我国加入WTO后,为我们开放式培养人才模式提供了机遇与挑战,他国可以到我国设立教育机构办学,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到国外求学或者培训,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将面临全面对外开放的态势,高等教育的垄断将被彻底打破。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采取加强高等教育协作的国际化战略,积极倡导各国联合创办高技术的大学和研究生院,交流高校管理经验,交流信息资料,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和合作项目,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等,奠定向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基础。只有建立开放式的办学,才能利用社会和国际力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国际化标准的合格人才。 新时期,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是德、才、识、学兼备的综合性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科学文化、有求实态度、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应该是促进社会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金华.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与高等教育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4 [2] 刘道玉.关于大学创造教育模式的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0 [3] 吴启迪.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