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或大于小于的元素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B. 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C. 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的元素一定位于第二周期
D. 某元素的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该元素一定位于第三周期
2.以下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 乙烯的结构简式: B. 甲醛的结构式:
C. 乙醇的分子式: D. 羟基的电子式:
3.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 不正确的是
A. 常温常压下,氦气中含有的质子数为
B. 乙醇水溶液中所含氧原子数为
C. 溶液中,阴离子总数小于
D. 浓热分解生成、共23g,转移电子数为
4.设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烯中含有的原子数目为
B. 标准状况下,的分子数为
C. 乙醇中含有的碳氢键数目为
D. 羟基中含有的电子数目为
5.下列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 某澄清透明的溶液:
B. 加入金属镁产生的溶液:
C. 含有NaOH的溶液:
D. 某无色溶液:
6.下列物质在熔融状态能导电且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 盐酸 B. 硫酸 C. D.
7.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氯气通入水中:
B. 将通入含溶液中:
C. 小苏打溶液与少量澄清石灰水混合:
D. 溶液中加入足量溶液:
8.已知某有机物结构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B. 该物质能与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C. 1mol该物质最多能与发生加成反应
D. 一定条件下,1mol该物质最多能与9molNaOH反应
9.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 B. B C. C D. D
10.下表为元素周期表前4周期的一部分,且X、Y、Z、R和W均为主族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
X | ||
Y | Z | R |
W |
B. Y、W原子序数相差18
C. Z的氧化物与X单质不可能发生置换反应
D. R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一定是强酸
11.常温下,分别向两支盛有醋酸和饱和硼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约为的试管A、B中,缓慢滴加足量的溶液,实验中观察到A试管中有气泡产生,B试管内无明显现象。对于上述实验,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A. 实验测得饱和硼酸溶液的pH约为5,说明硼酸为弱酸
B. A试管中现象表明醋酸与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 实验证明,酸性:醋酸碳酸硼酸
D. B试管中现象表明硼酸没有与溶液反应
12.甜瓜醛是调制西瓜、甜瓜、黄瓜、柠檬、苹果等味道的食用香精.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甜瓜醛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物质最多可与1 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B. 该物质的分子式为
C. 加热条件下,该物质能与新制悬浊液反应
D. 该物质为烯烃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可以用于比较、、的氧化性强弱
B. 橡皮管的作用是使水能顺利流下
C. 若向溶液中逐滴加入硫酸溶液直至过量,灯光会由亮变暗至熄灭后又逐渐变亮
D. 用于吸收HCl气体能防倒吸
14.室温下,向a点的氨水中滴入盐酸,溶液pH和温度随加入盐酸体积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将此氨水稀释,溶液的导电能力减弱
B. b点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可能存在:
C. c点时消耗盐酸体积
D. a、d两点的溶液,水的离子积
15.微生物脱盐电池是一种高效、经济的能源装置,利用微生物处理有机废水获得电能,同时可实现海水淡化。现以NaCl溶液模拟海水,采用惰性电极,用如图装置处理有机废水以含的溶液为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负极反应为
B. 隔膜1为阳离子交换膜,隔膜2为阴离子交换膜
C. 当电路中转移1mol电子时,模拟海水理论上除盐
D. 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16.一定条件下的某可逆反应,其正反应速率正和逆反应速率逆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时刻,正逆 B. 时刻,正逆
C. 时刻,正逆 D. 时刻,正逆
二、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17.过硫酸氢钾复盐易分解,可用作漂白剂、、等废气脱除剂.某研究小组制备过硫酸氢钾复盐的流程如图1:
在“转化”中,用冰水浴冷却,原因是______浓硫酸与反应,部分转化为过硫酸,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已知为一元强酸.结晶操作中,加入即可获得过硫酸氢钾复盐晶体,该过程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操作中,溶液需分批缓慢加入,目的是______过硫酸氢钾复盐产率以产品含量氧表示随溶液pH和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则该过程适宜的条件是______
过滤后,用无水乙醇洗涤沉淀,目的是洗除晶体表面的杂质和______.
烘干产品时,用红外灯低于烘干,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18.为探究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后表面黑色固体的成分,设计如下过程:
提出假设:黑色固体可能是C、 ______ 中的一种或两种.
验证假设:灼烧后的铜丝插入足量稀硫酸中,若溶液变蓝,说明必有 ______ ;若溶液中有黑色不溶物,说明必有 ______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4.0分)
19.有机物之间通常容易发生以下反应,请写出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类型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该反应的类型是氧化反应.
用乙烯制备氯乙烷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该反应的类型是 ______ .
用乙烷制备氯乙烷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该反应的类型是 ______ .
苯与液溴在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该反应的类型是 ______ .
苯与浓在浓、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反应的类型是 ______ .
20.研究氧化制对资源综合利用有重要意义。
相关的主要化学反应有:
Ⅰ
Ⅱ
Ⅲ
Ⅳ
已知:298K时,相关物质的相对能量如图。
可根据相关物质的相对能量计算反应或变化的随温度变化可忽略。例如:。
请回答:
根据相关物质的相对能量计算______。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______
A.升高温度反应Ⅰ的平衡常数增大
B.加压有利于反应Ⅰ、Ⅱ的平衡正向移动
C.反应Ⅲ有助于乙烷脱氢,有利于乙烯生成
D.恒温恒压下通水蒸气,反应Ⅳ的平衡逆向移动
有研究表明,在催化剂存在下,反应Ⅱ分两步进行,过程如下:【】【】【】,且第二步速率较慢反应活化能为。根据相关物质的相对能量,画出反应Ⅱ分两步进行的“能量反应过程图”,起点从【】的能量,开始如图。
和按物质的量1:1投料,在923K和保持总压恒定的条件下,研究催化剂X对“氧化制”的影响,所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催化剂 | 转化率 | 转化率 | 产率 |
催化剂X |
采用选择性膜技术可选择性地让某气体通过而离开体系可提高的选择性生成的物质的量与消耗的物质的量之比。在773K,乙烷平衡转化率为,保持温度和其他实验条件不变,采用选择性膜技术,乙烷转化率可提高到结合具体反应说明乙烷转化率增大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把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
A.描述的元素若位于长周期,则可能是金属元素,如第四周期,第ⅣA族,故A错误;
B.氢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是非金属元素,故B错误;
C.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知最外层电子不超过8个,则次外层电子也少于8,则次外层为K层,最外层为L层,元素原子核外共两个电子层,位于第2周期,故C正确;
D.,最外层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但K元素位于第四周期,故D错误。
故选C。
2.答案:B
解析:解:A、烯烃中的碳碳双键不能省略,故其结构简式为,故A错误;
B、用一条短线代表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式子为结构式,故其结构式为,故B正确;
C、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的式子为分子式,故乙醇的分子式为,故C错误;
D、的O原子上有一个未成对电子,故其电子式为,故D错误。
故选:B。
A、烯烃中的碳碳双键不能省略;
B、用一条短线代表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式子为结构式;
C、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的式子为分子式;
D、的O原子上有一个未成对电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书写判断,为高频考点,题目难度中等,试题涉及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等,把握化学用语的规范应用及区别为解答的关键。
3.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高频考点。掌握原子结构、离子的水解以及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得失是解答关键。
A.He的原子序数为2,则1mol氦气中含有的质子数为,故A正确;
B.乙醇水溶液中,乙醇的质量为,所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同时还含有水,水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则氧原子的总物质的量为,个数为,故B正确;
C.由,可知阴离子个数增多,故阴离子总数大于,故C错误;
D.、最简式为,23g的物质的量为,N的化合价变化为,则转移电子数为,故D正确。
故选C。
4.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难度不大,掌握公式的运用和物质的结构是解题关键。
A.14g乙烯的物质的量为,而乙烯中含6个原子,故乙烯中含个原子,故A正确;
B.标况下为液体,故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故B错误;
C.乙醇的结构简式为,故1mol乙醇中含键为条,故C错误;
D.的物质的量为1mol,而中含9个电子,故中含个电子,故D错误。
故选A。
5.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溶液中的离子共存问题,难度不大。
A.该组离子能大量共存,故A正确;
B.加入金属镁产生,说明溶液呈酸性,与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与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和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A。
6.答案:C
解析:解:盐酸属于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A错误;
B.硫酸属于强酸,是强电解质,但是液态状态不能导电,故B错误;
C.硫酸钡属于盐是强电解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故C正确;
D.一水合氨是弱碱,属于弱电解质,且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故D错误,
故选C.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包括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和水;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包括一些非金属氧化物、氨气、大多数有机物如蔗糖、酒精等;
能够完全电离的是强电解质;只能部分电离的是弱电解质.
本题考查的强电解质的判断,熟悉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强弱划分依据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7.答案:D
解析:解:A、HClO是弱酸,不能完全电离,故离子方程式为,故A错误;
B、通入溶液中,氯气先与反应,将1 mol 通入含1 mol 溶液中,氯气只与反应,故离子方程式为,故B错误;
C、小苏打溶液与少量澄清石灰水混合,离子方程式:,故C错误;
D、向硫酸铝铵溶液中滴加足量溶液,离子方程式:,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正误判断,难度不大,应注意的是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正误判断。
8.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解:根据结构简式确定分子式为,故A错误;
B.不含酚羟基,所以不能和氯化铁发生显色反应,故B错误;
C.只有碳碳双键能和溴发生加成反应,1mol该物质最多能消耗,故C错误;
D.一定条件下,1mol该物质,最左边的碳酸酯需要3molNaOH,苯环上的氯原子需要2molNaOH,苯环上的羧基需要1molNaOH,中间的酚酯需要2molNaOH,右边六元环的溴原子需要1molNaOH,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为高考常见题型,注意把握结构中官能团及性质的关系,熟悉醇、卤代烃、羧酸、酯的性质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9.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涉及除杂、晶备、气体的制取、混合物的分离等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A.因氯气、HCl均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应选用饱和食盐水,故A错误;
B.受热易分解,应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制备晶体,故B错误;
C.碳酸钙为块状固体,能使反应随时停止,可制取二氧化碳,故C正确;
D.的密度比水大,分层后在下层,与图中装置分层现象不符,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
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综合性强,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应试能力。本题主要是元素“位、构、性”三者关系的综合考查,比较全面考查学生有关元素推断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该题以“周期表中元素的推断”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及其对表中各元素性质和相应原子结构的周期性递变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考查了学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以及运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具体化学问题的能力。
因为第一周期只有H、He两种元素,图示表格是前四周期元素的一部分,所以X位于第二周期,且都是主族元素,根据周期表的结构,X可能是C、N、O。
A.当X是C,则Y、W分别为Al、Ga,属于金属元素,故A错误;
B.过渡元素之后的第三、第四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序数相差18,故B正确;
C.若X是C,则Z为Si,其氧化物为存在着置换反应与C的反应,故C错误;
D.若X是C,则R为P,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磷酸,不是强酸,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A.饱和硼酸溶液浓度约为的pH约为5,可知不能完全电离,则说明硼酸为弱酸,故A正确;
B.A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可知生成二氧化碳,则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故B正确;
C.由A、B中现象可知酸性:醋酸碳酸硼酸,故C正确;
D.B试管内无明显现象,可能生成碳酸氢根离子,不能确定是否反应,故D错误。
故选D。
12.答案:C
解析:解:有机物含有碳碳双键和醛基,都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则1mol该物质最多可与2 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故A错误;
B.由结构简式可知有机物分子式为,故B错误;
C.含有醛基,加热条件下,该物质能与新制悬浊液反应,故C正确;
D.含有O元素,属于烃的衍生物,故D错误.
故选C.
结合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确定含有的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可确定有机物分子式,有机物含有碳碳双键,可发生加成、加聚和氧化反应,含有醛基,可发生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以此解答该题.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常见有机物的官能团的性质,为解答该类题目的关键,难度中等.
13.答案:D
解析:解:还原性强的离子先反应,对应的氧化产物氧化性弱,故A正确;
B.橡皮管的作用是使漏斗上下气压相同,保证液体顺利流下,故B正确;
C.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灯光熄灭,继续加入硫酸,又逐渐变亮,故C正确;
D.苯的密度比水小,仍会发生倒吸,故D错误.
故选D.
A.还原性强的离子先反应;
B.橡皮管的作用是使漏斗上下气压相同;
C.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与离子的浓度呈正比;
D.苯的密度比水小.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氧化性比较、试验基本操作、气体收集等,侧重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原理的考查,注意装置的作用及实验的操作性、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14.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特点是解本题关键,注意水的离子积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为易错点。
A.稀释氨水,虽然促进一水合氨的电离,但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导电能力降低,故A正确;
B.b点,,溶液中电荷守恒为,则,即,故B正确;
C.溶液显中性时,HCl的物质的量小于一水合氨,所以c点消耗盐酸体积,故C正确;
D.d点温度高于a点,水的离子积,故D错误。
故选D。
15.答案:B
解析:解:该装置为原电池,有机废水中的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生成,则a极为负极,b极为正极,正极上得电子生成,反应式为,
A、该原电池中a极为负极,b极为正极,有机废水中的在负极失电子生成,电极反应式为,故A正确;
B、原电池工作时,阴离子移向负极、阳离子移向正极,即NaCl溶液中的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移向b极、通过阴离子交换膜移向a极,达到海水淡化目的,所以隔膜1为阴离子交换膜,隔膜2为阳离子交换膜,故B错误;
C、由于电子与、所带电荷数相等,所以路中转移1mol电子时,通过离子交换膜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质量为,即模拟海水理论上除盐,故C正确;
D、负极反应式为,正极反应式为,转移电子时正极得到、负极得到,即正、负极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故D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其应用,明确各个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交换膜作用是解本题关键,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灵活运用能力,注意结合电解质特点书写电极反应式,题目难度不大。
16.答案:C
解析:
由图象可知,时刻之前均为正逆,时刻之后均为正逆,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图象及反应速率的关系,明确图中正反应速率在上方,则大于逆反应速率即可解答,注重基础知识和图象分析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由图象可知,该反应从正反应一端开始,时刻达到化学平衡,
由图可以看出则时刻之前均为正逆,时刻之后均为正逆,
所以时刻,正逆,所以C错误。
故选C。
17.答案:浓硫酸与溶液混合时,大量放热,温度高,易分解
控制加入的的量,避免反应过于激烈 ; 、左右
便于晶体干燥
产品在以上易分解
解析:解:浓硫酸与溶液混合时,大量放热,温度高,易分解,故在“转化”中,用冰水浴冷却;浓硫酸与反应,部分转化为过硫酸和水,反应为:;
故答案为:浓硫酸与溶液混合时,大量放热,温度高,易分解;;
与即可获得过硫酸氢钾复盐晶体,因为为一元强酸,故还有二氧化碳生成,则离子方程式为:;为避免反应过于剧烈,溶液需分批缓慢加入;根据图示,、左右时,过硫酸氢钾复盐产率以产品含量氧表示最大,故此条件为最适宜条件;
故答案为:;控制加入的的量,避免反应过于激烈;、左右;
无水乙醇洗涤沉淀,可以洗除晶体表面的杂质,同时乙醇易挥发,便于晶体干燥;
故答案为:便于晶体干燥;
过硫酸氢钾复盐易分解,则烘干产品时,用红外灯低于烘干,可能的原因是产品在以上易分解;
故答案为:产品在以上易分解.
本题以物质制备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原理的分析理解、物质的分离提纯、实验方案设计、信息获取与迁移运用等,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题目难度中等.
18.答案:CuO或氧化铜;氧化铜或;碳或
解析:解:铜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为黑色,且酒精中含有碳元素,若不完全燃烧时,会生成炭黑,
故答案:CuO或氧化铜;
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的溶液,而碳不与稀硫酸反应,若溶液变蓝说明必有氧化铜,若溶液中有黑色不溶物说明必有碳,
故答案:氧化铜或;碳或.
由所学知识可知,铜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为黑色.且酒精中含有碳元素,若不完全燃烧时,会生成炭黑.所以可以利用这两点来进行分析解答.
氧化铜溶于硫酸,铜不活泼和硫酸不反应.
本题考查探究物质组成的方法,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铜及其化合物性质,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19.答案:;;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取代反应;;取代反应
解析:解:甲烷燃烧生成水、二氧化碳,反应为,属于氧化反应,故答案为:;
乙烯与HCl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氯乙烷,反应为,属于加成反应,故答案为:;加成反应;
乙烷与氯气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乙烷,反应为,属于取代反应,故答案为:;取代反应;
苯与液溴在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反应为,属于取代反应,
故答案为:;取代反应;
苯与浓在浓、加热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硝基苯,反应方程式为,属于取代反应,
故答案为:;取代反应..
甲烷燃烧生成水、二氧化碳;
乙烯与HCl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氯乙烷;
乙烷与氯气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乙烷;
苯与液溴在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
苯与浓在浓、加热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硝基苯.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常见有机物官能团与性质、反应类型为解答的关键,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20.答案: AD CO 的产率低,说明催化剂X有利于提高反应Ⅲ速率 选择性膜吸附,促进反应Ⅱ平衡正向移动
解析:解:由图1的数据可知,、、、的相对能量分别为、、、由题中信息可知,生成物的相对总能量反应物的相对总能量,因此,,
故答案为:;
反应Ⅰ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能使其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增大,故A正确;
B.反应Ⅰ和反应Ⅱ的正反应均为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其化学平衡均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B错误;
C.反应Ⅲ的产物中有CO,CO的浓度增大,能使反应Ⅱ的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不利于乙烷脱氢和乙烯的生成,故C错误;
D.反应Ⅳ的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在恒温恒压下向平衡体系中通入水蒸气,体系的总体积变大,水蒸气的浓度变大,其他组分的浓度均减小相同的倍数,则该反应的浓度商Qc变大大于平衡常数,所以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D正确;
故答案为:AD;
由题中信息可知,反应Ⅱ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的反应是,、、的相对能量之和为;第二步的反应是,其活化能为,故该反应体系的过渡态的相对能量又升高了,过渡态的的相对能量变为,最终生成物、、的相对能量之和为,根据题中信息,第一步反应是快反应,反应的活化能较小,第二步的活化能较大,所以反应Ⅱ分两步进行的“能量反应过程图”可以表示为:,
故答案为:。
由题中信息及表中数据可知,尽管和按物质的量之比1:1投料,但是的产率远远小于的转化率、的转化率高于,说明在催化剂X的作用下,除了发生反应Ⅱ,还发生了反应Ⅲ,并且反应Ⅲ为主反应,这也说明催化剂X有利于提高反应Ⅲ速率,即氧化的主要产物是CO,
故答案为:CO;的产率低说明催化剂X有利于提高反应Ⅲ速率;
由题中信息可知,选择性膜技术可提高的选择性,可选择性地让通过而离开体系,使平衡体系中的浓度降低,从而促进反应Ⅱ的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乙烷的转化率。
故答案为:选择性膜吸附,促进反应Ⅱ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焓变生成物的相对总能量反应物的相对总能量;
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分析温度、压强和反应物的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作出相关的判断;
根据相关物质的相对能量和活化能计算出中间产物、过渡态和最终产物的相对能量,根据图象中的关键数据作图;
催化剂的选择性表现在对不同反应的选择性不同:的产率远远小于的转化率、的转化率高于,说明在催化剂X的作用下,除了发生反应Ⅱ,还发生了反应Ⅲ,并且主要发生反应III;
选择性膜可选择性的让某气体通过而离开体系,采用选择性膜技术,降低平衡体系中的浓度,从而促进反应Ⅱ的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反应热的计算、平衡图象分析与判断等知识,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准确提取题中的关键信息和关键数据及数据的处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把握活化能概念及活化能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即可解答,要求考生细心、有耐心和扎实的基本功,注意选择性膜技术的理解,题目难度较大。